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保護修復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撫仙湖;緩沖帶;污染;治療方案

      在湖泊中,緩沖帶能夠保護水質,具有防護屏障的作用。撫仙湖流域內,緩沖帶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矛盾比較突出,由于人類活動的侵占和破壞,導致生態功能降低。通過有效的治理方案減輕污染負荷、改善生態環境,成為當前急需解Q的問題。

      一、撫仙湖緩沖帶現狀

      撫仙湖是我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地理位置在云南省的玉溪市,流域內平均水深為95.2m,總面積達到674.69km2,湖水容量為206.2億m3。在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撫仙湖占總蓄水量的73%左右。緩沖帶長度約為100km,面積為8.22km2,其中東安為陡岸,西岸為景區景點,北岸為農田和村落。監測數據顯示,入湖水質多為劣V類,而且會攜帶許多污染物進入湖內,影響自身循環。

      二、撫仙湖緩沖帶污染負荷

      1.污染負荷產生量

      第一,村落污染。一方面來源于生活污水,調查數據顯示村民污水產生系數為每天100L/cap,其中各類污染成分的負荷產生量如下:氮每人每天為11.9g,磷為1.02g,有機物為65g,NH3-N為50g;另一方面來源于生活垃圾,調查數據顯示村民生活垃圾產生系數為每天0.48kg/cap,其中氮、磷、有機物的含量分別占比0.5%、0.2%、10%,計算可知負荷產生量如下:氮為2.88g、磷為1.15g,有機物為58g。

      第二,景區污染。在生活污水上,每年產生量約為24萬噸,其中氮為9.61噸、磷為1.92噸、有機物為96.08噸、NH3-N為6.7噸。在生活垃圾上,每年產生量約為685噸,其中氮為0.69噸、磷為0.27噸、有機物為13.7噸。

      第三,農田污染。在高肥高污染的耕種模式下,農田污染負荷不斷積累,經計算得出:氮為50.4噸、磷為4.2噸、有機物為210噸,NH3-N為2.73噸。

      第四,禽畜糞便污染。緩沖帶內的禽畜種類主要包括牛、羊、豬三種,每年污染負荷產生量如下:氮為106噸、磷為26噸、有機物為490噸,NH3-N為23噸。

      2.污染負荷入湖量

      經調查可知,生活污染和農田污染是造成緩沖帶污染的主要來源。以有機物為標準,生活污染占比50%,農田污染占比33%;以氮為標準,生活污染占比45%,農田污染占比40%。

      三、撫仙湖緩沖帶污染治理方案

      對于緩沖帶污染的防控治理,采用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理念,通過分析污染特點,提出多種工程聯合治理的方案,具體如下:

      1.污染水凈化方案

      重點治理雨水漫流直接入湖的問題,對于部分有條件的區域,首先利用緩沖帶的凈化功能,對雨水進行合理分配,從而減少溝渠水、河流低污染水進入湖內。然后利用污染水凈化工程,對環湖300m以內的雨水進行截蓄、凈化,提高湖內水體的清潔程度。

      2.污染控制方案

      對于緩沖帶內、沿湖周邊的村落,均開展污染控制工程,具體如下:第一,針對已經建完的污水處理設施,加強日常監控管理,提高運行效率;針對正在建設的污水處理設施,不再進行重新設計;針對尚未建設的污水處理設施,將其納入到污染控制方案中。第二,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垃圾的收集、清理、處置體系,在沿湖村落的生活垃圾處理方面重點下功夫。第三,取締緩沖帶以內的畜牧養殖產業,養殖產生的糞便進行堆肥還田。

      3.生態修復方案

      針對緩沖帶以內的農田,對其中560萬m2環湖農田進行退耕還林,通過2年時間,構建出喬木-灌木-草地復合系統。該綠化系統不僅規模大(長度為100km,寬度為100m左右),還具有生物多樣性特征。工程完成建設后,緩沖帶內的植被覆蓋率達到60%以上,而且該數字仍然處于上升中。

