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景觀;規劃;理論
城市是承載一個國家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國家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規劃包括各個方面如: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城市的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城市規劃的相關理論也在逐漸地被擴充,其設計的中心目的與建筑規劃相似:就是為了提供給人更高的生活質量和更好的生活環境。雖然景觀設計的作用不像是道路的建設,作用效能性十分明顯,但城市景觀的影響是細微的,但也不容輕視。本文通過自己的城市景觀設計的實踐工作談談關于其相關理論的幾種看法。
1 城市景觀概述
城市景觀的理論在我國被提出并實踐的時間雖然晚于其他國家,但是我國在建設城市時的景觀設計相較前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對于城市景觀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城市理論是建筑理論中一門獨特的學科,它比起其他定位十分明確的建筑理論,它涉及到的范圍更加廣闊、內容也更加復雜,涉及到園林設計學、風景理論、環保生態學等相關學科,并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不斷地被發展。它雖然不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經濟發展,但它的作用是間接而又強大的,如果規劃好城市的景觀設計,可以拉動城市的旅游業發展從而帶動經濟增長,而且對于環保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環保的價值對于城市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城市景觀的規劃做到位,可以保證更好地利用城市的土地資源,緩解土地資源利用緊張的狀況,減緩浪費資源的現狀,這些都是比較實用的功能,城市景觀建設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功能,就是能夠滿足城市居民在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其生活工作時的心理環境更加舒適。
我國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就國內目前的景觀設計現狀來說,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景觀規劃中的形式主義,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形式主義的景觀規劃設計卻是隨處可見。例如很多城市不顧自身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的需要,一樣的市民廣場,一樣的觀賞草坪,一樣的繁復裝飾等等。這樣的城市景觀抹殺了自然本性,不顧人類最根本的需求,不顧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當地特有的特色,這樣的城市景觀規劃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景觀規劃設計的定位我國城市的建設遵循的程序通常是: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道路、市政設施施工-景觀規劃設計施工。其結果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被破壞以后,希望用景觀規劃設計來彌補這種關系。但是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許已被破壞,場地整體空間格局已定,景觀規劃設計能做的只有綠化和美化了。我們應該把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貫穿到開發建設的始終。景觀規劃設計的時效性近年我國流行“草坪熱”和“移植大樹”。為了讓城市景觀馬上出成效,我國各個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草坪管理難度大,養護費用高。據調查顯示,人們對大樹尤其偏愛。而移植大樹的后果就是很嚴重的,不但使被移植走了大樹的地方的環境遭受破壞,而且被移植的大樹也往往面目全非了。
2 城市景觀的相關理論方法
城市景觀的規劃可以從不同的區域進行區分,但無論是在哪個區域,城市景觀的設計都必須滿足于人的需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來設計,其二,設計人員在設計城市的景觀時還要參考政府相關機構出臺的關于城市規劃的法律法規,做到合法建設、合理建O,同時還要注意一些特殊元素,如城市中的老舊建筑物、文物、名勝古跡的協調關系,做到和諧共存。
無論是發達城市還是中型或者小型城市,市中心都是城市的心臟,也是一個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市中心中一般都由行政管理區域、經濟文化區域、娛樂商業區域幾部分構成。市中心的景觀設計需要彰顯出來一個城市的獨特魅力,因為市中心也是外來人口的聚集地,做好市中心的景觀規劃可以改善其對于城市的印象。由于市中心能夠最充分地體現出城市的功能,因此市中心的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而市中心的景觀設計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綠化的設計,設計師應當先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綠化設計工作并不是只是為城市增添綠色這么膚淺的功能,要切實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因為綠化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氣質量,減緩城市污染,降低城市的噪音,提升綠化區域的覆蓋率,不只要在橫向的街道上建設綠化帶,還可加入綠化陽臺以及綠化屋頂的設計元素,這是在區域較廣闊的地方的設計理念,子啊相對狹窄的區域,可以將綠化延伸到墻體上,形成立體的綠化墻。
2.2 公共場所的景觀設計理論方法
公共場所是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的主要體現對象,大部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城市中的人而存在的,主要由城市廣場、城市公園、商業娛樂區域、休息場所等幾部分構成,相比其他的區域,人流量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活動場所,相比市中心比較規則的地形,公共區域的規劃地往往是不規則的形狀構成的,由于公共場所涉及到的建筑類型種類比較多,因此景觀的規劃方式也隨之增加,并且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來進行具體可行的景觀設計,如對于一些廣場的設計,要普遍滿足在大部分城市居民的要求,并且其容量需要擴充,可以適當地增加狹長經管的數量。
