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資源的特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水經濟模型水產業產出現代水經濟
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對人類至今的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也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將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這種資源,就是水資源。水資源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發展已經顯現出其絕對重要的地位,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水經濟”,已經開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1水經濟系統
從有生產活動開始,人類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資源創造財富的途徑,這些途徑日益得到拓展,時至今日,人類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根據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已經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經濟系統,我們稱圍繞水資源屬性建立的經濟系統為“水經濟系統”。
2水資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經濟”的概念。但是,對于人類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水具有比石油復雜得多的資源屬性。認識水的復雜資源屬性,對于形成現代水資源價值觀念,建立現代水經濟系統,意義重大。
2.1按水資源用途劃分的屬性
(1)水的自然資源屬性。水資源的自然資源屬性是指其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要素所體現的特征。與鐵礦作為投入物經過冶煉和加工以后,能成為鋼材、鐵等生產資料和其它如汽車、水管等消費品等一樣,水經過提煉和加工以后能成為工業用蒸餾水和生活消費用的飲用水、洗漱水等。當然,水還可以作為工農業生產過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間接投入物。水資源的這些屬性,表現的是其自然資源屬性,它能為人類提供效益,能夠產生經濟價值。
(2)水的資產屬性。水的資產屬性,是指僅僅通過水的所有權的運用便能為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益所體現的特性。當某一社會單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權后,便能將其作為生產的工具,為產權(使用權)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益。水的資產屬性有如鐵路、公路、土地,但比它們具有更加復雜的特點,如一定的水域不僅可以作為交通運輸的資源,還可以作為養殖業、水力發電等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水的這種特性與其自然資源特性的重要區別在于,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業生產的設備和廠房一樣,其物質形態并不會被直接轉移到產品中,而是通過占用方式將其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與工業生產設備一樣,水資源在作為資產使用時,由于水質在降低,水的使用價值也在降低。就像企業的資產在經營過程中要通過修理、更新來實現保值增值一樣,水資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水的環境資源屬性。自然環境可以接受、分解、還原、轉化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和其它有害影響,從而滿足人類的生產和發展的生態需求。這是環境作為一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資源特性,它已經超出了自然資源的范疇。自然資源所具備的這部分特性,環境和生態學家們稱其為環境資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資源的物質實體產生的景觀的可觀賞性與舒適性(景觀優美性)、環境容量與其自身的調節(分解、轉化廢棄物)能力。水具備以上環境資源定義的所有屬性,這一屬性的意義在于它能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功能。
(4)水的生態資源屬性。水資源還具備與人類生產生活間接相關或無關的生態功能。這部分生態功能表現為:水不僅是生命的構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統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維持的必備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體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統需要水來維持,部分非生命系統缺乏水將會退化。在沙塵暴肆虐、土地大面積沙漠化、人類付出慘痛代價的今天,人們開始意識到水的生態資源特性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2.2水資源的經濟學特性
(1)系統性。以上使用特性不僅構成一個復雜的經濟學系統,涉及經濟學的供給、需求與市場、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均衡、邊際效用等問題,還涉及目前的前沿學科和理論,包括資源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系統性決定水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復雜性。
(2)稀缺性。理論上說,任何資源都具有稀缺性,對于水資源而言,存在現實的稀缺(中國北方的水資源狀況)、潛在的稀缺、結構性稀缺和季節性稀缺四種情況。稀缺性為發展水經濟提供了基礎。
(3)競爭性。表現在同類廠商之間對水資源的競爭性使用和水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競爭性(作為自然資源投入和作為資產、環境資源、生態資源之間的競爭性)。競爭性決定了水資源產權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為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特性決定了政府在水經濟系統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而水作為自然資源和資產的準公共物品特性決定市場機制在水經濟中的地位。
