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恢復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X1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12-0048-02
1引言
由于近年來我國對鐵礦石需求量的增大,高強度的礦山開采和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重視不足,使得礦山開采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因此生態恢復措施可行性成為了鐵礦區發展的關鍵問題。
遼寧某露天鐵礦位于遼東低山丘陵與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項目區為山地丘陵地貌,該區域主要分布著工礦用地、林地和灌木林地,屬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蝕為主,項目所處區域為礦產資源開發區,受人為擾動較大,水土流失強度以中度為主。
該地區由于礦產資源開發較早,而早期又缺少礦山發展規劃,存在亂挖亂堆現象,生態保護意識薄弱,造成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滑坡等問題時有發生。該鐵礦突出的問題表現在:排土場較多,長期無序排土,表土與廢石混排,形成的排土場均為一段式,且多數超高排放,坡腳不穩定,坡面和頂面平臺缺少排水系統,加劇了水土流失,且產生了一定的安全風險,也給排土場的復墾帶來了困難。采場雖已開采多年,但部分采區仍然需要向深部繼續開采,采坑上部未采取過生態恢復措施;部分采坑已閉坑,尚未復墾。為了增加區域植被綠化面積,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改善該區域生態環境,促進鐵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礦山公司制定了生態恢復方案,該方案針對采坑和排土場提出了一系列恢復措施。
2鐵礦區生態恢復措施
2.1采區生態恢復措施
針對本項目而言,礦區土地資源有限,排土場多數近于閉庫,因此廢棄的采坑應優先用作區域排土場。但在開采過程中,當開采工作面逐步向前推進的時候,對于開采過的區域要及時進行恢復工作,即采坑內每形成一個臺階就要對臺階邊坡上的巖石上噴灑含有草籽、肥料和土壤穩定劑組成的客土,綠化后可保持5年以上。
生態恢復方案中提出對爆破影響區內的土地進行防護林建設,即在采礦場境界外100m至爆破警戒圈栽植刺槐等高大落葉喬木為防護林;在采礦場境界外50~100m范圍內栽植紫穗槐等灌木。在采礦場周圍形成封閉防護林帶,降低對土地破壞的程度,抑制采區揚塵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2.2排土場生態恢復措施
2.2.1工程措施
該鐵礦區排土場均為一段式排土,且段高最高可達200m,應先實施削坡措施,然后在坡腳處修建漿砌石擋土墻。
排土場漿砌石擋墻外側、頂面平臺及坡面設置漿砌石排水溝,將雨水外排河道,以防止雨水匯流沖刷邊坡。
排土場鋪設鑄鐵灌溉管道,連接軟管由人工澆水,每2hm2左右設置一個蓄水箱,水源可取自現有采區礦坑涌水。
2.2.2植物措施
該礦區排土場未保留表土,區內綠化土源較少,不能全面覆土,進行穴狀客土較為可行,客土時先在穴栽坑底鋪一層粘土,然后再在上面客土,同時增施保水劑,進一步改良土壤結構。
排土場頂面平臺植物初期選擇刺槐、紫穗槐,坡面選擇紫穗槐、五葉地錦和紫花苜蓿;后期可考慮栽植果樹。根據當地的小氣候環境,種植時間最好安排在春季或秋季。
植樹后的定植坑穴表面覆蓋切段的秸稈,秸稈在使用前用有機肥與復合肥的混合營養液浸泡,濕覆蓋或晾干后覆蓋,可起到保肥、防止穴內雜草叢生、提供營養的作用。
2.3植物后期養護及病蟲害防治
灌溉工程是保證栽植植物成活的關鍵措施,應定期利用礦坑涌水澆灌綠化植被,樹木必須澆返青水和凍水,除此之外根據實際情況在生長期澆2~3次。
樹木休眠期和樹木生長期分別施肥2~3次,樹木休眠期以有機肥為宜,生長期宜施緩釋型肥料。
病蟲害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應經常檢查樹木生長情況,及時掌握蟲情發展規律。刺槐蟲害主要有天牛、蚧等,可采用樂果防治;紫穗槐易受四紋麗金龜和大灰象甲危害,可用敵百蟲防治;苜蓿主要害蟲為苜蓿斑螟,可用綠亨或大蟲殺防治。
應定期進行林間除草,還需注意因干旱、水濕、冷凍、日灼、風害等所致生理性病害的防治。為避免對害蟲天敵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應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
3生態恢復措施的可行性
3.1生態恢復方向的可行性
