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震災害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Study 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shallow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hazards
Tian Shuo
(Guiyang Architectural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Guiyang Guizhou 550081)
【Abstract】Guizhou is located in the karst mountains, along the seismic activity has constructed a light source and induced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earthquakes,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its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expounds the feat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earthquake induced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and so on.
【Key words】Karst mountain area;Shallow earthquake;Geological hazards
1. 前言
(1)地震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現象,是彈性波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巖層中傳播所引起的震動。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發生地震500萬次,其中大多數很微弱而不為人所感知。我國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我國的地震主要分布在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這5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2)貴州地處我國西南部,境內無較大地震帶,地震活動較臨近的四川、云南等省相對較弱。然而,貴州并不是所謂的“地震安全島”,據覃子建等人研究表明[1],由于歷史原因,貴州歷史地震研究工作精度淺,而且還存在部分錯漏。從1308年至1998年貴州境內震級大于4.5級的破壞性地震達34次,還有省級接壤邊界地震23次,外省波及的地震16次。據盧定彪等人統計研究[2], 1965年貴州省地震臺網逐步建立之后,共記錄到自1970年1月至2009年8月發生于貴州省境內震級大于2.5級的地震共117次,其中2.5~2.9級地震共11次,3.0~3.9級地震共81次,4.0~4.9級地震共23次,5.0級以上共2次,說明貴州是一個小震不斷、中震偶見、大震稀少的省區。
(3)但是,這并不代表貴州地震造成的災害就小。2010年,貴州貞豐、關嶺、鎮寧交界處發生3.4級地震[3],導致6人死亡、9人受傷,雖震級不大,卻造成崩塌地質災害。2012年9月7日云南與貴州交界處的彝良地震為5.7級,算不上是大地震,卻造成貴州省威寧縣和赫章縣共計35個鄉鎮69736人受災,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197處。2013年10月23日凌晨,劍河縣發生一場震級僅為1.8級的地震,當地有震感,而理論上3級以上的地震才能被感覺到。這些現象說明,貴州地震往往具有“小震大災”的特點[4],這與貴州所處的喀斯特山區關系密切。
2. 貴州地震的特點
貴州地處我國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的斜坡地帶,境內主要以喀斯特山區為主。這種地質結構和特征,造成了貴州地震具有以下特點:
(1)貴州地震主要以構造地震為主。
貴州地震一般分布于活動斷裂帶及其附近,根據盧定彪等人研究[2,5],貴州可劃分出威寧――紫云――羅甸北西向地震帶、興義――晴隆――鎮寧北東向地震帶以及惠水――貴陽、貴定――都勻近南北向地震帶。這些地震帶與北西向活動構造丫都――紫云深斷裂、北東向興義――晴隆――貴陽――松桃深斷裂以及南北向構造關系密切,地震多發生于地質構造的交匯部位或轉折處。
(2)貴州地震主要以淺源地震為主。
根據劉家仁等人統計研究[6~8],貴州省地震主要以淺源地震為主,深度主要集中在7~11Km。絕大部分地震是由于活動斷裂產生突然錯動引起的,受活動地質構造的分布深度影響較為明顯。
(3)貴州地震誘發大量地質災害。
貴州地處巖溶山區,受云貴高原整體抬升以及河谷切割的影響,境內多形成深山峽谷的地貌,地形坡度較大,局部呈陡立狀地貌景觀。較陡的地形坡度和良好的臨空條件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在地震力作用下,斜坡坡體逐漸產生拉張裂縫,此后坡體逐漸向臨空方向變形并導致裂縫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失穩破壞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3. 地震誘發地質災害的機理分析
貴州地處巖溶山區,地質結構以基巖為主,上覆第四系殘坡積物較薄,一般約1~5m。這種地質結構使得坡體表面的地震動力響應大于坡體內部的動力響應。地震波在巖體中傳播,當巖體完整致密時,地震波引起的震動幅值較小,震害較輕。當地震波傳至巖土體分界面處時,由于傳播介質的性質差異,使得地震波在該界面處引起反射,多次反射之后地震波由于疊加效應而增強,其振幅顯著增大,周期達到其卓越周期,加速度也被放大,其震害也隨之擴大。
地震誘發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斜坡的變形累積和失穩觸發兩方面效應:
(1)變形積累效應。
地震發生時,斜坡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出現剪切破壞,由于作用時間短暫,坡體并未發生失穩,而是造成一次躍變剪切位移。經過多次反復作用,剪切位移得到累積,當剪切面中某些鎖固段被突破,造成抗剪強度顯著削弱,則有可能導致最終破壞。
(2)失穩觸發效應。
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會在裂隙或軟弱夾層中產生反射應力波,在裂隙中形成瞬時拉應力。因而當巖體中某些軟弱結構面本身已具有足夠的剪切應變能時,地震波的介入會促進這些結構面發生破裂。此時如果巖體穩定性已接近臨界狀態,或某一控制面已近于貫通,由于地震可使斜坡巖體突然受荷而喪失穩定,導致破壞突然發生。此外,某些對地震特別敏感的巖土體,如飽水的碎裂巖體、松散巖體、飽水的疏松砂土等,在地震力作用下可因骨架的迅速變形造成空隙水壓力增大、有效應力減小甚至降低為零,從而導致巖土體失穩破壞。
4. 地震誘發地質災害的特征分析
貴州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災害等,主要發生在地形較陡的斜坡地帶。其中以滑坡和崩塌最為常見,也是地震直接誘發地的地質災害;泥石流災害多為震后降雨條件下,滑坡、崩塌堆積體以及松散的斜坡表面被雨水沖刷而形成的次級地質災害。
(1)滑坡地質災害。
地震誘發的滑坡地質災害多分布于坡度為20~50°的斜坡地帶。如前所述,地震波在巖土界面處發生反射現象,造成巖土界面以及軟弱夾層處地震力的剪切效應明顯增大,易于失穩破壞。地形對斜坡地震力響應的影響作用明顯,坡體頂部的動力響應明顯大于坡體下部,地震波在地形轉折部位、單薄的山脊部位、孤立山頭或多面臨空的山體等坡面地形發生變化的部位有顯著放大效應。
(2)崩塌地質災害。
地震誘發的崩塌地質災害主要發生于坡度較大的陡坡陡崖地帶,尤其在一些三面臨空的“凸嘴”處,由基巖傳播至此的地震波由于傳播介質變化,產生很高的應力集中,地震力首先在斜坡坡頂產生走向垂直于地震力作用方向的豎向拉裂縫,同時帶動裂縫外側變形體沿水平方向運動,產生傾向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拉、剪裂縫,最后沿此面整體失穩破壞。在地震能量較大時,由于極高的能量累積,失穩破壞的巖體可能產生彈射現象。
(3)泥石流地質災害。
地震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泥石流的發生需要物源、降水和地形三者結合才能發生。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災害以及地震作用后松散破碎的斜坡都可能是泥石流災害的物源,在一定的降雨作用與合適的地形坡度條件下,即可能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
5. 結論
(1)貴州屬于巖溶山區,地震多為分布于活動性構造兩側附近,且主要為淺源地震,即使較輕的震動也容易引發大量的地質災害。
(2)由于特殊的地質結構,地震主要通過變形積累和失穩觸發兩方面效應影響地質災害的發生。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災害等,主要發生在地形較陡的斜坡地帶。
(3)由于前期地震誘發地質災害的研究較少,目前尚缺乏較為詳實的調查統計資料。隨著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被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所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領域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以期為貴州省防災減災事業提供借鑒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覃子建.貴州省歷史地震和地震區劃討論[J],中國科技博覽,2011 (36):436~437.
