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航天技術的定義

      航天技術的定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航天技術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航天技術的定義

      航天技術的定義范文第1篇

      高新技術在國外一般稱之為高技術(HighTechnology),而在我國則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高新技術是具有國際可比性的高技術的概念,廣義的高新技術,則包括“高技術”和“新技術”。

      高技術本身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國內外目前關于高技術、高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業的界定沒有統一的定義,處于眾說紛紜的狀態。關于高技術,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觀點:

      美國學者的定義。美國學者D.Crane指出:應用研究如果同科學有聯系,那么它有時被稱為高技術;如果沒有聯系,它就被稱為低技術。美國的J.Utterback認為:高技術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術、電器、汽車和航空技術,都曾是不同時期的高技術,高技術不局限于電子學、計算機、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個領域。美國《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辭典增補9000詞》定義高技術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儀器用途的技術。

      日本學者的定義:建立在當代尖端技術和下一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技術即為高技術。日本學者津曲辰一郎認為高技術是經濟過程中的主導技術,他將高技術定義為下述技術的總稱:①為提高現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術;②具有能賦予產品以新功能的主導技術;③構成下一代產品基礎的技術。

      國內學者的觀點。高技術是指能帶來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經濟和社會廣泛滲透的技術,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涌現的新技術群的核心。王伯魯提出枚舉定義法,即當代高技術領域是指:微電子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與機器人、生物技術(包括制藥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包括核技術)、航空和航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

      從以上各種定義可以看出,高技術應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不同時代的高技術內涵是不同的。現代高技術應反映如下3個方面的要求:

      技術的結構看,高技術是尖端技術,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類最新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技術,這一點有別于傳統技術,傳統技術是經驗的積累;從時間上看,高技術是新技術,是以最新成就為基礎的技術;從與科學的關系來看,高技術是基于科學的發現而產生的技術,即高技術是Science-based技術。

      因此,高技術是一種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最新尖端技術。必須強調,新技術不一定是高技術,新技術僅僅代表了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相對新穎的技術形態,而不是技術內涵的革命。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所謂高技術,是指運用當代最新科學知識和尖端技術而形成的技術群,它們構成新一代產品的基礎技術和主導技術,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有重大影響,具高增殖作用和廣泛的滲透功能。

      2高新技術產品的界定

      美國科學基金會的定義:高技術產品是指每1000名職工中有25名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并把3.5%以上的凈銷售額用于研究開發而生產的新產品。

      美國商務部依據某類產品銷售額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占全部職工的比重為標準確定的高技術產品為:①導彈以及航空器;②無線電及電視接收設備;③通訊設備;④電子元器件;⑤飛機及零部件;⑥辦公設備及計算、會計儀器;⑦軍械用品;⑧醫藥制品;⑨工業用無機化工制品;⑩專用設備及科學儀器;(11)發動機及渦輪機;(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纖維及其他人造纖維(不包括玻璃制品)。

      美國海關合作理事會在以往對高技術產品定義和分類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對高技術產品進一步篩選,把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產品定義為高技術產品:①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于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②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于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據此所確定的技術10大領域為:①生物技術;②生命科學技術;③光電技術;④計算機及通信技術;⑤電子技術;⑥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⑦材料設備技術;⑧航天技術;⑨武器技術;⑩核技術。

      廣東省“高技術企業統計方法研究”課題組認為:符合下述條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項及⑤、⑥兩項者,即為高技術產品:①(在國際或國內)首次應用新科學原理生產的產品;②(在國內或省內)首先應用我國獨創的新工藝或國際上最新工藝,并使產品質量或功能或勞動生產率、成本有顯著改進的產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生物品種,并使質量或勞動生產率或成本或功能有顯著改進的產品;④符合國家或有關部門公布的高技術產品目錄;⑤符合國際標準或技術先進國家標準,若無國際標準,則應根據具體情況符合國家、專業、地方或企業標準;⑥達到本年代技術先進水平。

      我們認為,所謂高技術產品,是以高技術為主導技術而生產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質量、勞動生產率、成本有顯著改進的產品。

      3高新技術產業的界定

      美國方面的研究。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定義:研究試制費和科技人員與職工總數的比例,比整個制造業高出1倍以上的產業,即為高技術產業。美國國立科學財團的定義為:研究和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占的比重為3.5%以上,職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學家和高級工程師的產業,即為高技術產業。美國商務部的定義為:研究開發費用在總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為10%以上,而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總職工中所占的比重為10%以上的產業,即為高技術產業。美國學者納爾遜(R.Nelson)在《高技術政策的五國比較》一書中指出:所謂高技術產業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與發展資金,以及迅速的技術進步為主要標志的產業。美國學者戴曼斯敘(D.Dimancescu)在《高技術》雜志上指出:對高技術企業的定義,主要依據兩大特點:一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比重高;二是銷售收入中用于研究與發展的投資比例高。這兩大特點又反映了一個共同的東西,即知識密集,這是高技術產業的一個必要成份,也是技術持續創新的必需。美國學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認為,高技術部類可以被定義為是一類體現出高增長率、高額的研究與開發費用、高附加價值、強烈的出口導向和勞務密集(這里專指高技能的勞務)的生產技術公司。

      在英國,高技術產業被認為是一組包含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許多位于科學和技術進步前沿的其它技術的產業群體。

      法國經濟學家認為,只有當一種產品使用生產線生產,具有高素質勞動力隊伍,擁有一定的市場且已形成新分支產業時,才能稱其為高技術產業。

      在加拿大,高新技術產業被定義為是一種技術水平相對高的生產部門,這種相對高的技術水平通過勞動力的技術素質或用于研究與開發的經費來反映。

      在澳大利亞,科學與技術部將高技術產業定義為投入大量研究與開發經費,與科學技術人員聯系緊密,產生新產品并且有科學或技術背景企業的產業。

      在日本,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的定義為:能節約資源和能源,技術密度高,技術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長能力強,能在將來擁有一定水平的市場規模,能對相關產業產生較大波及效果的產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把R&D密集度(R&D經費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作為界定高技術產業的標準,將相對于其他制造業而言具有較高R&D密集度的產業定義為高技術產業。