      4.綜合管理方案

      成立撫仙湖緩沖帶管理控制小組,開展專業的環境治理工作,不斷建立、完善系統管理機制,制定技術含量高、治理效果好的管理方案。

      四、結語

      綜上所述,撫仙湖緩沖帶的破壞,導致水質變差、污染物進入湖內,因此生態環境問題突出。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緩沖帶污染負荷的產生,主要集中在村落污染、景區污染、農田污染、禽畜糞便污染。分析污染特點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針對性的污染治理方案,包括污染水凈化方案、污染控制方案、生態修復方案、綜合管理方案,實踐表明污染治理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王佳妮,施永生,鄧晶晶等.撫仙湖緩沖帶污染負荷分析及治理方案[J].環境保護科學,2013,39(04):61-65.

      [2]高偉,陳巖,徐敏等.撫仙湖水質變化(1980-2011年)趨勢與驅動力分析[J].湖泊科學,2013,25(05):635-642.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濕地;生態保護;生態恢復

      一、濕地生態恢復理論

      (一)濕地生態恢復的理論基礎

      濕地恢復,一方面指受損濕地生態系統通過保護使之自然恢復的過程,另一方面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濕地生態恢復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地帶性規律、生態演替及生態位原理選擇適宜的先鋒植物種,構造種群和生態系統,實行土壤、植被與生物同步分級恢復,逐步使生態系統恢復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二)濕地生態恢復的目標

      濕地生態恢復的總體目標是采用適當的生物、生態及工程技術,逐步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終達到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持續狀態。但對于不同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其側重點和要求也會有所不同。總體而言,濕地生態恢復的基本目標和要求如下。

      1.實現生態系統地表基底的穩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態系統發育和存在的載體,基底不穩定就不可能保證生態系統的演替與發展。這一點應引起足夠重視,因為中國濕地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大都屬于改變系統基底類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濕地的不可逆演替。

      2.恢復濕地良好的水狀況,一是恢復濕地的水文條件;二是通過污染控制,改善濕地的水環境質量。

      3.恢復植被和土壤,保證一定的植被覆蓋率和土壤肥力。

      4.增加物種組成和生物多樣性。

      5.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自我維持能力。

      6.恢復濕地景觀,增加視覺和美學享受。

      7.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要求生態、經濟和社會因素相平衡。因此,對生態恢復工程除考慮其生態學的合理性外,還應考慮公眾的要求和政策的合理性。

      二、濕地生態修復技術

      (一)濕地生態恢復的技術

      根據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征,濕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恢復、濕地生物恢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相應地,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也可以劃分為3大類:濕地生境恢復技術、濕地生物恢復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技術。

      1.濕地生境恢復技術

      濕地生境恢復的目標是通過采取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恢復包括濕地基底恢復、濕地水狀況恢復和濕地土壤恢復等。

      濕地的基底恢復:通過采取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的穩定性,穩定濕地面積,并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基底恢復技術包括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濕地基底改造技術等。

      濕地水狀況恢復: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水文條件的恢復通常是通過筑壩(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

      濕地土壤恢復: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術、土壤肥力恢復技術等。

      2.濕地生物恢復技術

      主要包括物種選育和培植技術、物種引入技術、物種保護技術、種群動態調控技術、種群行為控制技術、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技術、群落演替控制與恢復技術等。

      3.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

      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的研究既是濕地生態恢復研究中的重點,又是難點。目前急需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對濕地生態恢復的實用技術(如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關鍵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優化配置與重構及其調控技術,物種與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維持技術等)進行研究。

      (二)濕地生態恢復方案確定

      濕地生態恢復工程一般都是耗資巨大的復雜工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重建項目,總投資為6.85億美元。因此在確定濕地生態恢復方案之前,應對功能設計、操作程序、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恢復技術等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和具體規劃。Henry等對濕地生態恢復工程提出如下3點要求。

      (1)加強對生態恢復合理性的論證;

      (2)確定精確適當的恢復目標和恢復成功與否的判定指標;