3水產業
水產業是水經濟的主體。根據水資源的用途,水產業涉及的產業領域,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從水的自然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水利工程、自來水供應、其它水產品、節水技術和產品等,作為現代水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節水技術和產品是現代水經濟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2)從水的資產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水電工程、水產養殖、水運、港口、碼頭、運動、休閑、水權價值評估與交易等。其中,運動、休閑、水權價值評估與交易是現代水經濟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
(3)從水的環境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房地產、旅游、水環境監測與評估、污水收集、處理、水體修復、水生態保護與恢復等技術、產品和服務,其中非接觸性旅游、水環境監測、污水收集、處理、水體修復、水生態保護與恢復等技術、產品和服務是現代水經濟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4)從水的生態資源屬性發展的水產業,包括綠化、植被建設與恢復、濕地保持與再造、地下水保護等。這類水產業都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
4水產業的產出
4.1水產品和服務
水產品和服務與一般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具有相同的特性,水產業的這部分產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場化特征。由于它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一般國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壟斷經營的方式,但是,這種經營是按照市場化的機制在運作。
4.2水環境質量
傳統觀念上,人們一般認為水環境是產業的投入要素,人們并沒有認識到,水環境資源在可以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時,就像制造業使用的鋼材本身就是冶金行業的產品一樣,現代經濟系統中水環境質量本身就是產品和服務,并且存在現實的市場需求。
4.3生態平衡
以水作為重要一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是一種標準的公共物品。人類從事的生態保護與恢復活動,是關系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活動,水環境的生態效益是一種社會效益。作為水產業的重要產出內容,生態系統的恢復必須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會公眾的參與。
5政府與市場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資源產權的所有權屬國家和集體所有,各級地方政府的水務管理部門行使該權利;水資源的使用權實施部分市場化的原則;政府保留水資源用于生態保護的使用權,并行使生態保護的一切職能;確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訂水資源產權相關法律和規劃;制訂一般水產品和服務產業的市場運作規則;建立水資源產權交易市場和污水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水資源“使用者付費”機制,控制水資源的定價權,利用價格調節水資源的使用,并獲得水資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環境“受益者付費”機制,獲得水環境收益;建立水環境“保護者受益”機制;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在使用上的優化配置機制;建立水資源(包括水環境)使用監督機制,行使監督職能;建立水資源價值評估體系和水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5.2市場的作用
包括:按相關法律和規劃配置水資源的使用權;由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決定水產品和服務的供應數量和價格;優化配置水環境保護資源,包括資金、技術、資本、人力資源等;刺激技術進步機制。
6現代水經濟
6.1傳統水經濟
傳統水經濟,是主要是圍繞水資源的自然資源屬性和資產屬性而建立的經濟系統。傳統水經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七個“強調”和七個“忽視”:強調由自然資源屬性所體現的經濟價值,忽視其環境和生態資源價值;強調直接效益和直接費用,忽視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強調利用,忽視開發和節約;強調占用,忽視保值增值;強調自然資源產權,忽視環境資源產權;強調產品價值,忽視資源價值(產權價值);強調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視市場的作用。
6.2現代水經濟
現代水經濟,是圍繞水資源的屬性體系建立起來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經濟系統。現代水經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經濟價值與環境生態價值并重,強調可持續發展;直接效益、間接效益、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并重;開發、節約與利用并重;自然資源產權和環境資源產權并重;在水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在使用上的優化配置機制;形成水資源價值評估體系;注重水資產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建立水資源價值核算體系。
7結束語
水資源具有復雜的資源屬性和經濟學屬性體系,現代水經濟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系統,本文只是對其系統的結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現代水經濟在國民經濟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對環境和生態具有復雜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對水經濟系統的深入系統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一)環境需求。當今世界,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人類社會取得了巨額財富。然而,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類社會帶來便捷和舒適的時候,也讓我們飽受了因此而出現的各種不利影響。[1]環境破壞、資源緊張、生態失衡等一系列負面問題開始悄然逼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也同樣受到了空氣污染、飲用水污染、氣候變暖、霧霾等諸多威脅。巨大的環境壓力和生態問題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人類開始深刻反思自身的發展方式、生產手段、生存環境等等,生態保護意識正在逐步覺醒。