2.3 住宅區的景觀設計理論方法
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主要就是要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時,應該采取比較先進、效益較好的建設開發模式,不斷營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使城市不斷向人居環境邁進。我們在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上,要在建筑的高度、體積等方面實現依等,把周圍的山、水等自然生態景觀納入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體系,并與人工綠化體系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發展,構成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此外,必須結合自身實際與特點,因地制宜,扎實抓好城市景觀的規劃,努力把城市建設與景觀設計有機結合起來,既創造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又美化城市環境,進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結束語
城市景觀是展現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的主要承載物,只有建設好了城市景觀,才能更好地改進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為城市的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城市的景觀設計既要滿足視覺要求,又要充分發揮其實用性,我國在在城市景觀的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濱水景觀;環境因素;景觀設計
1概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是指在城市化進程建設過程中,城市政府著重于城市環境建設,結合西方先進的設計理論和我國實際的設計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進行城市美化建設。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體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濱水區域建設具有較大的綜合價值,主要包括生態價值、實用功能價值和景觀價值。
2我國濱水景觀設計面臨的問題
2.1缺失生態文化要素
現階段,我國的濱水景觀設計存在較大的失誤,許多景觀都采取硬質鋪地,破壞了已有的生態系統物種,且未考慮資源循環利用和城市生態系統,破壞了城市濱水景觀的生態平衡。同時,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過于追求平面效果,過度依賴西方的景觀設計理論,破壞了城市內部的文化命脈,無法體現城市特色。
2.2設計缺乏公眾參與
目前,我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缺乏公眾的參與或者參與度不夠。設計師設計缺乏不同人群的調研,設計思想具有個體性,這使得在設計初期就出現偏差。同時,方案完成后,設計師并沒有調查研究景觀使用者的具體體驗。這些情況都會使得濱水景觀設計無法滿足公眾需要,無法實現城市景觀的功能。2.3缺乏小水系設計精品我國現階段眾多小水系濱水景觀比較簡單,只能滿足防洪需要,并未實現景觀的功能,不滿足唯美的設計宗旨。因此,設計人員結合防洪功能和親水性設計,充分考慮實際景觀的地理條件,將景觀平臺設計立體化,滿足水位動態變化的要求,最終滿足防洪需要,為人們提供唯美的景觀。
3改善現階段濱水景觀設計的對策
3.1以生態、共享為原則
濱水景觀是內陸城市和水體的交匯處。設計人員在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時,注重發揮水域的邊緣效應,結合多樣的物種設計出唯美的景觀。在實現防洪的基礎之上,盡量維護場地原有的生態物種和自然風貌,改良場地景觀以滿足城市居民的審美需要。此外,設計者融合組織設計場地水質和城市水質,有效保證水系系統的穩定性和系統性。最后,設計者需要在設計濱水景觀中,借鑒國外先進的景觀設計理論,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以生態和共享為準則,設計出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濱水景觀。
3.2迎合水系城市規劃建設
現階段,我國的濱水城市主要以水發展,城市規劃人員必須以水系設計為主,具體地規劃設計城市。同時,城市設計人員必須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為城市添彩,給市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此外,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和規劃時,充分把握建筑整體輪廓線與周圍山水的呼應,重點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層高,嚴格控制濱水岸線和建筑物的距離,使水體和城市內陸渾然一體,最終為促進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3建立并健全評價機制
對濱水景觀的評價是城市濱水景觀設計至關重要個環節。主要以主觀評價的介入為主,增加公眾對濱水景觀設計的參與度,通過綜合性評價了解公眾和濱水景觀之間的價值需要,將此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依據。而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從心理模式具體劃分為滿意度評價、喜愛度評價和景觀舒適評價;從認知模式具體劃分為濱水景觀意象評價、空間使用方式評價和景觀審美評價。
3.4注重景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景觀環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環境、人文景觀和人工設施3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因素,設計者可以詳細分析具體區域的設計因素,充分展現濱水城市特色和發展。針對人工設施因素,主要注重設計具有合適的尺度和親水性,體現城市水系文化脈絡,通過開發水上活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營造文化水體風景線。