      (3)監測恢復前后生態系統的變化情況,并與參考生態系統進行比較。

      在對多方案進行優化比較時,通常采用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法,通過建立生態模型,模擬分析系統中的能流、物質流、信息流、貨幣流等,對生態工程在能量、環境、經濟上進行綜合評判和決策。該法已被Ton等成功地用于美國佛羅里達州鋼城灣濕地恢復工程方案的優選。

      三、結論與展望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土壤環境學;土地資源管理;教學內容改革

      作者簡介:趙中秋(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曹銀貴(1982-),男,湖南常德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講師。(北京 100083)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學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項目編號:TS1121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6-0079-0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創新,培養目標定位為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為目標,以“3S”技術與工程技術為手段,以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整理復墾、保護管理為研究核心,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計算機、測繪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管理、土地估價、土地規劃、房地產經營開發等工作的中高級專門人才。[1]該專業分別于2008 年、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專業依托學校地學、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學科優勢,強化了具有明顯工程特色的“土地整理復墾與生態修復”、“土地資源評價與利用規劃”、“土地集約利用技術與工程”的學生能力的培養。[2] 2009 年,學校為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啟動新一輪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此為契機,從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教材建設、突出實踐教學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建立了“通識基礎課 + 學科基礎課 + 專業基礎課 + 專業主干課 + 實踐必修課 +公共選修課”循序漸進式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基礎課增加了土壤環境學、土地生態學、土壤地理學等環境科學、生態學背景的課程。

      土壤環境學是一門環境科學與土壤科學之間的邊緣交叉學科,是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境科學的興起逐漸發展起來的,著重于研究土壤污染的發生與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遷移轉化規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方法等等,以及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等方面,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3,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下簡稱“我校”)開設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大學二年級學生,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現有的土壤環境學教材知識結構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不太適用,為使“土壤環境學”符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需要,更好地滿足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需求,必須對現有“土壤環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

      一、“土壤環境學”教學特點

      1.內容多

      現有“土壤環境學”內容體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土壤基礎知識、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第一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組成、結構、性質(物理、化學性質),是學習后面內容的理論基礎知識,對沒有土壤學背景的學生來說,這部分課時量需要較大;第二部分土壤污染包括土壤環境背景值、土壤環境容量、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來源與分類、特點、土壤污染動力學過程(遷移轉化規律)、土壤污染監測與評價等內容;第三部分土壤污染的防治與修復包括土壤污染修復概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有機污染修復技術、放射性污染修復技術及其案例分析等內容。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教學內容非常多,而該課程安排學時量為32學時。

      2.知識面窄

      從上一節“土壤環境學”主要教學內容可以看出,整個內容體系除了前面的基礎理論知識部分外,其他內容主要涉及土壤污染的發生、遷移轉化、防治與修復等,也就是說土壤污染與修復是該課程的主題內容。從土壤環境學的環境科學發展背景來看這一知識結構體系是不難理解的,土壤環境學是隨著環境科學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并作為環境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成為環境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3,4]因此,目前大多數的土壤環境學教材主要是面向環境科學專業并以上述內容為主體知識結構。除了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外,教學更側重于講授土壤污染的發生和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遷移轉化規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方法等。[4]

      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當前的“土壤環境學”教學內容顯然知識面太窄。此外,隨著環境科學向著重視生態環境研究方向發展的趨勢,土壤環境學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與擴展,土壤生態環境與生態保護研究也同樣受到重視,并獲得重要進展,例如土壤環境退化研究,包括土壤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以及土地的非農業侵占等。土壤環境學應成為融合土壤環境學基礎理論,土壤污染與防治,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質量評價、規劃和管理為一體的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5]曲向榮[5]對土壤環境學內容體系試圖做了些調整嘗試,將土壤污染與修復的內容進行了適當壓縮,增加了一章關于土壤生態保護與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的內容。

      3.實踐性強

      “試驗實踐”是“土壤環境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學生在掌握土壤環境學基礎理論的同時,還必須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如土壤及其植物樣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樣,土壤理化性質室內分析試驗,土壤中常見污染物的調查、分析及污染評價,土壤修復技術操作觀摩等。其教學不能僅僅是傳授基礎土壤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土壤環境學知識與方法來發現和解決治理土壤環境問題。因此,土壤環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二、“土壤環境學”教學內容體系重構