      《歐盟科學技術指標報告》把有很高的經濟增長率和國際競爭能力,有較大的就業潛力,同時R&D投入高于所有部門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業、化工產品制造業、醫藥品制造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科學儀器制造業等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或先導產業。

      在中國,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舉法,即按技術類型定義高技術產業。《中國科技產業》公布的目錄包括:①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產業);②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③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④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⑤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⑥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⑦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⑧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⑨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⑩醫藥科學和生物科學工程;(11)其它的新工藝、新技術。

      從以上各種定義可以看出,高技術產業具有以下4項特點:

      它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所用的設備、材料涉及到現代技術領域的許多尖端成果;它是資本高度密集型產業,其科研費用和設備投資大,產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科技開發人員和富有創新精神的經營管理人員;它的產品具有國際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高技術產業是指由高技術成果轉化形成的具有知識密集、R&D投入高、附加價值高、增長速度快、技術進步快等特征的先導型產業。

      【參考文獻】

      1蔡莉,王新.高技術產業的劃分及發展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7(12)

      航天技術的定義范文第2篇

      2012年,主要航天國家繼續推進一次性重型運載火箭研發,同時通過改進發動機設計、研制新燃料等技術革新降低發射成本。此外,新型運載技術、先進空間推進技術也是運載領域發展的重點。2012年,美國新型重型運載火箭研發繼續穩步推進,J-2X上面級發動機、五段式固體火箭助推器按計劃進行地面測試。7月,航天發射系統(SLS)先后完成了系統需求、系統定義和初步設計評審,NASA將著手開始火箭芯級初步的制造加工,為2014年的關鍵設計評審做準備。俄羅斯積極推進安加拉火箭的研發,目前該火箭已運抵發射場,等待2013年的首飛。此外,俄羅斯還計劃發展具備探月能力的新型運載火箭,能源公司提交了與烏、哈兩國聯合建造超重型運載火箭計劃。火箭將使用“能源-暴風雪”項目中的技術,運載能力最高達70噸。11月,歐洲航天局部長級會議決定,未來兩年將繼續推進“阿里安”-5ME和“阿里安”-6小型火箭的研制計劃,以及兩種運載火箭的通用技術。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JAXA)則在2月宣布將改進H-2A火箭,使其運載能力提高一倍以上,從而提高在商業領域的競爭力。針對未來發展的需求,各國在研制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可重復使用、亞軌道飛行、低成本快速發射等新型運載火箭技術。美國SpaceX公司于9月、11月和12月三次進行“蚱蜢”可重復使用火箭原型機的驗證飛行,目標是研制兩級可重復使用的“獵鷹”運載火箭,火箭能夠用自身引擎實現基于起落架的著陸。“獵鷹”9火箭燃料成本只占發射成本的二百五十分之一,如果該計劃成功,將極大降低“獵鷹”火箭的發射費用。歐洲航天局(ESA)正在準備“過渡性試驗飛行器”(IXV)的首次下降著陸試驗,為研制可重復使用飛行器提供技術支撐。此外,NASA正在與美國軍方聯合研制用于發射納衛星的低成本運載火箭,該火箭能夠以100萬美元的成本實現24h內的快速發射。日本也計劃在2013年進行“艾普西隆”(Epsilon)新型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該火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術實現低成本和快速航天發射,目標是2017年將火箭的發射成本降低到3900萬美元,并爭取實現每月發射。在加強深空探索的大背景下,先進空間推進技術成為2012年發展的一個熱點。1月,NASA授予諾•格公司合同,目標是研制一種用于“太空拖船”的高功率太陽能電推進系統,這種系統能夠從低地球軌道(LEO)向地球同步軌道(GEO)運送衛星,以節省燃料成本和二級推進器的成本。由于太陽能在遠離地球軌道的地方作為能源存在劣勢,因此,核動力推進技術用于未來深空探索前景廣闊。3月,斯科爾科沃基金會核分部負責人稱,俄羅斯將在2017年前制造出適用于長距離載人飛行航天器的兆瓦級核推進系統,預計耗資超過2.47億美元。NASA也正在研制“高級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發電機”(ASRGs),與傳統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相比,每臺ASRG只用1kg钚-238就能產生130W~140W的電力,而現有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需要4倍以上的钚才能產生同樣電力。

      國際空間站應用價值凸顯,新型航天器發展穩步推進

      2012年,國際空間站進入全面運營。俄羅斯的“聯盟”飛船完成了4次載人運輸服務,“進步”號貨運飛船進行了4次貨運補給,日本HTV和歐洲ATV貨運飛船各進行一次補給任務。航天員進行了4次出艙活動,有效保障了國際空間站的常態運營。歐洲和美國分別召開專題研討會,討論如何將國際空間站作為一個技術試驗平臺為未來空間探索技術發展提供支持。2012年,國際空間站開展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空間科學成果倍出。技術試驗包括:俄羅斯首次利用激光通信手段將電子數據傳送到地面;ESA和NASA測試了星際通信協議,實現對地面機器人的遠程操控;JAXA和NASA首次使用機械臂釋放5顆立方體衛星,用于科學探測、教育及科技研發;NASA利用“進步”號貨運飛船驗證“零推進機動”(ZPM)試驗;NASA使用加拿大機械臂在國際空間站上成功進行6次在軌燃料加注演示驗證(RRM)試驗。另外,還開展了幾項維持國際空間站長期運行的技術試驗,如新型交會對接系統試驗、新型前定空間碎片規避機動(PDAM)系統等。這些技術試驗的開展,不僅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還為支持小行星、火星探索活動以及月球居住等未來深空探索技術的開發提供支持。2012年,在NASA及私營公司的聯合推動下,美國商業航天器研制進展順利。“龍”飛船完成首次國際空間站貨運任務,負責載人商業航天器研制的波音公司、內華達山脈公司及空間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均已進入商業乘員開發計劃的第三階段,制定了滿足NASA安全和性能要求的商業乘員運輸認證計劃。NASA“獵戶座”飛船進行了系列降落傘試驗及水上濺落試驗,完成了包括對接窗在內的硬件組裝,進行了壓力檢驗測試,在進行熱防護裝置安裝的同時,正在進行與“德爾它”4運載火箭連接適配器的制造,地面發射與運行系統也轉入初步設計階段,為“獵戶座”飛船2014年首次驗證飛行奠定了基礎。2012年12月,俄羅斯宣布已完成其新型載人飛船的設計工作,相比現有的“聯盟”飛船,新型飛船具有能發射至國際空間站以遠和登月飛行等多重優勢,計劃于2017年試驗飛行。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還正在開發創新的發射中止系統,其設計理念是將發射中止系統集成到載人飛船上,在不需要提供逃逸救生功能時,可將燃料轉移給飛船的動力系統,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具備可重復使用能力,從而在為航天員提供可靠逃逸救生支持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近地軌道載人航天運輸成本。

