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交通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開展“文明交通綠色出行”宣傳教育活動
為了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職工文明交通,積極做文明出行的倡導者,4月16日,呼市公司黨支部開展了“文明交通綠色出行”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顒又荚诔珜ё杂X遵守交通規則、積極做文明的出行者,倡導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綠色交通出行方式,倡導職工安全出行,文明出行和綠色低碳出行方式。
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首先組織在崗職工觀看了《交通安全警示片》,影片中一起起安全事故,奪去了多少鮮活的生命,給死難者家屬心中留下無盡的傷痛。泣血的場面,深深地刺激著我們的視覺神經,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揪心、嘆惜。深刻剖析事故原因,無一不是由于當事人安全意識不強,遵章守紀自覺性不高,違反操作程序、違章指揮、違章操作、安全監護不到位所造成的。
觀看完《交通安全警示片》后,黨支部書記崔京河提醒大家,在平時上班途中,節假日路途中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并宣讀綠色出行宣傳倡議書,倡導大家樹立綠色出行、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理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更加良好的文明出行氛圍。
通過本次觀看《交通安全警示片》,職工紛紛表示獲益良多,一樁樁一件件的鮮活的案例更是亮起了交通安全的長明燈,大家紛紛表示生命的可貴,今后也當繼續嚴格準守交通法則要求,關注自己及他人的安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同時志愿成為科學、健康、低碳的“綠色文明出行”的倡導者,為疫情趨穩后的城市創建貢獻一份自身力量!
關鍵詞: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規劃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必須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這也是各國的一個機遇。如何快速發展低碳經濟,運用低碳城市理念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在國際地位當中占據有利條件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新挑戰。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低碳環保的理念已經進入我國民眾的人心。城市作為碳減排的關鍵環節,做好城市的低碳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低碳城市建設的主要環節。因此,我們必須基于低碳理念,在符合國情的條件下。合理高效地運用綠色能源、發展低碳產業、低碳交通等,進行發展城市建設。
一、低碳城市的特征
低碳城市系統具有綜合性,必須集規劃、建設、政策以及各個階層的社會力量等一起推動;低碳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高能效和高效益等;低碳城市可促進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互動,可改善城市經濟增長、城市發展的方式??偟膩碚f。低碳城市是從社會經濟學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行為這兩個層次進行實行,運用低碳技術,并借助政府相關政策的指導,使得市民接納低碳生活的生活概念。并在不久的將來,能夠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大前提下,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城市的經濟實力。低碳城市的建設方式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碳排放指標體系額、政府的政策,對城市規劃建設當中的相關產業結構、城市空間布局等項目進行引導,從而促進城市的低碳減排工作,實現低碳城市、綠色城市的目標。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設計
(一)城市空間布局
城市空間布局在城市建設當中,對城市運行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引導、限制作用。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能夠適應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利于城市的理性生長以及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同時能夠使得城市的交通環保、高效、有序,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環保、便捷。不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則會阻礙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我國大部分大城市的布局形態,除了少數由于地形條件的限制呈帶狀、組團狀布局外,大部分的城市主要以團狀的集中發展模式布局。這是由于在城市建設當中,沒有進行有效的規劃加以控制,導致城市形態無序蔓延的現象。比如,北京、上海、成都、長春等城市。這樣的城市容易導致城市中心區域的交通、環境以及資源等方面壓力的加重,從而導致靠環境污染換取城市發展的低效城市。