      “土壤環境學”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前主要的教材有陳懷滿主編的《環境土壤學》,王紅旗主編的《土壤環境學》(研究生用),張輝主編的《土壤環境學》,曲向榮主編的《土壤環境學》。這些教材均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而編寫的本科或研究生使用教材,多是以土壤污染與防治為主題內容。雖然曲向榮主編的《土壤環境學》對教材內容體系試圖做了些調整嘗試,將土壤污染與修復的內容進行了適當壓縮,增加了一章關于土壤生態保護與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內容,土壤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諸多土壤環境問題僅僅是點到即止,篇幅較少。而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體系中土壤環境學的主要教學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或退化機理及其調控與治理方法。為了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本文在土壤環境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根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知識結構需求以及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內容聯系,對其內容體系進行了重新組織與優化。主要內容由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土壤環境退化與防治、土壤環境評價與管理三大部分組成,具體見圖1。

      1.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

      本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與發育、土壤的組成、性質,是學習后面章節的基礎和前提。按照“系統結構組成決定系統性質,系統性質決定其功能發揮”的邏輯思路,該部分內容對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后面章節的內容至關重要。而本專業學生先修課程里有關土壤學基礎知識方面的課程很少,因此,在32個總學時中,分配1/4左右的學時數講授該部分。其中“土壤的形成與發育”部分在土壤地理學中有詳細介紹,為避免知識重復并節約課時將本部分內容刪掉。土壤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生物、土壤水、熱、空氣,其中土壤礦物質、有機質與土壤性質及后面要講的土壤退化過程有著緊密的聯系,需作為重點來講;土壤生物部分壓縮,主要講授與土壤性質關系密切的土壤微生物部分,并與土壤有機質合并為一章;土壤水、熱、空氣一章內容進行壓縮和簡化,保留與土壤退化過程關系較緊密的主要內容。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容重、孔隙度、質地等;化學性質:酸堿性質、膠體化學性質、氧化還原性質等)都與土壤退化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需詳細介紹。經過如此調整,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種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過程或退化原理及治理措施。

      2.土壤環境退化與防治

      這部分內容將重點擴充。主要講授目前存在的主要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或機理及其治理方法。包括土壤污染與修復、土壤沙化與治理、水土流失與治理、土壤鹽漬化與治理、土壤酸化與治理,每部分設置一個案例。該部分打破了傳統的土壤環境學只介紹“土壤污染”這一種土壤退化形式及其治理方法,把土壤污染內容壓縮,補充了其他幾種土壤退化形式,大大拓寬了知識面,更有利于土地綜合整治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結構的需求。該部分是該課程主體教學內容,安排總學時的1/2左右進行講授。

      3.土壤環境評價與管理

      本部分包括土壤環境現狀調查、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土壤環境質量預測、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生態風險評價以及土壤環境管理。土壤環境現狀與預測評價依據評價側重點的不同,可分為側重土壤環境污染的土壤污染評價和側重于土壤生態變化的土壤生態評價以及對土壤環境特性和外部條件、土壤污染和生態在內的系統全面的綜合評價。[5]通過該部分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環境評價的內容與方法,了解和掌握土壤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與措施。

      三、實踐教學設計

      土壤環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土壤環境學授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土壤環境學實踐教學環節,在總學時只有32個學時的情況下,本課程教學大綱設置了8個學時的實踐教學學時。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實踐學時,本文對實踐教學部分進行了重新設計。土壤樣品的野外采集與保存是大多數“土壤環境學”實踐的必有環節,由于本課程授課對象學習的“土壤地理學”中安排了土樣采集這一環節,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直接去掉了這一環節。在這有限的8個學時內,對土壤環境學的核心實踐內容進行實習教學,土壤污染的調查、評價及修復,即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對土壤中常見污染物進行調查、污染評價并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適的修復或治理對策,由學生自由選題,自行設計方案,進行綜合性和探究性試驗,通過試驗掌握土壤中常見污染物的調查、評價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態及其影響因素,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及其原理,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