礦區生態恢復關系到該區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土地利用水平及區域經濟、社會、環境情況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態恢復方向需要綜合考慮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環境保障、公眾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該區域土地有限,鐵礦區采區閉坑后大多應考慮作區域排土場使用。而現有排土場的恢復方向可綜合考慮以下幾方面。
3.1.1經濟水平
該鐵礦地處我國東北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按照耕地優先考慮的原則,排土場應復墾為耕地,以增加當地耕地數量,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其他治理區域“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因此恢復目標應首先以耕地為主,林地、草地可以作為本區域復墾的主要方向。
3.1.2交通條件和管護
本方案所評價并需復墾的區域地處低山丘陵區,距離居民點較遠,灌溉等設施不易布置,種植耕地非常不便。此外,耕地較林草地需要更多的日常管護,因此應以恢復林草地為主。
3.1.3公眾意愿
在對當地村民的調查中,公眾普遍認為待恢復區距離村民居住地較遠,且農作物產量較低,種植成本相對較高,建議主要復墾為林草地。
3.1.4安全等其他方面
排土場為人工堆積而成,具有一定坡度,穩定性與自然形成的山體相比差很多,因此恢復方向應考慮預防雨季降雨量較大時產生山體滑坡的可能性。耕地、林地、草地等幾種恢復方向相比較,林草地的蓋度較耕地大,對于地表土壤的吸附及保水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強。因此從安全方面考慮,應以恢復植被、增加地表覆蓋度為主。
綜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確定該鐵礦區排土場的恢復方向應該為林草地。
3.2工程、植物措施的可行性
在該鐵礦生態恢復方案中,考慮到植被恢復的速度相對較慢,對水蝕嚴重的地方采取了必要的工程措施,這樣既可減輕水蝕又加速了生態恢復的速度。生態恢復措施的實施采取分階段、先重點治理的方案,主要是從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建設項目的經濟收益及生態恢復投入,以確保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方案中的植物措施是借鑒了遼寧地區礦山成功復墾的經驗,植物選擇上遵循了以下原則:生長快、產量高、適應性強、抗旱抗寒性好、耐瘠薄,優先選擇固氮品種,盡量選擇當地或先鋒品種以及經濟可行性品種。
植物栽植中借鑒了遼寧地區大型礦山的一些新技術,諸如客土兼化學保水劑的應用;對采坑初期已形成的平臺、邊坡噴灑固化劑,定植坑穴表面覆蓋秸桿以保肥、防雜草等方法,用于鐵礦區具有可行性。
另外該恢復方案細化了植物后期養護管理措施,彌補了目前很多生態治理方案的不足,對于礦山植被成活和促進后期生長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在整個方案的實施上,應配合當地環保、水保部門,并且借助于GIS及計算機等先進手段進行實時跟蹤與監控,以確保方案的落實和生態恢復的速度與效果。
4結語
通過對該鐵礦區生態恢復方案的實施,礦區幾十年來遺留的生態問題可得到較好的解決,同時可保護主體工程的正常運營,增加礦區植被覆蓋度,減輕區內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保護和恢復土地生產力的作用。
礦區生態恢復應從建設初期給予高度重視,嚴格按照設計中提出的生態保護措施進行實施,減少生態遺留問題;建設初期還應制定礦區發展的長遠規劃,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生產,尤其是不應造成礦山固廢的亂排、亂堆的無序狀態發生,為服務期滿的排土場生態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礎;不管采取何種生態恢復措施,在礦山的生態環境防治中都要明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參考文獻:
[1]呂樹芳.某煤礦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及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術,2010(4):8~10.
[2]姜洋.鞍鋼礦區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4):190~196.