[2] 盧定彪,戴傳固,譙文浪,等.貴州省活動構造特征及地殼穩定性評價[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42~58.
[3] 王尚彥,梁操,文薇亞,等.貴州貞豐-關嶺-鎮寧交界3.4級地震誘發巖崩分析[J],貴州地質,2010,27(3):223~225.
[4] 王尚彥.我國西部巖溶山區“小震大災”現象的原因分析[J],科技資訊,2013 (3):133~135.
[5] 王尚彥,劉家仁.貴州地震的分布特征[J],貴州科學,2012,30(2):82~85.
[6] 劉家仁,王尚彥,劉宇.貴州地震時空分布規律探析[J],貴州地質,2011,28(4):295~299.
關鍵詞:地震災害;防震減災;措施
引 言
地震災害屬于突發性的自然破壞,它的破壞力強大,給人們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尤其是城市地震,由于人口多,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聚中,地震災害的危害更是巨大,因此,做好城市地震的減災防災工作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都具有巨大的意義。
1 城市地震災害的主要特征
1.1 人口傷亡巨大
地震具有較強的突發性,發生時間幾乎只有幾秒鐘,而且,一旦發生地震,人們不僅逃生時間短,逃生地點也很少,城市地震尤其嚴重。更槽糕的是,城市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地震不很強烈,造成的傷亡也將相當嚴重。如八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死傷數以千萬計。而且,地震將同時引發水災、火災等,同樣能造成巨大的人口傷亡。所以說,城市地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必將伴隨巨大的人口傷亡。
1.2 經濟損失巨大
城市地震災害的另一特點是經濟損失巨大,而且,城市越發達,現代化程度越高,災害的經濟損失也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現代化城市的財富集中度相對較高,現代化城市中的各種生命系統工程較多,相較于普通的鄉村或山區,人們對現代化城市的投入巨大。若城市建筑等減災工作不到位,更會加大城市地震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
1.3 對生活環境的破壞嚴重
地震是從根本上進行破壞,不可避免地加劇環境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地震對城市環境的破壞嚴重,災后幾乎失去生存環境。
1.4 地震類型別具一格
城市地震直接發生在城市下方或積蓄在城市下方的能量突然釋放在地表,對城市地面的各類建筑和設施具有較強的破壞了??梢哉f,在很多其他的自然災害中,地震對城市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尤其是發達城市,地表負載本就巨大和不均衡,使得城市地震的震害無法估量。
1.5 地震后往往伴隨其他災害
城市地震不僅能直接造成的巨大危害,還將導致其他災害隨即發生,如房屋工程破壞導致的火災、水災,特定工廠破壞造成的爆炸、有毒物質泄漏,環境巨大變化引發的瘟疫等等,都嚴重威脅了人類生存。
2 城市地震減災防震的有效措施
地震屬于自然災害,人類還沒有能力阻止其發生,只能盡可能的降低發生的概率,同時做好預防,將災害降至最低,發生后能夠積極面對,做好搶險救災工作。一下介紹城市地震減災防震的幾點對策。
2.1 做好地震區劃,科學預防震害
地震區劃是預測地震災害的方法,它是將研究地區根據發生地震的概率和地震強度進行區段劃分,將地震多發區作為重點研究預防對象。地震區劃越準確,對地震的預測越準確,帶來的防御減災效果越明顯。
地震區劃也是城市建設的指南,對于地震發生幾率大的地區應降低城市化建設,增強城市抗震設計,盡可能的選擇地質穩定的地區進行城市建設等,這樣能有效降低地震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口傷亡等。
2.2 提高地震預報的管理和決策,加強短、臨地震的預報水平
做好地震預防,能有效的降低地震災害,尤其是短、臨地震的預報更是減少損失的關鍵。短、臨地震的預報難度很大,不可避免的出現漏報、虛報的情況,社會各界都應給予理解和幫助。地震預報必然帶來大規模大范圍的社會行為,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市市民的配合,竟然有序的做好預防,即使預報出現失誤,也應避免混亂,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傷亡。
2.3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或減少災害隱患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或減少災害隱患,是地震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城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我國居民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建筑物內進行,因此,加強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設計和抗震強度,有助于降低地震引起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我國國情的實際情況,建設資金有限,應從實際出發,按照“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做到有規劃有重點的抗震設計建設。
(2)加固現代化城市結構
經濟發達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結構。一旦發生地震,伴隨而來的其他災害更多更嚴重,因此,加固城市結構,尤其是工礦企業、要害部門建筑的整體性和結構強度,對地震防御和減少震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護生態環境
城市化建設更是加劇了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后期治理和保護相對很差,致使屢有自然災害發生。一些原本風景秀麗、環境保護良好的地區為加快經濟建設,不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過多的開發土地和環境,這些情況對防災、抗災極其不利。所以,在現代化城市進程中應高度重視對土地的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減緩城市地震的發生。
(4)改善城市居民的不利于環境保護等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我國融合了56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雖然繁榮了社會文化,但隨著社會進步,也出現了一些危害到自己生存的災害隱患。如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其他目的,私自開鑿門窗等,不僅削弱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而且還可能出現安全隱患;如隨意侵占通道等,影響人流疏通等。很多不好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嚴重影響到抗震救災等工作,因此,全國人民都應迅速行動起來,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降低災害隱患。
(5)加強心理輔導和震后心理治療
地震預報或謠言很容易擊垮人們的心理防線,產生不安全感,即所謂的恐震心理,這種心理疾病得不到重視和及時治療很可能造成人為災害。因此,應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提高對人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人們心理和精神的抗震能力。
2.4 加強全民族的總體防災意識
加強全民族總體的防災意識是具有戰略性的防災途徑。個體和社會群體的防災能力是防御城市地震災害的重要力量。全民族都具有較強的防災意識,有利于地震時采用自衛、互救等方式降低地震危害。
3 小 結
我國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可能出現的地震安全隱患。同時做好城市防震減災工作,才是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梁鴻光.減災必讀[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248~407.