而在城市空間布局當中引入公交引導城市發展的概念(即是Transit C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TOD模式主要以軌道交通以及快速巴士公交兩種。國內外的城市建設,通過實施TOD而成功地使城市有序、環保、理性生長的案例已經有很多。比如說以軌道交通模式成功的案例有香港、哥本哈根以及美國的阿靈頓等地區的地鐵發展最為完善、成功,巴西的庫里蒂巴則是快速巴士公交案例當中最為著名的地區。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其共同點,即是運用高效的公共交通走廊作為城市高強度開發的集中方向,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城市圖例的利用、交通組織趨向有序發展的方向。其中,哥本哈根的TOD發展模式關注當地的生態環境,利用森林、農田等組成的綠楔進行分割不同的軌道路線,處理能夠保護了當地的環境,有效地限制城市土地開發的無序、無規劃蔓延,有能夠支持城市的建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曾經被評為全球最為宜居的城市。目前,我國許多城市也引進TOD理念支持城市發展,這有利于城市空間布局的合理化。同時也應當注意以下問題。(1)政府應當加大財政扶持、相關政策等對軌道交通或者快速巴士公交的發展;(2)在規劃當中,應當于公交走廊站點的附近,加大開發的力度。以增加其建筑的密度、容積率;(3)政府應當積極協調開發商、城市居民、公交公司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建立起有助于城市健康、有序發展的TOD系統。
(二)城市低碳產業規劃
城市低碳產業規劃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升級、低碳產業園區的建設兩方面。(1)產業結構升級。這就要求城市產業結構必須以低碳化最為其發展的目標,并且需要兼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新型產業的發展兩方面,從而實現城市產業結構話的優化升級。傳統產業最為主要的特征便是對資源、能源的消耗量比較大,但是其利用率偏低,同時其碳排放量大,從而嚴重污染城市的環境。在對傳統產業的改造過程當中,應當對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的節能減排進行監督管理,并引進高科技、高設備對其落后設備的更新換代,從而提高其能源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并逐步淘汰較為落后的產能。對于在限期內仍然無法或者拒絕改造的、不達標的企業進行強制性關閉。除此之外,應當加大政策、財政扶持,幫助企業實現傳統產業向多元化、高效的產業的轉變,從而實現產業的多元化、資源高效化以及生產環?;男滦彤a業經濟轉型。除了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外,還應當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依托已有的能源、資源,自主創新并研發出新能源、材料,可大力發展生物能、太陽能等產業。(2)低碳產業園區的建設。城市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建設不同的低碳產業園區。園區當中的企業應當是出于同一個產業的鏈條當中,通過對自然生態系統原理的模擬,在園區當中構建復合型的低碳生態系統,從而實現園區內部各個企業能夠共同發展。同時還應當對園區內部的交通結構進行優化,可根據各個企業之間的原料、各個環節內部中間產品的流轉關系,建設科學合理的交通,從而減少園區內部的交通量。加強低碳產業園區內部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園區內部的污染防治、廢棄物能夠綜合循環利用。
(三)低碳交通規劃
城市各等級功能的道路布局、安排,主要交通道路的斷面形式設計等構成了城市規劃當中的道路交通系統。城市的道路系統最為城市發展的基本系統,對城市的空間布局有著直接的影響關系,同時也對土地的利用、地塊的劃分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交通系統是同城市的建設方向、居民的出行等關系最為密切。除此之外,城市的交通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位列城市碳排放中的前列。所以,科學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有助于城市的高效運轉,有助于居民的出行、生活,有助于城市的節能減排。所以,在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時,必須注重其實用性,道路等級配置應當比例適當,路網密度可適當提高,同時應當減少不必要的交通干道。對城市道路斷面確定時,應當充分地結合城市現有的交通情況,并對城市未來的發展重點、方向有一定的合理展望,應當盡可能的準確預測城市未來的交通需求情況,從而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高效的城市道路運輸體系。
除了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政府還應當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設軌道交通以及鼓勵市民自行車出行或者步行等措施,從而形成多種交通方式的順暢銜接。
(四)做好綠色能源規劃
綠色能源指的是運用現代科技,開發出干凈、無污染的新能源,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活、工業垃圾等廢物當中所蘊藏的能源,化廢為寶,并同改善環境相結合。綠色能源象征著保護環境以及良好生態系統的維護,目前的綠色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陽能、風能以及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其中,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的,有條件的城市可加大太陽能的開發和利用力度。太陽能可以運用到多個領域,比如太陽能電池、太陽能交通工具、發電等項目。當前,我國利用太陽能的領域較少,還沒有完全進行很好的推廣,最為常見的是太陽能集熱技術,主要用在居民的分散供熱或者集中供熱。城市的規劃建設,可把太陽能設施的布局作為規定性的指標,并分別規定以有建筑、新建建筑。
