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國際經濟學理論

      國際經濟學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際經濟學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際經濟學理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學;比較優勢;國際直接投資( FDI);跨國公司(TNC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Enterprise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 Yi

      Wuhan, P.R.China, 430079 Zhang Chuanyou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impact on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per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optimiz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globally, urg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beneficial of the enterprises worldwide to streamline production. I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imperfect, the global equaliz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 prices can not be achieved. Even though the factors and enterprises of China hav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the owners of these enterprises may not be able to gain the lasting stable profits. The TNCs which occupy the core value chain and have a monopolistic advantage earn the majority of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high-level production factors of China with stronger bargaining power and higher mobility may also obtain more gains.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

      一、導言

      近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2002年以來每年引進外資規模穩居世界前列。外資的大量進入,客觀上促使經濟對外開放進程加快,迅速提高了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和中國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如何全面理解經濟全球化及其利弊,如何準確評估外資外貿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如何合理把握中國企業的發展機遇,是理論研究與政策分析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將應用國際貿易、國際要素流動、國際投資與國際分工理論,全面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二、基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理論的分析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會擴大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并造成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損失。下面以國際經濟學微觀理論的基本原理來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一)基于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依據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在國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前提下,國際貿易的發展可以促使各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產品生產,出口密集使用其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豐裕要素)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稀缺要素)的商品,由此可以提高各國的總產出水平,并最終形成各國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基于此,經濟全球化能促使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給相關參與國帶來更多的貿易和投資利益,并有助于縮小各國各類同質生產要素的價格差距。(二)基于國際要素流動理論的分析。經濟全球化不僅包括商品的國際流動,也包括各種生產要素(主要是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根據國際資本流動純理論,如果沒有天然和人為的障礙,資本總是從生產力低的地區(生產“現在商品”有優勢的地區)流向生產力高的地區(生產“未來商品”有優勢的地區),當世界各國的資本邊際生產力全部相等時(各國在生產“現在商品”和“未來商品”上沒有相對優勢的差別),全球資本的生產效率將達到最大,世界總產出水平得以提高,實現了資本這種生產要素的國際最優配置。因此,資本的國際流動可以增進世界財富總量,提高各國的福利水平,同時,國際資本流動還會帶來資本流出國的勞動力(處于相對劣勢的要素)的邊際產量下降和資本流入國的勞動力(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的邊際產量上升,起到了直接推動資本要素價格均等化和間接促進勞動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 。另外,在自由移民的條件下,勞動力可以在國際間自由流動,由此將帶來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和勞動收益率的全球均等化,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也會帶來勞動力流出國的資本的邊際產量下降和勞動力流入國的資本的邊際產量上升,起到了直接推動勞動力要素價格均等化和間接促進資本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最終會實現要素價格和要素收益的全球均等化。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各國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助于提高各國的福利水平,并縮小各國同類同質要素的價格差距。但這種改進是建立在打破原有的利益均衡、調整各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分配的基礎之上的。它改變了參與國原有的要素結構和要素供需關系,可以增加各國相對豐裕、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的收益,同時又降低了各國相對稀缺、處于劣勢地位的要素的收益。(三)基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分析。以上的分析都是在國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假設前提下進行的。按照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國際市場并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性市場不完全),同時局部國際市場也存在著“市場失靈”(自然性市場不完全)的問題,跨國公司正是借助和利用了國際市場的結構性和自然性不完全,建立和發揮壟斷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從而在海外相對不利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得以戰勝本土企業并獲得更高的收益,這是跨國公司產生的根源和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 。因此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國際市場可能是不完全競爭的,局部市場是由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操控,同時有許多中間產品和技術、服務等的國際市場是跨國公司在公司內部建立的,跨國公司可以制定壟斷價格和內部價格來購買各國的商品和要素,由跨國公司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一定必然帶來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的價格提高,經濟全球化所形成的資源優化配置的好處可能更多地被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獲得,也就更有利于發達國家,由此可能造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拉大,加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三、基于國際分工理論的分析

      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合理配置資源、開展國際生產、建立全球化經營體系、實施全球發展戰略的結果。在國際分工基礎上的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顯著標志。國際分工會給各國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及相關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帶來深刻的影響。按照前面分析,在國際市場是不完全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一定必然帶來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主要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力)的價格提高,在各國勞動力市場處于相互隔離、且勞動力跨國轉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完全可以依據東道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并借助其在這個市場中的買方壟斷地位操縱市場價格,壓低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力價格,從而獲得超額壟斷利潤。通過參與國際分工,發展中國家的普通勞動者雖然獲取了就業機會,但并不能充分獲得經濟全球化的好處。近幾年不斷曝光的知名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陸的眾多“血汗工廠(或代工廠)”,反映了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主導地位和對發展中國家普通勞動者的強勢態度。因此,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和各類生產要素,發揮其比較優勢,在更大的范圍參與國際分工,雖然可以促進產值增長、就業增加和經濟繁榮,但卻不一定能帶來國內企業和各類要素所有者收益的有效提高。我們也要看到,如果東道國的各種要素相對齊全并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跨國公司大量利用東道國最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的同時,跨國公司也會綜合地利用東道國的其他要素,畢竟在開展跨國經營的時候需要使用到諸多要素,而要素的跨國轉移還是有一定成本的,在東道國的要素價格不明顯高于國外的同等要素的價格時,跨國公司在當地經營會優先考慮使用東道國的要素。因此,如果東道國的相應產業中的相關企業提供的技術等產業資源以及東道國的高端勞動力(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或沒有明顯的相對劣勢,這些資源和要素及相關企業就可能被跨國公司所使用。而由于這一類要素或資源的國際市場逐步健全,跨國轉移比較容易,國際間流動成本相對較低,單一跨國公司控制局部市場的能力就相應較弱,這一部分要素的價格會向國際市場價格靠攏,可以認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循環之后,獲利最多的可能就是這一部分要素。