      航天員系統研究成果顯著,載人飛行逐步向深空探索邁進

      2012年,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員選拔工作進展順利,各項航天醫學實驗全面展開,獲得大量珍貴科學數據,NASA新一代航天服Z1通過初步測試。國際空間站航天員駐站時間計劃延至一年,標志著未來載人航天飛行正逐步向長期飛行階段過渡。2012年1月,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中心從304位報名者中篩選出8位獲選航天員候選人,這是俄羅斯首次公開選拔航天員,也是航天員選拔改革的第一步。未來,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還將逐步淡化軍事色彩,航天員大隊的17名軍人航天員退出現役,航天員訓練中心余留軍人也都轉為預備役。2012年,多項醫學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航天飛行引發的骨質疏松防治研究取得新進展。NASA研究發現快速診斷骨丟失方法,ESA研究人員發現航天員減少鹽攝入量可以預防骨質疏松;二是長期飛行對航天員健康的影響成為研究重點,NASA科學家發現,微重力環境下,視力變化與身體上下肢體液的變化造成顱內壓增高之間可能存在聯系。視力變化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葉酸依賴型單碳代謝途徑”發生變化,此項研究結果對NASA和未來航天員有著重要影響;三是航天員免疫系統變化影響實驗廣泛開展,NASA成功運用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針對困擾航天員的皮膚疾病帶狀皰疹,在早期病變開始前即可檢測出免疫系統的變化,使得航天員在病痛出現之前即可接受治療。11月,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和NASA各選定1名航天員,計劃進行為期一年駐站考察活動,將于2015年3月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啟程。目前航天員及專家已經開始飛行前的準備工作,并確定以下七個重點研究領域:微重力環境下飛行如何影響航天員的視力問題;評估防治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的鍛煉和營養學方法;長時間生活在微重力環境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評估可以影響平衡和感知的神經前庭系統變化;乘員的行為、表現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能發生的變化;輻射暴露的影響;評估乘員培訓程序和可能發生的變化。NASA為航天員設計X1骨骼服與傳統的骨骼服相比,X1可增大航天員的活動幅度,令其在空間行走也能感受如地球上一樣的重力,這一功能可幫助航天員有效避免肌肉損耗。NASA研制新型艙外航天服Z1這套歷時20年研制的新型艙外服擁有更有效的冷卻設備以及處理二氧化碳的能力。目前該型航天服已通過初步測試,預計2015年將用于實際的飛行任務。研究人員還將根據Z1的設計繼續研發其升級版Z2和Z3,如果試驗進展順利,Z3可能在2017年投入使用。

      空間科學研究醞釀新發現,深空探索技術取得突破

      2012年,以美國“火星科學實驗室”為代表的深空探索計劃取得成功,標志著人類深空探索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推動了太陽系空間科學研究的發展。5月,NASA的月球探測器“圣杯”(GRAIL)完成其主要研究任務并于12月成功撞月。根據GRAIL傳回的數據,NASA繪制了首個高分辨率月球重力場圖。9月,美國的“黎明”號探測器完成了對灶神星的考察,隨后飛往谷神星,成為第一個環繞兩顆不同天體運行的無人探測器;“信使”號探測器發現水星上大量冰水物質;“旅行者”1號探測器接近太陽系邊緣,即將成為首個進入星際空間的探測器;“哈勃”望遠鏡發現迄今最古老螺旋星系。這些空間科學研究使得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不斷深入。8月,迄今為止質量最大、性能最先進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成功著陸火星。“好奇”號首次采用無線電通信技術,實現數據傳輸量和傳輸速度的最大化;利用導航計算機、反沖推進火箭和“天空起重機”技術,實現了安全準確著陸火星;以“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為核心的能源系統,具有連續供電能力強,供電量大,供電能力不受著陸位置的影響等特點;采用酚醛樹脂浸漬碳燒蝕體”(PICA)為材料的“好奇”號隔熱罩具有可拼接擴展性和苛刻環境承受性;此外,“好奇”號搭載了10種科學研究儀器,不僅能對目標進行拍照和取樣,還可用于火星巖石土壤的化學成分分析,對火星大氣及環境進行評估等。“好奇”號的成功,是人類深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深空探索領域取得顯著技術突破,將對美國乃至世界載人航天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012年,各航天國家根據本國國情和航天發展戰略,相繼確立了自己的深空探索計劃。俄羅斯在4月公布的“2030年前空間探索戰略”中明確提出,2020年前俄羅斯將利用一系列登陸探測器,深入開展月球研究,并采集、帶回月球土壤樣本。2030年前進行月球載人試驗飛行,實現航天員在月球表面著陸并返回地球,2030年后則進一步落實月球開發的大型項目,實現定期月球載人飛行,在月球部署空間站科學實驗室,開發探索月球所需的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此外,俄羅斯還準備在2020至2025年間,實施若干個探索太陽系重要行星的項目,向金星、火星和木星等地球周邊的行星發射探測器。5月,ESA通過了木星冰月探測計劃,該計劃耗資10億歐元,預計2022年完成。ESA還與俄羅斯正式簽署協議,將于2016年和2018年合作進行“地外火星”任務。2012年底,NASA公布其未來數年的火星計劃,其中包括2020年發射可能攜帶樣本返回的火星漫游車。此外,印度的火星軌道器最早將于2013年11月升空,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火星大氣。為此,印度政府2012財年已經向ISRO撥款2500萬美元。

