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會商的部門和人員
防御應對氣象災害和災情會商會議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集,也可由縣氣象、水利、礦管等部門動議提請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根據實際需要召集,由防汛抗旱指揮部一名副總指揮主持,由縣氣象局、水利局、礦管局、安監局、水保局、農糧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分管領導和業務承辦人參加,必要時可將會商部門擴大至防汛抗旱指揮部其他成員單位和有關鄉(鎮、場、管委會)。
如遇較大災情,或有重大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時,會商會議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總指揮主持,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分管領導參加。
二、會商形式
防御應對氣象災害和災情會商形式分為會議會商和電話會商。
會議會商:根據氣象條件變化形勢、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發展、結束的不同時期和抗災救災工作的需要,召開有關部門參加的會商會議。
電話會商:根據防范應付和抗災救災工作的實際需要,部門之間采取電話、傳真、網絡郵件等快捷形式及時溝通聯系。
除召開會商會議和電話會商外,也可采取互通簡報、信息、工作通訊等形式通報相關情況。
三、會商內容
1、互相通報有關部門所掌握的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質災害點和尾礦庫、攔砂壩安全動態等信息;人員受災、農業受災、房屋受損、水利、交通、設施受損、人員緊急轉移安置以及經濟損失等情況;采取的防災減災措施以及救災工作進展情況等。
2、互相通報有關部門抗災救災工作的階段總結、好的經驗與做法、重大舉措以及下一步計劃措施等。
3、針對防災減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布置工作任務。
4、其他需要會商的內容。
四、職責與分工
縣氣象局:負責提供專業氣象預報信息及其可能造成的災害形勢分析,對防范應對期間氣象條件進行分析測報,提出防災減災措施建議等。
縣水利局:負責對會商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會商報告報縣委、縣政府;組織、指導水庫、山塘、河道等水利工程災害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統計分析全縣防汛抗旱動態信息,提出措施建議等。
縣農糧局:負責提供農業生產災情信息,依據可能發生的氣候災害和災情發展提出農業減災對策,提出工作措施等。
縣礦管局:負責組織、指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提供相關工作動態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縣安監局:負責組織、指導尾礦庫等安全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提供相關工作動態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縣水保局:負責組織、指導攔砂壩等安全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提供相關工作動態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縣民政局:負責提供人員受災、財產受損、緊急轉移安置、倒損房屋恢復重建、救災款物分配以及保障災民基本生活的情況和措施,負責統籌全縣防范避讓山洪地質災害轉移安置點建設等。
縣林業、果業、交通等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結合本單位職能,分別負責組織開展災害性氣象條件下林業、果業、涉河(水庫)交通工程等方面安全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搶險處置,提供相關災情動態信息,提出防災減災的措施等。
各鄉(鎮、場、管委會):負責轄區內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質災害、尾礦庫、攔砂壩以及林業、果業、交通工程等方面隱患排查,落實具體預案,組織搶險處置;掌握提供相關動態信息和工作措施等。
五、有關事項
1、強化會商組織。各鄉(鎮、場、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要將防御應對氣象災害和災情會商作為防災減災的一項根本措施抓緊抓實,安排一名分管領導和一名精于業務、掌握情況、責任心強的承辦人員參與會商和抓日常工作,人員名單請于文件下發之日起3日內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2、科學分析雨、水情變化趨勢。氣象部門應及時掌握天氣變化,對災害性氣象時段進行科學測報分析,并提前1-2天向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動議召開會商會議;災害性氣象時段內,準確做好雨情統計分析,科學預測天氣變化。
農產品滯銷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翻看每年的報紙,都會很容易找到類似的消息,并且每年出現滯銷之后,有關部門都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因為,我們采取的措施更多是著眼于眼前,比如針對單個產地的產品,加大農超對接、電商采購的力度,這種辦法對解決眼前的問題是立竿見影,但是并未解決農產品在生產、流通環節多年來形成的積弊。只要這個問題未得到有效的治理,可以斷言,農產品滯銷、價格暴漲暴跌的現象每年還會不斷出現。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的產銷存在比較嚴重的脫節。蔬菜、水果等產品的種植仍然以單個農戶為主,由于他們缺乏準確的信息和科學的決策系統,每年種什么品種、種多少面積更多要依賴于個人的經驗判斷,甚至是跟風種植;更致命的是農戶極少會介入,也沒有能力介入到產品的銷售環節,加之我國流通環節過多、投機氛圍比較嚴重,農戶每年的收成更多要看天吃飯,并且嚴重地受制于流通環節,獲取的是非常微薄的利潤。因此,如何改變農民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弱勢地位,是解決“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的關鍵。