      四、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影響的綜合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市場機會和要素利益來全面評價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得與失并探討中國企業的應對策略。(一)對市場機會的分析。經濟全球化給中國企業發展造成了諸多障礙和巨大壓力,但也帶來了眾多的機遇。對外開放使得國內市場迅速融入國際市場,一方面外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市場機會,中國企業可能因此喪失大量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機會,帶來中國經濟更快發展。近些年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國門,但目前主要還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利用國外市場機會,而且多數情況下,所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分依賴于國外的經銷商,雖然利用了不少的市場機會,也占領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相對來說獲利不多,大部分經濟利益被國外經銷商所獲得。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國際直接投資深度參與國際競爭。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可能是:本國的市場機會大量喪失,而本國企業得到國外的市場機會卻不太多。這是否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就一定得不償失呢?也不一定。因為外商為了追求長期經濟利益,在利用各種市場機會時要綜合使用東道國的各種資源和要素,外商一般也不可能獨占全部利潤,國內企業會在利益博弈中分得一杯羹。那么如何綜合把握各個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獲利或受損的情況,這就涉及到了有關外商對東道國要素的使用及給東道國相關利益主體帶來的利益影響的問題。(二)對中國各類要素所有者收益情況的探討。外商在利用市場機會時,也在操縱著市場的運行,從而掌握著市場利益的分配權,而東道國的相關利益主體未必能獲取應得的利益。但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看,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利益將不具有鮮明的國籍性,而呈現在各國之間動態分配的特點。我們可以從長期發展趨勢來動態地、綜合地考量外資的進入和投資利益的分配,從而有選擇地鼓勵外商投資。由于跨國公司是一種在組織結構上動態變化、在地域范圍上轉移流動的經濟組織,它對不同國家各種要素的使用也是在隨時變化的,這會直接影響各國供應商、要素所有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發展中國家各種要素所有者和消費者利益的獲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的穩定經營和持續發展。其中對于那些國內企業沒有介入的產品和行業,則更多地依賴外資企業。發展中國家只有盡力促使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外資企業在本國長期穩定發展,才能為本國的要素所有者和消費者帶來長期可靠的收益。一般來說,對于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我們應該幫助其加快發展,通過技術更新和產品升級保持競爭優勢,并促使它們將更多的經營環節轉移到中國來進行,同時要支持國內企業努力發展成為外資企業的要素或中間產品供應商,以獲取更大的利益。當然,從一個較短的時期來看,如果跨國公司進入到中國開展跨國經營,對各種資源、要素及市場機會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并借助其在要素和商品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大幅壓低要素價格、提高商品價格,獨占其中的利潤,而在獲取暴利、將市場機會發掘殆盡后又快速撤離東道國,這樣的跨國經營是不會給中國的要素所有者和消費者帶來中長期收益的,并進而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后續發展。(三)中國企業的可行對策?,F今西方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的很多局部市場中占據了領先地位。中國本土企業在發展中面臨了很多“瓶頸”,例如:資金、技術、營銷網絡、客戶資源等,這使得中國企業要想完全依賴自身的能力和資源獲得快速發展十分困難。為了克服“瓶頸”制約,中國企業可以更多地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開放環境,更多地使用外部資源,特別是借助那些在中國開展經營的跨國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建立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合作平臺。一方面,中國企業可以與跨國公司建立伙伴關系,采用戰略聯盟、服務外包、長期購銷合同等方式,將其業務擴展延伸到跨國公司的產業和產品價值鏈中,成為跨國公司在部分經營領域的長期合作伙伴,以此來獲得穩定的銷售市場、技術和資金;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可以開展業務流程再造和業務系統創新,盡可能地將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與資源、合作單位、供應商與銷售客戶都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中,有選擇地使用各種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和不太明顯比較優勢的本土生產要素,打造中國企業獨有的綜合優勢,并以此來控制某些經營環節和局部市場,從而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獲得持久穩定的效益,中國的本土要素能夠提高在要素市場上的議價能力。

      五、結論

      在國際市場是不完全的情況下,全球范圍的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無法實現,在市場中具有壟斷力量的跨國公司可以獲取大部分的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和企業參與國際循環,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了其比較優勢,但這些企業的所有者不一定能獲得持久穩定的收益,而中國那些具有較強議價能力和更高流動性的高級生產要素,盡管比較優勢可能不明顯,但最終會獲得更多的收益。像中國這樣的擁有比較齊全的生產要素和較好的民族工業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獲利可能更多一些。為了取得快速發展,中國企業應利用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開放市場環境,更多地共享和使用企業外部資源,特別是借助在中國的跨國公司開展國際化經營。

      參考文獻:

      [1]M.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38-123.