      載人航天國際合作日趨緊密,各方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實現

      航天技術的定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虛擬儀器;測試語言;ATLAS;自動測試

      Research of Space Embedded Electronic Systems Oriented Test Language

      QIAO Yongkang,WANG huping,WANG haoju

      (Xi′an Micro-electronic Research Institute,Xi′an,710075,China

      Abstract:Test language are mainly divided by two category:instrument-oriented test language and signal-oriented test language.By analysing theabove two languages′ feature,and combines the feature of our country′s test systems of space embedded electronic syste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space embedded electronic system oriented test language which is based on virtual instruments.This language mainly inherits from ATLAS key action words,and is resolved into documents and configuration file.Finall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st language′s coding pattern and its execution model.

      eywords:space embedded electronic system;virtual instrument;test language;ATLAS;automatic test systemオ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的復雜度不斷增加,可靠度要求越來越高,產品研制周期也越來越短。這就給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的測試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一代自動測試系統中,自動測試語言――如ATLAS語言,在系統級仿真、測試與驗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和機器均可翻譯的自動測試語言不但可以作為用戶與測試人員溝通的橋梁,而且可以編譯成可執行測試代碼,在目標機器上運行。

      本文通過分析面向信號和面向儀器2類測試語言的優缺點,結合我國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測試系統的特點,提出一種基于虛擬儀器的面向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的測試語言,目的是將測試過程中的各種資源和功能單元進行組態,并將其涵蓋于既定的測試框架中,實現“積木式”軟件開發。同時,該測試語言還融入了軟件工程的思想,加入測試文檔和測試程序的自動生成功能,進一步提高了測試系統開發效率。

      1 測試語言綜述

      測試語言大體上可分為2類:面向信號的測試語言和面向儀器的測試語言。

      面向儀器的測試語言,如LabView主要通過直接調用儀器驅動實現測試過程,面向儀器的測試語言與具體儀器緊密相關,因此程序移植比較困難,可重用性也比較差。而面向信號的測試語言,如ATLAS(Abbreviated Test Language for All Systems),則主要通過對信號的操作(施加激勵信號,測試響應信號)來映射底層測試儀器的操作,達到與儀器無關的目的,因此面向信號的測試語言具有較好的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ATLAS語言作為一種面向信號的測試語言,還采用了類似于英語自然語言的語法格式,使得它成為一種人機均可翻譯的測試語言,既可以作為工程師和測試人員之間交流的文檔規范,也可以經編譯后作為測試程序執行,鑒于此,ATLAS成為美國國防部首推的軍方測試語言。

      但由于ATALS語言是一種接近于英語自然語言的測試語言,并不適合國內用戶使用;同時,為了能夠滿足各個方面的測試需求,IEEE組織不斷對ATLAS進行修改,使得其語句非常臃腫,僅語言關鍵字就有1 000個(IEEE ATLAS STD-95),使得ATLAS語言的培訓費用十分高昂;再者,ATLAS的編譯器價格極其昂貴,使得其優勢難以在國內測控領域發揮。

      而另一方面,面向儀器的測試語言卻在商業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鑒于儀器互換的問題,NI和惠普等公司聯合推出了一系列的儀器驅動標準:VISA(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和IVI(Interchangeable Virtual Instrument)。VISA是VPP(VXI plug & play)聯盟于1996年2月推出的新一代儀器I/O標準,VISA具有與儀器硬件接口無關的特性,即VISA是面向器件功能,而不是面向接口總線。使用它控制VXI,GPIB,RS 232,PXI等儀器時,不必考慮接口總線類型。如圖1所示。

      為了進一步提高儀器驅動程序的執行性能,達到儀器的互換,1998 年由9家公司成立的IVI基金會,在VXI-PNP 技術基礎上為儀器驅動程序制定新的編程接口,在VISA 標準驅動程序上插入VXI-PNP 框架結構和類驅動程序,它通過定義類驅動器和專用驅動器實現了部分通用儀器之間的互換,縮短了程序開發時間,提高了系統的運行性能。如圖2所示。

      針對于此,IEEE推出ATLAS 2版本,它整合了VISA,IVI和面向對象技術,給ATLAS語言注入了新的活力。總體來講,面向信號的語言和面向儀器的語言各有優勢,面向儀器的語言具有直觀,易用的特點;而面向信號的語言編寫的測試程序具有較好的可重用性和儀器可互換性。

      2 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測試需求

      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測試主要是針對航天專用的三模冗余或兩模冗余嵌入式電子計算機,這些系統在出廠前必須進行全面的測試,測試主要可分為內部測試和外部測試,內部測試主要是指那些無需借助外部測試儀器,而可以直接通過嵌入式系統內部執行測試程序所進行的測試,如CPU測試、ROM測試、RAM測試、端口測試等;外部測試則是指需要外部測試儀器配合所進行的測試,如開關量測試、串口測試、計數器測試、AD/DA測試等。

      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測試的傳統方法為:根據測試需求分別設計內部測試程序和外部測試儀器及測試程序;嵌入式電子系統和外部測試系統分別上電初始化后,外部測試系統向嵌入式電子系統上傳測試程序(嵌入式系統本身的ROM內固化有1個RTOS);嵌入式系統加載測試程序后向外部測試系統發握手信號,并等待外部激勵;外部測試系統向嵌入式系統發送激勵信號,嵌入式系統接收激勵并做出響應,如此循環下去。