要想解決農產品頻繁滯銷的難題,還需多方形成合力。從農戶自身來說,首先要更多地從自身去找原因,要摒棄“靠天吃飯”的思維和依賴的心理,主動地去靠近市場,利用各種渠道去收集信息,盡可能地作出正確的種植決策。同時要主動向市場出擊,自己找市場、找銷路。比如今年當海南荔枝出現滯銷、價格跳水時,一家網店卻在10多天的時間賣出了上萬斤的荔枝,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關鍵詞:農田水利建設重要性存在問題設計對策
1 水利建設的重要性
1.1 農村經濟可以持續健康良好的發展,是與農田的
水利建設息息相關的。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有一個
穩定的收入以及農民生活的質量問題的提高有相關的聯系,
這些都是包含在農村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中的。我們國家
人口多,吃飯問題要解決,所以說,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基礎中
的基礎,為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有些是不可缺少的,例如
農業的生產成本降低,效益是高,還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2 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耕地很少,人口又比較多,農業產生的效益又比較低,再一個就是水的資源又比較短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都是我們國家需要面對的,對于糧食的安全生產,與它聯系最緊密當然還是農田的水利建設了。我們國家資源的短缺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國家現在本來水的資源就是短缺的,所以,農業上面的用水是不可能增加的,但是使糧食穩定的生產,采取的方式是加強灌溉水的利用率等。再一個就是為了保證灌溉率的提高,灌溉技術的改善,灌溉方法的改進,所以一定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1.3 農田的水利建設和社會的穩定息息相關。農民富強起來了,國家也就昌盛了,農村安定,國家也就可以安定,所以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建設,保證農業產品的供給,才可以推進城鎮化以及工業化。保障農民的富裕和農村的穩定,才可以讓整個社會保持在一個長期穩定的狀態。
2 我國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田的水利設施不完備,設備老化失修。我們國家的農田水利設施大部分都是上個世紀修建的,設備不先進,設施不齊全,效率低,現在已經進入了老化的程度,跟不上現在的步伐了,大部分的灌溉工程配套率非常低,還有很多灌溉區有著缺水、鹽堿等原因是造成糧食產量中低產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看,雖然我們國家糧食的產量是處于豐收的狀態,但是又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和趨勢。為了能夠提高我們國家農業的綜合能力,一些部門開始采取了很多的解決措施和方案,但是水是主要的問題,如果說水的問題解決不了,采取的那些措施也發揮不出來什么作用的。加大對農田水利的建設,也是為了能夠確保國家糧食的安全性。加強農田水利的建設,對提高農業的綜合能力也是有一定幫助的。促進農村的經濟綜合發展,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
2.2 農業生產對水和土資源的浪費情況比較嚴重。每年的水土流失的情況都比較嚴重,占據量占全國的流失量比例比較大,由于水土的流失,導致了我們國家南方地區的土地石化,北方地區土地沙化,農業以及農村的用水污染程
度在不斷的增加,很多的污水在沒有經過處理的時候就被排
入了江河里面了,再加上農業上所要用到的農藥等等使用
不得當,使用過度過量,都已經造成了我們國家的大部分的
江河污染情況比較嚴重,對飲用的水有著直接的影響,還有
就是對生態的平衡環境也有著比較大的影響。所以說很多
沒有被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江河被用來灌溉,那將直接影
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的問題,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威脅。
2.3 農田水利投入情況不足,資金不足,設備又出現老化的現象,又需要改造修理,農田的水利面積又很大,設備的缺陷,飲用水的安全,農田的排水情況,水土的保持,還有就是農田污染的整治等等這些大的工程都是需要資金的,目前缺乏的就是建設資金的投入。有些地方財政比較困難,相關部門應該對這方面采取重視態度,盡快的解決這一問題,也可以使得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得到保證。
2.4 農田的水利工程運行維護情況比較困難,雖然說我們國家目前在農田水利工程上面工作的職員有很多的人,家家戶戶的農民很多,千家萬戶的,要是收起水費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樣而來水利工程的運行啊,維護啊,都是需要資金的,就出現了資金缺乏的現象。有的單位工資都成問題。這就對水利工程的運行情況產生了影響。