(二)社會需求。從一定的角度理解,藝術可以說是將精神與物質有機統一起來的方法之一。把四周環境的形態與質量進行最佳的設計,將這一環境進行優化,并使其展現出最美的審美價值,是所有設計者所要考慮的重點。現代的人們提倡和諧進步,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典型的一個主題。從特定的角度考慮,環境的審美感覺要次于環境質量的重要性,因此新時期的設計開始迎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逐步趨向于回歸自然的態勢。
(三)心理需求。當今社會正處于競爭異常激烈的發展階段,很多行業都要面臨著優勝劣汰的社會選擇,人們所要承受的壓力逐步加大,所以在這種壓抑的生活環境中尋找到一個合理的發泄方法,讓人們的神經得到舒緩放松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生態的意識觀念正好迎合了人們的這種情感需求,因為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人們能夠更好地放松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并可以逐步舒緩由于外界而造成的心里壓力。
(四)藝術需求。藝術從本質來看,產生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此處所指的生活并非經過加工、改動過的人為生活,而是原原本本的生活,從這原生態的生活現象透視生活的實質,從而獲取創作的素材與靈感,并最終創造出所謂的藝術品。藝術歸根到底是在追尋最真切的事物,將事物的原生態面貌呈現出來。因此,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的做法,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更是對真正藝術的崇尚與尊重。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特性
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強調的重點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要確保和諧,而環境藝術設計的出發點則是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良好,而且與之相關的各項配套功能可以正常運轉,并最終將資源進行最佳的配置及系統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觀念在確保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整個環境藝術設計過程都含有生態的理念。
(一)高效節約性。通常而言,節約性的環境藝術設計是指堅持最少的資源消耗的原則進行設計,或者是通過資源的重復使用達到節約的目的。然而,本文的節約性則注入了新的含義。[2]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節約性不但包括資源的最少浪費,而且還包括高效益的發展方式,高效性關鍵是防止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浪費與粗放式的經營方式,使資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綜合運用,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堅持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高的效益。高效節約性并非簡簡單單的設計,而是要求在節省資源與簡約設計的同時保證各項功能可以發揮出最佳的水平狀態。
(二)生態自然性。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第一特性就是生態自然性,這是其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如果設計追尋的是精雕細刻的人為美而不是自然狀態之美,那就遠離了生態理念的設計本質,因為其原本就是按照生態發展規律,它產生于自然、表現于自然,研究的是生態的自然規律,這是永不改變的一大特征。生態主要是通過自然體現出來,它本身也完全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因此設計者通過對自然的了解而進行的環境藝術設計,其本身就融入了生態的理念,并通過設計出的作品使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態之美。因此設計者需要細心地去體會與把握事物的生態自然性,做到返璞歸真,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三)獨特藝術性。環境藝術設計融入生態理念,本身就包含著追尋自然的藝術設計,而大千自然的萬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獨特性,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人、動物等等,所以來源于自然的生態理念設計也就必然彰顯出其獨特的特性。而其所體現出的藝術性則是本身所具備的特性,因為設計和藝術是無法徹底分開的,設計的過程就是藝術的展現,貫徹生態理念的設計更是遵循了藝術的本意,因為其具備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充分地體現了其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三、環境生態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的途徑
(一)堅持以人為中心。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類本身,進一步講也就是為了打造更好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所以環境藝術設計的所有過程,都必須始終貫徹以人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只有統籌考慮到了人類的多方面需求,才有可能保證設計出的環境藝術作品能為人們提供舒適、方便、安逸的生活。另外,設計師們在進行環境設計的時候,不僅要迎合人們的精神要求,而且要最大程度地保持生態、自然與環保。