      為提高測試系統可重用性和測試的準確性,開展了面向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的測試技術研究,并對一些測試模塊(軟件)進行了標準化工作,如CPU測試、ROM測試、RAM測試、AD/DA測試等;同時還采用標準的基于PXI的測試儀器,以達到儀器可重用,系統可配置的目的。

      3 面向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的測試語言

      面向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的測試語言不但要解決外部測試問題還要解決內部測試問題,這里在融合面向信號測試語言與面向儀器測試的各自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建模的方法,定義了適用于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測試應用的測試語言,以達到測試系統的可重用及可配置的目的。

      系統建模包括3個方面:信號建模,UUT(Unit Under Test,被測對象)建模和測試儀器建模3個方面。信號建模主要針對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所常見的接口信號類型及特點,定義出一組常見信號,用戶可以通過參數設定,達到描述UUT或測試儀器接口信號特征的目的;UUT建模主要是通過對UUT外部接口,內部組件參數及體系結構的描述,達到內部測試測試程序的自動裝配,UUT建模同時支持黑盒建模(僅描述其外部接口)和灰盒建模(同時描述其內部體系結構及組件參數);測試儀器建模則通過描述測試儀器的本質信號特征及關鍵接口特征,并最終映射實際儀器(所建立的測試儀器模型與實際儀器可能存在一對多或多對一的對應關系),達到測試程序可重用,儀器可更換的目的。

      因此,本文所描述的面向航天嵌入式系統的測試語言主要包括5個部分:

      信號描述及定義通過定義一組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常見的基本信號,如數字信號(包括開關量和脈沖量)、模擬量(DC,AC)等。用戶可通過配置信號參數設定信號;

      被測對象描述通過描述被測對象的接口關系,并建立狀態機功能模型,仿真被測對象的功能模型,并自動生成內部測試程序。在未建立狀態機功能模型時,系統可以將被測對象作為一個黑盒考慮,此時不生成被測對象內部測試程序;

      測試儀器描述通過描述測試儀器,達到建立測試需求模型,并最終與1個或多個實際測試儀器相映射,測試儀器本身相當于一個信號描述集合,通過定義虛擬測試儀器,提高了測試儀器的可互換性和測試程序的可重用性。這樣既保留了面向儀器測試語言的直觀性和易用性,也提高了程序的可重用性;

      連接關系描述連接關系描述定義了UUT與測試儀器之間的連接關系,連接關系描述還可以包含適配器描述,使得測試系統的層次性更加明顯,也更有用;

      測試策略描述測試測量是測試語言中的最重要的部分,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動作:apply,measure,verify等,控制測試儀器完成測試過程。測試策略描述語句選擇提取ATLAS關鍵測試語句:單信號語句、多信號語句、總線操作語句、定時和事件相關語句,并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使之更直觀,且更易于實現到圖形化語言的轉換。測試語言的具體格式如下:

      Signal//信號描述

      信號類型(模擬/數字/脈沖量/DC電源等) 信號名

      {

      信號參數:如Voltage range: 0..5v;

      }

      UUT被測對象名

      {

      信號類型(TTL,模擬信號,…,自定義類型):針腳名1,針腳名2,…,針腳名n;

      Input(輸入引腳):針腳名1,針腳名2,…,針腳名n;

      Output(輸出引腳):針腳名1,針腳名2,…,針腳名n;

      …//被測對象狀態機描述,此功能尚未添加

      Memo(說明):“”;

      }

      儀器類名(如開關量測試儀器,1553B測試儀器,A/D,D/A等)測試儀器名

      {

      信號類型(TTL,模擬信號,自定義類型):針腳名1,針腳名2,…,針腳名n;

      Input(輸入引腳):針腳名1,針腳名2,…,針腳名n;

      Output(輸出引腳):針腳名1,針腳名2,…,針腳名n;

      …//各儀器所特有的屬性及配置

      }

      CONNECTION連接關系描述名

      {

      儀器端引腳(輸出)=>UUT端引腳(輸入)

      儀器端引腳(輸入)

      … }

      TEST_ITEM測試項名//測試策略描述

      { 測試動作描述語句 }

      下面是一個典型的測試策略描述:

      TEST_ITEMitem1

      {

      Apply(VDout1.Dout,0x01;//施加激勵

      Verify(VDin1.Din,0x00,0 ms;//測試驗證響應

      Apply (VDout1.Dout,0x00;

      Verify (VDin1.Din,0x00,0 ms;

      Apply (VDout1.Dout,0x10;

      Verify (VDin1.Din,0x00,0 ms;

      Apply (VDout1.Dout,0x11;

      Verify (VDin1.Din,0x01,0 ms;

      }

      每一個TEST_ITEM(也即測試策略描述)對應于測試框架中一個測試細則,測試細則是圖形化的測試執行界面的一個子界面。

      測試語言經編譯/解釋后生成測試框架配置文件和測試文檔,用戶通過加載測試框架配置文件,設置執行次數和選擇測試項目,系統即開始進行測試,測試界面主要分兩部分:測試總覽和測試細則,其中測試總覽主要采用文本框的形式顯示當前的測試記錄,包括當前正在進行的測試項目和捕獲的錯誤信息等;測試細則是由一個或多個圖形化的詳細測試分項構成。

      4 結 語

      通過研究國內外測試語言發展現狀,結合面向信號測試語言和面向儀器測試語言的優勢,采用軟件工程的思想,建立了基于虛擬儀器的面向航天嵌入式電子系統的測試語言模型,為以后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基于虛擬儀器的測試語言還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仍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進。

      參 考 文 獻

      [1]IEEE Std.771-1998.IEEE Guide to the Use of the ATLAS Specification,1998.

      [2]IEEE Std.716-1995.IEEE Standard Test Language for all Systems Common/Abbreviated Test Language for All Systems (C/ATLAS,1995.