1.1從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據不完全統計,因汶川地震出險水庫(水電站)2473座,其中潰壩險情水庫69座,高危險情水庫331座,由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規模的堰塞湖35處,受威脅總人口超過200萬。由此可見,水庫一旦發生嚴重震害,不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還會引發次生水災,其損失往往超過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因此,對水庫工程抗震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視應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庫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研究情況及意義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庫區內誘發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竣工后,壩高將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將升至170m,庫容將從210億m3增至339.1億m3,加大了水庫再次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庫水域范圍擴大,在新淹沒區內具有發震構造條件的部位上,發生5級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發生后,總體上震級水平呈衰減趨勢,在震情發展的預測分析上較有把握,而水庫發震機理和誘震因素很復雜,在震群活躍期震級往往維持在一定的水復發作,趨勢判斷難度很大,從而加大了應急決策的難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確定了十堰城區、丹江口、竹溪、竹山、房縣為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開展丹江口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災害的防治,對保障水庫上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丹江口水庫地震災害的應急管理工作情況
2.1編制完成《丹江口水庫防洪搶險應急預案》預案以切實做好水庫遭遇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調度和險情搶護工作、力保水庫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少損失為目的,對險情監測與報告、險情搶護、應急保障等方面應急工作進行了嚴格、細致的規定和部署,并根據水庫管理的內、外部環境變化作適時的調整,為水庫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應急工作提供了指導。
2.2水庫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管理經驗,具備一定的地震災害應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處理經驗,培養了大批運行、檢修專業人員。2008年抗擊雪災和四川抗震救災中,漢江集團的搶險救災隊伍分別擔負了搶修郴州城區主干線“兩桂”線和疏通高危險級的文家壩堰塞湖的任務,體現了我們在電力、水利應急搶險方面的技術實力。
3丹江口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對策與措施
3.1加強地震監測臺網的建設,提高地震災害的預警能力。目前,丹江口水庫的遙測地震臺網的技術水平為第二代,隨著二期加高工程的進行,應建設和三峽同級的第四代綜合觀測和數字地震遙測臺網。對可能誘發地震的地段要設專業地震臺網進行地震活動特征監測,以及各種地震前兆的監測研究,根據誘震預測采取防、治相結合的抗震措施。這樣不僅有利于水庫的防洪安全、水庫的安全調水和周邊民眾的生活安全,還可為丹江口水庫誘發地震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資料,為防震減災打下堅實的基礎。
3.2制訂、完善和落實水庫防震減災應急預案,加強預案的科學性及可操作性預案制訂、完善和落實中應注重以下方面的問題:
3.2.1須做到一旦地震,應快速對大壩的安全作出地震反應評價,提出應急措施,制定抗震減災方案,并通過遠程通信網絡將抗震減災的方案與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呈報至決策部門,使地震引起的直接與次生性災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預防措施重點要對在強震中最易破壞的部分進行改進,或加強結構,或改變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變電站的構架、送出線路的桿塔、設備儀表的保護、閘門的啟閉系統、土石壩壩坡、上壩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壞主要是變電、輸電架構和送出線路的倒塌、送電中斷;機電設備、儀表、通訊、備用電源的損壞;其次是邊坡崩塌,交通中斷;泄洪設施如閘門、啟閉機的破壞,導致不能正常啟閉泄洪;廠房圍墻和生活設施倒塌。地震災害發生后,關鍵要密切監測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損結構、部位及設施,及時對險情進行應急處理,使地震災害的損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地震災害中水利工程的應急處理還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監測預報和水利工程的優化調度問題。除降雨、余震等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對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響外,山區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災害,當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沖潰堵塞壩,形成潰壩災害,對下游大壩造成沖擊。因此,預案應對工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調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既保證正常的供水、供電,又要保證工程的安全,做好準備確保大壩的泄洪設施安全,讓大壩順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慮騰空庫容,避免出現潰壩事故。預案中還需強調,水利部門有權對易發生次生災害的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加強監控,還有必要提出應急性的群眾轉移、避災方案,情況緊急時,可強制組織下游群眾避災疏散,以防止災害擴展,減輕或消除危害。
3.2.4應發展應急通信優勢技術,建立起一套空中與地面相結合、有線與無線相結合、固定與機動相結合的立體應急通信系統,加強互聯互通監管和通信相關設施保護工作。制定詳盡周密的應急通信保障預案,還應定期進行應急通信演練活動。
3.2.5與地方政府積極協作,開展防震減災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教育及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推進搶險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
3.3加強水庫管理單位與地方政府間的溝通和協調,緊密結合內、外部應急預案
水庫的內部應急預案是針對大壩管理單位而制訂,外部應急預案是針對政府和公眾,對大壩上下游地區實行應急處理而制訂,兩者應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的應急系統。水庫地震災害應急預案實際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會、管理、災害、信息工程等多領域科學,它不僅要考慮水庫大壩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術問題,還要重點考慮大壩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和協調。
關鍵詞:臨汾市;地震:社會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D912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殷娜(1985.95――)女,漢族,碩士,助教,主要從事地震地質的研究。
1引言
1.1 臨汾市地質概況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與晉城、長治兩市相連,西隔黃河與陜西相望,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市毗鄰,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市相隔,南與運城市接壤。南北最大長度約170Km,東西最大寬度為200Km,平面呈不規則的梯形。臨汾市地理坐標為35°23′N-36°57′N;110°22′E-112°34′E,全區面積20275Km2(見圖1)。臨汾市境內活動性斷裂構造發育,從200-300萬年,前第四紀開始一直到現在,這些斷裂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活動。全市主要活動斷裂23條,除離石斷裂為鄂爾多斯臺坳與山西斷隆的分界外,其余斷裂均集中分布在臨汾斷陷盆地周邊和盆地內部,其方向有兩組:一組為NNE-NE方向斷裂;一組為近EW-NWW斷裂。前者是控制盆地東西邊界和盆地延展的縱向斷裂;后者則為控制盆地南北邊界和控制盆地內部次一級凹陷與凸起的橫向斷裂。本區內的隱伏斷層共計10條,分別為:馬牧斷裂、明姜斷裂、大陽西斷裂、曲亭斷裂、汾河東斷裂、汾河西斷裂、坂下斷裂、蒙城斷裂、郭家莊斷裂以及向陽路西斷裂。