      [2]胡義.《跨國公司組織擴張機理與路徑選擇》.世界經濟研究,2006,(8):67-73.

      [3]J. H. 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3:38-57.

      [4]奧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經濟學——兼并、協約和策略行為》.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28-57.

      [5]羅伯特·吉爾平.《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1-273.

      [6]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4-239.

      [7]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386-405.

      [8]張衛東,鐘熙維.《現代企業理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49-75.

      作者簡介:胡義(1971-),男,湖北省京山縣人,經濟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

      國際經濟學理論范文第2篇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后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并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等。最近幾十年來,在以克魯格曼、弗里德曼等經濟學家的推動下,國際經濟學一般理論各個方面方面均獲得了持續和富有成效的發展。

      一、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

      (一)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1、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H-O-S理論一直占據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入了困境。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經堅持并繼承了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認為貿易的真正來源在于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并非資源稟賦的差距。新李嘉圖主義以一種比較動態的、長期均衡的分析來解釋國際貿易。新李嘉圖主義貿易理論把收入分配置于整個的突出位置,并貫穿分析的始終。

      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與李嘉圖理論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圖是從各國生產的角度即從各國的生產特點不同和勞動效率的高低不同上來解釋比較優勢的差異;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同時強調要從各國分配領域、從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比較優勢的不同。

      新李嘉圖主義的代表斯蒂德曼認為他的貿易理論是把分析的重點放在貿易與被生產的生產資料、利潤、工資和經濟增長的聯系上,特別地,斯蒂德曼強調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論中的突出作用。按照新李嘉圖主義的價格決定方式,影響價格的因素主要是生產資料投入系數,勞動投入系數,分配率。由于一國生產某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是由生產技術、分配關系(表現為利潤率、利息率和工資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程度等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因此不同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生產技術、生產條件、勞動效率等差異上,而且不同國家由于分配關系的不同也會導致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同。而影響分配關系變動的一個重要影響是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程度。這樣,處于不同經濟增長階段、處于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就自然不同。2、克魯格曼的貿易理論思想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以李嘉圖以要素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原理為代表,但是實際國際貿易中大量貿易是發生在同類產品內部,70年代末以來,保羅·克魯格曼提出“規模經濟作為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解釋,他在產業內貿易理論有關基本假設和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各種模型深入闡述了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成功的解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格局。保羅·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以成熟的壟斷競爭模型(張伯倫壟斷競爭)來分析規模經濟以及產業內貿易。

      克魯格曼認為在“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式下的市場體系中,產業部門的擴張是通過廠商數目的增加(更大的規模經濟)相結合而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個國家都以其生產的產品供應世界需求,因而我們就得到了雙向的產業內貿易,若各國擁有相同的要素稟賦,就不存在產業間貿易(各國生產等于本國消費量的競爭產品),而存在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張伯倫壟斷競爭部門的更低單位成本的更多商品種類對每個工資收入者而言都是有利的,產業內貿易帶來的社會凈福利將抵消收入分配(要素價格)上的矛盾,從而使貿易自由化獲得普遍支持。[2]

      根據斯蒂格里茲的規模經濟與多樣化消費之間兩難選擇的模型,克魯格曼建立了一個由規模經濟而不是由要素稟賦或技術的模型,模型中假定規模經濟內在于廠商,分析方法去分析規模報酬遞增條件下的國際貿易,最終得出結論或要素稟賦差異的結果,相反,由于與勞動力增長和區域聚集類似的貿易效應,貿易可能僅僅是擴大市場和嚴密、有說服力的收益遞增條件下的貿易模型是可以建立奠定了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在貿易理論中的地位。

      克魯格曼又考察了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與貿易型式的關系。競爭的經濟被允許貿易時,即使它們有著相同的偏好并從貿易中得益??唆敻衤职l表了《產業內專業化分工與得自貿易的利益》該理論模型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理論中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這兩個基本假定,使新貿易理論向規范化方向邁進了重要的一步。(二)新貿易政策理論的發展

      貿易政策理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之一。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的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就指出:“政府的機能不能不擴大,這從19世紀政治家來看,或從當代美國的理財家來看,恐怕要認為是對于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一切現實的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的全部毀滅。”[3]在國際貿易方面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

      本世紀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主張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適度的干預。作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認為:“自由市場的存在當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經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時常所做的是大大減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決定的問題范圍,從而縮小政府直接參與競賽的程度?!保?]