(二)重視生態環保設計。生態環保設計,就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指導環境藝術設計,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持生態自然環境的平衡性,確保生態環境中的自然物種的多種多樣性,保證生態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可以用之不竭。隨著全世界環境保護的進步,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開始逐步加強,針對自然的一些應用技術也得到了重要改進,生態保護設計觀念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開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生態環保設計的理念和設計方法都在不斷地進步與發展,人為的自然環境破壞開始逐步減少,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效果開始顯現。
關鍵詞 菊芋;可行性;寧夏西吉;月亮山
中圖分類號 S6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151-01
月亮山是西吉縣境內最高的山脈,位于縣城西北部的西吉、海原兩縣交界處,主峰海拔2 633 m。月亮山東南接六盤山余脈西峰嶺,西北與西華山接界,呈西北—東南走勢,山體呈窄條魚脊狀,兩側坡度較緩,一般在40~60°。其植被多為草本科,有無芒雀麥草、垂穗披鹼草、鵝冠草、硬質早熟禾、黃花野苜蓿等世界稀有或瀕臨絕種的優質牧草,南麓胡家垴為葫蘆河發源地。雨量較少,光照充足,無霜期短,降水和溫度變率大。春季氣溫回升快,干旱多風,冷暖變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暫,氣溫適中;秋季雨量較多,降溫快,霜凍早;冬季長,嚴寒干燥。四季交替變化不明顯。年均溫5.3 ℃,年平均降水量350~500 mm,無霜期僅有100~150 d。主要農作物夏糧有小麥、豆類,秋糧作物有莜麥、蕎麥、糜谷、玉米、燕麥、馬鈴薯,經濟作物有胡麻等。菊芋具有適合當地氣候、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優勢,逐漸成為冷涼蔬菜首選之一[1]。
1 菊芋的生長特性
1.1 特征特性
菊芋學名洋姜、鬼子姜,原產北美洲,是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芋根系特別發達,耐旱性強,非常適合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在我國有很久的栽培歷史,主要用作腌制醬菜。菊芋塊莖含菊糖,菊糖是一種生物多糖,利用菊芋生產的菊粉、低聚果糖和超高果糖漿都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保健食品和醫藥工業的功能性原料,具有促進雙歧桿菌生長、提高免疫力、調節血脂、減肥、輔助調節血糖等各種明顯的生理功能[2]。在乳制品飲料、巧克力、面點、冰淇淋等食品加工業中廣范應用。另外,菊芋還可生食,炒食、煮食或切片油炸,制成菊芋脯,菊糖發酵后可制成酒精,是一種新型的生物能源,菊芋莖桿是一種低碳清潔的燃料。
1.2 生態特性
菊芋性喜溫暖干燥氣候,喜光照忌炎熱,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砂質土為宜。輕壤土和黏壤土均可栽種,塊莖在地下休眠越冬,可耐-40~-20 ℃低溫,翌年春又抽生幼苗[3]。氣溫超過35 ℃對菊芋生長不利,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塊莖膨大,蔭蔽潮濕環境影響菊芋生長和產量的提升。
1.3 繁殖特性
菊芋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因塊莖表皮無栓皮組織,在空氣中因易失水而降低發芽率,并易感染腐爛。因此,要選用新鮮塊莖、30~50 g的整薯播種。播種時間以秋季最佳,由于菊芋塊莖不易貯藏,亦可采用隨挖隨種,一般播種量為1 950 kg/hm2。菊芋可連種連收,一般連栽2~3年后會因土壤中某種營養元素的缺乏而影響產量[4]。
2 月亮山種植菊芋的可行性
2.1 菊芋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菊芋的生態特性是適應能力極強,耐寒、抗風沙。月亮山周圍的白城子、秀柳溝處于寒冷干旱地帶,氣候寒冷、干燥、冰涼期長,多風沙,而菊芋可耐-40 ℃甚至更低的氣溫;即使旱情很重,菊芋也能以其所具有的抗干旱能力正常生長。早春時塊莖仍能正常發芽,同時生出大量根系。
2.2 菊芋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
菊芋繁殖能力強,可改善月亮山周邊的生態環境。為了加強月亮山周圍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種植菊芋,一次播種后,荒山大溝上的菊芋將永久生存,并以每年20倍的增長速度擴張,即使不收獲菊芋籽,其也會隨風飄蕩,到處生根發芽。菊芋的根系特別發達,每株菊芋都有百根長達0.5~2.0 m的根系深扎土中,只需2~3年就會在地表形成一層由菊芋的莖葉和根系編織而成的防護網絡,從而牢固有效地保護地表層水土,有利于生態環境的。
2.3 菊芋的莖桿可作為清潔的能源材料
自治區科協在西吉縣新營鄉建設秸稈資源能源化利用和推廣試點,菊芋的大量莖桿可作為發展低碳經濟成型燃料的原材料,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應。
2.4 菊芋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西吉縣月亮山周圍建設萬畝生態經濟型菊芋景觀基地,由于菊芋可用于菊芋粉的加工,風味佐餐小菜的腌漬加工,其市場前景廣闊。另外,建設萬畝菊芋,可為月亮山增加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因而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5 利用自身優勢,依靠項目優勢
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引進龍頭企業,爭取項目,依托產業鏈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示范基地。作為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自身又具備土地資源、人才資源、市場資源、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成為必然。
3 小結
在西吉縣月亮山種植菊芋,既有技術上的新穎性、獨特性和先進性,又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優勢。但打造菊芋種植品牌,要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四位一體模式,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以人為本,科技先行,服務“三農”。
4 參考文獻
[1] 李啟輝,張坤,陳奇,等.阜新地區發展菊芋產業的優勢與建議[J].農業經濟,2008(6):18-19.
[2] 秦亞兵,徐長警.菊芋產業化前景廣闊[J].市場經濟研究,2003(6):68-69.