1.2臨汾市活動斷裂帶
地震是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結果。這種運動反映在地殼上,使得地殼產生破裂,促成了斷層的生成、發育和活動。斷層活動引發了地震,地震發生又促成了新的斷層的生成與發育,因此地震與斷層有密切聯系。臨汾市境內活動性斷裂構造發育,從200-300萬年,前第四紀開始一直到現在,這些斷裂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活動。全市主要活動斷裂23條(見表1),除離石斷裂為鄂爾多斯臺坳與山西斷隆的分界外,其余斷裂均集中分布在臨汾斷陷盆地周邊和盆地內部,其方向有兩組:一組為NNE-NE方向斷裂;一組為近EW-NWW斷裂。
表1臨汾市主要斷裂特征表
2.地震因素與區域經濟發展
2.1臨汾市經濟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特點
近年來,臨汾市社會經濟發展保持了一個快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勢頭,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提前10年實現了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預計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55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均比2013年翻一番。
在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上,產業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多元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工業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穩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三冊產業比重趨于合理。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60:36;到2020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55:41。
圖2 臨汾市各縣社會經濟指標統計值圖(2013年)
2.1.2 經濟發展總體布局特點
根據臨汾市地理特點和現有發展基礎,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基本理論,綜合考慮產業分布現狀、區域分工等條件,堅持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等原則,臨汾市科學發展的空間按照“一軸雙核兩帶”來展開,在臨汾全市范圍內形成 布局合理、資源配置科學、整體功能協調、發展動力強勁的總體發展格局。
“一軸”為汾河為主軸的平川縣市區,包括霍州、洪洞、堯都、襄汾、曲沃、翼城、侯馬七縣和臨汾、侯馬兩個開發區。平川縣市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快捷便利,資金、人才相對充足,發展基礎比較扎實,人口、經濟在全市占有較大比重,是臨汾市城鎮和產業密度最大的區域,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要深入推進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做大做強煤炭、鋼鐵、焦化、鋼鐵、電力等產業,大力發展煤化工、裝備制造、食品加工、醫藥、建材及新材料等產業,培育壯大旅游服務、商貿流通業,積極發展精品農業,努力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雙核”即堯都區和侯馬市,包括臨汾、侯馬開發區。堯都區是全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侯馬市是全國規劃的物流重鎮,是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是晉陜豫交通樞紐之一。兩地依托一身優勢,大力提升綜合實力,走在全市科學發展前列。要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發展商貿流通、科技教育、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服務和文化旅游等服務業,切實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兩帶”即東西兩山發展帶。東山發展帶包括浮山、安澤、古縣三線;西山發展帶包括鄉寧、蒲縣、汾西、吉縣、隰縣、大寧、永和七縣。東西兩山資源豐富,地域廣闊,發展潛力很大。鄉寧、蒲縣、古縣、安澤、浮山要加快煤礦及煤礦山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同時做大做強相關產業,著力培育替代產業,促進優勢真正轉變成為經濟優勢。打造鄉寧、古縣和蒲縣煤炭生產基底,把浮山建成全省重要的鐵礦石生產基地,安澤建成全市煤焦化電一體化發展示范基地。
2.2 經濟發展與抗震減災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大大提升臨汾市的綜合實力,必將給全市人民帶來更多更大的實惠。但是我們在致力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充分考慮地震因素,臨汾市國內有名的地震危險區,存在著嚴重的震災風險。發展與風險同在,決不可掉以輕心。必須使經濟和防震密切結合,做到科學規劃,趨利避害,和諧發展。地震災害的大小,一方面取決于地震的等級和烈度,另一方面則決定于受災體的密度、價值和易損性。目前人類的科學水平和能力上不可能減少或減小地震活動的頻次和震級,也不可能削弱或分流地震波的能量,而且地震預報也沒過關,企圖像臺風、洪水應急那樣災前撤離也不現實也是不現實的??尚械挠行У剞k法就是搞好抗震預防,控制地震危險區的人口財產密度和提高防震減災能力,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使其控制在區域可接受的災害承載力范圍內,以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
先根據全市地震地質構造的特征,和地震區劃及防震減災規劃的資料,對區內今后發展布局提出以下建議的觀點(見圖3):
圖3臨汾市主要工業企業分布圖
(1)河東地帶。河東地帶是指黃河以東、紫金山斷裂以西的廣大區域,包括大寧、吉縣、永和、隰縣、和蒲縣的西半部,面積6100km2,大致占全市面積的30%以上。河東地帶以鄂爾多斯斷陷的東延部分,出露基巖為三疊紀銅川組巨厚的紅色沙泥巖地層,第四紀黃土覆蓋廣厚。區內地層產狀平緩,巖性穩定,構造簡單。該區在歷史上沒有發生過4級以上的地震,周圍地區的地震到本區其烈度迅速降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區內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0.10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區。因此,河東地帶是我市地震危險性最小、建設場地最有利的地段。由于歷史的原因,該區經濟相對比較落后,基礎設施條件、特別是交通條件相對較差。但是這種情況已經和正在發生改變,按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布局圖,高速公路“西縱”線路正在進行前期工作,該線路通過區域為隰縣-大寧-吉縣,向北經離石、朔州、右玉至內蒙,向南經河津、運城到河南。在橫向上,由臨汾-吉縣-壺口,和由霍州-隰縣-永和的高速公路也即將進行施工;在鐵路建設上,已經開工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南鐵路,將通過該區隰縣、蒲縣等地。不久的將來,一個四通八達,暢通無阻的交通網絡定要覆蓋該區。
因此,河東一帶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是設計國計民生的重大建設項目,如新型能源重化工項目、國防軍工項目,航空航天項目、高新科技項目的理想建設場地。鑒于本區東部與呂梁山斷拱分界的紫金山斷裂是一條活動性斷裂,近期曾發生過5.4級和5級地震,基建項目應遠離該斷裂。
(2)西山區。該區位于紫金山斷裂以東,羅云山斷裂以西,包括汾西、洪洞、堯都區、蒲縣、鄉寧在內。地貌主要屬于侵蝕剝蝕低山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s。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紀-二疊紀含煤建造,局部為寒武紀-奧陶紀碳酸鹽巖。由于煤系地層地層出露地表或埋藏較淺,近二十余年來,群眾采煤盛極一時,各類小煤礦星羅棋布,留下大面積采空區和大量采礦廢渣,而由采礦飛漲引發的地質災害嚴重,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水位下降、淺層地下水枯竭等,因此一旦發生地震,可能進一步引起嚴重的此生地質災害,該區當前主要是整頓采煤秩序,對小煤礦進行整合改制,進行規范化、規?;茖W化開采,同時致力地質災害,恢復地質環境,暫不宜進行其他大型項目建設。