4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濱水景觀已經成為城市特色的具體體現,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文化脈絡。因而,城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相關濱水景觀的設計,設計者注重景觀環境因素的影響,以生態和唯美為設計準則,迎合水系城市建設規劃,建立并健全我國的景觀評價機制,實現城市整體景觀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作者:完美靜 單位:浦口區人民政府星甸街道辦事處
參考文獻:
1徐夢龍.淺析城市濱水景觀設計與文化元素的關系———以上海市南翔鎮橫瀝河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15(12)
關鍵詞:現代;中國;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7-0070-02
1 前言
當代景觀規劃設計在嬗變中閃出思辨之光。適逢世紀更迭,時尚與傳統纏繞交織,東西方文化融合,城市景觀日新月異而又返樸歸真,使當代人產生一種莫名而深刻的歷史感與危機感――中華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感;當代中國的人地關系的危機感。我們應從景觀范式出發,加強和完善景觀歷史和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的研究和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基于低碳的景觀生態規劃,進行文化價值批判與重構性創造,探索出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的景觀規劃設計新路。
2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國內外動態
2.1西方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19世紀中葉從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如圖1)拉開了西方現代景觀發展的序幕,20世紀30年代,經過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洗禮,現代景觀開始擺脫了傳統的羈絆,走上了現代主義景觀的康莊大道。
哲學和美學給西方現代景觀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主潮不斷碰撞和滲透,貫串著“從理性到非理性”和“從方法論軸心到語言學軸心”的兩大轉向。現象學、符號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運用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波譜藝術、極簡藝術、概念藝術、行為藝術、過程藝術、大地和場所藝術、新意象藝術、新表現主義、新抽象藝術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現代景觀進入了一個多元發展時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失效,科技和人的異化,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和環境生態問題的惡化,社會、信仰和文化危機導致了后現代主義景觀的產生,它以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統性、非連續性以及多元性為特征,消解現代主義的抽象的、超驗的、中心的、一元論,逐漸關注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西方景觀規劃設計呈現精彩紛呈的面貌。
2.2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9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全球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中國景觀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顯示中華博大厚重文化的古典園林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西方的大地藝術景觀、波普藝術景觀、極簡主義景觀、后現代主義景觀等,滲透到了國內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形成多元風格格局。然而面臨中西文化的沖突,景觀設計創作出現了目標混亂、價值失范現象,從“形式借鑒”走向“形式照抄”,“城市美化”運動這一來之古希臘與羅馬廢墟的幽靈帶著18世紀的歐洲廣場和20世紀初的美國的景觀大道,出現在大江南北大小小的城市,異域風情盛行一時。非生態的規劃設計引導著不可持續的景觀的創造,大地生命機體的結構和功能受到嚴重摧殘,景觀破碎化,景觀生態規劃日益顯示其重要價值和意義,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在蓬勃發展的同時面臨深深的困境。
3 當代景觀規劃設計方法論
當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一個巨大挑戰是:如何設計一種景觀格局,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一個戰略性的土地生命系統的結構,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過程、歷史文化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同時給城市擴展留出足夠的空間。
3.1 滿足景觀感受層面,塑造景觀環境形象
景觀環境形象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從景觀空間形態要素的點線面體、形、色彩、肌理等4個方面出發,從現代景觀空間視覺形象的藝術構成人手,探求景觀空間的視覺形象表現手法。通過人對景觀環境內容中“尺度”的視覺感受,把握好景觀構成各要素的尺度問題,力求表現景觀環境空間上的層次性、有序性與變化性,為人們營造一個視覺宜人的景觀環境。
兩種美學范式對中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影響深遠:一種是如畫美學范式。強調突出視覺性美學特點,強調其視覺、靜態、單調、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視景觀的圖畫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觀的表面價值,重視“視覺質量”;另一種是生態美學范式,不僅重視視覺性特點,也強調注重環境的“生態價值”,注重景觀設計審美體驗性、參與性、可持續性,開啟了一個全知覺審美的多維度景觀設計時代。