      1、貿易保護理論的新發展

      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在貿易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紛紛出現。DominickSalvatore在的《國際經濟學》一書中列出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包括:自動出口限制,技術、行政與其他法規限制、國際卡塔爾、傾銷、進出口補貼等。[5]目前較為代表性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包括:地區經濟主義新貿易保護論、國際勞動力價格均等化保護論以及環境有限新貿易保護論。

      1994年,英國學者蒂姆·朗和科林·海茲在《新貿易保護主義》一書中提出,地區經濟主義新貿易保護論“旨在通過減少國際貿易和對整個經濟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樣化,讓它朝向地區或國家內生產的最大化方向發展,然后以周邊地區作為依賴對象,并且只把全球貿易作為最后選擇?!保?]其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蒂姆·朗和科林·海茲。

      他們認為在目前的世界環境中,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問題比其期望解決的問題多,鑒于自由貿易無法解決貿易與發展、貿易與環境等問題,因此必須用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取代它,新貿易保護主義主張:首先要加強地區間合作,實施新型的地區主義“自力更生應該成為國家內部以及一個地區的國家之間的一個共同目標,這樣可以使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最大程度的滿足需要和提供服務,如果經濟活動市委自力更生提供服務,那麼他們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就會降低,經濟增長會受到無情競爭的影響也會減少,當生產和就業必須一致為了滿足地方需要而服務時,就應該重新將經濟活動定位,使其擺脫出口導向的模式。”[7]實行地區性貿易保護主義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結構中的不利地位,同時也可以保護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新貿易保護主義還主張為使地區經濟發展,來實現貿易平衡和保護世界環境,這就需要一國根據預期的出口量控制進口量并且要使兩者嚴格平衡,并制定高標準的進出口限制規則。

      國際勞動力價格均等化新貿易保護論的基本觀點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如果西方國家不對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限制,將會造成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向低收入國家的工資水平看齊,從而導致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發達國家應該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性產品實行貿易限制。進入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受到低增長和高失業率的困擾,增加了大工業的保護,抵制發展中國家的進口,1993年發展中國家將近1/3的出口產品受到發達國家的配額制和其他非關稅壁壘限制。

      環境優先新貿易保護論主要表現在借保護世界環境之名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保護本國衰退的劣勢產業,其主要論點是:由于人類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威脅,在國際貿易中應該優先考慮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為了保護環境任何國家都可以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控制污染產品進出口,同時任何產品都應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入成本,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

      2、國際貿易的內生性增長的新理論

      長期以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的增長可以帶動國內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哈伯勒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是新觀念、新技術、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傳播媒介,國際貿易可以充分利用沒有開發的國內資源、刺激國內生產者提高效率,同時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貿易使勞動具有了經濟規模性,因此國際貿易可以稱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為了從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角度進一步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正面作用,經濟學家羅莫和盧卡斯提出了內生性增長理論,他們認為一國減少貿易壁壘并促進國際貿易后,將長期取得加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效應,這主要因為國際貿易可以使該國加快技術引進、吸收、開發以及創新過程,擴大生產經濟規模,減少價格扭曲提高資源利用率等[8]。3、不完全市場競爭下的新貿易政策理論

      不完全競爭的貿易政策理論認為市場結構的類型決定了行業的競爭程度和貿易形式,因此依據國內外市場結構的狀況來選擇指定貿易政策可以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護國家利益。80年代初以來,以布蘭德、斯本色、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以“戰略性貿易”為核心的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認為,在規模收益可變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政府干預的貿易政策只要使用得當能夠使一國從相對自由貿易中獲益。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根據不同的市場結構,討論各種貿易工具如關稅、配額、進出口補貼和進出口稅等,在各種市場結構下的運用結果,得出了不同市場結構下應該運用的最佳政策工具,與此同時,他們還指出在寡頭市場結構下,貿易政策可能會使干預者獲得有利的“戰略效應”,并通過抽取和轉移他人經濟利潤以及獲得更大的外部經濟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9]新貿易理論對市場運行的優化、干預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

      (1)不同市場結構中貿易政策的制定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將其研究領域集中以下兩種市場結構中貿易政策的制定上:

      ①考慮戰略互動作用對出口市場的影響。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在假設一國市場上的國內公司具有市場力量,并同具有市場力量的國外公司競爭基礎上,對政府施加的貿易政策如何影響公司行為以及市場運行結果進行探討,這就是所謂“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對于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他們根據80年代初提出的布蘭德—斯本色模型,分析了寡占市場下廠商進入對貿易政策選擇的影響和“一致性推測”的寡占行為,指出廠商進入的可能性進一步削弱了出口補貼促進進出口的作用,更多地加強了出口稅收鼓勵進出口的作用,同時“一致性推測”這種寡占行為對于自由貿易是最佳的。

      ②探討國內市場上戰略互動的影響。

      他們在假設具有市場力量的國內公司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基礎上,探討政府政策的作用,這就是所謂“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克魯格曼首先經過對外部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進行重新定位之后,提出了建立在外部經濟基礎上的“出口促進型進口保護理論”,即將外部的規模經濟作為獨立的幼稚產業加以保護。另一方面,克魯格曼建立了一個存在規模經濟和寡頭壟斷市場下,以貿易保護促進出口的模型。通過這一模型可以看出,國內公司的邊際成本與國外公司的邊際成本成負相關,通過關稅保護可以提高國外公司的成本??唆敻衤€把研究與開發、學習效應與國內公司的邊際成本聯系起來,認為貿易保護會導致研究與開發的投入的提高,使得外部經濟效益提高。[10]

      (2)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在對不同市場結構下的貿易政策工具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現有的不完全競爭的模型下,有關最佳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方式:在國內外的市場結構均為完全競爭情況下,自由貿易政策是最優的,但是當一國商品的進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程度的優勢時,關稅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并提高福利;在國內外市場結構均為壟斷競爭的情況下,貿易形式表現為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的行業內貿易,這時對差異產品征收最佳關稅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和提高福利;在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但國外市場是壟斷情況下,可以通過將國外企業的超額利潤抽取一部分作為關稅;在國內市場是壟斷但國外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情況下則可依據國內產業發展情況,采取關稅或配額政策;在國內外市場都處于壟斷時,可以依據不同的貿易模型如古諾雙頭壟斷模型等制定不同的政策。