2.5 農田水利設施投資風險大,而且我們國家農業收益又比較低,投資在農業上面的設施設備,又達不到預期所想的效果。特別是農田的水利設施,市場環境又不同,相對來說城市里面要比農村強一點。農村的社會服務又比較落后一些。這樣一來,投資高,效果差,效益低,所以有的企業逐漸的把目標轉向了城市里面,這樣就造成了農村的水利設施投資風險比較大,建設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6 農田的水利設施不被重視,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農業的生產情況,農田的水利設施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能夠讓糧食生產健康良好的發展,水利的建設一定要好,要完備,要完善。不僅僅有利于現在,對于我們的后代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造福于人民。所以,有關部門一定要對水利的設施重視起來。一定要知道農田水利設施的重要性。
3 面對農田水利設計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3.1 加強對農田水利的研究工作,在國外,他們已經有了相對比較成熟穩定的生態農業等更多的科研成果,我們國家也要不甘落后,吸取他們的經驗,方法,采取那些對我們來說最有用,最適合,最有效果的方法經驗來適用于我們的農業上面。所以我們國家要有一個健康良好穩定的水利研究工作的團隊,致力于對農田水利的研究工作,解決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所面對的問題,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還要有創新精神,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措施和對策。
3.2 做好加強對于水利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也是屬于一項公益的事業,對環境的保護,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等等。我們可以搞一些活動來加強宣傳工作,比如說動員全民,還有一些學校的社團活動上的宣傳教育,還有網絡媒體,大家共同來宣傳教育,齊心協力做好這件事情。如果農田的水利設施不完善、不完備,直接影響的就是糧食的安全性和質量問題。這樣而來,農業生產就不可能會有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農民的生活也不會有所提高的。所以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對于我們國家的農田水利事業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4 結語
在我們國家農田水利的建設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在夏商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人們就開始把土地的規劃成了田地,這些田地都是劃分成了相等的大小,澆灌的渠道是在每一塊田地的中間,之后我們國家也建造了很多澆灌的工程,但是沒有對渠道和田地進行修改和建造,造成了土地不平整、旱作灌區,還有就是對水的大量的浪費等問題很嚴重。古人也曾經說過,無糧不穩,糧食的重要性,農田水利設施的重要性,我們是不可以忽視的。所以糧食要有一個安全的保證,就需要農田設施的完善保證。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農田水利的建設,把我們國家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向一個更高、更好、更穩定、更完善的水平。造福于國家,造福于人民。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物技術;農業水污染治理存在問題;原因
引言
目前我國用水較多的產業就是農業用水,由于水資源的農業利用和糧食問題緊密的聯合在一起,糧食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這給水資源的控制和調節又增加了難度。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是分布不均等,北方的水資源較少而南方較多,所以形成了北方干旱地區居多,南方潮濕的特點,在水資源的開發問題上,常見的都是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長時間的開發地下水資源,使我國的供水資源逐漸單一,還導致了地面污染等嚴重的問題。如今農業上的污染使得水資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對環境的污染如對水資源以及土地的污染,以及使用農業化學物品對農業產物的污染,如食品的安全,健康問題。比較嚴重的屬于對水的污染。大氣污染的形式主要還是農業活動中使用的化肥,經過揮發,進入到大氣層中,流動性的污染大氣層。而水污染主要是一些農業系統在設置排水設施的過程中,隨意的對當地的河流排放污染物所導致的水資源污染,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人們對水資源的緊缺狀況的日益重視,中國的水污染在控制方面已經逐步在改善。生物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科技研究成果,在農業污水治理的問題上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植物的內部反應器來進行污水的凈化處理,但是由于我國在生物技術的開發上還存在進步的空間,所以生物技術在農業污染治理中還是需要不斷探索的。
1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生產有益的物質,對動物來說,就是使動物在生理活動過程中生產出對自身對周圍有積極作用的物質,相同的,對植物來說,就是使植物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產出對植物自身和環境有益的物質,將這一技術應用到農業水污染的治理上可以有效的對已經污染的水資源進行補救。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生物的細胞和基因,生物的一系列生理結構特征可以和水資源污染相互合作,例如它具有吸附性,降解性等。生物技術是當前科技飛速發展的新型技術,還處在不斷探索的階段,所以在它廣泛應用之前上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包括農業污水處理的利用。