少數民族土特產品是少數民族地區獨有的資源優勢,但是對于相關產品的市場銷售還需要結合市場規律進行深入的市場分析,發掘產品的市場優勢,在此基礎上采取文化、生態、差異化、互聯網等營銷策略,才能推進產品和市場的更好對接。
關鍵詞:
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市場;營銷策略
鼓勵創業是國家重要的政策導向,隨著國家政策推動,越來越多的青年回到民族地區進行返鄉創業,而民族地區豐富資源也為青年返鄉創業提供了極好的資源基礎。以民族地區獨有的土特產品進行市場銷售是眾多返鄉青年創業的首要選擇,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市場分析欠缺等因素,創業中出現了產品市場對接不密切、營銷規劃不明確等頗多營銷問題,影響了少數民族土特產品銷售,也制約了青年的創業發展。在此背景下,筆者基于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特性和市場需求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市場優勢及營銷策略,以此為返鄉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參考,推動民族地區創業發展,推進民族地區土特產品的市場開發。
一、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市場優勢
(一)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生態性契合市場生態消費需求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分布于偏遠的邊疆地區,交通阻隔以及經濟基礎限制,使得這些地區相較于其他地區工業化規模化有限,工業化覆蓋面較低,因此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土特產品工業化痕跡不明顯,大部分產品更多是手工生產制作,或是天然野生形成。同時由于工業化水平較低也使得大多數民族地區土壤、空氣、水等資源受污染程度低,因此民族地區各種土特產可謂是健康環保無污染,生態特征明顯。而從市場需求來看,由于民眾生活水平提高,民眾對于產品消費在功能基礎上更加重視產品的健康和自然性,追求自然、健康的原生態物品是當下大眾普遍的消費心態。雖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各有差異,但是在相似的宏觀條件影響下,生態性是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共同特征,在消費者對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原生特征的不斷強化下,生態性幾乎成為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代稱。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原生性和大眾消費者生態消費的追求意味著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具有極好的市場開發潛力,也是民族土特產品市場競爭優勢所在。
(二)少數民族土特產品文化性與大眾文化消費趨向一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提高,民眾對物品的消費不再限定于實用或美觀,更多是對某種生活品位的追求,為了達成個人品位消費需求,民眾越來越關注產品后面的寓意和內涵,文化消費因此成為新的消費風尚,具有文化內涵的消費相較于普通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追求文化內涵也成為產品提高附加值的重要方式。而從少數民族土特產品來看,由于少數民族民眾在歷史發展中的社會經驗、信仰和豐富的想象力,包括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在內的民族生產生活用品都成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富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如藏族地區的綠松石首飾具有平安寓意,潔白的哈達則具有祝福萬事如意的內涵,而蒙古族摔跤選手的摔跤服飾上的五顏六色的彩布條則表征著摔跤手的榮譽,藏族的唐卡、苗族的服飾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其他工業產品人為附加上的文化內涵相比,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在文化寓意上具有天然優勢。少數民族土特產品文化特性與大眾文化消費觀念的一致性也意味著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市場開發潛力。
(三)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獨特性與個性化消費需求契合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異是市場上產品競爭的基本規則,在市場白熱化競爭環境下,為了使自身產品和其他產品區別開來,產品制造者往往在產品工藝、功能等方面表現出特殊性,以此進行差異化戰略,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區產品各有不同,苗族手工制作的精美銀飾、蠟染,黎族的樹皮衣,鄂倫春人的魚皮衣,藏族的冬蟲夏草等,這些土特產品或是民族特有的工藝,或是民族地區特殊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功用的產品,這些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在技藝或功能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使其在市場環境中和其他產品區別開來,有利于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同時由于產品的獨特性,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很容易滿足消費者個性化追求或特殊的消費需求。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天然形成的特殊性和民眾個性化消費的一致性意味著其具有獨特的市場開發潛力,對于相關產品的優勢開發,很容易形成產品獨特的競爭力。
二、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營銷策略的優勢選擇
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市場潛力和競爭優勢并不能在市場開發中自然凸顯出來,只有采用相應的營銷策略,產品所具有的生態、文化、稀少、獨特等市場潛質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來,成為競爭優勢,具體策略如下:
(一)文化營銷策略文化營銷策略是以產品的文化內涵為賣點所進行的策略,這個策略要求依據產品的文化優勢進行文化內涵挖掘,使文化性成為產品的賣點,滿足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需求,最終促成產品的銷售。[1]具有文化內涵或寓意是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共同特征,也是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優勢所在,但是土特產品的文化寓意和文化內涵是在民族場景內為民族民眾所理解和認知,而并不為其他大眾所熟知,而在此類產品的市場銷售中,其產品的文化優勢往往被一筆帶過,產品的文化優勢被湮沒,影響了產品的更多銷售。因此在市場開發中,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文化影響策略才能使產品的文化特性得到呈現,滿足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對于文化營銷策略的實施,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充分發揮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寓意,各民族有不同的土特產品,這些土特產品種類豐富,涵蓋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族生產生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寓意和內涵,因此對于民族文化產品要從民族場景出發,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便于土特產品的文化內涵開發具有厚重的文化支撐。