      當前土地退化問題日益嚴重,生態功能減弱或喪失,加強土地綜合整治研究工作是解決土地退化問題,恢復土地各種生態功能的重要手段。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重要、最基礎、具有生態連鎖效應的退化現象,因此,土壤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是土地整治的關鍵與前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土壤環境退化過程或機理及其防治的專業理論及實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土壤環境學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針對本科二年級學生而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任務是通過土壤學基礎知識以及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及防治理論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利用這些理論知識與方法來發現和解決土壤環境問題,為土地綜合整治與管理奠定專業技能基礎,從而全面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付梅臣,袁春,周偉,等.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與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5,(2):26-29.

      [2]周偉,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2):38-43.

      [3]胡學玉.環境工程專業“環境土壤學”課程教學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82-183.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水電站;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水利工程

      1引言

      水電能源一直被認為是可再生的、綠色環保的。但近年來,世界水電工程的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日益產生矛盾。如今對于小水電建設項目是否“環境可承受,社會公眾可接受”日益成為相關各部門研究其能否大規模建設的關鍵問題。近年來,許多國外學者對小水電建設在對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所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建立與生態環境友好的小水電工程體系”,并指出“小水電科研必須廣泛涵蓋生態工程,并與環境結合”。目前,國內小水電站建設發展快速,小水電站周圍區域的生態、環境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不容忽視。例如,本項目研究區域內一些水電站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現在需要拆除,在拆除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問題;一些水電站的修建存在生態環境方面問題,現需全面整改,在整改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問題;一些水電站現需保留,在以后的運行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問題。這些問題急需解決,否則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2小水電站生態環境問題現狀

      經過對研究區已建小水電站的實地調研,發現研究區小水電站大多是引水式梯級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生態環境問題復雜,如不及時進行生態修復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2.1不滿足生態流量要求。引水式水電站的建設,特別是梯級水電站首尾相連,致使整個河流存在較長的減水河段,導致河流下泄流量減少,河床,甚至導致河流斷流,不滿足水電站下游生態流量需求。如不及時進行生態修復,對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將會存在極大的影響。2.2存在安全隱患。經調研發現,研究區還存在一些年代久遠、運行管理存權存在爭執的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的運行存在安全隱患,危及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及公共安全。如不及時進行安全管理,后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2.3存在水環境污染或水生態破壞。經調研發現,研究區一些建設中的水電站,由于施工組織的不利,施工棄渣場處理不當、建筑垃圾堆放不合理等,存在嚴重的水環境污染或者水生態破壞。如不及時進行相關施工組織措施的修正,水電站建成后會對河流水生態環境造成危害。2.4對周邊生態環境存在嚴重破壞。水電站工程的施工,特別是引水式電站需修建相應的引水隧道,隧道的施工以及施工棄渣對周邊山體破壞嚴重,致使山體,植被消失,嚴重破壞了周邊生態環境;如果不及時進行生態修復會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3小水電站生態修復的意義及作用

      3.1小水電站生態修復的意義。本項目根據研究區小水電站現狀調查,分析研究區水電站的建設及運行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影響生態環境的對象、影響的范圍等,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以減緩水電站建設對原始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影響的范圍;并建立相應的工程措施修復周邊生態環境;為后期小水電站建設中的生態修復問題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研究成果對于今后不同地區小水電站開發建設在生態修復方面起到參考作用;從而可以減少和避免生態問題對小水電站建設運行帶來的不利影響;研究水電站生態修復,使小水電站建設達到水利防洪、發電灌溉、保護生態、改善水質、美化環境等多重功效,為發展我國的小水電站建設提供參考借鑒。3.2小水電站生態修復的作用。3.2.1減少自然災害。水電站的建設改變了原有的生態保護,在水電站周邊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促使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對水電站周邊進行人工生態修復可以促使地表植被快速生長,以保持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在水電站上下游修建一定的生態修復工程,恢復河流的自然流態,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由此可見,適時的對小水電站進行生態修復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3.2.2提高水電站經濟效益。小水電站的建好后,隨著水電站的運行,以及對水資源的重新分配和控制,水電站周邊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災害接踵而來。這樣河流水資源就會持續減少,而應用生態修復后,就可以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需水量,不但會使水電站的使用壽命有所增加,也會大大提高水電站的經濟效益。