2目前我國農業水資源污染狀況
2.1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
中國的農業發展時期,農業生產者一味的追求生產量,對土地使用大量的化肥,而化肥使用超標,會使得土壤中的水分營養價值嚴重下跌,也進一步污染了地下水。中國在化肥的使用上已經超過了其他的任何國家,位居全球第一,而在利用化肥上,又不斷下滑,導致化肥不但不能合理有效的發揮其作用,還污染了周邊的河流湖泊。導致此類問題主要原因有三種,其一是化肥在生產的時候其化學元素組成不合理,其二是缺乏專業的操作人員。眾所周知,上世紀90年代,中國農業生產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施用化肥又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大部分對化肥技術認識不夠的農業生產者濫用,誤用的方法導致化肥的不合理利用,最后一個因素是我國在化肥生產的結構上不夠完善,導致化肥的益處不能被農作物完整的利用,而弊端卻發揮了主要作用,引起河流的嚴重污染。
2.2農藥的使用引起污染嚴重
農業生產中,農藥的使用是保護農作物的基本措施,農藥投入農業生產可以避免農作物受到害蟲的侵蝕,保障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但是,農藥在農業的生產中一度出現過量的使用現狀,帶去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對生態平衡造成了威脅,也使健康問題得不到保障。隨著這一現象的加劇,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農藥的使用問題,在對水域的研究調查中發現,河流水域每20個其中至少就有一種農藥,地下水域中的調查結果也是如此。由于農藥不易揮發,特別容易保留,所以在進入土壤中后,加劇著對水域的破壞。這些被污染的水域一旦經過水域傳輸系統被人飲用,有些農藥中所含的致癌物質將會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
2.3養殖產業污染物的排放
中國傳統的施肥途徑是利用人和動物的排泄物進行施肥,但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化肥的生產導致了農業施肥的轉型,從傳統的施肥模式轉向了化肥使用的新時代,隨著化肥使用的廣泛,人們逐漸忽略了傳統的施肥模式,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不能利用,這些本來有用的有機物因不能應用于農業而排放到大氣中逐漸加劇了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隨著養殖產業的不斷壯大,有機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地增多,況且這些排放物中所含的某些化學元素也會影響到人類的健康,這成了我國水污染治理的有一個極具考驗的問題。
3生物技術在農業水污染治理中的現狀
農業水污染嚴重的現狀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這不僅是農業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無疑要加大在農業發展方面的速度,但是農業水污染嚴重幾乎是一場農業發展的災難,所以為了求得農業的優質發展,在水污染治理這一問題上必須進行有力的研究,應用最新研究的生物技術將農業發展和水污染治理有效的進行融合是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的新目標,生物科技雖然在農業的發展問題上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這需要我國的生物科研人員加大研究力度,更深入的探索研究,爭取在有效的利用上打開新的局面,為我國的人民安全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4生物技術在農業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4.1生物技術的推廣不廣泛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眾多,農業活動所產生的經濟收益普遍低下,這一局限性導致我國國民對生物技術的認識不夠,所以生物技術在推廣的時候出現了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一方面是各教育機構在進行生物技術的應用推廣上沒有較強的責任感,導致教育工作不能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的結合,教育力度不大,生物技術的相關知識得不到普及,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就是關于農業水污染應用于生物科技的一些工作人員在從業的時候傾向與所學內容吻合的崗位,人才大量流失使得生物技術的研發力度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人們的健康問題有受到了威脅。生物技術中,一些專業性不強的操作人員會對生物技術的使用造成阻礙,也會由于認識不足而導致各方面工作不能合理有效的開展,針對這一現象應該采取加大研究人員的專業性,所有進行生物技術研究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操作技術,保障制度的完整規范性。
4.2農藥不能分解的弊端