第二,消除土特產品文化寓意中的不合理成分,民族文化糟粕和精華并存,并不是所有的傳統都是值得推廣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對少數民族而言,部分文化傳統的形成是由于文化水平過低而形成的迷信思想,這些文化思想表現在少數民族土特產品中不僅不能增加產品的文化性,反而使民族文化的糟粕得到宣揚,不利于文化產品的正面形象建立,因此必須對產品的文化性進行篩選,保留合理的文化成分。第三,使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寓意與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達成一致,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源于民眾對于某種生活或品位的追求,因此在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文化營銷策略實施首先需要對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文化寓意或內涵進行文化定位,使其和相關的生活或品位形成一定關聯,在消費者對同類產品進行消費時,便會很容易和少數民族土特產品所寓意的文化品位或內涵發生對接,促進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銷售。[2]
(二)生態營銷策略雖然工業化帶來了物質產品的繁榮,但是也伴隨著環境污染和破壞,隨著工業化推進,工業化的非生態性遭到了更多人的質疑。在健康、自然等理念支配下,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返璞歸真,追求生態化生活,因此生態消費便成為民眾消費的一個重要趨勢,因此凸顯生態優勢應該是少數民族土特產品市場開發的重要賣點。而在現實社會中,雖然民族地區土特產品的生態性有目共睹,但是有關產品的生態優勢在營銷過程中并不突出或者不夠合理,使得相關產品的生態優勢并未在營銷中體現出來,因此根據產品的情況,采取生態影響策略應該是產品營銷的重要選擇。對于該策略的實施,首先要強調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生態性,使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生態性深入人心;其次,以生態標準來衡量,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生態特征雖然為公眾所認知,但是對于這種生態性的真實度并無確切的數據,這使得它和同類產品在生態方面競爭很容易缺乏說服力,因此必須從相關產品的生態性方面進行標準比對,使相關產品的生態性明白確切,增加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最后,進行生態狀況監控,少數民族民眾地處偏遠,民眾對于相關產品消費少有機會親身到當地去體驗,因此關于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生態性也往往是局限于理論或數據,對于產品的生態變化缺乏生動的說明,因此對于相關產品可以從生態性的監管來證明。
(三)差異化戰略差異化競爭是市場競爭常用的戰略,特別是競爭激烈的行業,必須通過差異化戰略才能使產品從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3]市場經濟下,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市場開發需要和其他產品在市場上同等競爭,而從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范圍來看,這些產品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大多數產品圍繞民眾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經過多年的市場發展,市場上這些傳統行業的產品種類眾多,競爭白熱化,少數民族土特產品要在市場競爭中突出出來,必須突出自身的優勢特征。由于民族地區特有的氣候、文化、環境等條件,少數民族擁有大量的民族特有的產品,這些產品或因為民族獨有技藝而為民族所獨有,或者是民族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條件所產生,在先天上和其他產品有所不同,如藏族特色化的首飾,雖然同樣為銀質,但是藏銀特有的鑄就和粗獷風格使得其和苗銀及其他銀飾區別開來。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營銷必須要善于發揮其差異化特點,并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競爭優勢。對于其策略實施,主要在幾個方面:首先是產品的差異化特征發掘,無論是民族文化內涵,還是生態性,還是民族技藝生產,這些隱藏在少數民族土特產品中的特征都必須進行發掘,有的產品可能幾種特殊性兼備,而有的產品可能僅僅在文化內涵或其他特性上比較突出,只有去深入理解產品,才能使產品所隱含的獨特性盡可能被發掘。其次,少數民族土特產品所具有的特性,可能同類產品也會在某些方面類似,這就需要從雷同中尋找差異,確定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獨特的定位。最后,用合適的方式來呈現,不同的特性還需要在營銷過程中用合理的方式來呈現才能使受眾認知并理解接受,最終使產品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消費。[4]
(四)互聯網策略雖然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為當地的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但是由于大多數民族地區地理環境及基礎建設等因素的制約,交通不便是大多數民族地區的普遍問題。交通不便意味著少數民族地區大量豐富的資源的對外輸出受到制約,資源向資本的轉化并不容易。而相對不便的交通也意味著產品成本的增加,勢必會影響到民族地區的產品競爭,而這顯然和民族地區本就資金不足的經濟發展不相符合。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為民族地區土特產品的輸出帶來了便利,網絡連接可以使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推廣遍及各個角落,極大地擴大了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銷售面。而電子商務的便利,也使得少數民族土特產品銷售者足不出戶,就能把產品銷售至各個地區,有效地解決了少數民族土特產品銷售的資金困難、交通不便、推廣面狹窄等問題。互聯網跨越時空距離、隨時互動的特性意味著在傳統環境下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交通、距離、資金等方面的制約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緩解或解決,因此實施互聯網營銷策略是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營銷策略的基本組成部分,無論以上哪種營銷策略的實施都需要基于互聯網策略來展開。[5]
三、結語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必然要以當地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基礎,由于地理條件、氣候等因素影響,國內大多數民族地區都擁有大量的植物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多種多樣的資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少數民族土特產品更是民族地區獨有的資源條件,充分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市場價值可以為民族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能有效增加民族民眾的經濟收入。而對于少數民族土特產品的市場開發,必須結合市場規律充分發掘產品潛在的市場優勢,并以此為基礎,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推進民族土特產由資源向資本的轉換。
參考文獻:
[1]曹永芬,靳俊喜.文化與審美:民族文化產品的市場營銷價值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5,(2).