      保羅·克魯格曼則認為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能夠設法保證占領本個某一市場的企業是本國企業而非他國企業,就能以犧牲他國的產業為代價,確保本國企業在這一產業領域內的發展,也能夠提高本國的國民收入與福利。他與詹姆斯·布蘭德合作發展了國際雙頭壟斷模型,在這一模型的基礎之上,他假設有一個本國廠商和國外廠商,在國內外市場中進行競爭,在本國開始征收進口關稅的情況之下,外國廠商在國內市場的交貨成本上升,其邊際成本上升,本國廠商產量上升,邊際成本下降,這將最終導致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中,本國廠商的銷售量上升,外國廠商銷售量下降,本國廠商不僅加強了在國內市場上的優勢,也加強了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從而將在出口市場中獲利。[11]克魯格曼因此認為政府可以實行對每個產業加以保護的政策,直到該產業成本下降到具有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為止。

      二、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并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一)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負面影響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征,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松,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蛘哒f,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并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限制國際

      國際經濟學理論范文第3篇

      經濟學理論試析我國創業投資機構增值服務問題的幾點思考

      伴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工作的不斷深入,結合著中國大陸的自主創新、自主創業扶植政策的風生水起,如今,VC、PE已變得炙手可熱,各種類型的投資機構對投資項目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從而使得被投資方對于投資機構的選擇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權。很多創業者也開始將能否提供良好的增值服務作為挑選投資機構的重要衡量標準。

      在這種大背景下,關于創業投資機構增值服務的爭論越來越受到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基石創投合伙人王啟文認為,增值服務日益成為投資機構的核心,基金與基金之間越來越表現在增值服務的競爭。力合創投董事長馮冠平說,增值服務內容包括市場、技術、管理、資金、資源的整合等;對每個投資公司來說,投給企業的除了資金還有增值服務。湘投高科技創投總經理謝暄認為,增值服務包含了大量內容,而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做完的。如果離開了增值服務,創投機構只能是曇花一現。深圳創新投資集團總裁李萬壽表示,在增值服務方面,創投應當注重利用國際經驗,積極向外看、向全球看,而不僅僅局限在我國本土??梢姡瑒撏稒C構已經認識到了增值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投資機構對自身價值的發掘和增值服務體系的構建,也將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一、增值服務的內涵

      一般來說,增值服務的核心內容是指根據客戶的需要,為客戶提供的超出常規服務范圍的服務,或者采用超出常規的服務方法提供的服務,最終使得產品的價值增加。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創投機構的增值服務:①參與企業戰略遠景規劃;②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規范公司治理結構;③提煉商業模式;④協助客戶進行投資理財,規避風險,提高收益;⑤資本運營,包括再融資、并購重組、上市等一系列方面;⑥引入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券商等中介機構;⑦公共關系方面,引入政府資源、客戶資源、行業資源和創新技術等。

      二、增值服務在創業投資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創投機構和被投資企業的雙向選擇中,創投機構的增值服務,對贏得投資項目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創投機構提供增值服務,主要有:公司治理結構中管理平臺的搭建,治理結構的完善;內部管理上,民營企業,家族式企業等普遍存在管理不規范,內控不嚴格,財務管理的能力比較薄弱,關聯交易比較多,市場推廣與銷售能力不足;而且,他們普遍缺乏資本市場的運作經驗。另一方面,中國創投機構具備較強的增值服務能力。幾年前,中國創投機構普遍”重投資、輕管理”,對投資后增值服務不夠重視,而有了近幾年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創投機構開始意識到開展增值服務的重要性,開始注重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增值服務水平,中國創業投資機構投資策略的調整,將會使“創業投資之路”走得更加穩定牢固。

      此外,創投和其他投資的最不同之處在于:通過增值服務來降低投資風險;通過增值服務來提升投資價值;通過增值服務來打造創業投資自身的競爭力?!百Y金+管理+服務”才是創業投資的最有模式!當然,各個創投機構所提供的增值服務各有特色,往往與機構出資人背景、行業背景和投資者的偏好有關。這就使得創業企業與創投機構的“搜索與匹配”具有雙向性,且增值服務特色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增值服務問題的幾點思考

      增值服務涉及內容廣泛,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提供增值服務的前提是,創業投資機構一定要能夠認清形勢,抓住實踐中的幾項主要矛盾。

      (1)創業投資機構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務眾多,但不同的企業可能會有所側重,針對不同的企業,哪項服務是最重要的,最能吸引創業者,這就要求創投機構在具體投資時,基于對行業企業的調研和自身能力,因地制宜,重點突出的去發揮自身的增值服務水平。

      (2)當今創業者都比較看重增值服務,所以,創業投資機構怎樣建立全面的,科學的增值服務能力很重要,比如,建立配套服務團隊,包括財務,人力資源,法律等;直接與管理咨詢、財務等專業公司進行深入密切的合作關系等。