關鍵詞:河道; 生態修復; 探索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什么是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并輔助于適當的人工措施,加快破壞了的生態系統的恢復功能,它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河道生態系統是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水、河流的利用研究和開發都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水污染情況的加劇,水的生態修復學研究才被提上日程。
河道生態修復的目的是消除河流域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保持河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西方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和日本在河道修復研究起步較早。他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河流生態修復的八項措施:
恢復緩沖帶;
重建植被;
修復馬蹄形濕地;
降低邊坡;
重塑彎曲河谷;
修復淺灘和深塘;
修復水邊濕地;
修復河塘。
目前,我們國家經過一些地區對河道生態修復研究和探索,概括了兩大類河道生態修復的措施:一類是植物保護法,一類是植物保護同工程技術措施相結合。我國的河道生態修復工作仍然是在初始階段,缺乏多層次的全方位的生態恢復研究,更沒有系統的科學的學習的理論作指導。
以江蘇省贛榆縣為例。江蘇省贛榆縣大概有15條河流,在這15條河流中沭河、朱吉河、沙汪河、龍王河這四條河流污染嚴重。龍王河、沙王河水的質量更是沒有達到灌溉農田的程度,幾乎寸草不生的河道,各種生物幾乎滅絕。因此近些年來,江蘇省開始全面進行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利用這樣的時機,開展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探索在河道整治過程中,采取那些技術措施,才能既保護河堤坡體結構的穩定性設置,又改善水質,同時提高河流的生物種群,也提高河道其自我凈化功能。建立一個與周圍環境協同發展的關系,保持社會經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本文以青口河為載體,對河道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思維構思。
工程調查青口河是贛榆縣代表河流之一,全長64公里,在贛榆縣長47.5公里,通過贛榆縣縣城,整個流域面積493平方公里,經過丘陵面積267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約2140立方米/秒。這條河流經區域85%的為山區,地面落差為150米以上,上游河道寬度200〜500米,比降1/400〜1/600的比例;下游河道寬60〜80米,比降7/10,000;灘面完整,為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市區內均為水泥路;河坡灘面以下為砌筑的用于保護的坡面,缺乏植被生長的土壤養分狀況。下游部分是含鹽量很高的土壤,土壤含鹽量為0.4%〜0.7%,及其不利于生長植物和動物的繁衍。
河流生態恢復的原則
1自然性原則我們不可能把這條河完全恢復到原始狀態。但是在河道生態修復時我們盡量模擬自然的狀態,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景觀,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具體措施如:
使用拋石、木樁等護坡固堤;
在河堤上使用喬木、灌木、草相結合的立體防護;
創建合適生物棲息之地;
增設魚道;
調整河道結構;
淺灘和沙洲的恢復等。
2生態性原則
以生態為原則,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實現對污水處理廠難以處理或處理成本較高的污染物有效果的控制,同時要具有景觀效果,并且還可以改善當地的氣候,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具體措施如下:
因地制宜地發展池塘、人工濕地、生物柵、生物浮島等處理技術;
注重河岸植被建設;
河流生態走廊建設;
治理與控制河堤的水土流失;
在水域內,種植各種喜水、耐水植物;
發展水生動物,提高水域生物凈化功能。
河道生態恢復技術設計構想1基本思路根據青口河,地理位置和特點,對河流生態修復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修復:
進行河道生態修復后,既不能影響整個河道的行洪能力,還要在不破壞原坡面的情況下進行生態修復;
對河堤及灘面進行修復時,應選擇快速覆蓋,根系發達、抗沖刷能力強,適應本地區的喬、灌、草種;
岸坡消落帶的生態修復應考慮到防水浪沖刷及適合魚巢的功能,同時對消落帶植物的選擇要重點考慮;
對河道整體結構的調整要回歸自然,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恢復淺灘和深塘,修復河邊濕地;
在不同河段內放養水生動物和微生物,種植水生植物,以分解吸收水體中的營養液,達到凈化水體的功能;
對沿線的污水口截流分流,使污水雨水分流,杜絕污水入河;
在物種的選擇上要注意選擇適宜本地區氣候環境,同時不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環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油污、煙塵和有毒化學物質的植物種類。
2生態修復技術
總結制定青口河清淤整治工程修復方案后得出: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應該“尊重自然”、“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思路。在保證水利工程正常作用的前提下,修復河道結構、恢復河道生態平衡功能。使退化的河道生態系統得到修復,達到河流域的生態平衡。
上,中游的河流的特點及整改措施:
上、中游段, 按照“誰承包,誰管理、收益”的原則,簽定承包合同。
上游和中游的河流情況:
河面較寬,