[2]劉學文,王鐵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6).
[3]高香淑.長白土特產有限公司土特產品的營銷策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4]耿選珍.西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銷售研究———以四川金陽縣青花椒為例[J].中國商貿,2011,(28).
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2種聚類方法對我國11個地方雞種的蛋品質和生態環境的資料進行分析。多元統計分析10項指標的結果表明:主成分分析選取前3個特征值作為3個主成分(占總信息量的93.17%),根據各品種的10 項指標值計算相似系數進行聚類,結果表明,2種聚類方法均可將11個地方雞品種劃分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兩類,這說明了生態因子也是品種分類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地方雞品種;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2
Cluster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Egg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Some Chinese of
Native Chicken Breeds
ZHANG Xue-yu, SU Yi-jun, LI Guo-hui, TU Yun-jie, JIANG Yong-jun
(Institute of Poultry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angzhou, Jiangsu
225261, China )
Abstract: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egg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carried out on 11 Chinese native chicken breeds by the method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2 kinds of clustering method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10 indexes were concerned fore 3 character values were selected a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occupied 93.17% of total information amount), and the 11 Chinese native chicken of
breed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elevation type and low elevation type according to 3 principal component values and 2 kinds of clustering methods of each breed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ecological factor was also an important side on the breed region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 native chicken bre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我國眾多的地方雞種,由于各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以及人們喜愛程度的不同,經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逐步形成了各品種的種質特性[1-3],包文斌等[4]對11個地方雞品種體尺和生態特征進行了多元統計分析,探討了地方雞種的分類方法。蛋品質也是各品種種質特性之一,品種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蛋品質種質特性的遺傳與品種的形成具有密切的關系,本研究利用部分地方雞蛋品質的指標與產地的生態特征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進一步佐證我國地方雞種的起源和分類的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測定雞種
白耳雞、藏雞、大骨雞、河南斗雞、固始雞、狼山雞、鹿苑雞、絲羽烏骨雞、仙居雞、蕭山雞、北京油雞,這些雞種均從產地引入國家地方禽種資源基因庫保種,在相同的飼養環境和同一時間每個品種收集300個種蛋測定蛋品質。
1.2
測定內容
1.2.1
蛋比重
本試驗采用NaCl溶液漂浮法進行蛋比重測定[5]。
1.2.2
哈氏單位測定
利用蛋白高度測定儀,測定濃蛋白的高度,然后應用以下公式計算[5]。
H.U=100Log[H+7.57-1.7W0.37]
其中,H為蛋的高度(mm), W為蛋質量(g)。
1.2.3
蛋殼厚度
利用蛋殼厚度測定儀測定蛋的純端、銳端、中部三點,求其平均值[5]。
1.2.4
蛋黃顏色
利用美國產羅氏比色扇比色。
1.2.5
生態特征
根據2006年國家地方禽種資源調查收集數據整理。
1.3
數據分析