三、結語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建設過程當中具有指導意義的一項公共措施,對于低碳時代的城市發展建設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诘吞汲鞘欣砟畹某鞘幸巹澰O計應當從城市空間布局、交通規劃、產業規劃以及綠色能源規劃四個主要方面入手。由于,目前我國處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當中,尚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存在著許多的問題、紛爭,其探索、實踐還應當經過不斷的努力認知、嘗試的過程。所以,在日用的低碳城市規劃當中還應當注意,低碳城市同生態城市之間的關系,定位低碳城市規劃以及低碳經濟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低碳城市:可持續發展:探源:啟示
1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資源和環境壓力不斷加劇,低碳的城市規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與重視。低碳城市建設是對傳統城市發展方式的一種否定,是對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一種指引。它是建立在文明時代社會、經濟、文化和技術的基礎上,以實現高層次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為目標,確保經濟、資源、環境健康發展,從而實現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和高效性。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走向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資源節約和環境優厚的良好圖景。
2 低碳城市的產生與發展
2.1萌芽階段(18世紀6。年代之前)
農耕文明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完全依賴自然,并對自然抱有一種“尊從和敬畏”的心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放在首位,以適應自然為主,堅持人工建筑與自然的協調。從城市的起源看,農業時代的城市大都選址在依山伴水的環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豆茏?乘馬》篇言“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充分體現了農業時代人類與自然相融的思想。
2.2發展階段(18世紀60年代20世紀80年代)
工業革命后,針對工業化大生產所帶來的交通、住房、公共衛生、社會沖突等一系列問題,一些有遠見的學者開始探討一種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使之能夠解決眾多城市問題,協調好經濟、社會與自然的關系。這個階段涌現了大量的代表性理論,主要包括霍華德的田園城市、馬塔的帶形城市、耐特的廣畝城市、沙里寧有機疏散理論等。同時表達了人們親近自然、改善生存環境的想法,無形中為低碳城市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探索。
2.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
后現代時期,人類在充分享受物質財富之后,開始關注城市的環境質量,渴望生活得更加安逸舒適。人類追求生態系統物質生產的高效性、持續性,同時又希望營造一個社會經濟發達、自然和諧共存、令人感到愉悅的城市環境。這個階段出現的代表性理論有:新城市主義、緊湊城市、精明增長、生態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以及包容性城市等。這些理論和實踐的共同特點是城市建設相對集中,生活和就業單位距離拉近;土地混合利用;創造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統、自行車系統和公交系統:新增開敞的綠地空間,促進城市碳匯系統運行。至此,低碳城市的關鍵要領已形成,達到了成熟與完善階段。
3 低碳城市的概念內涵
3.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LOW carbon)最早在英國《我們未來的能源――創造低碳經濟》白皮書的“低碳經濟”的概念中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碳排放量的減少。城市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中心,是社會發展的心臟,也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因此,建設低碳城市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的重要舉措,倍受關注。一般認為,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3.2低碳城市的內容
低碳城市構建通常包括五部分內容:城市結構低碳化、產業結構低碳化、交通模式低碳化、能源結構低碳化和城市建筑低碳化(圖1)。
3.2.1城市結構低碳化。緊湊城市空間布局,盡量保證職住平衡和商住平衡。強調多元化的土地用途混合,縮短交通距離,減輕交通負擔。此外,增加城市碳匯,拓展開敞空間,保證大面積城市綠地能起到的碳匯作用。
3.2.2產業結構低碳化。首先對高碳行業減排,按照低投入、高效率、可循環的原則,實行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同時,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發展靜脈產業和循環產業體系,減少碳排放,調整和升級城市產業結構。