      [3]于勁松,李行善.下一代自動測試系統體系結構與關鍵技術[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5,13(1:1-3.

      [4]劉勇,遲華山,許愛強.新一代通用測試語言――ATLAS 2000[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06(3:56-59.

      航天技術的定義范文第4篇

      1、現代小衛星的概念

      實際上,小衛星在航天事業的早期就有了,衛星發展最初就是從簡單小衛星起步的。即使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大型衛星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亦可發現小衛星的身影。最初的小衛星稱為簡單小衛星。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世界航天界興起了發展小衛星的熱潮。隨著對小衛星認識的不斷加深,小衛星的突出特點不斷顯現,令各國航天界刮目相看。最初,劃分大衛星、小衛星僅以重量作為依據,而隨著小衛星功能的不斷增強,甚至可以與大衛星相比,必須引入“功能密度”的概念。功能密度是指衛星每千克重量所能提供的功能。按照功能密度劃分,小衛星可劃分為簡單小衛星和現代小衛星兩種。由于功能密度高,技術性能強,現代小衛星又被譽為“高性能小衛星”。今天人們通常所說的小衛星即就是指此類衛星。故本文以下所指小衛星也就都是指現代小衛星。

      美國航空航天公司在1993年對小衛星、微衛星和納衛星做了以下定義:小衛星是一種可用常規運載器發射的航天器,質量為10-500kg;微衛星是所有系統和子系統都全面體現了微型制造技術,并可實現一種功能,質量為0.1-10kg;納衛星是一種尺寸減小到最低限度的微衛星,其功能有賴于一種分布式星座結構來實現,質量小于0.1kg。

      2、現代小衛星的特點

      目前,小型衛星技術的發展如火如荼。現代小衛星具有許多大衛星所無法比擬的優點:

      (1)發射方式靈活。它能夠機動發射、生存能力強、能適應未來戰術作戰的需要。

      (2)體積小,重量輕,因此既可以利用大型衛星發射火箭的剩余能力進行搭載發射,也可以一箭多星發射或用廉價運載火箭發射,從而可以大大節約發射費用。

      (3)研制發射成本低,系統投資少。采用成熟、先進的技術,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加之可以多種方式發射,可以使小衛星的整個研制和發展成本得到降低。

      (4)結構簡單、設計研制開發周期短、制造要求條件不高,可以采用標準化星體和模塊化設計,從而可以批量生產和儲存,便于即時發射和補充。國外一些航天大國的現代小衛星,從立項研制到發射,一般僅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

      (5)技術性能高。主要體現在衛星各分系統本身和有效載荷兩方面。衛星分系統以“功能密度集”來表示技術水平,也就是每千克重量所能獲取的最大功能。有效載荷的功能密度隨著衛星應用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和指標。

      更為重要的是,由小型衛星組成的星座,使大型衛星也甘拜下風。許多小型衛星的編隊飛行,相當于一個大型衛星。每一顆衛星既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還可以在太空中對其進行改裝。

      小型衛星星座的優點還體現在因成員衛星分散而帶來的基線的增大、編隊即時改編能力強等方面,必要時還可通過增大衛星數量完成原地升級。再者,由于組成衛星的編隊飛行,單顆衛星發生故障最多只會導致自身退役,而不會使整個星座徹底癱瘓,其余完好的衛星可以重新排列來彌補故障衛星的空缺,所以,整個系統的抗毀性很強。這一簡單的方法還使得地面控制人員只需要進行類似“撥入號碼”的操作就可以賦予系統新的任務。另外,通過衛星的重新分布,星座還可以組成適當規模和間距的衛星群以滿足特定的重訪率。

      從上述種種優勢不難看出,小衛星走俏太空是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

      小衛星應用于通信

      小衛星一般在低軌道使用,成本低,特別適合稀路由,非實時、低成本的通信應用,在眾多的通信手段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非實時通信業務在人們的通信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這里主要介紹小衛星是如何實現非實時通信及其在特殊環境下的應用。

      1、用小衛星實現存儲-轉發通信

      如果地球上的某位置A欲發給位置B信息,由于種種原因不能直接由A到達B,只有借助小衛星轉發,當小衛星運行到位置A時,地面站A將發給位置B的信息發給小衛星,小衛星將信息存儲在星上的存儲器中,當小衛星通過位置B時,將存儲在星上存儲器中的信息發給地面站B,這樣就完成了信息的存儲-轉發過程。

      2、存儲-轉發通信在我國的應用

      (1)農村郵電通信。我國約有24萬個行政村,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行政村無法實現通電話,甚至有些邊遠地區無法通郵。采用小衛星存儲轉發技術可解決通郵問題。采用一顆小衛星就可以解決幾千萬甚至上億人的通信問題。

      (2)邊防哨所的通信。我國的邊防線很長,大部分邊防線處在人煙稀少,甚至沒有人跡的山區,邊防哨所與總部通信相當困難,有時會因為突發事件,造成大的損失。解決邊防通信的最好辦法是在邊防哨所配備衛星終端設備,采用小衛星存儲轉發通信,可以解決邊防哨所的通信問題。

      (3)大海、大江漁船的通信。茫茫大海看不到邊,滔滔江水望不到頭,遠洋船隊或出海漁船,需要時刻保持與陸地的聯系,否則船隊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船上出現問題,不堪設想。所以在船上安裝衛星通信終端,保持與陸地的通信聯系,甚至通過接收衛星遙感數據確定魚群的位置,提高生產效率。

      (4)在勘探和探險中的通信。勘探隊和探險隊若采用衛星存儲轉發通信,可以及時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到總部,并可及時得到總部的信息與指示。

      (5)各種應急通信系統。對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森林大火等,通過衛星存儲轉發通信系統可以立即架設通信終端,建立通信網絡,及時與外界建立通信聯系,以減少損失,及時取得外來援助。