3.2 基于低碳的景觀生態規劃,確保城市景觀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將低碳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選材、設計方式、設計內涵及設計效果各個環節,真正實現低碳景觀,保護環境,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景觀生態規劃就是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優化景觀格局及過程,協調不同性質的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并為不同土地的開發利用之間的空間“交易”提供依據,減輕熱島效應、水資源耗竭及水環境惡化、溫室效應等環境影響。
俞孔堅設計的秦皇島市湯河公園,可謂是綠蔭里的紅飄帶,用最少量人工干預、最少的設計和工程,滿足現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與人文空間(如圖2、圖3)。
3.3 滿足場所精神,堅持設計觀念的國際一體化和設計手法的中國本土化
任何場所都具有明確的外部特征與文化特征,這種特征構成了一套特殊的存在含義,也就是“場所精神”,將進行到設計領域,呼喚城市和景觀設計的白話運動,建設“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
在空間上,全球性大一統的文化被城市無數文本、文明族性與差異化景觀所取代;在時間上,歷史不再具有線性進化論的意義,傳統的文化重新具有了當代的意義,“前現代”與后現代視野相遇,產生新的視野融合,以各種方式存在的文化正在零碎化,片段化,復合化。景觀設計的各種方法粉墨登場,解構主義設計,人性化設計,高技術派設計,孟菲斯設計,綠色設計,現代主義設計,后現代設計,未來風格設計,新現代主義設計各領,多元共生的格局已經形成,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景觀需要超越民族文化的視野,才能與國際的先進思潮和理論進行對話,因此,無論是我國傳統的景觀設計理論還是國外的景觀設計理論,都要站在發展的角度上,以批判的態度,棄其糟粕,取之精華,重構基于中國文化的景觀設計理論,從而在自身繼承傳統文化時,作
一個自身的調整過程,創造出適應時代和人們需要的、具有民族自尊精神的優秀景觀作品。
3.4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景觀規劃設計提供有力保障
現代信息技術包括感測技術(如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航測等)、通信技術(包括網絡、無線電通信、多媒體通信等)、分析處理技術(包括計算機數據庫管理、CAD、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控制技術等。特別是GIS在分析和診斷問題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主要反映在其可視化功能,數據管理和空間分析三個方面。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方面也有很大的潛力。
4 當代景觀規劃設計實例――株洲神農城概念方案設計
株洲神農域營造以神農文化為主題的當代太陽谷,將各類建筑與景觀化整為零,以聚落的方式滲透其間,以神龍文化的廣度和深度來詮釋和提升城市格調,引爆城市地塊的文化和經濟價值。以現代的生態體系來組織株洲市新的城市中心區,通過生態水系,城市慢行系統將各種城市景觀設施串聯起來,在新城市中心區形成流動變化的,與自然相映成趣的生態城市空間。打造具有遠古與未來時空交融的神農情境,營造五大主題園區,體現時空交織變幻、生態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共生的城市氣質(如圖4)。
當代景觀規劃設計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自然演化過程中一種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領域是如此廣闊,前景是如此美好,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使我們共同的、惟-的家園-地球-的美好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廖秋林,后現代主義符號學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5:11,143,153-154
[2]俞孔堅,李迪華主編,景觀設計:專業、科學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2
[3]劉濱誼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尋求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新的基點[J],新建筑2001(5)
[4]李靜,黃華明,現代園林景觀空間中視覺形式美的營造[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8448-18450
[5]郭宏斌,茍平,景觀環境塑造中的視覺美設計研究[J],重慶建筑,2009,8(9):13-15
[6]黃柏青,美學范式視域內的當代中國城市景觀設計解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3):]24-128
關鍵詞:現代設計理論園林設計應用
一、現代園林景觀特點
現代園林景觀考慮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間,以“人”為本,經常聽到大家說,真正運用到實際當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廣場,廣場很大,人不能逗留,原因是樹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讓人進。雕塑很大讓我們窒息,比例關系和控制范圍考慮不足。現代園林景觀應多注重尺度“宜人、親人”,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文脈。不能違自然而行,不能違背人的行為方式。魯迅先生說過:“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們的設計應符合人的行為方式。既要繼承古代文人、畫家的造園思想,又要考慮現代人的生活行為方式,運用現代造園素材,形成鮮明的時代感。如果我們一味的推崇古代園林,就沒有進步。不同的時代要留下不同的符號。
二.現代園林設計
1現代園林設計注重自然與生態的協調