      (3)在投資伊始,當創投機構發現了創業項目存在盈利性和成長性后,很顯然,不能無所作為,必然要想讓其優勢顯現出來,自然要參與到其管理中去,只有通過自身的有效參與,才能挖掘出自身想要的東西。因此,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增值服務也可能決定項目的成敗。

      (4)創投機構在提供增值服務時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第一,應是“特色”服務,而不是“全能”服務。創投機構不能也不可能為創業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應揚長避短,提供特色服務。第二,應提供“戰略”服務,而不是“戰術”服務。就是要在發展方向上、經營模式上、內部管理上可以給予建議,但不宜過分具體到企業的經營中去。第三,應提供“距離”服務,而不是“貼身”服務。服務是有距離的,投資經理沒有必要“現場說法”,這樣只能適得其反,影響創業企業的正常經營管理工作。

      四、創業投資機構如何為創業企業提供服務

      把資金投入到創業企業,顯然只完成了投資的第一步,如果不能提供其他服務,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的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那么,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以下如何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務:

      (1)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

      解決創業企業的管理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化的問題,建立科學的現代管理制度,形成對企業經營行為必要而有效的激勵和約束,產生管理合力。投資者在投資中,可采用多種方式,加強與創業者的溝通,客觀的分析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克服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家族化管理、決策個人化和不透明、財務管理混亂、偷稅漏稅等不規范的管理理念和行為。通過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負責制、任期目標責任制等制度建立決策體系科學化、財務管理規范化、機構設置高效化、納稅環節透明化、激勵機制合理化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此外,物色高層管理人員,加強與充實創業團隊力量,強化中層骨干隊伍的作用,這是風險投資提供增值服務的重要內容,例如必要時引入合格的忠于職守的職業經理人,取代原來的創業者負責企業的管理與經營。

      (2)協助企業制定有效的發展戰略

      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創業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的基本綱領。創業投資機構應從宏觀角度,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利用各種有利的資源。自身的行業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為被投資企業經營戰略的制定提供意見和建議,如市場營銷與策劃、新產品開發與持續發展、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品牌的打造等,促使企業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3)提供財務服務和融資平臺的支持

      從財務服務的角度,為被投資企業提供專業化的財務服務,如培訓財務人員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記賬等。利用創業投資機構的金融網絡和自身良好的信譽,協助被投企業進行再融資,吸引新的投資伙伴,協助企業以提供擔保形式向銀行貸款,協助企業進行重組、購并以及制定上市計劃等,幫助企業進行資產調整,引入合適的券商作為保薦人完成輔導期要做的各項工作,并統一思想、行動協調、不斷完善,實現投資企業的上市目標,創投機構也能順勢退出,贏得收益。

      (4)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創業投資機構往往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熟知國家產業政策及法律法規,同時具有人才資源、金融服務、信譽資源、廣告媒體等網絡資源,創投機構可以通過有效的方式,把被投資企業和這些寶貴資源進行嫁接,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提供政策、法律、市場信息等咨詢服務,幫助企業預防和處理在市場搏擊中的各種危機,保證企業正常的運作和發展。

      五、總結

      國際經濟學理論范文第4篇

      (一)缺乏高質量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法開展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具備高質量的教學案例,而當前在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高質量的教學案例鳳毛麟角,很多案例不是編寫的過于簡單就是案例的完整性不足,這樣在開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很難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全面分析來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此外,一些案例在選擇的過程中缺乏真實性和針對性,其與課程的關聯程度不高,不能充分的體現一些相關的概念和理論的應用,而一些國際經貿公司為了商業保密在提供一些信息數據的時候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偏頗,這樣就使得案例的真實性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教師綜合素質有限

      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借助于高水平的教師,而目前高等學校中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的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其教學的理念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上,案例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在授課的過程中依舊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同時一些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尤其缺乏一些國際經濟貿易的實戰經驗,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案例教學法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案例教學法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對于案例的分析與討論過程中來,進而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到相關的理論知識的運用,而當前高校在開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還是習慣于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環境下其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約,其自身的分析案例的能力也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這就導致了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完全沒有實現出來。因此,在推進案例教學發展的進程中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性,進而進一步提升案例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二、提升案例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選擇高質量的教學案例

      在開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高質量的案例對于提升案例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進行案例選擇的過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針對性和真實性,使其能夠與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尤其要優先選擇一些時間跨度比較小的廣為人知的案例,以此來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者,要注重案例的難易程度的控制,使其能夠控制在學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范圍之內,同時還不能夠過于簡單;再者,要注重案例的教學方式,在設置相關問題時既要設置一些封閉式問題同時也要設置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來供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最后,案例的種類要進一步多樣化,不僅要有成功的案例,同時也要有失敗的案例,使得案例能夠跨越國界和時間的限制,更好地為提升案例教學的質量服務。

      (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作為案例教學的直接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對于案例教學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推動案例教學發展的進程中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使其能夠掌握案例教學的真正內涵;其次,要對現有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其能夠充分認識到案例教學法在提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教學水平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掌握案例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從而更好地開展案例教學;最后,針對當前很多從事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教學的教師教學經驗尤其是實戰經驗不足的現狀,學校可以通過讓任課教師前往國際貿易單位或者公司實習或者是聘請國際貿易公司或者是企業的一線工作人員來校任教,進而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開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尊重,做好自身引導者和組織者的工作,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摒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應當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設置必要的討論交流環節,以此來進一步提升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在相互的討論與交流過程中能夠找到教學案例中運用的國際經貿專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進而使得案例教學的質量和水平能夠得到切實的提升。