      (6)提供個性化服務。由于國家開放了數據業務的經營權,國內許多ISP公司向用戶提供因特網及其增值業務。例如,通過衛星可以對移動用戶、勘探隊、探險隊和臨時性用戶提供電子郵件存儲轉發業務及其他個。對一些商用網用戶還可提供專用組網工程。此外,對一些特殊用戶還可以采用會員制及各種臨時服務的方法,提供給用戶感興趣的地球遙感圖像和數據,如為登山隊及探險隊提供特定地區地面積雪的情況和水文情況等。

      小衛星的發展前景

      1、國外微小衛星近期發展狀況

      據有關資料顯示,自八十年代以來,國際上微小衛星的發展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十多個國家涉足小衛星研制領域,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和意大利都有了自己的小衛星平臺或星座。印度、韓國、瑞典、丹麥、巴西、西班牙和以色列等許多中小國家也都以研制小衛星為切入點,帶動航天技術的發展。

      移動通信日益成為衛星應用的焦點。在這場通信衛星太空軌道爭奪戰中,小衛星風頭正勁。在廣袤的外層空間,小衛星通信網的建設熱潮涌動。以小衛星組成的星座,正在帶領人類走進通信新天地。

      近幾年來風起云涌的移動雙向個人通信市場,推動著小衛星市場的飛速發展。利用由小衛星星座構成的通信衛星網實現個人手持機雙向移動通信,不僅可以用于話音通信,而且還可用于傳送數據、傳真、圖像和尋呼信息以及定位等。

      另外,這種通訊方式還具有手持機發射功率低、延遲小、沒有死角等優點,市場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顯然,今后若干年,研制和發射小衛星將肯定有利可圖,但目前這一市場尚未成熟,許多方面仍需要改進。AeroAstro公司認為,未來的衛星市場將是一個兩極分化的市場,衛星的有效載荷要么變得越來越小,要么變得越來越大,中等規模的衛星將會越來越少。

      針對所謂“超小型衛星”的試驗,目前也正在進行之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三年后,制造商將會制定出可行的開發計劃。隨著政府機構、公司、大學、社區甚至富有的個人紛紛加入小衛星應用的行列,未來小衛星必將擁有無限風光。

      2、國內對通信微小衛星的需求

      (1)邊遠山區和農村通信落后亟待解決。我國國土面積大約一半是荒山林區,海邊防有6500多個島嶼。分布于上述地區的物資流動、人口流動、知識流動是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環節。但由于作為上述流動的先決條件―――信息流動的落后,極大地制約著農村的經濟發展。

      自農村經濟改革后,我國鄉村較早重視了公路建設,但由于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導致了通信設施建設落后于公路建設的特殊現象。利用衛星解決農村通信,具有快速擴大覆蓋面、無線路投資和成本與通信距離無關等優勢,是我國盡快解決農村通信落后問題的理想途徑。

      (2)根據移動通信與鄉村通信的稀路由特點, 利用幾顆小衛星組成的星座具有優勢。稀路由是一種用戶密度概念,通話量收入與通信設施投資比值低,稱為稀路由,反之稱為密路由。我國邊遠地區和鄉村處于通信需求的初級階段,通信設施落后,經濟承受能力低,每個用戶利用通信設施進行的通話量也很低,這是我國鄉村通信具有稀路由特點的重要原因。

      但我國邊遠地區和鄉村通信又具有住地分散、用戶總數規模大的特點。如果以縣、村通信為重點,先解決村用公用端機的普及問題,目前既可使用戶能承受較低通話費,也可在面向全國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衛星信道,實現分散化和稀路由的集中管理,這對我國通信業的發展可以說是進入良性循環的開端。

      (3)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加快稀路由向密路由的過渡,所以采用可逐步增加數量的小衛星群更加合適。稀路由向密路由過渡,是通信隨著經濟發展而必然產生的現象。一方面,在國家逐步加強農村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過程中,隨著通信設施的更加完善和通信需求的增加,各地區實際上處于稀路由向密路由過渡的過程。另一方面,通信本身是使物資流動、人口流動和知識流動不斷受益的媒體,從中獲得效益后會提出對通信的更大需求,也會形成從稀路由向密路由自然過渡的過程。

      由小衛星組成的星座,可先發射幾顆衛星,再增加幾顆,既能發揮小衛星成本低、周期短的優勢,又可適應稀路由向密路由過渡通信需求的增長。將稀路由用戶集中起來,用小衛星星座方式邁出商業經營的一步,就會跨越傳統通信網需要多年才能邁出的很多步。

      3、我國對通信應用技術的研究

      (1)系統設計和終端技術。此方面是指包括由微小衛星星座組成中、低軌道移動通信系統技術,特別是微小衛星星群區域覆蓋、區域移動通信系統設計技術,以及地面站和終端技術。對于微小衛星實現實時通信的途徑,理所當然的是采用多星組成星座,但是在具體的部署建設中,如何采用最少的星,實現對局部地區的覆蓋,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2)高速數據傳輸技術。在大衛星中普遍采用的功率和頻譜效率都比較高的QPSK技術是否可以用于微小衛星通信系統中,這也是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從技術角度講,應該來說此方案是可行的,但是需要在復雜性、可靠性和成本之間作一個平衡折衷。如果采用這個技術,將可以減小便攜地面站的體積和提高通信的速率。

      (3)傳輸容量優化設計。對于存儲轉發業務,一顆衛星可以服務多少用戶需要科學計算。具體的做法是:根據用戶的類型與分布、業務的類型與模式以及所要求的服務質量,可以對衛星傳輸速率和星上的存儲單元容量進行科學的估算,從而為衛星的總體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

      小衛星的未來展望

      航天技術的定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遙感技術 信息提取 找礦

      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即遙遠的感知,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并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是在航空攝影測量基礎上,隨著空間技術、信息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地學、環境等學科發展的需要,逐步形成發展的一門新興交叉科學技術。具有宏觀、動態、綜合、快速、多層次、多時相的優勢。在新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遙感技術伴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與完善,服務領域不斷擴展,受到普遍重視,顯示出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生命力。