園林設計者要努力把生態理念落實在一些具體的設計方法上。景觀學的本意,是要求景觀設計師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認識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賴的生存方式,將各個生物的生存環境彼此連接在一起。這實際上要求我們具有整體的意識,小心謹慎地對待生物、環境,反對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為。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了后兩者,占據了首要位置。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
.2擴大功能需求
現代園林景觀還應該要滿足社會與人的需要,是為了人的使用,這是它的功能主義目標。雖然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設計,但園林景觀設計最終是為了人類的使用而創造室外場所。為普通人提供實用、舒適、精良的設計應該是景觀設計師追求的境界。景觀的社會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出發點。設計師總是把對舒適和適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設計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衛、精英化與視覺沖擊效果,而是著眼于追求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功能。例如南京市山西路廣場就塑造了功能與形式結合的很好的園林空間,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各得其所、怡然自得。
3豐富景觀要素
現代主義園林相對傳統園林,在設計形式與要素上都更為新穎和豐富,因此就要求我們新一代的園林設計師要具有創新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科技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因而現代主義園林設計師采用新穎的建筑或裝飾材料來進行現代環境的營造,使設計達到特殊的質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如玻璃、不銹鋼等材料對光線具有反射、折射等特性的表現,在使用中能體現出傳統園林素材不曾有的精美效果。
.4重視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園林設計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在設計整個園林布局的時候,更多考慮到的是人的感受和情緒。宋代畫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這句話本來體現了中國文人在繪畫中對“理想自然山水”的追求,后來被移植到園林營造中,成為中國園林修建的基本思想。和西方相比,中國園林的設計思想不止于給人們創造一個生活的空間,更重視給人提供滿足各方面需求的可能性。
.5注重歷史文脈
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已成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風景園林師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創新,更多的在于發現,在于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去認識場地原有的特性,發現它積極的方面并加以引導。其中,發現與認識的過程也是設計的過程。因此說,最好的設計看上去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只是對場地景觀資源的充分發掘、利用而已。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對場地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場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為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所謂“地域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我們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觀類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其周圍區域的發展演變相聯系的。園林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場地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類型和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的空間場所
三.現代設計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以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校園的園林設計為例,校園綠化同時有別于公園、居住區以及廣場綠化。它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即是文化內涵。學校的文化主題應該積極向上,催人奮進,因此在做設計時綠化主題定為綠色搖籃。綠色是生命的顏色,表明這里的園林將以植物造景為主,綠色象征這青春和活力;搖籃是新生命成長的地方,寓意同學們在學校里能安心讀書,為將來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設計構思
在設計時將校園的生態環境與功能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予以考慮,在滿足這 2 點的基礎上追求現代園林的簡潔設計,時代性和形式美。為了使各功能區聯系成為一個整體,設計時采用基調樹種,使色彩上統一;從造園立意上,使個功能區景點都反映一個主題;通過道路、透景線將各個景點和功能區聯系成一個整體。在各個功能區設計是,從分析人的需要出發,滿足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為落腳點,將生態學、環境心理學、人體功能學和園林專業的知識結合起來,科學建園。
2景點設置