食物鏈的完整是生態平衡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食物鏈的結構中,無論哪一個生物的生存被破壞,整個食物鏈就會受到影響,生態平衡就會存在威脅。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的大量使用就是破壞食物鏈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通過殺害某一種生物來破壞生態平衡。例如農藥可以殺滅雜草,但是會影響家禽類和樹木的數量,有時候還會導致其他生物的死亡。傳統的農藥毒性較強,因此農藥的逐步發展和完善過程中,逐漸走向易于分解的階段,農藥的毒性強使得在開展農藥的生物技術研究上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在生物技術應用于農藥的一些領域上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農藥中的生物在分解的處理的過程中,活動區域比較廣泛,這微生物技術的研究增加了難度,目前這一技術正受到過程繁雜,投入成本高的困難,所以在生物技術應用于農藥的方向上應該先致力于研究出可以分解農藥中有害微生物的領域。在此控制污染嚴重的基礎上,再進行進一步利用生物技術,對各個河流湖泊的水污染程度進行測量,一旦農藥的污染程度超標,立即采取凈化措施,爭取做到水資源安全,良性的利用。
4.3生物技術的治理缺乏規劃機制
我國社會目前處于轉型的階段,城鎮化的步伐不斷在加快,對我國的經濟,環境等都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我國當前的農業生產主要遍及在城鎮和農村,所以水污染的工作也將從這兩方面進行開展,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的水污染分布區域比較小而且松散,城鎮的水污染區域密集,所以需要對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做出合理的規劃。就當前我國治理水污染的階段還停留在治理上,并沒有對水污染采取檢測,維修的措施。對家庭生活用水,養殖產業排水的污染處理上,我國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沼氣池,但是這在農村污水治理上存在著問題,這也是農村污水排放的分散導致的,因為沼氣池的設立成本較高,占地面積又大,所以對于農村污水處理來說,存在問題也是無可避免的。城鎮的人口密集,污染也密集,可以應用經過特殊處理的活性泥進行處理,不過總體來說,城鎮和農村的污水處理措施還是比較落后的。所以在生物技術的應用上應該加強處理者和污染地交流,在被污染的地區建立科研站,實時實地的進行考察,研發,確保生物技術的治理機制能夠有目標性的持續深入。對高校在專業知識的普及上提供大的支持力度,實施監控機制,通過不斷的推廣,做到生物技術應用價值的發掘。
4.4生物技術應用不夠產業化
雖然我國加大了在生物科技研究上的力度,但是目前我國的生物技術還處在發展的階段,有待探索。生物技術至今還是缺少平臺,我們應該明白,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水污染的問題上不僅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還需要積累了大量經驗的專業人員,所以,在崗前的指導培訓上也應該加大力度。生物技術不夠產業化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乏強大的推動作用,對此制定方案需從三個方面考慮:第一是對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水污染的前景進行預測,這對生態平衡的合理循環和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二是對農業水污染采用生物技術的崗位定義不夠明確,所以在社會的發展下,處理好個人與單位的關系問題,服務問題,財富問題,促進該問題進行合理的解決。第三是生物技術在農業污水治理中的重大作用進行全面的認識,明確生物技術治理環境污染問題不僅是治理區域環境,是對個人的健康安全問題,生態的平衡問題,以及人類的發展存亡問題都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到的是促使市場經濟參與進來,對集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進行篩選,實現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水污染的創新。
4.5生物技術的資金計劃不合理
農業污水治理工作正常無誤的運行需要足夠的資金儲備,進行實地考察,細致分析,合理計劃,開展工程等等流程,但是面對實際狀況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還需要一定的支持力度和工作人員的積極配合,當前我國在農業水污染應用生物技術的治理上,缺少團隊的合作,加上各大企業不能為工作人員提供先進的研究設施,導致工作成效和預期成效大相徑庭。主要原因還是與此相關的公司比較少,多數企業在支持力度上不夠,所以生物技術的開展主要還是以小型規模為主,解決這一現狀還是需要各大企業對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水污染進行全面的了解,明白這項工作的必要性,完善資金的流動模式,創造企業和國家的共同可持續發展。
5結束語
我國當前的形式是,經濟處速發展的階段,人口眾多,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緊缺的當下,農業水污染應用生物技術雖然有很多的阻礙因素,但這是必須跨越的一步,生物技術是一項新型的科學技術,它的發展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在生物技術的應用上應該以傳統的生物技術為基礎,加大探索的力度,不斷地深入研究,爭取解決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凈化大氣層和水資源,為我國重回碧海藍天,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生生不息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成家.農業水污染治理環節中的生物技術應用問題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4.
[2]鄧小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3]李俊杰,李亞嬋,梁歆昳.生物技術在農業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8):60.