      4生態理念水電站工程建設中的應用

      由于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所以應該在水電站開發設計時就引入生態理念,樹立環保意識,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加入生態設計理念,以達到在水電站開發建設運行工程中對環境的保護;在水電站施工過程中,樹立生態理念、環保意識,采用適當的措施減少水土流失,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在水電站建成運行后要及時對周邊進行生態修復,使水電站工程可持續長久發展。4.1加強水電站工程邊坡防護設計。邊坡防護是水電站工程開發建設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整體建設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在傳統的邊坡防護設計過程中,主要是采用噴混凝土或者漿砌石護坡的方式,該方式能夠起到一定的邊坡防護效果,但不利于對植被的保護,會造成一定的生態破壞。因此,為了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可在邊坡防護設計中采用噴混植被混凝土護坡方式,即達到邊坡的防護,又能有效促進植被生長,可有效地預防水土流失。此外,還可將邊坡防護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結合,增加水電站工程生態景觀的觀賞性。4.2保持水電站工程周邊水土。水電站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對周邊區域產生較嚴重的生態破壞。特別是引水式小水電站,修建引水隧洞,施工區域較長,施工時間也較長,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對地表進行防護,避免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在施工結束后對永久占地地表及時進行生態修復,以恢復植被。對于施工臨時道路,應采取灑水等措施,以減少揚塵等風蝕危害。在施工場地的周邊,應修建臨時排水設施。以達到對水電站工程周邊的保護,減少生態破壞。4.3優化工程結構設計。在傳統的水電站擋水建筑物設計中,特別是對于小水電站過程,一般采用土石壩。但修建土石壩會對地表產生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所以,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在條件滿足設計要求時,優化工程結構。例如,水電站擋水建筑物設計可采用混凝土壩,或者橡膠壩,或者擋水閘門等,以此減少土石開挖,降低水土流失。再例如,在小水電站施工過程中采用鋼結構圍堰代替土石圍堰;引水式小水電站采用渡槽工程代替引水隧洞等。最大限度的對水電站工程進行結構優化,減少地表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小水電站工程的可持續發展。4.4樹立環保意識。在小水電站工程開發建設的同時,應該從工程的開發建設到施工以及后期的運行,自始至終貫穿環保意識,以達到對水電站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使得小水電站工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工程。首先,在小水電站工程的設計中加入生態環保理念,增加一定的水土保持生態設計,提高水土保持意識,可以有效地減少水電站修建對生態的破壞。其次,在水電站施工過程中樹立環保意識,對于施工地表要及時進行覆蓋,施工結束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時進行修復,以達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再次,在水電站運行過程中,也要樹立環保意識,要在運行盈利的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修復治理,最終恢復水電站建設之前的生態環境。

      5已建水電站生態修復的措施

      5.1退出類水電站。針對研究區退出類水電站,水工建筑物需拆除或者整改,以實現水電站所在流域的生態景觀恢復;清除河道淤塞,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這些水工建筑物在拆除的時候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破壞以及發生一些安全生產事故等安全隱患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施工措施,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態環境破壞和安全隱患。5.2整改類水電站。針對研究區未拆除的水電站,但是需要對其進行生態修復,提出相應的工程設計及施工措施。對于研究區不滿足生態流量要求的水電站,需分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生態現狀,提出相應的改造措施,確保下游的生態流量以保障下游水生物的生存環境;對于研究區存在安全隱患的水電站,需對其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工程改造措施,使其能夠安全運行;對于研究區存在水環境污染或水生生態破壞的水電站,通過對水電站上下游污染水源的水質化驗分析及底質化驗,研究出相應的治理措施,使其水環境及水生態得到改善;對于研究區對周邊山體存在嚴重破壞的水電站,需設計相應的生態恢復治理方案,積極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生態修復。5.3保留類水電站。針對研究區保留及整改完成的水電站,需要監督后期的生態流量問題。提出一些生態流量監管設施,確保生態流量下泄;以及下泄生態流量是否會導致水電站發電效益減少以及應對的措施等研究。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水電站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水電站生態環境如果不加以治理,將會使得河流流量不滿足生態流量,對水電站下游河流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影響;還會導致水電站周圍水土流失;還會導致水電站周邊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由此可知,當前水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大,需要通過生態環境修復來降低水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逐步實現水電站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共存。針對研究區域小水電站工程的現狀,對于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生態修復措施;研究水電站工程設計及施工組織等的優化措施;對水電站周邊環境生態修復加大投入,增加植被覆蓋率;并進行綜合恢復,重視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進而可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促進我國水電站工程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昌紅.邱靜.劉達.河流生態修復技術淺議[J].廣東水利水電,2010(10):33~35+39.