有不少淺灘,深塘等,
具體措施為:
采取疏通河道中泓;
修復淺灘、深塘水邊濕地;
重塑彎曲河谷等工程措施,
調整河道結構。
植被措施布設為,
河堤、灘面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主要栽植楊樹、水杉、板栗、銀杏。
堤肩以銀杏、水杉間種,間距4 米,灘面及內外堤坡栽植楊樹、板栗,
河道水面放養水生動物和微生物,種植水生植物,
在淺水區、濕地區種植濕生植物,草種選擇菖蒲、水蔥、扁桿草、、毛莨等。
河道生態修復項目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河道生態修復技術也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相互作用,相互統一。河道內部生物系統和相鄰生物系統之間的所有產生的物質與能量的動態互動。
河道生態恢復的真正意義應是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基礎,以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保證護堤、疏通河道,使河道平衡和諧發展;使水、土壤、生物,形成良性循環;不僅恢復河道景觀效果,而且恢復河道的自我修復功能;還應恢復被污染的河水,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從而使整個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發展。
此文只是以一條河流為范例進行分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態修復技術也應從植被措施、工程措施、水產養殖、生物多樣化這些技術入手。
水污染環境的治理是河流生態修復過程中最棘手,最有難度的一項工程。工業廢水,生活廢水的大量排泄,遠遠超過了河流的自凈能力,是河道生態修復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目前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的熱點和難點。現在僅僅靠人工干預的措施治理河道水污染,這樣對水環境的恢復是難以維持的,因此,河流生態修復后的水生系統的穩定性管理技術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河道生態修復技術需要探索的路還很長,因此目前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封山育林;定邊縣;恢復;植被;森林資源
封山育林,是按照自然規律,以封禁為手段,在排除或減少人為活動的影響下,利用森林天然更新能力,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山區,實行定期封山,禁止墾荒、放牧、砍柴等人為的破壞活動,通過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恢復森林植被的一種育林方式,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林木、荒山宜林地自然恢復成林的措施。通過實施封山育林工程,使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復,物種結構趨于合理,森林后備資源豐富,便于形成比較理想的森林群落,增強了森林的生態防護功能。封山育林是一種成本低、綠化速度快、利用期早、收效快、有利于保護物種資源、可以減少森林病蟲害的政策措施,在保護環境,保護物種資源,實現生態平衡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封山育林在定邊縣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
實踐證明,在定邊縣生態環境建設中,封山育林是改善生態環境,恢復森林植被,擴大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最有效的一種措施,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等方面的優點,是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恢復森林資源的措施之一。
1.封山育林是恢復森林植被、擴大森林資源的最佳選擇
定邊地處陜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荒漠草原過渡地帶,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高度在1303~1907m之間。南部山區山勢陡峭,交通不便,勞動力缺乏,森林經營資金不足,難以用人工造林的方式來擴大森林資源。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部分灌木林地破壞比較嚴重。因此,通過實施封山育林措施,可使荒山荒地和遭受破壞的灌木林地的植被得以恢復,增加該縣森林資源面積。
2.封山育林是恢復森林植被、擴大森林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
在定邊南部山區,畜牧業是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畜牧業為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當地農民在林區長期過渡放牧,是造成定邊南部山區林下的植被遭到破壞,草場退化和森林線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為了恢復天然林區的森林植被,防止森林線的上升,可采用封山育林措施,禁止或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如采山、放牧等,給森林以休養生息的時間,使其在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的前提下自然恢復成林。
3.封山育林投入少、見效快、省工省時
一般封育成林lhm2,可用工時43~75個,而人工造林則需用工300~750個/hm,加上種苗費用,每公頃的造林成本要比封山育林超過幾倍至幾十倍。而且封山育林形成的混交林,能生產各種林副產品,有利于開展各種經營,增加群眾的收人。在定邊南部山區這樣一個造林困難、投入不足、人民生活相對貧困的地方,采用封山育林措施無疑是恢復森林植被的最佳選擇。