3.2.3交通模式低碳化。低碳交通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主要從慢速交通、公共交通、高效高速交通和限制城市私家車四個方面研究。鼓勵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出行,積極促進公共交通系統,大力發展高效高速輕軌地鐵交通,規定私人汽車碳排放標準順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3.2.4能源結構低碳化。大力開發清潔能源,加強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開發,積極做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同時,逐步限制化石能源,積極開發利用核能。不斷優化和完善能源結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2.5城市建筑低碳化。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通過外墻節能、門窗節能、屋頂節能、采暖、制冷和照明的節能。此外,能夠使室內能源供應達到人類正常生活需要的被動式節能建筑也是低碳建筑中重要組成成員。
3.3低碳城市的特征
通過以上對低碳城市概念和內容的分析,總結得出低碳城市包括以下兩個特征:
3.3.1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特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國際化背景下,通過研發低碳能源,發展低碳產業,樹立低碳的價值觀來積極回應氣候變化,實現生態文明的市場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3.2可持續發展的特征。低碳城市的本質是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從城市形態、土地利用、產業發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和城市建筑等多個方面探討低碳城市的構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努力降低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碳足跡”、實現可持續城市化的同時,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4 低碳城市的規劃案例分析
4.1強調自然生態環境的案例
當前城市規劃發展越來越重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考慮,為了增加城市碳源與碳匯,近幾年國內外一些城市在編制總體規劃時引入景觀生態學方法,結合生態資源客觀條件和碳足跡標準確定城市發展戰略(表1)。
4.2倡導低碳交通模式的案例
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引發許多城市病,提倡綠色交通工具、選擇綠色出行方式已成為低碳城市規劃中重要的一點。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并在公共交通路線周圍設置居民點,以此減少高峰時段私家車的出行;規劃緊湊的城市結構,將公交站點與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集中起來組織成一個多功能混合空間等(表2)。
4.3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案例
循環經濟實質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
結構,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主要強調區域產業布局,促進循環產業鏈的形成;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循環產業發展潛力;通過產業與科研結合布局,促進新興產業的出現,豐富循環產業網絡(表3)。
4.4鼓勵生態基礎設施的案例
鼓勵能源結構轉型、減少能源消費、改變增長方式是低碳城市發展的路徑選擇和關鍵環節。清潔能源的開發、運用生態技術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是低碳城市構建的主流,具體的措施包括:風能、太陽能的能源形式;利用環境管理中心統一管理地區的污水、垃圾的處理和回用等(表4)。
4.5以低碳社區為導向的案例
低碳社會的構建強調社會的包容性發展、規劃的精細化設計,這體現在支持、鼓勵和培養社會聯系,鼓勵面對面交流。在國外許多“誘導型社區”中,我們可以發現規劃師注重公共場所和人類之間的交流,通過高連通性的步行系統創造一個體現人類尺度、結構緊湊、多樣化的功能社區(表5)。
5 啟示
低碳城市構建融入了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的因素,它必須兼容并蓄,整合所有影響其發展要素,以實現城鄉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物種之間多種關系的和諧共生,同時體現了社會公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整體協調。通過對國內外不同類型低碳城市案例的分析,并得出以下啟示:
5.1土地功能復合使用。采用緊湊、城市性和綠色的戰略方針,進而加強社會的流動性,使城市特征明顯。有效地降低交通需求,減少出行距離,節約能源消耗,提高空間資源使用效率,促進街區功能的多樣性,增強社區活力。城市不應該過分地推行功能分區,而應該根據人們活動需求,強調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積極探討新的用地使用模式,如“商業+交通”、“居住+商業”、“商業+交通+居住”等多種用地功能的組合模式。
5.2綠色交通系統的支撐。堅持低碳交通構建5個導向則:POD>BOD>ToD>x0D>COD,即步行導向發展>自行車導向發展>公共交通導向發展>形象導向發展>小汽車導向發展。鼓勵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出行,逐步限制私人小汽車的使用。
5.3城市與環境協同發展。由“正規劃”向“負規劃”的變化,也就是由過去的先“建設”后“保護”的規劃向先“保護”后“建設”的規劃轉變。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出發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是低碳城市規劃的新方向。此外,城市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碳匯系統的主體,能夠有效地將溫室氣體儲存于生物碳庫中,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
關鍵詞:低碳生態;綠色建筑指標;發展思路
1 發展低碳生態城的總體思路