      [2]張彥文.白龍江流域引水式電站的環境風險評估及減水河段生態系統恢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3]侯濤..黃滔.生態修復在水電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8(31):288~289.

      [4]王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12):42+44.

      生態保護修復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水利工程 水生態效益 效益評估 環境保護

      Abstract: the economic takeoff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a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China have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a lo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kes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is the serious influence,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was mentioned the unprecedented levels, be social widely attentio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how to construct new a shallow to stud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ater ecological benefit evalua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狀態并不是完全符合人類需要的,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調節自然界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防止洪澇災害的發生,并控制和調節自然界中的水,使其能滿足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近年來,經濟的騰飛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國家基礎建設的水利工程建設在我國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此同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設使得部分地區的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如一些地區出現水利工程肋迫現象,反而造成水土流失、河湖濕地萎縮、生態功能衰減、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甚至造成西北干旱地區的生態災難。人們不斷發出質疑,興建水利工程究竟是在保護環境還是在危害環境,生態水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社會廣為關注。

      2 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

      近年來,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問題已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很多國家都因為生態問題而推遲甚至中止新的水利水電工程開發方案,要正確處理水利工程同自然環境的關系,就必須科學、誶真的分析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水利工程對氣候的影響

      一個地區的氣候狀況通常是受大氣環流所控制的,但通過水利工程使原先的陸地變為水體或濕地,水利工程的這種作用機理,會使局部地區的地表空氣發生變化而對局部氣候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降雨、氣溫、風、霧等方面。通常情況下,水利工程會使受一定距離的繞地區降雨量增加,而使庫區和鄰近地區降雨量減少,同時改變降雨時間的分布,如南方夏季降雨量減少,冬季降雨量增加。同時,由于庫區降面變為水面,能量交換方式和儲備方式以及交換強度均發生改變,從而使地區氣溫發生變化,這些都會對地區氣候造成影響,如果被放大就會產生巨大的氣候變化效應。

      2.2 水利工程對水文的影響

      水利工程會直接對河道流量造成影響,包括流量大小和流量過程以及流量時間分布等,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比如水庫工程在汛期存蓄了汛期洪水,改變了河道汛期流量狀況,在非汛期則截取了河道基流,水庫工程的這種作用,使得河道不論是在汛期還是在非汛期,其流量大小和流量過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非汛期的基流截取作用,使得下流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引起下游河道斷流,從而使周圍繞地下水位下降,給周邊地區造成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比如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斷水干涸,入海口泥沙淤積海水倒灌、河流自凈能力降低、河道水位變化波動幅度較大等等水文問題,甚至因為水位下降而且造成水質惡化。

      2.3 水利工程造成泥沙淤積

      水利工程使庫區水位抬高,造成水流過水斷面,使水力坡度發生改變,不論是河道縱向流速還是紊動流速都受到巨大影響,這種對河道水流特性的影響,使得水流挾沙能力降低,改變了河道的泥沙運動機制,從而造泥沙淤積現象。這種現象多出現在多沙河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和推移質輸沙量較高的河流。這種泥沙淤積現象,使得自然災害頻繁,土地鹽堿化、魚類種群變化等現象。據統計,三門峽水庫自1960年蓄水后,一年半后,15億噸泥沙全部淤積于潼關至三門峽河段,使潼關河床抬高了4.5m,并延伸到上游渭河口形成攔門沙,抬高了兩岸地下水位造成兩岸農田次生鹽堿化。而丹江口水庫自1960-1994年,泥沙淤積量則高達14137億立方米,使該地區水澇災害變得更為頻繁,且破壞力加強。