(3)中部盆地。包括霍州、洪洞、堯都、襄汾、翼城、曲沃、侯馬等7個縣,區內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是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但是,臨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帶中地震活動最強烈地段,區內地震動峰值加速度臨汾一帶為0.2g,侯馬一帶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臨汾一帶為0.35s,侯馬一帶為0.40s。在歷史上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分布集中、破壞最為嚴重;全市地震區劃中全出的6個地震潛在危險區,全部分布在盆地之中,是今后發生強震危險性最大的地區。
地震災害的分布不是均勻的,即使在地震危險性最大的地區、在潛在震源區內,也有相對安全地帶。應加快區內活動性斷裂調查工作步伐,要查明地震危險區,應在地震災害風險較小的地段進行基建選址,并認真進行基建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地質環境影響貧家,以求在地震災害發生時損失最小。這是基本建設選址、構建安全人居環境和避免地震災害破壞的有效途徑。
(4)東山區。包括古縣、安澤、浮山、翼城,區內地貌為低山丘陵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二疊紀、三疊紀和石炭紀,并有少量寒武-奧陶紀,第四紀黃土覆蓋廣厚。地震危險性與西山區基本相似,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s。但由于煤炭埋藏較深,采礦隊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較輕,場地條件較西山要好,可作為重點發展的地區。
參考文獻
[1]鄧啟東,張培震,冉永康等,中國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J].地學前緣,2003(特刊):66-73.
[2]殷娜,韓軍青. 山西地震帶公元1000年以來M≥6地震時空發生規律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18):161-163.
1.1 編制目的
依法科學統一、有力有序有效地實施地震應急,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1.2 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國發生地震及火山災害和國外發生造成重大影響地震及火山災害的應對工作。
1.4 工作原則
抗震救災工作堅持統一領導、軍地聯動,分級負責、屬地為主,資源共享、快速反應的工作原則。地震災害發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立即自動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開展前期處置工作。省級人民政府是應對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重大地震災害的主體。視省級人民政府地震應急的需求,國家地震應急給予必要的協調和支持。
2 組織體系
2.1 國家抗震救災指揮機構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地震局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日常工作。
必要時,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在地震災區成立現場指揮機構,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2.2 地方抗震救災指揮機構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抗震救災工作。地方有關部門和單位、當地、武警部隊和民兵組織等,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3 響應機制
3.1 地震災害分級
地震災害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
(1)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者直接經濟損失占地震發生地省(區、市)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7.0級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區發生6.0級以上地震,初判為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2)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者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6.0級以上、7.0級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區發生5.0級以上、6.0級以下地震,初判為重大地震災害。
(3)較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者造成較重經濟損失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5.0級以上、6.0級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區發生4.0級以上、5.0級以下地震,初判為較大地震災害。
(4)一般地震災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者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4.0級以上、5.0級以下地震,初判為一般地震災害。
3.2 分級響應
根據地震災害分級情況,將地震災害應急響應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
應對特別重大地震災害,啟動Ⅰ級響應。由災區所在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
應對重大地震災害,啟動Ⅱ級響應。由災區所在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情況,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國家地震應急工作。
應對較大地震災害,啟動Ⅲ級響應。在災區所在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支持下,由災區所在市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中國地震局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災區需求,協助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應對一般地震災害,啟動Ⅳ級響應。在災區所在省、市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支持下,由災區所在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中國地震局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災區需求,協助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地震發生在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其他特殊地區,可根據需要適當提高響應級別。地震應急響應啟動后,可視災情及其發展情況對響應級別及時進行相應調整,避免響應不足或響應過度。
4 監測報告
4.1 地震監測預報
中國地震局負責收集和管理全國各類地震觀測數據,提出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年度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機構加強震情跟蹤監測、預測預報和群測群防工作,及時對地震預測意見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F象進行綜合分析研判。省級人民政府根據預報的震情決策臨震預報,組織預報區加強應急防范措施。
4.2 震情速報
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局快速完成地震發生時間、地點、震級、震源深度等速報參數的測定,報國務院,同時通報有關部門,并及時續報有關情況。
4.3 災情報告
地震災害發生后,災區所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時將震情、災情等信息報上級人民政府,必要時可越級上報。發生特別重大、重大地震災害,民政部、中國地震局等部門迅速組織開展現場災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報國務院,并及時續報有關情況。公安、安全生產監管、交通、鐵道、水利、建設、教育、衛生等有關部門及時將收集了解的情況報國務院。
5 應急響應
各有關地方和部門根據災情和抗災救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5.1 搜救人員