全部資料在SPSS11.5統計軟件包上運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11個品種的蛋品質(蛋比重、哈氏單位、蛋殼厚度、蛋黃顏色)測定結果
蛋品質和分布區生態特征10項指標見表1。蛋比重級別以河南斗雞最高(5.03級),哈氏單位以固始雞最高(91.59),蛋殼厚度以河南斗雞最高(0.34 mm),蛋黃顏色以大骨雞最高(7.69級),品種間蛋品質的差異反映了各品種的種質特性。
2.2
相關系數矩陣結果
11個地方雞種蛋品質和生態特征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見表2。蛋品質(蛋比重、哈氏單位、蛋殼厚度、蛋黃顏色)相關系數以蛋殼厚度與蛋比重為最高(0.869),生態特征(北緯、海拔、年平均溫度、年降雨量、無霜期、日照時數)相關系數以平均溫度和無霜期最高(0.964)。
2.3
主成分分析
對11個地方雞品種4項蛋品質(蛋比重、哈氏單位、蛋殼厚度、蛋黃顏色)和6項生態特征(北緯、海拔、年平均溫度 、年降雨量 、年日照時間),共計10項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相關矩陣特征值、累積貢獻率和主成份特征向量見表3、表4。
由表3、表4可見,第一特征值貢獻率為51.96%,第二特征值貢獻率為32.52% , 第三特征值貢獻率為8.684%。根據累積貢獻率達85%以上,即信息損失量在15%以下的原則[6]。本研究在選取3個特征值后,累積貢獻率就達到93.17%,故將前3個特征值分別定義為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其數學表達式如下:
F1=0.395x 蛋比重+0.282x哈氏單位+ 0.622x蛋殼厚度
+0.752x蛋黃顏色+0.835x北緯 +0.306x海拔 -0.841x年均溫度
-0.941x年降雨量 -0.914x無霜期 +0.887x日照時數
F2=-0.730x 蛋比重+0.859x哈氏單位+ 0.696x蛋殼厚度
+0.264x蛋黃顏色+0.427x北緯 -0.807x海拔 +0.519x年均溫度
+0.144x年降雨量 +0.353x無霜期 -0.424x日照時數
F3=-0.476x 蛋比重+0.136x哈氏單位+ 0.245x蛋殼厚度
-0.488x蛋黃顏色-0.316x北緯 +0.447x海拔 -0.010x年均溫度
-0.159x年降雨量 +0.032x無霜期 -0.015x日照時數
2.4
聚類分析
2.4.1
類平均法聚類結果
10項指標利用類平均法聚類分析的結果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第一步由狼山雞和鹿苑雞聚為一類;第二步由絲羽烏骨雞、蕭山雞、仙居雞、白耳雞聚為一類;第三步由斗雞和固始雞聚為一類;第四步由大骨雞和北京油雞聚為一類;第五步由第一步和第二步聚為一類;第六步由第三步和第四步聚為一類;第七步由第五步和第六步聚為一類;最后藏雞單獨聚為一類,再與前面幾步相聚。
2.3.2
最短距離法聚類結果
10項指標利用最短距離法聚類結果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第一步由狼山雞、鹿苑雞聚為一類;第二步由絲羽烏骨雞、蕭山雞、白耳雞、仙居雞聚為一類;第三步由固始雞、斗雞聚為一類;第四步由大骨雞、北京油雞和第二步、第三步聚為一類;第五步由第一步、第四步聚為一類;最后藏雞單獨聚為一類,再與前面幾步相聚。
3
討
論
(1)許多學者進行了動物、植物的特征特性與生態特征相關聯的探索性研究,并闡明了生態特征與經濟性狀之間的關聯分析結果可作為品種分類的依據[7-10]。我國地方雞種在特定的地理生態特征下,形成各自的品種,每個品種均產生了各自的蛋品質種質特性,說明了各雞種在蛋品質種質特性上存在差異,測定的蛋品質指標可代表每個品種種質特性之一。
(2) 兩種聚類方法聚類結果表明:11個地方雞種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藏雞處于海拔較高,氣候寒冷,降水量較少,無霜期短,年日照時間長的,可定為高海拔型雞。另外一類10個雞種為我國中東部地區(白耳雞、藏雞、大骨雞、河南斗雞、固始雞、狼山雞、鹿苑雞、絲羽烏骨雞、仙居雞、蕭山雞、北京油雞),呈現出地理位置越往南,雞種間的距離越遠的趨勢,說明了生態因子也是品種分類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陳國宏,王克華,王金玉,等.中國禽類遺傳資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2-111.
[2] 徐桂芳,陳寬維,楊寧,等.中國家禽地方品種資源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120.
[3] 鄭丕留,張仲葛,陳效華,等.中國家禽品種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10.
[4] 包文斌,程金花,徐琪,等.我國11個地方雞種體尺和生態特征多元統計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2005,26(3):31-34.
[5] 陳寬維,高玉時,王志躍,等.家禽生產性能名詞術語和度量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7.
[6] 裴鑫德.多元統計分析及其應用[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89-135.
[7] 丁艮鳳 ,劉洋,曾愛平,等.湖南省4個自然保護區蝶類多樣性與相似性研究[J]. 天津農業科學,2012,18(1): 96-99.
[8] 陳紅, 譚志剛.中國果梅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J].天津農業科學, 2011,17(6):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