(1)不同類型的低碳生態經濟建設過程中,需要有相應的評價標準作為執行考察標準。根據當前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低碳生態進行綜合分級評價。引導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設生態城的創新意識,逐步推動同類城市在生態城建設方面開展友誼競賽并實現互幫互學。
(2)充分借鑒中國傳統的生態思路,創建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生態城。我們不能照搬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模式,而是應該創建出有自己特色的中國模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充滿著敬天、順天、法天、同天的原始生態意識,上萬年的農耕文化造就中華各民族進行過大量天人同物、天人相付、天人一體、天人同性的原始生態文明的實踐,中國幾千年積沉下來的文明,是世界其它國家難以企及的。我們要傳承并弘揚千百年來聚積下來的地方建筑文化傳統。東方民族獨有的“背景觀野”也有利于推行生態城發展模式。
(3)建立起利益相關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綠色建設,這種機制能夠保障經濟建設質量。這如同房地產經濟建設一般,應當將造價師、設計師以及物業管理等幾個方面的人員有機整合在一起,讓這些人員明確節能經濟重要性。形成建設共識之后,才可以更好的推動生態城建設、綠色城建設等,促進生態建設水平提高。在生態建設提出的30年時間里,沒有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設。所有城市建設過程中,都沒有形成定向的城市發展規模。因此,想要獲得城市低碳生活案例,卻比較難。因為還沒有一座城市可以成功和完全實現生態建設。在進行生態建設時,很多城市都是在摸索的過程中尋找建設路徑。很多時候會選擇自下而上的創新方式進行改革。這對于城市發展而言,萬事開頭難,崛起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轉型沒有成功或者是沒有完整的經驗參照,簡單的依照本土建設資源或者產品出口,將其當成城市發展長久之計,這顯然很難維持下去。黨的十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需要從全局觀出發,站立在世界前沿發展方向,為城市發展進行思考,確保城市能夠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一座城市進行規劃發展要做的核心工作,面對發展機遇,如何打造一座城市能夠實現先鋒城市目標需求,在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需要作出更大的奉獻,需要升級更多的產業,這個產業必須為國家經濟增長做奉獻。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自身經濟建設水平,才能同社會發展一同更加健康且持續發展。
2 低碳生態城規劃的具體要求
(1)在環境發展以及碳排放現實問題上,需要進行技術創新,將其定位為全城鎮范圍內。而且所需的資源應該是可再生能源,能源利用率要逐漸提升??梢詫⒕幼〔糠帧⑸虡I部分、寫字辦公室部分以及學校部分納入其中,從而全面實現系統建設。系統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大量利用。因此,需要在街道、一些公共產所以及建筑物中,提倡進行節能建設,提倡使用綠色建設方式。所有城市在規劃建設中,都應該定位城市建設目標,這應該是個高水準的建設,建設應該滿足所有需求。節能減排在其中占據重要位置,因此這些建設應當納入整個建設體系內,從長遠的發展方向中來定位城市未來發展計劃,這些計劃最終的出發點是滿足節能減排需求。同時,這些經濟建設計劃要符合生態化建設需求,能夠進行長遠而有規劃的建設,能夠長時間監督生態化建設過程,能夠提升生態發展水平。
(2)在交通問題中,整個地區的交通布局規劃要符合建設需求,其中要把騎行、步行以及公共交通作為生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來考量,這是一個系統整體發展環節。要使大目標制定之后夠得以實現,需要從詳細細的目標開始考慮。在這個過程中,至少需要降低50%的小汽車出行,在后期開展工作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每個住宅區區位進行準確規劃,具體的規劃需求為:在十分鐘以內可以步行道公共交通站點,這個距離需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交通站點可以是公交站也可以是地鐵站等,同時需還要設置臨近配套服務網點,在這些服務網點考慮必要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這可以包含小商店、小社區服務中心以及衛生健康中心等。生態城鎮建設過程中,整體規劃布局理應從整體水平出發,不能單純地依靠某種交通工具,因此這個空間布局要體現出科學性、合理性。我國是一個自行車大國,自行車騎行是一種簡單的交通出行方式,該交通工具具備的環保效果非常明顯和突出,優勢非常多,既不受堵,又無污染,還能鍛煉身體。在進行城市建設時,根據城市特點可以充分提倡使用該方式進行城市騎行交通網建設。在一些對外交通主要干線處,再進行乘換。城市可以多規劃建設一些自行車停放點,也可以采用刷卡租車形式。城市交通建設關乎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需要從環保著手分析。
(3)在居住建筑中,根據當前經濟發展需求,據住區應當滿足65%以上的節能建設標準需求,整個建設施工環節要納入在監控范圍內執行,更好的對資源進行配置。其中涉及到的監控系統、通訊方式以及高速寬帶等。這些必須符合需求,才能保障建設配套水平。在建筑材料上,需要將高標準的節能節材性體現出來,節能性有相關要求,具體的要求包含,基于節能綜合利用基礎上,當地進行低碳生產時,這個碳排量理當符合能源利用需求。在后續工作開展中,要綜合使用零碳排放量或者低排放量,對這些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從而完善供熱計量以及供暖系統。逐漸達到規定設計范圍內,可以在該基礎上將居住建筑數量降低,一般而言30%的居住建筑數量,節能減排理當降低到70%。同時,住宅建筑相對于其它建筑整而言,它的整個環節理當從節能角度出發,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建設水平和建設質量。