      三、結語

      國際經濟學理論范文第5篇

      為了促進專業競賽內容向實踐教學的轉化,我們專業于2009年重新規劃了課程結構,調整后的課程結構表現為以四種競賽類型為導向的縱向結構,即“平面廣告競賽”、“書籍裝幀競賽”、“包裝設計競賽”以及“多媒體設計競賽”(見圖1)。然后根據2、3年級學生的意愿和潛力,對應4種競賽類型將他們分成4組,每組30人左右,按年級高低和個人能力實行階梯搭配,并由一個在此方面具有專長的教師帶隊,在創作競賽作品過程中確定學生組長,負責任務的分工與管理。此舉為不同年級學生的交流合作創造了環境,有利于2年級學生較早地積累競賽經驗,從而養成適度的緊張感,為3年級的競賽創作乃至4年級的實訓就業打下了寬厚的實踐基礎。

      我們現以“平面廣告競賽”組為例。該組學生在2年級兩個學期除了學習一些共同課程之外,而只需要學習“CorelDraw矢量繪圖”和“SPSS統計基礎”兩門軟件課(第3學期),以及標志設計(第3學期)、VI設計(第3學期)、廣告設計(第4學期)、招貼設計(第4學期)4門專業課,而調整前的2年級學生除了要學習上述5門課程之外,還要學習書籍裝幀、包裝設計、網頁設計等相關課程。課程種類多,因此單個課程課時量相對要少,學生往往剛找到學習門路,課程就結束了。而在調整后的課程體系中,每組學生應學課程的種類同以往相比有著明顯的減少,但是單個課程的課時變長,這樣就有助于學生深入研究設計對象。

      我們在新課程結構內實行了4條新的舉措:

      第一,設置自學課程。方法是新開或將原先幾個課時長、學習門檻低或內容與其他課程重復的課程降格為自學課程;對自學課程的考核內容和標準則由專業教師確定;鼓勵學生通過自學或利用社會培訓資源來掌握知識,例如原先培養方案中一年級的“Photoshop基礎”、“Dreamweaver(html)”因學習門檻較低,以及內容上與“Photoshop高級”有重疊的“Firework”,都被調整為自學課程。

      第二,整合老化課程資源。按照自學課程的設置思路,我們刪除了幾門指向不明確的美術技法課,將幾門內容重疊的理論課合為一門課程,使調整后的基礎理論課內容更精練、目標更突出。

      第三,更新課程。我們利用節余出的200多節課時開設了4門有助于學生拓展設計思路和提高分析手段的軟件課程。例如“Indesign排版設計”、“Dreamweaver(Div+CSS3+JavaScript)”,以及從工業設計專業引進的打通課程“Rhino初/高級”和從我校統計學專業引進的“SPSS統計基礎”(用于廣告市場調研和文案創作中對調研樣本的數據統計分析,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客觀分析與評價方法)。

      第四,組織院內專業競賽。組織院內專業競賽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自學課程成果和提升競賽意識,“手繪海報競賽”、“電子書設計競賽”分別是視傳專業一年級和二年級“書籍裝幀競賽”組學生參加的競賽,其中“電子書設計競賽”要求學生自學“Ebookworkshop”和“ZineMaker”兩個軟件之后進行創作。從這些舉措的實施效果來看,專業課程、自學課程、專業打通課程與院內競賽之間形成了較好的互補關系,而且也能有效地對學生課外活動進行引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先學生課內作業與課外生活嚴格分開的狀況。許多學生反映實行分組之后,花在上網、打游戲等娛樂活動上的時間大大減少,學生普遍感到了緊張與壓力,變得忙碌起來。

      包裝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的過程分析

      以下就“包裝設計競賽”組為例,探討課程的實施過程以及結構調整后的效果。包裝設計以“包裝設計(一)”和“包裝設計(二)”兩門課程為主,輔以“Rhino初/高級”和一些共同課程。

      在調整后的培養方案中兩門課程共增加到256個課時和6個學分,分別設置在第3學期和第4學期各128個學時。包裝組的學生一年級時就進行了造型設計、文字設計、圖形設計、“Photoshop基礎”和“攝影基礎”等相關專業基礎課的訓練,在一年級第2學期的“造型設計”課程設計中,我們就有意識地引入紙雕創作、陶藝造型等專題訓練,培養學生初步的三維立體空間意識與造型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此點以往是視傳專業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它可為二年級分組打下基礎。

      比如陶藝的造型練習偏向學生的空間想像和制作工藝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實驗室完成陶藝作業,實驗室派專門的人員負責學生技術方面的教學(如材料、設備使用等問題),解決學生的設計表現和如何表現的問題。學生需要的設備設施、實驗材料則由學校統一提供。課程的題目也比較寬泛,如用陶藝技法表達“容器”的概念,從具象的茶壺到抽象的表達都合乎要求;課堂討論主要是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當然有老師的評價,也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學生的發言很踴躍,互動性很強。于是每個課題從創意到最終完成,都要經過好幾輪的評價,最后的作品就會比較成熟和完整。紙雕創作也和陶藝造型專題訓練類似,但不安排學生做盒型練習。盒型練習在二年級第3學期的“包裝設計(一)”中另有安排。此外,考慮到學習的階段性要求,二年級分組后還可以針對競賽要求擴充金屬、玻璃方面的訓練。