二、封山育林的作用
1.擴大森林面積,促進天然更新,提高森林質量
林地被蠶食、灌木林遭受破壞是定邊北灘天然林區林牧矛盾最為突出,約有30%灌木林地、疏林地淪為草場,而且超載嚴重。因此,封山育林是保護灌木林、疏林地的重要措施,是天然林區森林擴大面積,提高林地質量的關鍵措施。
2.減少人為破壞,促進天然更新
實施封山育林措施,能夠有效地減少人為偷、盜、伐林木,保護林木資源;能夠減輕由于人為活動造成地表土壤上的不穩定,促進天然下種和幼苗萌發生長;能夠有效地保護封育區的幼苗幼樹免遭人為破壞和牲畜的啃食、踐踏,促進幼樹成林。
3.封山育林能形成混交林
通過封禁培育起來的森林,多為喬、灌、草結合的混交復合層林分,有大量的枯枝落葉,能改善立地條件,形成良好的森林環境,給森林的生長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氣候環境、改善森林質量,擴大森林資源、增強森林抗病蟲害能力、促進多種經營的發展和增加群眾經濟收入等多方面的作用。
4.更為有效地發揮森林的多種生態效益
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有效地調節物質和能量流動的動態平衡,使其生態效益得到有效地發揮,封山育林減少了人為活動的破壞,使定邊縣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更趨穩定,物質和能量流動更趨合理,從而使生態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5.提高管護水平,促進林分郁閉
封育區內采取人工輔助措施,改善林地環境;能夠根據局部生態環境的差異,采用不同強度、不同方式的干預,促進植被的進展演替;能夠有效地增加林內養分的積累,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能夠在一系列管護活動中逐步掌握和應用植被演替規律和動態變化,不斷提高管護水平。
6.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
封育后,森林內的人為活動減少,生物物種多樣性增加,使脆弱的生態系統逐浙恢復,向穩定方向發展,抗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能力增強,可有效的保護生物多樣性。
三、對定邊縣封山育林的建議
1.加強政策引導,保護和利用并舉
定邊縣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全榆林地區社會、經濟、環境的持續發展,積極的政策引導能夠促進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發展。退耕還林政策已使全縣農民獲益,而封山禁牧工作又限制了畜牧業的發展,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必須采取靈活、現實的政策,促進定邊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發展。
2.提高林業職工素質,加大科技含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較高的職工科學文化素質,是發展林業生產的關鍵。培養高素質的林業職工隊伍,積極推廣本專業新方法、新技術,是當前林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科技興林對提高林業職工素質,培養林業科技隊伍,提高科技含量,促進林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后,必須加強職工整體素質的提高,進一步加速林業科技發展的步伐。
3.在封山育林中靈活運用動態經營理論,促進植被的恢復與重建
動態經營即根據植被演替的階段性規律,在不同演替階段采用不同的樹種進行造林,并保護有助于促進演替的樹種,以縮短演替周期的植被恢復與重建理論,這一思想對促進定邊天然林區植被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吉林省中部;礦山植被;恢復模式;系統
中圖分類號:S73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28
礦山的植被恢復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主要攻關方向是結合礦山環境進行系統性植被恢復。本項目區位于四平市鐵東區山門鎮和石嶺子鎮,石坑周邊環境為天然林帶、道路、農田、工況用地等。
1 試驗研究的技術路線和方法
試驗地分4個小區:A為開采坡面區,按照坡度緩急又分為A1緩坡區、A2陡坡區,B為開采平臺及棄渣區,C為周邊破壞植被稀疏區。項目將在不同立地條件下的不同區域,通過研究找到合理模式,進行石礦區生態恢復。
1.1 A開采坡面區
A區開采坡面區域按坡度緩急分成2種小區域,分別是A1緩坡區和A2區陡坡區。
1.1.1 整地方式:土地整理
A區處于開采坡面區域。
1.1.2 植物選擇:植被建設以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為主。
A1坑側緩坡區域
坡面沿種紫穗槐固沙植物帶,紫穗槐株行距為0.5m×1m,在行間撒播三葉草籽,每667m2撒播3.5kg,部分區域使用生態植被袋生態防護技術。
A2坑側陡坡區域
沿坡腳處種植一行五葉地錦,在坡面采用掛土工網+植被恢復基質噴附+生態植被毯該模式,撒播白三葉草籽,恢復生態。施工后立即噴水,保持坡面濕潤直至種子發芽。
1.2 B開采平臺及棄渣區
試驗面積礦坑約在3000m2左右,通過整地,選擇適宜的樹種播種或栽植。
整地方式:水平階整地
植物選擇:栽植柳樹、樟子松、丁香等,株行距為1m×2m;
技術措施:大量使用客土、保水劑、生根粉等措施。
1.3 C周邊破壞植被稀疏區
主要實驗不同的樹種區域組合,適宜栽植抗性強的樹種。
1.3.1 整地方式:穴狀整地;
植物選擇:沿坑邊向外依次種植2行白榆、樟子松、刺槐和刺玫等。
技術措施:少量使用客土、保水劑、生根粉等措施。
1.3.2 試驗數據調查與分析
植被恢復作為一種系統性的植被恢復工程。現對各個區域植被恢復情況進行調查統計,見表1。
由此表可以看出,礦區植被恢復過程中,每個區域的立地條件不同、整地方式不同、種植模式不同、同一物種不同區域表現不同,體現出的平均成活率、保存率差異顯著。現對各區域成活率及保存率進行相關分析,擬定4個主要因素:地形地貌、水土養護、種植模式及植物選擇對各個項目區分別進行評價,具體情況見表2。