立即組織基層應急隊伍和廣大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同時組織協調當地、武警部隊、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調配大型吊車、起重機、千斤頂、生命探測儀等救援裝備,搶救被掩埋人員?,F場救援隊伍之間加強銜接和配合,合理劃分責任區邊界,遇有危險時及時傳遞警報,做好自身安全防護。
5.2 開展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
迅速組織協調應急醫療隊伍趕赴現場,搶救受傷群眾,必要時建立戰地醫院或醫療點,實施現場救治。加強救護車、醫療器械、藥品和血漿的組織調度,特別是加大對重災區及偏遠地區醫療器械、藥品供應,確保被救人員得到及時醫治,最大程度減少傷員致死、致殘。統籌周邊地區的醫療資源,根據需要分流重傷員,實施異地救治。開展災后心理援助。
加強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及時對災區水源進行監測消毒,加強食品和飲用水衛生監督;妥善處置遇難者遺體,做好死亡動物、醫療廢棄物、生活垃圾、糞便等消毒和無害化處理;加強鼠疫、狂犬病的監測、防控和處理,及時接種疫苗;實行重大傳染病和突發衛生事件每日報告制度。
5.3 安置受災群眾
開放應急避難場所,組織籌集和調運食品、飲用水、衣被、帳篷、移動廁所等各類救災物資,解決受災群眾吃飯、飲水、穿衣、住處等問題;在受災村鎮、街道設置生活用品發放點,確保生活用品的有序發放;根據需要組織生產、調運、安裝活動板房和簡易房;在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配備必要的消防設備器材,嚴防火災發生。救災物資優先保證學校、醫院、福利院的需要;優先安置孤兒、孤老及殘疾人員,確保其基本生活。鼓勵采取投親靠友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安置受災群眾。
做好遇難人員的善后工作,撫慰遇難者家屬;積極創造條件,組織災區學校復課。
5.4 搶修基礎設施
搶通修復因災損毀的機場、鐵路、公路、橋梁、隧道等交通設施,協調運力,優先保證應急搶險救援人員、救災物資和傷病人員的運輸需要。搶修供電、供水、供氣、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保障災區群眾基本生活需要和應急工作需要。
5.5 加強現場監測
地震局組織布設或恢復地震現場測震和前兆臺站,實時跟蹤地震序列活動,密切監視震情發展,對震區及全國震情形勢進行研判。氣象局加強氣象監測,密切關注災區重大氣象變化。災區所在地抗震救災指揮部安排專業力量加強空氣、水源、土壤污染監測,減輕或消除污染危害。
5.6 防御次生災害
加強次生災害監測預警,防范因強余震和降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滾石等造成新的人員傷亡和交通堵塞;組織專家對水庫、水電站、堤壩、堰塞湖等開展險情排查、評估和除險加固,必要時組織下游危險地區人員轉移。
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設備、輸油氣管道、輸配電線路的受損情況排查,及時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對核電站等核工業生產科研重點設施,做好事故防范處置工作。
5.7 維護社會治安
嚴厲打擊盜竊、搶劫、哄搶救災物資、借機傳播謠言制造社會恐慌等違法犯罪行為;在受災群眾安置點、救災物資存放點等重點地區,增設臨時警務站,加強治安巡邏,增強災區群眾的安全感;加強對黨政機關、要害部門、金融單位、儲備倉庫、監獄等重要場所的警戒,做好涉災矛盾糾紛化解和法律服務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5.8 開展社會動員
災區所在地抗震救災指揮部明確專門的組織機構或人員,加強志愿服務管理;及時開通志愿服務聯系電話,統一接收志愿者組織報名,做好志愿者派遣和相關服務工作;根據災區需求、交通運輸等情況,向社會公布志愿服務需求指南,引導志愿者安全有序參與。
視情開展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活動,加強救災捐贈的組織發動和款物接收、統計、分配、使用、公示反饋等各環節工作。
必要時,組織非災區人民政府,通過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形式,對災區群眾生活安置、傷員救治、衛生防疫、基礎設施搶修和生產恢復等開展對口支援。
5.9 加強涉外事務管理
及時向相關國家和地區駐華機構通報相關情況;協調安排國外救援隊入境救援行動,按規定辦理外事手續,分配救援任務,做好相關保障;加強境外救援物資的接受和管理,按規定做好檢驗檢疫、登記管理等工作;適時組織安排境外新聞媒體進行采訪。
5.10 信息
各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按照分級響應原則,分別負責相應級別地震災害信息工作,回應社會關切。信息要統一、及時、準確、客觀。
5.11 開展災害調查與評估
地震局開展地震烈度、發震構造、地震宏觀異?,F象、工程結構震害特征、地震社會影響和各種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等。民政、地震、國土資源、建設、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深入調查災區范圍、受災人口、成災人口、人員傷亡數量、建構筑物和基礎設施破壞程度、環境影響程度等,組織專家開展災害損失評估。
5.12 應急結束
在搶險救災工作基本結束、緊急轉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災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電力、通信和供水等基本搶修搶通、災區生活秩序基本恢復后,由啟動應急響應的原機關決定終止應急響應。
6 指揮與協調
6.1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6.1.1 先期保障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后,根據中國地震局的信息通報,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做好災情航空偵察和機場、通信等先期保障工作。
(1)測繪地信局、民航局、總參謀部等迅速組織協調出動飛行器開展災情航空偵察。
(2)總參謀部、民航局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相關機場的有序運轉,組織修復災區機場或開辟臨時機場,并實行必要的飛行管制措施,保障抗震救災工作需要。
(3)工業和信息化部按照國家通信保障應急預案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搶修受損通信設施,協調應急通信資源,優先保障抗震救災指揮通信聯絡和信息傳遞暢通。自有通信系統的部門盡快恢復本部門受到損壞的通信設施,協助保障應急救援指揮通信暢通。
6.1.2 地方政府應急處置
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立即組織各類專業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醫療救護、受災群眾安置等,組織搶修重大關鍵基礎設施,保護重要目標;國務院啟動I級響應后,按照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統一部署,領導和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抗震救災工作。
災區所在市(地)、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立即發動基層干部群眾開展自救互救,組織基層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和醫療救護,開放應急避難場所,及時轉移和安置受災群眾,防范次生災害,維護社會治安,同時提出需要支援的應急措施建議;按照上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安排部署,領導和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抗震救災工作。
6.1.3 國家應急處置
中國地震局或災區所在省級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出實施國家地震應急Ⅰ級響應和需采取應急措施的建議,國務院決定啟動Ⅰ級響應,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必要時,國務院直接決定啟動Ⅰ級響應。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根據需要設立搶險救援、群眾生活保障、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基礎設施保障和生產恢復、地震監測和次生災害防范處置、社會治安、救災捐贈與涉外事務、涉港澳臺事務、國外救援隊伍協調事務、地震災害調查及災情損失評估、信息及宣傳報道等工作組,國務院辦公廳履行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職責,發揮運轉樞紐作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組織有關地區和部門開展以下工作:
(1)派遣公安消防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護隊、醫療衛生救援隊伍等各類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協調和武警部隊派遣專業隊伍,趕赴災區搶救被壓埋幸存者和被困群眾。
(2)組織跨地區調運救災帳篷、生活必需品等救災物資和裝備,支援災區保障受災群眾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