[4]李垚.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關鍵詞】 氣候變化 自主性適應 計劃性適應 牧民
面對氣候變化,人類需要同時采取“減緩”和“適應”兩條路徑,其中,減緩能夠降低氣候變化的速率和范圍,而適應則能夠降低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從而最終降低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脆弱性。但無論是適應還是減緩的各種措施都無法避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在短期和長期應對氣候變暖所產生的影響方面,采取適應措施是必要的。而且人類社會采取的主動適應措施比自然系統適應氣候變化有更大的作用。對于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正由原來“排在減緩之后的次要問題”變成當今的首要問題了(UNFCCC,2007)。在減緩氣候變化進程的全球協作之外,將適應作為一種生存和發展戰略加以強調也吸引了不同國家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減緩是一項相對長期、艱巨的任務,而適應則更為現實、緊迫,尤其對于經濟和社會系統相對脆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氣候問題將首先是適應問題。
IPCC在2001年指出適應性是指系統的活動、過程或結構本身適應氣候變化包括氣候變率和極端氣候事件等,減輕潛在損失,利用機會或對付氣候變化后果的能力。并在2007年的最新評估報告中對適應的定義再次進行了說明。所謂適應是指為降低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對實際的或預計的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而提出的倡議和采取的措施。學者們對氣候變化適應性基本是使用IPCC的定義。
一、氣候變化的計劃性適應
按照行動主體不同及是否有意識的進行(IPCC,2001、2007),氣候變化的適應可劃分為自主性適應和計劃性適應。其中,計劃性適應可理解為國家或地方政府為降低自然系統和人為系統對實際的或預計的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而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資金、技術資助的措施,行動倡導建議或措施,國家政策、法律等。根據UNDP(2007),成功的計劃性適應規劃包括:一是有效規劃的信息,包括有效的信息獲取途徑等;二是氣候防護性基礎設施;三是基于窮人需求之上的社會風險管理和減貧保險;四是災害風險管理制度。Agrawal(2008)等人的研究發現,有四種有效的計劃性適應機制——提供信息、提供技術、財政支持和領導,能夠增強自主性適應機制,可以由國家、地方政府等公共機構提供,也可由公民社會組織提供,還可以通過服務機構和私人公司等市場機制解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是配置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資源的基礎性方式,政策的作用在于影響和優化資源配置。各級政府適應性的地方政策必須得到國家政策和戰略的支持,國家和各級政府間有力的合作才能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1、國家、政府層面的計劃性適應
由英國的尼古拉斯·斯特恩領導完成的“從經濟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報告,強調政府應通過制定政策框架將適應與發展政策和規劃相結合。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應對,并將其上升至國家的戰略和計劃層面。
歐盟出臺《適應氣候變化發展白皮書》,通過建立起氣候變化對歐盟影響及后果的知識基礎、將“適應”戰略融入歐盟主要的政策領域、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解決資金問題、開展國際適應合作來實施適應戰略。2008年12月17日,德國政府通過《德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分列出農業等13個領域采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可選擇的方案,構建了德國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行動框架。澳大利亞政府通過為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或資助某些項目間接幫助地方政府其承擔氣候變化的風險,并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局部影響。
由于不同區域和國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成本和適應能力存在巨大的區域差異,適應性選擇也存在較大不同。中國是氣候變化脆弱性高的發展中國家,面臨更高的氣候變化風險。中國應按照“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減緩與適應并重”等原則,強調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主動轉型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不能采用單一的以適應為主或以減緩為主的“單效”方案,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協調推進。未來中國的適應能力建設應該從以推進經濟發展為基礎,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政策法規、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與推廣、公眾參與、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預警系統。在此基礎上,還應關注和借鑒其他國家或區域進行的具體實踐層面的研究。應當加強國內區域適應氣候變化的案例研究、擴大研究領域、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的研究,以降低影響評估的不確定性,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適應對策。
目前,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性適應研究主要是基于氣候變化的表現和影響分析而進行的宏觀層面的政策回顧或行動倡導,這些戰略或政策措施都是以國家和政府制定并主導的,并且與減緩對策結合在一起。計劃性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兩者都是一種中長期的行動和策略。正如減緩措施需要全球各個國家發揮協同作用一樣,適應策略也需要不同國家或地區、中央和地方的協調。
2、農業和畜牧業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性適應