總結分析各個區域成活率情況可知,地形地貌水土保持、種植模式和植物選擇等多個因素對植被恢復速度都有影響,所以通過整地、保持水土,喬灌草種種植模式,選擇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可顯著提高植物的成活率與保存率,從而加快生態植被恢復的速度和效果。
礦山植被恢復是客觀存在的生態環境恢復問題,2013年,四平市政府部署開展廢棄礦山綜合治理項目,課題組總結前期試驗經驗,提出多覆客土,保證覆土厚度,草籽播種15cm,灌木栽植30cm,小喬木栽植60cm,大喬木栽植100cm的標準,同時使用保水劑和生根粉。雖然治理成本加大,但在5.6hm2的項目區,樹木成活率90%以上,2015年底保存率也在85%以上。
3 研究結論
在生態環境重建過程中具有典型性和可模仿性,結合礦山特點將植被恢復技術通過試驗和總結,根據“適地適樹原則”和“多樣化原則”對礦區生態進行生態修復。
【關鍵詞】生態恢復;水土保持;關系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國正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大國中飛速發展著。但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平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為此政府有關部門也頒發了不少以此有關的法律法規,希望我國的生態可以得到更好的恢復。但是生態問題與水土流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1 關于“生態恢復、生態修復”等術語的理解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環境相關關系的科學。自從1866年德國名人正式提出這一概念,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隨著人口劇增、人類大規模干預自然能力的增強,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源高強度開發引起的人為干擾脅迫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并威脅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實的需求促進了生態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研究成果也逐漸得到國際社會和公眾的接受和關注。生態系統狀態的變化始終是生態學專家所關注的問題,早期對植被的演替的研究就涉及生態退化的問題。所謂生態退化,是指在長時間干擾下生態系統整體性的緩慢衰退的現象,主要的標志有生態系統初級和次級生產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或喪失、土地養分維護能力和物質循環效率降低等。20世紀70年代,生態專家開展了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研究,1987年約旦主編出版了第一本生態恢復研究專著恢復生態學,1992年恢復生態學雜志在美國創刊發行,1993年英國學者Bradshaw發表了“恢復生態學”一文,確立了恢復生態學的學科地位以及在退化生態系統恢復中論意義。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恢復已成為學術界最受重視的生態學概念之一,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已成為當前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恢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科學。生態恢復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到接近于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重建該系統受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有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受損生態系統的生態恢復和重建一般可采用兩種模式途徑:當生態系統受損但壓力未超負荷時,生態的演替是可逆的,此時解除干擾和壓力,恢復可在自然過程中發生;當生態系統受損壓力超負荷時,發生了不可逆過程,僅靠自然過程不能使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必需加以人為促進才能得以恢復。
2對“水土保持”術語的理解
水土保持是生態恢復的重要內容之一,黨和政府歷來非常重視。從生態學角度看,水土流失是以土地侵蝕為特征的陸地生態系統的受損和退化。它有別于污染或鹽漬化等原因引起的陸地生態系統的受損和退化。解放后,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的路子,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總結出一套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以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寶貴經驗。但是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從實際工作的考量,我們感覺到它主要還是針對水土資源的機械流失來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對從生態學的整體角度考慮則較為不足。如傳統的治理措施主要考慮造林種草,增加地表覆蓋以減輕雨滴的濺蝕;坡改梯、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以減緩徑流沖刷等。對處于系統中心地位的土壤肥力的提高、結構的改善、土地可持續利用;如何創造條件促進群落進展演替;采取措施加快系統物質和能量的轉化等,就考慮得不多甚至沒有考慮。傳統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基本上以中短期效果為目標,如植被的快速覆蓋、坡地改造、溝道工程等,從保土保水效果看,確實短期內也十分明顯。但如果從生態恢復的角度看,則大都僅是開始而已。系統退化到了人們可以直觀察覺到的水土流失的層面,其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就已經相當嚴重了,要恢復到健康狀態決不是短期可以見效的。水土流失治理的對象是水土流失區,也就是生態系統的退化區。依據恢復生態學原理,應該從滿足系統的功能、結構的恢復和改善并使之能自我維持這三方面要求上來采取綜合治理措施。