(3)支援災區開展傷病員和受災群眾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心理援助工作,根據需要組織實施跨地區大范圍轉移救治傷員,恢復災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秩序。
(4)組織搶修通信、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保障搶險救援通信、電力以及救災人員和物資交通運輸的暢通。
(5)指導開展重大危險源、重要目標物、重大關鍵基礎設施隱患排查與監測預警,防范次生衍生災害。對于已經受到破壞的,組織快速搶險救援。
(6)派出地震現場監測與分析預報工作隊伍,布設或恢復地震現場測震和前兆臺站,密切監視震情發展,指導做好余震防范工作。
(7)協調加強重要目標警戒和治安管理,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指導做好涉災矛盾糾紛化解和法律服務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8)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非災區省級人民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對災區進行緊急支援。
(9)視情實施限制前往或途經災區旅游、跨省(區、市)和干線交通管制等特別管制措施。
(10)組織統一災情和抗震救災信息,指導做好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正確引導國內外輿論。
(11)其他重要事項。
必要時,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在地震災區成立現場指揮機構,負責開展以下工作:
(1)了解災區抗震救災工作進展和災區需求情況,督促落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工作部署。
(2)根據災區省級人民政府請求,協調有關部門和地方調集應急物資、裝備。
(3)協調指導國家有關專業搶險救援隊伍以及各方面支援力量參與抗震救災行動。
(4)協調公安、交通運輸、鐵路、民航等部門和地方提供交通運輸保障。
(5)協調安排災區傷病群眾轉移治療。
(6)協調相關部門支持協助地方人民政府處置重大次生衍生災害。
(7)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部署的其他任務。
6.2 重大地震災害
6.2.1 地方政府應急處置
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制訂搶險救援力量及救災物資裝備配置方案,協調駐地、武警部隊,組織各類專業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醫療救護、災民安置、次生災害防范和應急恢復等工作。需要國務院支持的事項,由省級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出建議。
災區所在市(地)、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組織開展自救互救、搶險救災等先期處置工作,同時提出需要支援的應急措施建議;按照上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安排部署,領導和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抗震救災工作。
6.2.2 國家應急處置
中國地震局向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上報相關信息,提出應對措施建議,同時通報有關部門。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應對工作需要,或者災區所在省級人民政府請求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建議,采取以下一項或多項應急措施:
(1)派遣公安消防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護隊、醫療衛生救援隊伍等專業搶險救援隊伍,趕赴災區搶救被壓埋幸存者和被困群眾,轉移救治傷病員,開展衛生防疫等。必要時,協調、武警部隊派遣專業隊伍參與應急救援。
(2)組織調運救災帳篷、生活必需品等抗震救災物資。
(3)指導、協助搶修通信、廣播電視、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
(4)根據需要派出地震監測和次生災害防范、群眾生活、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基礎設施恢復等工作組,赴災區協助、指導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5)協調非災區省級人民政府對災區進行緊急支援。
(6)需要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協調解決的其他事項。
6.3 較大、一般地震災害
市(地)、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組織各類專業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醫療救護、災民安置、次生災害防范和應急恢復等工作。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應對工作實際需要或下級抗震救災指揮部請求,協調派遣專業技術力量和救援隊伍,組織調運抗震救災物資裝備,指導市(地)、縣開展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必要時,請求國家有關部門予以支持。
根據災區需求,中國地震局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地方做好地震監測、趨勢判定、房屋安全性鑒定和災害損失調查評估,以及支援物資調運、災民安置和社會穩定等工作。必要時,派遣公安消防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醫療衛生救援隊伍赴災區開展緊急救援行動。
7 恢復重建
7.1 恢復重建規劃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后,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災區省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災后恢復重建規劃;重大、較大、一般地震災害發生后,災區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組織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
7.2 恢復重建實施
災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災后恢復重建。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對災區恢復重建規劃的實施給予支持和指導。
8 保障措施
8.1 隊伍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武警部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強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公安消防、陸地搜尋與救護、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護、醫療衛生救援等專業搶險救災隊伍建設,配備必要的物資裝備,經常性開展協同演練,提高共同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
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設施產權單位、管理或者生產經營單位加強搶險搶修隊伍建設。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層地震搶險救災隊伍,加強日常管理和培訓。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依托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社區建立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形成廣泛參與地震應急救援的社會動員機制。
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加強地震應急專家隊伍建設,為應急指揮輔助決策、地震監測和趨勢判斷、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災害損失評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鑒定等提供人才保障。各有關研究機構加強地震監測、地震預測、地震區劃、應急處置技術、搜索與營救、建筑物抗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8.2 指揮平臺保障
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綜合利用自動監測、通信、計算機、遙感等技術,建立健全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形成上下貫通、反應靈敏、功能完善、統一高效的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實現震情災情快速響應、應急指揮決策、災害損失快速評估與動態跟蹤、地震趨勢判斷的快速反饋,保障各級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災中進行合理調度、科學決策和準確指揮。