農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最脆弱的經濟部門。氣候變化對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生產影響的強度和范圍要超過其他產業與經濟活動。氣候改變以及極端氣候狀況都會對農業生產體系產生強烈的影響,進而降低農業生產力。近年來,畜牧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也逐漸顯現。牧民進行畜牧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草地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顯著的領域之一。因此,氣候變化對農牧民的影響都非常顯著。然而以牧區或草原為單位,主要是氣候變化影響草地生產力的研究。
政府有關決策機構應采取適應對策、通過適當調整以限制損失和充分利用正在改變的氣候條件,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加強農業適應能力建設,以盡量減少損失和盡量實現潛在的效益,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農業生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并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反應,應當以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原則,從系統的觀點進行綜合考慮,實現各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保證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適應對策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平均氣候條件下的影響,近年來氣候變率和極端氣候的增多加重了對農業的危害,因此也應加強對極端氣候的研究。另外,在運用簡單模型來分析各地農業脆弱性的基礎上提出的計劃性適應對策尚不具有普適性。在中國,適應僅僅是減輕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眾多對策中的一部分。而農業也僅指種植業。
目前,微觀層面的研究已開始包括政府的計劃性適應和農戶層面傳統的自主性適應。但是在適應性標簽之下直接進行的針對性研究,尤其是區域層次和社區層次更為薄弱。微觀層次的農戶是適應氣候變化最主要的主體之一。不能忽視農民或牧民的個體行為是適應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他們的作用。政府計劃性的適應措施最需要的是農牧戶層面的支持和實踐,這樣才能保證農業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的針對性、可行性,真正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作用。然而現在中央出于保證草原減排的考慮,在很多地區實行休牧禁牧、圍欄封育對牧民的放牧活動進行限制,而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為,與牧民的利益存在很大沖突。張倩(2011)的研究就發現草畜雙承包、禁牧等國家旨在抵御自然災害、保護草原生態的計劃性政策卻導致牧民畜牧生產成本提高而生計難以持續,從長遠來看將會降低牧民的適應能力,大大增加他們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而只有國家和牧民實現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
二、氣候變化的自主性適應:社區和農牧民層面
“農民和農村社區在面臨氣候條件的變化時會自覺地調整他們的生產實踐,這是一種‘自發’的適應策略”(蔡運龍、Barry Smit,1996),這是可見的中文文獻中最早提及“自主性適應”的研究。這種策略與政府計劃性適應措施相比,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時效性。了解自主性適應過程與機制是理解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制定與執行計劃性適應政策的基礎。
國外已經有很多學者關注氣候變化的自主性適應問題。瑞士氣候變化與發展委員會(2009)通過南非的案例研究發現,當地農戶的自主性適應在沒有外界支持和關注的情況下,大多采取的是一種應對導向措施,難以進一步提高其生計的彈性。Corbett(1988)通過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的案例研究發現,當地農戶在面對干旱時,首先采取的是改變種植、增加小型商品買賣等保險性措施,其次是售賣牲畜、出售農業生產工具和典押土地等資產處置措施,最后通過移民等方式。自主性適應措施包括流傳于當地的鄉土知識文化,比如干旱時集雨、降低家庭成員的營養水平、低價出售牲畜等,同時農戶常常采用多種生計措施,力圖獲得各種收入資源或自然資源,從而保證在干旱等風險期間的生計不受或少受影響。
近幾年國內對農牧民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對農牧民的影響而不是農牧民的自主性適應。雖然有的研究中闡釋了具體的適應行為或措施,但是沒有明確指出這些就是農牧民的自主性適應,并且往往忽視農牧民在受災情況下采取的適應措施產生和具體操作的過程和運行機制。回顧為數不多的中文文獻對社區或農牧民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可將其中涉及的適應措施歸納為以下五種。
1、通過產業調整來適應氣候變化
因近年來的干旱導致草場退化嚴重,牧業難以為繼,農牧交錯區少數民族牧民調整了農牧比例,種植業成為村民主要的生產活動(梁筱筱,2010)。
2、通過外出務工或發展商業來適應氣候變化
氣候條件不斷惡化,降水減少、干旱多發導致農戶選擇放棄沒有收入的農業生產,將勞動力解放出來外出打工、做買賣等,農牧民外出務工規模擴大,“空心村”現象開始出現。
3、通過調整畜牧生產來適應氣候變化
氣象災害頻發,草原植被日益退化,牧民生存條件愈發惡劣,錫林郭勒盟中北部的阿巴嘎旗的純牧區蘇木開展生產自救,如把種公羊集中管理;對草場實行常年圍封禁牧,建立集體打草場等。在旱災的影響下,牧民會選擇走場或到沒有遭災的地方進行敖特爾放牧(短期性的游牧方式)。通過改進和采用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諸如禁牧舍飼、作物及牧草相結合的帶狀間作技術等,不僅能提高農牧民的適應能力,還能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科爾沁地表的河流湖泊因干旱多已干涸,農牧民的用水模式發生改變,生產生活嚴重依賴地下水,這為科爾沁地區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4、通過讓后代轉變謀生方式來適應氣候變化
張黎(2009)等人的調查發現,全部受訪牧戶都希望他們的后代離開牧區進人城鎮生活,不愿意讓他們繼續從事畜牧業生產。
5、通過合作,共同降低自然風險來適應氣候變化
通過對牧戶生產經營狀況現狀分析,達林太、劉湘波(2009)發現通過組建牧區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協商使用草地,實現移動式減災,能夠達到風險防范的效果,實現小牧戶增收。周立、姜智強(2011)也指出通過制度創新,以社區為基礎,以合作為內容把牧民組織起來采取科學化的生計適應方案。
研究中除了關注農牧民的適應行為,還有研究對農戶適應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在認知偏差和思維定式等因素的影響下,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決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非理,導致適應與變化之間存在時滯現象。牧戶對短期氣候變化趨勢的感知更加深刻、準確,他們的適應行為多為自發性被動適應,缺乏行之有效的主動適應。