      2.4 水利工程對地質的影響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利水電大壩工程,會使水體壓重使地殼應力增加,并由于水滲透至斷層增加斷層程度,增加巖間空隙壓力,從而誘發地震。同時,由于蓄水后造成水位上升,岸坡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容易引發塌方、山體滑坡等現象,并使危險巖體失穩,產生潛在地質危險。

      3 從水生態效益構建水利工程策略

      3.1 什么是生態水利

      生態水利是近年來,隨著水利工程對環境不良影響日益突顯而被提出來的,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在遵循生態平衡的法則和要求的前提下,從生態效益的角度出發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在改變、利用水利體系的同時,保證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宏觀上講,生態水利就是使水利與生態環境協調和諧,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同時保證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能力。

      3.2 從水土資源保護角度構建水利工程

      水土資源保護要求是從水生態效益構建水利工程的第一基本準準。作為萬物生存的根基,水土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更離不開良性水土資源。如果因為水利工程建設而造成水土資源生態惡化,最終必然會因為水土資源的確良而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要將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保護、生態性建設、生態性使用,作為水利工程建設的第一要求。如果還延續以往那種盲目開發、隨意建設的急需功近利的水利工程建設思想,而缺少對水利工程同水土資源生態保護的綜合考慮,必將給人類帶來惡果。因此,在構建水利工程時,要從水土資源的保護上作考慮,包括河流泥沙運輸、河流侵蝕等。

      3.3 從生態保護角度構建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構建,對生態和物種有著極大的影響,如大壩建設對洄游魚類造成影響,對陸生植物和動物造成影響,對水生生物造成影響等等,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地區生態結構,造成生態失衡。因此,在構建水利工程時,要從生態保護角度出發。如很多國家在建設大壩時采用建魚梯、魚道等工程措施解決魚類洄游問題,或者采用人工繁殖方法對洄游魚類進行繁殖,具體采用什么辦法,需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河流、不同物種進行具體考慮。此外,還需要考慮到對庫區周邊陸生植物、動物生存環境的永久性破壞,以及由于水利工程引起局部氣候變化、土壤鹽堿化等對動植物種類、結構等的影響。

      3.4 從社會影響角度構建水利工程

      根據研究表明,不少疾病如傷害、霍亂、血吸蟲病等都與水環境有極大關系,比如丹江口水庫、新安江水庫等,使原有陸地變為濕地后孳生蚊蟲,從而造成瘧疾流行。三門峽水庫的建立使釘螺難以從上游或下游向庫區內遷移并繁殖,造成血吸蟲病流行區域發生變化。這些疾病致病因素的改變,很有可能造成流行疾病結構的變化。同時,水利工程還會對移民造成影響,對文物也會造成影響,很有可能會加劇物種的滅絕。在構建水利工程時,這些相關的社會因素也需要充分進行考慮。

      4 結束語

      總之,生態和環境問題是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水利工程建設應當從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出發,以科學發展觀來構建水利工程,合理規劃、周全設計、精心施工,以解決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文來,雷波,信軍.流域水資源管理的“重拳”[J].世界環境,2009(02)

      [2] 張文明,王曉燕.水葫蘆在水生態修復中的研究進展[J].江蘇環境科技,2007(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在线播放中文|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精品| 欧美高清狂热视频60一70| 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午夜福利久久| 国产四虎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色哟哟在线观看|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国产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老头| 国产不卡在线一区二区| 无码欧亚熟妇人妻AV在线外遇|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本码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综合色一综合色88|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久青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专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人妻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最近中文字幕国产精选|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在线平台 | 国内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二区| 午夜大尺度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亚洲av成人三区国产精品| 九九热视频在线精品18| 亚洲精品日韩精品久久|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 91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臀|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不卡区一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