8.3 物資與資金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和生產、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保障地震災害應急工作所需生活救助物資、地震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醫療器械和藥品等的生產供應??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并通過與有關生產經營企業簽訂協議等方式,保障應急物資、生活必需品和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供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保障抗震救災工作所需經費。中央財政對達到國家級災害應急響應、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和財政困難的地區給予適當支持。
8.4 避難場所保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利用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因地制宜設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統籌安排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排污、環保、物資儲備等設備設施。
學校、醫院、影劇院、商場、酒店、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置地震應急疏散通道,配備必要的救生避險設施,保證通道、出口的暢通。有關單位定期檢測、維護報警裝置和應急救援設施,使其處于良好狀態,確保正常使用。
8.5 基礎設施保障
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建立健全應急通信工作體系,建立有線和無線相結合、基礎通信網絡與機動通信系統相配套的應急通信保障系統,確保地震應急救援工作的通信暢通。在基礎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且短時間難以修復的極端情況下,立即啟動應急衛星、短波等無線通信系統和終端設備,確保至少有一種以上臨時通信手段有效、暢通。
廣電部門完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建立完善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確保群眾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政府的權威信息。
發展改革和電力監管部門指導、協調、監督電力運營企業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電力調度系統建設,保障地震現場應急裝備的臨時供電需求和災區電力供應。
公安、交通運輸、鐵道、民航等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緊急運輸保障體系,加強統一指揮調度,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應急救援“綠色通道”機制。
8.6 宣傳、培訓與演練
宣傳、教育、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地震等主管部門密切配合,開展防震減災科學、法律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防震減災活動,提高全社會防震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學校把防震減災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加強防震減災專業人才培養,教育、地震等主管部門加強指導和監督。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地震應急管理培訓制度,結合本地區實際,組織應急管理人員、救援人員、志愿者等進行地震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制定演練計劃并定期組織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機關、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和居委會、村委會、基層組織等,要結合實際開展地震應急演練。
9 對港澳臺地震災害應急
9.1 對港澳地震災害應急
香港、澳門發生地震災害后,中國地震局向國務院報告震情,向國務院港澳辦等部門通報情況,并組織對地震趨勢進行分析判斷。國務院根據情況向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出慰問電;根據特別行政區的請求,調派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醫療衛生救援隊伍協助救援,組織有關部門和地區進行支援。
9.2 對臺灣地震災害應急
臺灣發生地震災害后,國務院臺辦向臺灣有關方面了解情況和對祖國大陸的需求。根據情況,祖國大陸對臺灣地震災區人民表示慰問。國務院根據臺灣有關方面的需求,協調調派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醫療衛生救援隊伍協助救援,援助救災款物,為有關國家和地區對臺灣地震災區的人道主義援助提供便利。
10 其他地震及火山事件應急
10.1 強有感地震事件應急
當大中城市和大型水庫、核電站等重要設施場地及其附近地區發生強有感地震事件并可能產生較大社會影響,中國地震局加強震情趨勢研判,提出意見報告國務院,同時通報國務院有關部門。省(區、市)人民政府督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做好新聞及信息與宣傳工作,保持社會穩定。
10.2 海域地震事件應急
海域地震事件發生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當地海上搜救機構、海洋主管部門、海事管理部門等通報情況。國家海洋局接到海域地震信息后,立即開展分析,預測海域地震對我國沿海可能造成海嘯災害的影響程度,并及時相關的海嘯災害預警信息。當海域地震造成或可能造成船舶遇險、原油泄漏等突發事件時,交通運輸部、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有關預案實施海上應急救援。當海域地震造成海底通信電纜中斷時,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根據有關預案實施搶修。當海域地震波及陸地造成災害事件時,參照地震災害應急響應相應級別實施應急。
10.3 火山災害事件應急
當火山噴發或出現多種強烈臨噴異?,F象,中國地震局和有關省(區、市)人民政府要及時將有關情況報國務院。中國地震局派出火山現場應急工作隊伍趕赴災區,對火山噴發或臨噴異?,F象進行實時監測,判定火山災害類型和影響范圍,劃定隔離帶,視情向災區人民政府提出轉移居民的建議。必要時,國務院研究、部署火山災害應急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支援。災區人民政府組織火山災害預防和救援工作,必要時組織轉移居民。
10.4 對國外地震及火山災害事件應急
國外發生造成重大影響的地震及火山災害事件,外交部、商務部、中國地震局等部門及時將了解到的受災國的災情等情況報國務院,按照有關規定實施國際救援和援助行動。根據情況,信息,引導我國出境游客避免赴相關地區旅游,組織有關部門和地區協助安置或撤離我境外人員。當毗鄰國家發生地震及火山災害事件造成我國境內災害時,按照我國相關應急預案處置。
11 附則
11.1 獎勵與責任
對在抗震救災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抗震救災工作中造成損失的,嚴重虛報、瞞報災情的,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11.2 預案管理與更新
中國地震局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預案,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預案實施后,中國地震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預案宣傳、培訓和演練,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組織修訂完善本預案。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訂本行政區域地震應急預案,報上級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結合本部門職能制訂地震應急預案或包括抗震救災內容的應急預案,報同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交通、鐵路、水利、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經營管理單位和學校、醫院,以及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核電、礦山、危險物品等生產經營單位制訂地震應急預案或包括抗震救災內容的應急預案,報所在地縣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11.3 以上、以下的含義
本預案所稱以上包括本數,以下不包括本數。
11.4 預案解釋
本預案由國務院辦公廳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