三、結語
隨著“適應氣候變化”這一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政府的計劃性適應和社區、農牧民自主性適應的研究也日益增加。適應本身就是一個降低當前或未來可能存在的脆弱性的過程。無論是對計劃性適應和自主性適應兩者中的哪一種所進行研究,都有利于對今后研究兩種適應的相互作用或者互動提供一定的支持。
國家和政府的計劃性適應政策或措施,其涉及的部門日益廣泛,覆蓋的領域也愈發豐富。為了保證這種自上而下產生的計劃性適應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絕不能忽視自下而上的自主性適應的產生過程及運行機制。目前對自主性適應機制的關注較為缺乏,對自主性適應措施進行分類也還未在目前的研究中涉及,在本文所總結出的產業調整的適應、種植業或畜牧業生產上的適應、讓后代改變謀生方式的適應以及通過合作降低氣候變化風險的適應等方面之外,對社區或農牧民個體層面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自主性適應行為,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發掘和總結。對于關注相對不足的基層社區和農牧民,需要進一步探究他們面對氣候變化風險時自發的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的產生及具體運作過程,了解農牧民對計劃適應措施的需求,并結合當地政府的計劃性適應措施的實施和社區、農牧民的回應,為政府今后進一步設計或改善已有的適應氣候變化策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IPCC: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R].瑞士,2007.
[2] 朱建華、侯振宏、張治軍等:氣候變化與森林生態系統: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性[J].林業科學,2007,43(11).
[3]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07—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R].2007.
[4] 傅東平:適應氣候變化的經濟政策選擇[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5] 任小波、曲建升、張志強:氣候變化影響及其適應的經濟學評估——英國“斯特恩報告”關鍵內容解讀[J].地球科學進展,2007,22(7).
[6] 葛全勝、曲建升、曾靜靜、方修琦:國際氣候變化適應戰略與態勢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9,5(6).
[7] 曾、毛媛媛: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法律對策[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10(1).
[8] 姜冬梅、王燦、張孟衡: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定位的初步探討[J].環境保護,2007(6A).
[9] 楊瀟、李楊帆等:“十二五”環境規劃中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
[10]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年度報告[R].2009.
[11] 林而達、許吟隆、蔣金荷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Ⅱ):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J].氣候變化進展,2006,2(2).
[12] 吳麗麗、羅懷良:國內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與適應對策研究進展[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0,22(1).
[13] 李小云、齊顧波、徐秀麗:氣候變化的社會政治影響:脆弱性、適應性和治理[J].林業經濟,2010(7).
[14] 方一平、秦大河、丁永建:氣候變化適應性研究綜述——現狀與趨向[J].干旱區研究,2009,26(3).
[15] 譚英、奉志偉、牛寶亮、潘學標: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牧交錯區村民認知和應對行為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3).
[16] 趙靜娟:禁牧政策的利益關系分析——以寧夏鹽池A村為例[J].甘肅農業,2006(2).
[17] 張倩: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脆弱性——以內蒙古荒漠草原的一個嘎查為例[J].社會學研究,2011(6).
[18] Corbett,J.:Famine and Household Coping Strategies[J].World Development,1988,16(9).
[19] Eakin H.,Bojórquez-Tapia L.A.Insights into the composition of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from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
[20] Ford J.D.,Smit B.,Wandel J.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Arctic:A case study from Arctic Bay [J]. Canad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
[21] Ford J.,Smit B.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ommunities in the Canadian Arctic to risk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J].Arctic,2004(57).
[22] 武艷娟:氣候變化對寧夏農戶生計的影響[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23] 梁筱筱:半干旱農牧交錯區少數民族農牧民適應研究——以內蒙古科爾沁地區為例[J].現代企業文化,2010(18).
[24] 紅歌佐拉:內蒙古牧區生產生活的變遷[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4).
[25] 張黎、龍瑞軍、鄧波、張茂林:內蒙古阿拉善盟3個旗牧民草地生態觀比較分析[J].草地學報,2009,17(6).
[26] 達林太、劉湘波:內蒙古牧區牧民的現實需求與牧區合作[J].北方經濟,2009(11).
[27] 周立、姜智強:競爭性牧業、草原生態與牧民生計維系[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