      “包裝設計(一)”為128個學時,分兩個階段,各64個學時。在第一階段,學生要進行大量的盒型練習,然后上交至少8個盒型作業;教師鼓勵學生做一些超越實用性的探索,做的東西不一定有實用價值,但能對學生的創新意識有一定的啟發和引導作用。第一階段成果評價上依然沿襲教師主評和學生互評的方式。在第二階段,學生只要求完成一個作業,即獨立設計完整的商品包裝,具體選題既可由教師提供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整個制作過程同樣要經過好幾輪的評價。學生要利用圖形、文字、色彩和造型語言,通過藝術手法傳達商品信息;學院為此購入了精雕機、快速成型機等工藝設備,建立了模型工作室確保了實施創意的技術條件。比如有個作業要求學生用紙板給保齡球做一個便于攜帶的包裝,要求學生用Rhino建模,輸出圖紙,然后在快速切割機上切割,通過設備以輔助制作,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品質,也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自信心。

      “包裝設計(一)”對學生的定位培養上與普通的職業技術教育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要求學生從包裝觀念、設計方法、材料運用和促銷的角度,對包裝設計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啟發學生具備全局觀念和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學院和大賀(中國)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公司、南京精益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學生在課程上會有一段時間被安排到這些企業實踐,期間學生可以實際操作一些“UV上光”、“電化鋁燙印箔”等學校無法提供的工藝技術,耗材費用則由學院從學生實驗費中提供部分補貼。

      在這里需要一提的是,“包裝設計(一)”的課程目標還包括了讓學生了解銷售包裝設計、運輸包裝設計以及包裝工藝設計的區別,所有的包裝設計都力求實現包裝的自然功能與社會功能的完美結合,這是一個整體的設計概念。而平面設計只是包裝視覺傳達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我們不可能按照平面設計的觀念完成商品包裝的整體功能設計。為適應現代包裝設計與包裝教育,學院必須樹立包裝整體系統化設計的觀念,進行包裝的整體系統化設計。這個目標在“包裝設計(二)”中讓學生有著更為深入的學習與體驗。

      二年級下學期的“包裝設計(二)”同樣是128個學時,兩個階段分別為64個學時。第一階段安排容器的制作,第二階段完成外包裝設計制作。課程設置更加整體系統。從消費者心理與包裝定位、包裝材料、包裝技術(包括包裝結構設計、包裝測試、包裝裝潢設計、包裝造型設計、包裝機械、包裝印刷及Rhino高級建模)等各個方面擴充學生的知識體系。具體的做法是:要求學生完成企業實題或競賽課題。企業實題一般由老師提供,師生共同為企業設計包裝。比如2010年的“包裝設計(二)”,教師提供了南京“海爾曼斯”蠶絲毛衫包裝設計的企業實題,以及13th全國大學生設計“大師獎”暨張江杯“視覺城市”主題設計大賽之“城市產品形象設計”兩個競賽課題,學生可任選一題。

      我們以“城市產品形象設計”中的茶(葉)器包裝為例,由一位陶藝老師、一位平面廣告老師共同負責,從消費者心理、包裝定位再到包裝造型設計、后期制作等方面和學生一起共同創作。課程安排得十分緊湊,信息量大,具有很強的操作意義。要想跟上節奏,學生還得利用課余時間的努力才能完成。有了“包裝設計(一)”的基礎,學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容器造型的設計創新上,在包裝結構上追求大膽創新,打破傳統常規造型,提倡借鑒民間包裝結構方式,重新變化解構使之為己所用。

      在外包裝造型上,學生在老師啟發下嘗試使用茅草、藤條、木材、彩色花紋織錦、土紙及金屬等材料;在外包裝的色彩應用上,充分發揮紙、線、竹、麻和木等自然的色彩與圖案的主體色彩之間的巧妙和諧與對比關系,每個人選擇自己的獨特感受去應用這些因素,大膽想象,組合成新的包裝色彩語言。

      作品之中有黃瓦紅墻的“紫禁城”,有黑瓦白墻的“江南園林”,有精致華美的“官窯瓷器”,也有樸實稚拙的“粗陶大碗”。在銷售環節設計上,有的學生把握消費心理設計出邊賣邊包的方式,使全套包裝獲得了一定的附加值。其中一位學生的作品從大賽7000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優秀獎。

      實踐教學與成果展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暖暖 在线 日本 免费 中文| 成人3D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又|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蜜臀av久久国产午夜福利软件|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精品国产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二区精品| 日韩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 亚洲小说乱欧美另类|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噜噜久久噜噜久久鬼88| 国产一区二区av天堂热| 美女内射福利大全在线看| 色噜噜狠狠成人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在av| 亚洲综合区激情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免费|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爆乳WWW无码专区|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欧美人与zoxxxx另类| 丝袜美腿亚洲综合第一页|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中文字幕人妻一区| 乱妇乱女熟妇熟女网站| 高清无码爆乳潮喷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