3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途徑
1.1 減輕或解除系統的干擾和壓力
當前開展生態修復試點工作采取的措施大部分屬于這類。如封山禁牧、舍飼養畜、退耕還林還草、調整用地結構,以小促大、以電代燃料、發展沼氣、生態移民等,這是生態系統恢復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1.2 建立或改善種群結構,建設作為恢復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
這些物種通常選擇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先鋒物種,它有較強的抗逆性、較強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如東北的棉槐、油松、側等,以此迅速形成利于植被進展演替的小氣候和生物環境。此方法適用于退化較為嚴重的系統。
1.3 最大多樣性方法
引進或培育該生態系統退化之前的組成物種,即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物種,促進盡快形成良好的結構、功能和自我維持的系統。此法較適用于有較高要求、人工管護維護能力強的地區,如城市等人口聚集區
1.4 人工強化促進法
最典型的牧、草、沼及生態庭院等模式。此方法是通過加強食物鏈聯系,加大物質能量循環促進土壤的熟化,提高土地生產力,形成良好的生態平衡。此方法對技術有較高要求,適用于人力、資金和技術有較大優勢的地區。
4二者的關系
水土保持是生態恢復的重要內容之一,生態恢復的原則普遍適用于水土保持。目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防止2種偏向:一是不深入了解原來自然生態系統的本底情況及演變規律,又不懂得當地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不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而盲目強調用人為措施去重建一個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新系統,違背了生態恢復原則和生態經濟規律,嘗盡自然界報復的苦頭。二是不從我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后的國情出發,不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生態經濟效益,制定使當地居民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措施,而是過分強調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來防治水土流失,有的甚至誤認為封山禁牧和造林綠化就等于水土保持,結果嚴重挫傷了廣大干部群眾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使水土保持工作停滯不前。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應以生態經濟系統理論作指導,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方針,堅持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統一,保證人口、自然、經濟3個再生產高效、協調、有序地發展。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對生態環境起破壞作用的干擾因素,從當地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條件出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施治,在充分發揮大自然自我恢復能力的同時,積極采取科學的人為措施,恢復和重建受損、退化的生態系統,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當地經濟,致富山區人民。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科學的成功之路。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把水土流失區人民群眾的社會需求和當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一定會得到恢復,那里的生態經濟一定會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一定會實現。
結語:生態型水土保持工程是在水土保持工作不斷發展下提出的新命題,其概念、外延和內涵還需要進一步明確。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已被政府和人民群眾所認識,意識到控制開發建設項目區的水土流失和加強生態恢復的重要性。隨著開發建設項目區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開展,在新的形勢下對水土保持工作和項目區的生態恢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何去做,如何實現生態型水土保持工程更好地服務于開發建設項目區的生態恢復,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命
4 參考文獻
1吳長文,賴濤,孫發政.關于“水土生態保持”的探討.2007 - 08 - 06.
2張光輝,梁一民.植被覆蓋對水土保持功效影響的研究綜述.水土保持研究, 1996, 3(2)
3向雪梅,劉國東,吳媛,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生態恢復.四川水利,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