(4)在公共照明系統上,在城市街道、公園、廣場、住宅小區、寫字辦公等場所的公共照明系統上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照明系統。利用風能、光伏電等對路燈照明、水景照明、綠化照明、庭院照明等供電,改變傳統的單一靠供電部門輸電的用電方式,對照明燈具采用節能LED燈具取代傳統照明燈具,保證可再生能源照明系統供電占據20%以上。
3 綠色建筑指標需求
從綠色服務設施建設上看,要求進行可持續發展建設,為居民提供健康、富裕的生活環境,這些設施對人們生活質量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這些設施水平理當符合建設需求,理當是高質量、高標準的建設,復合城市整體建設發展目標。除了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其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方面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外,具體的配套設施理當還包含娛樂場所、教育場所、文化場所、體育健身場所及其它配套服務設施等。這些設施建設也必須符合需求,這樣才能保障城市建設生態、綠色、環保。這里不得不提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這個建設要求為在綠化空間內,總體的面積不能低于40%。其中有50%的公共基礎設施以及管理設施需要進行開放式處理。良好的管理方式以及高質量的空間網絡開放,對綠色空間建設有更高的要求,這個功能理當呈現多樣化。例如:可以進行綠色地建設、可以進行濕地建設,還有一些城鎮廣場建設等。這些場所可以用于娛樂也可以用于游玩,人們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生活,人們的生活質量必定提升,人們所享受到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改變。
4 結束語
進行生態建設必定會聯系到一個氣候問題,氣候變化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而言有重要作用。這是當前世界發展面臨的難題之一,需要全人類進行應對。我國在進行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城鎮化進程需要加快,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能源集約化壓力,可以將其當成是壓力,也可以將其當成機遇。不論選擇何種應對方式,這都是一種挑戰。因此,進行建設時,應該做好技術層面工作,應該使用創新的思路開展工作,應該做好城市規劃設計準備工作。在進行建設過程中,會涉及到諸多問題,像技術崗位執行、創新產業開發,這不只是某個團體的責任,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責任。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面對問題時,這是個挑戰的同時,也是一個機遇。當前所做的努力應該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走出一條有特色的城市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趙環環.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J].水務世界-2013年5期.
[2]王偉,李希.走進“綠色國度”走過“綠色四季”――訪“綠色國度”聯盟執行董事芬恩?莫滕森[J].中華建設-2013年7期.
[3]方富麗.上海市將規?;七M“綠色建筑”發展新建保障房15%執行“綠標”[J].工程質量-2013年7期.
為了制定詳細而有針對性的教案,筆者做了一個有關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關于上網地點:有80.97%的學生在家,12.97%的學生到網吧,3.95%的學生到同學或親友家,2.11%的學生在學校微機室。在網上做得相對最多的事項:37.00%的學生獲取資訊、查找學習資料,1.41%的學生休閑購物,16.16%的學生聊天、交友,45.43%的學生游戲娛樂。如何處理有害信息:27.63%的學生隨它去,21.55%的學生非常擔心但很無奈,2.11%的學生有時會將它故意傳給他人,48.71%的學生安裝綠色上網軟件。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上網面對的安全隱患很多。大部分學生選擇在家或網吧上網,在家或網吧上網缺少同齡人或者家長的引導監督。很多學生通過網絡玩游戲或者聊天,將網絡用于學習的只占不到一半的比例,遇到有害信息時,很多學生束手無策,任不良信息傳播。
二、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的方法
根據以上情況,筆者在安全教育課堂中,采取了多種教育方法幫助學生認識網絡,規避不安全的網絡隱患。
1.案例植入,情景展演給學生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通過理清案例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認識到,接觸不良網絡信息,是誘發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將學生們身邊及媒體上曝光的大量因網絡而導致青少年誤入歧途的案例改編成情景劇,在課上進行展演,使學生有切身的體驗。
2.開放網絡資源,積極創設綠色上網環境很多老師都發現,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往往不能自拔耽誤學業。老師們往往建議家長不要購置計算機,不要開通網絡。但是,學生們上網的現象還是屢禁不絕。家中計算機、網絡關閉了,但學生還可以通過手機、網吧等其他的方式上網。在學校的倡導下,我們將安全課與計算課相結合,共同創設綠色網絡直通車,教會學生怎樣規避網絡不良信息,教會他們使用一些綠色上網軟件。同時,利用一切機會,與家長共同創設家庭綠色網絡環境。如將有關網絡的安全事項印發成宣傳單派發給家長,將綠色上網軟件打包進行資源共享等。對于這點的認識,經過了由堵到疏的過程。通過在安全課上開放網絡資源,更多的學生學會了文明安全地上網,有選擇地處理網絡與生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