1)信息廣場。在橫穿的人行道上設置一條綠廊,在空間上將中心廣場做一個空間上的分隔,同時也是空間的滲透,加強了廣場的景深。廣場以大草坪為主,至夏炎熱,綠廊正起到遮蔭的作用,下面的座椅也是人們休憩的好地方。縱貫的軸線上布置著校徽模紋、綠廊、噴泉和國旗臺構成了景觀序列,豐富了廣場的內容。2)靜謐書廊。亭廊花架以簡潔流暢的線條構成,體現了現代園林的特征,運用現代材料同樣為這里增添不少時代感。這里的環境優雅,綠樹成蔭,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創造出樹木樹人的意境。3)金葉碧水。在道路布局上就不能以直線和折線布置了,宜以曲線設置道路,即為自然式布置。我國傳統園林中理水造園的手法非常豐富,我們就在此處將傳統的造園手法運用進來,結合現代的手法設計此處景點。在大的部分設置一湖心島,湖心島上有一個荷花亭,島以小橋與路面相通,并以網狀棧橋伸向水面使得同學們有機會體驗涉水的樂趣,滿足人們親水的愿望。4)田園小居。植物配置以花卉和小喬木為主,其東側、游泳池南和運動區以西種植高大棕櫚,與學生生活區相分隔。色彩上以綠色為主,在兒童游樂區多設歡快的,亮的色調。如鋪地以紅黃搭配,植物多選無刺的和芳香的花卉。河堤從此處經過,因此設計中將園內水體和河堤水體相聯系,構成一個水系,水體曲折,使人想起曲水流觴的典故。水體中設置礁石、汀步,使人可親水,流水與石頭撞擊濺起的水花也是美的。由于場地的限制,水體不寬過 5m,保障交通順暢。
參考文獻:
關鍵詞:視覺元素;景觀設計;運用
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實現一定的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同時景觀設計也是一門視覺傳達藝術,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美的需求,更是美的享受,是視覺上的沖擊。因此,單純地依靠簡單搭配設計出來的作品平淡無奇,不足以引起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所以,為了追求更加和諧、自然的景觀設計,需要在設計過程中運用視覺元素。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學習和借鑒優秀的景觀設計成果,在現代設計理論的指導下,對視覺元素進行合理的組合,大膽進行創新,設計出更加優秀、完美的作品。
點、線、面基本要素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1.點的運用
點是最基本的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是由景觀設計中周圍的環境決定的。在整個空間中,點起到的是點綴的作用,就像在漆黑的夜晚,天空中的閃閃發亮的星星就是整個星空中最燦爛的部分。再比如:在一個廣場上,最核心的、最奪人眼球的往往是廣場中心的景觀設計,就像在濟南的泉城廣場、臨沂的人民廣場等,這些“點”的畫龍點睛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線的運用
眾多的點組成了線,在景觀設計中運用線就把整個空間劃分成了多個板塊,整個空間也就有了層次感。線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并且在許多的設計案例中得到了體現。比如: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和中國的紫禁城,它們都坐落在城市的中軸線上,顯示出了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再比如:德國的國會大廈前的廣場在設計時則運用了漸變的線群,給人一種非常強烈的動感。
3.面的運用
面是由點和線相互組合構成的,面又分為了實面和虛面兩種類型,實面和虛面為設計者進行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創新思路。設計者可以在設計的過程中進行巧妙的結合,創造出一個充滿無限生機和內涵的景觀。
色彩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色彩搭配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為了設計出更加優秀和完美的作品,達到讓人享受到視覺沖擊的效果。需要設計者在景觀設計的時候,根據色彩搭配的原理,合理進行色彩搭配。
在景觀設計時,通過對相鄰植物進行顏色搭配是景觀設計的一種重要方式。相鄰植物間的顏色搭配,可以使得周圍植物的顏色相互補充,使得整個景觀形成一個整體,給人一種溫和的感覺。這種方法與單一的顏色景觀設計相比,更能達到一種完美的藝術效果和色彩效果。例如:在濟南趵突泉外花圃的建設中,通過綠色、黃色和紫色的搭配,寫出了“天下第一泉”五個字。這種搭配不僅給人們營造了一種和諧、優美的感覺,更是通過顏色搭配表現出一定的主題。
形體在最觀設計中的作用
形體不同于平面中視覺元素的運用,它是平面中形狀的延伸和變化。它能隨著面、角的不同變化引導人們的視線隨之發生改變,帶給人們的是不同于平面中的視覺感受。此外,在外界光線的影響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感受。現代雕塑就是形體在景觀設計中的完美運用,比如:青島五四廣場上的雕塑“五月的風”,用鋼鐵結構組合而成,整個雕塑呈螺旋向上的態勢。憑借著單純的元素組合,形象的設計出了“風”的造型。這種設計使得整個廣場的景觀在三維空間上有了豐富的層次和變化,同時,通過這種造型設計,也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成為青島的標志性景觀。
肌理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肌理也是景觀設計中一個重要的視覺元素,肌理是物體表面的一種特質,分為天然的和人工的兩種類別,對肌理的感受,主要是通過對比來體驗,主要表現在材質的特性上,是光滑還是粗糙,是柔軟還是生硬等。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對不同肌理進行對比搭配,使用不同類型、不同質感的材料,如:大理石、混凝土、金屬、木材等。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搭配,制造出一種獨特的效果,極大地豐富了景觀設計產生的視覺效果,給人帶來一種獨特的視覺沖擊。比如:中國的紫禁城中的龍的浮雕的設計,希臘帕特農神廟上的浮雕設計,極大地豐富了景觀中的視覺效果,帶給人的是不同的質感反差。
結語
景觀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單純地依靠簡單搭配設計出來的作品平淡無奇,不足以引起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為了追求更加和諧、自然的景觀設計,需要在設計過程中運用視覺元素。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學習和借鑒優秀的景觀設計成果,在現代設計理論的指導下,對視覺元素進行合理的組合,大膽進行創新,設計出更加優秀、完美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輝.淺析視覺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上海工藝美術,2008(100)
[2]孫蓉蓉.淺析視覺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科技創新導報?建筑科學,2011(32)
[3] 張輝,視覺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0).
[4]林鴻平.視覺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