      1、遙感信息提取

      全球變化的研究涉及一系列重大全球性環境問題,提出了大量關系到地球的重要科學問題。由于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因而具有高度綜合和交叉學科研究的特點。葉篤正先生曾指出,“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區域的環境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環境變化的制約;反過來,整體環境的變化又是各區域相互影響著的環境變化的綜合體”。遙感作為獲取地球表面時空多變要素的先進方法,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全球變化進行動態監測不可替代的手段。陳述彭先生指出,沒有遙感,就提不出全球變化這樣的科學問題。所以遙感對地理信息學科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就像望遠鏡對天文學和物理學的推動作用一樣。遙感科學的意義在于:對傳統地理學來說,遙感要求從定性到定量描述;對傳統物理學來說,遙感要求在像元尺度上對局地尺度上定義的概念、推導出的物理定律、定理的適用性進行檢驗和糾正,而這種糾正是與像元尺度上的地學定量描述密不可分的。

      1.1 遙感圖像掩膜處理

      衛星遙感圖像處理,尤其是提取礦化蝕變等微弱遙感信息,需要針對工作區選取盡可能小的圖像范圍,同時要對工作區范圍內圖像中的云霧、水體、冰雪、植被、大面積風成土壤等干擾進行掩膜等處理,然后才能進行圖像處理。

      1.2 去相關拉伸

      去相關拉伸變換是原始光譜波段的一種線性變換,這種變換通常是原始光譜波段的加權總和與差。研究表明該方法對一些遙感圖像數據有效,能產生好的圖像效果和提供新的洞察點;利用這種圖像處理方法主要目的是提取一些方法不能提取的一些重要礦化蝕變、侵入體及構造等遙感信息。

      1.3 卷積增強

      遙感圖像上的線性特征,特別是和地質構造和成礦環境有關的線性體和斷裂構造的增強處理和分析是遙感圖像處理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數字圖像而言,線性體信息提取目前主要有梯度閾值法、模板卷積法、超曲面擬合法、曲線追蹤和區域生長等,地質遙感線性體信息提取采用模板卷積濾波算法效果較好,它是一種鄰域處理技術,即通過一定尺寸的模板(矩陣)對原圖像進行卷積運算來實現的。

      2、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現狀

      長期以來,地質工作者迫切希望能有一種目的性明確、“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找礦。因此遙感技術以其獨有的特點在地質找礦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應用遙感與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區域成礦遠景等已取得了很多成果。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通過研究遙感影像上的地質構造與成礦的關系,認識成礦規律并圈定找礦遠景區。(2)是通過對遙感圖像進行增強處理,綜合分析,提取一定的地質信息,從而為成礦預測提供有用資料。遙感圖像早已非常成功地應用于農、林、水利和交通等部門的調查和規劃。在我國最早使用遙感圖像的是地質行業,其主要任務就是用于地質找礦。

      3、遙感技術信息提取在找礦中應用的相關技術

      3.1 遙感圖像分析找礦

      遙感圖像分析找礦是利用各種航天與航空遙感圖像進行目視判讀,分析已知礦產地質的圖像特征,結合地質背景、成礦條件及物化探異常,根據類比的原則從已知推未知,可進行一定的成礦預測。使用大比例尺航空像片,尤其是彩色和紅外彩色像片,能直接識別原生礦體及礦化地區的露頭,尤其是金屬礦床及露頭的特異彩色形成良好的找礦標志。例如在彩色航片上磁鐵礦、錳礦、煤礦等呈深灰色或黑色;赤鐵礦、斑銅礦為紅色;孔雀石、銅礦、次生鈾礦、次生鉻礦為綠色;風化的鐵帽常呈褐色;鹽礦、石英脈礦呈白色等。由于礦體露頭與圍巖抗風化、抗侵蝕能力不同,形成巖墻或溝谷,也可直接識別。此外,人工開采區的采礦場、豎井、平峒、廢石堆、尾砂等在圖像上也能直接識別。

      3.2 遙感圖像提取礦產信息進行成礦預測

      遙感圖像提取礦產信息進行成礦預測是利用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對遙感圖像進行處理,提取礦床、礦化有關信息,如蝕變帶、氧化帶、鐵帽等含礦地質體或某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區,直接顯示在圖像上,從而達到找礦的目的。

      3.3 遙感圖像地質綜合分析找礦

      遙感圖像地質綜合分析找礦是以區域地質演化與成礦規律分析為基礎,確定出調查區內主要的成礦模式與控礦的地質要素,根據控礦地質要素的遙感信息特征(包括的與隱伏的)選取一定的圖像處理方案,進行有關地質信息的增強或提取處理,同時結合物化探資料進行目視圖像分析。物化探資料的圖像化及用數學地質與遙感地質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成礦預測,是遙感地質綜合找礦向縱深發展的新趨勢。

      4、結語

      目前遙感已成為地質調查和資源勘查與監測的重要技術手段。應用范圍已由區域地質、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擴大到農業地質、旅游地質、國土資源、土地利用、城市綜合調查、環境監測等許多領域。應用技術方法水平隨著遙感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應用效果和社會經濟效益也愈來愈明顯。

      參考文獻

      [1]陳述.遙感技術與遙感數字圖像分析處理方法、解譯制圖及其綜合應用實務全書[M].銀川: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5.9:9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久久|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成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网| 秋霞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 深夜福利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 日韩 国产 制服 在线| 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 国产蜜臀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黄|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色老99久久九九爱精品| 国产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麻豆天美东精91厂制片| 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亚洲一区成人在线视频| 正在播放国产剧情亂倫| a男人的天堂久久a毛片|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久久高潮少妇视频免费|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苍井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老妇xxxxx性开放|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日产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二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7米奇|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乱码| 久章草在线毛片视频播放| 国产亚洲制服免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成人亚洲一级午夜激情网|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免费入口 |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国产一级片内射在线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