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電子政務研究

      電子政務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子政務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電子政務研究

      電子政務研究范文第1篇

      當今社會的三大支柱資源即為:物質信息和能源。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信息資源所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作用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日益凸顯出來。信息成為一國的支柱能源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那么從工業到信息社會的轉型也就成為必然趨勢,一國的信息化水平也就理應成了衡量其綜合國力、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以及經濟發展潛力的標準尺度。在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的電子政務也蓬勃發展起來。近年來,政府網站也因國家對電子政務建設的關注度和投資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成為了政府各職能部門政務公開、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時電子政務平臺也在轉變政府職能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與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而與這些問題相對應的是,公眾對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同能力以及電子政務的一站式服務要求逐漸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解決系統建設的“后遺癥”,尤其是信息孤島的問題,如何進行跨地區、跨部門業務協同就成為當務之急。電子政務建設并非一次性、一勞永逸的建設,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創新的系統工程,考慮到經濟上的投入,電子政務的建設是不可能完全拋棄原有的子系統而進行全新構建的,因而,我們必須是在對原電子政務子系統整合的基礎上再進行擴展以構建新的應用系統。當前,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的提出及日趨完善則是開辟了一條解決上述問題新的思路。

      所謂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也就是一個敏捷、開放、可組合、可擴展的系統構架,是能夠用原有的已建成的電子政務系統,把政務流程及應用轉換成服務,然后通過特定的規范與協議對外提供統一的Web服務接口,這既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政務需求,提升部門應急能力,又可使服務自治,服務間以松耦合的狀態在整個系統中存在,這無疑對服務重用、減少重復開發、政務冗余、節約開發成本是有利的;采用面向服務架構來構建電子政務模型,能有效避免“信息孤島”問題;同時,該模型是將政務服務作為核心,采用面向服務的方式來構建,能夠十分準確地體現社會公眾的需求。

      二、國內外應用及研究現狀

      信息化時代下,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電子政務的進一步發展,電子政務的架構也經歷了由C/S到B/S,再到分布式多層Web架構的演變,直至目前出現的面向服務架構的又為電子政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面向服務架構是一種新的規劃與構建軟件的方式,Gartner公司是一家國際咨詢機構,它在1996年最先提出SOA的概念,到2002年,Gartner再次提出SOA是“現代應用開發領域最重要的課題”,并提出SOA的遠景目標就是讓IT變得更具有彈性,更能及時響應業務部門需求,從而實現實時企業(Real-TimeEnterprise)。到目前為止,SOA早己成為行業信息化的首選方法,這一切首先得益于Web服務標準的日漸規范與相關軟件技術的不斷創新,更是得益于眾多國際企業對SOA的全力支持。

      SOA在目前雖未大范圍實施,但在國外中間件廠商的努力推動下,SOA已成為業內人士推崇的技術以及單位的投資目標。SOA設計思想在系統或者平臺構建上的應用,在國內外已涉及電信、金融、醫療、煙草、石油化工、電子以及公共服務等行業和領域;美聯銀行利用基于面向服務架構的支付解決方案,采用IBMWebSphere,MessageBroker,IBMWebSphereMQ和IBMDB2,構建了一個統一的支付中心(HUB),方便的集成了舊有的支付系統以及未來的新增系統;湖南省的煙草商業系統的應用集成項目重點從用戶體驗、業務流程和數據服務三個層面著手,確立了應用集成企業架構,該架構是基于SOA設計理念及集成技術,它實現了新舊兩個子系統的應用集成。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在一些大型企業或單位已經有了應用案例,但是,從總體來看,該架構在國內仍處于初期部署階段。盡管如此,企業或單位對SOA的投入卻一直在急劇增長,并期望通過部署SOA來獲取較高的商業價值。《信息周刊》與埃森哲的調查報告同時指出:在與歐美發達國際的企業相比之下,對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面向服務的架構還是一個較新概念,它的商業價值還有待進一步證明。但這足以證明,大部分中國企業已逐步認識到部署SOA的重要性,同時對于SOA的發展前景具有極大的信心。在所調查的企業中,有近25%的被調查者曾對SOA有針對性的采取行動,主要涉及如開展SOA相關的內部培訓;對SOA系統架構的藍圖做進一步規劃;對SOA應用進行測試;將SOA確定為主要流程架構,從而在企業內部進行部署。被調查企業中有67.8%的目前還未采取行動,但對SOA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有參與調查的企業,其中,有80.9%的公司對未來部署SOA的態度是積極的,且大部分公司都明確表示未來兩年中有望對SOA項目進行部署。

      當前,我國電子政務在應用上取得進步的同時,對于電子政務建設的研究已成效顯著:董大彬認為國內電子政務發展有著認識上的盲目性,系統“縱強橫弱”,互聯互通的性能較差,信息資源的開發能力不強,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標準建設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張春榮明確指出國內電子政務所面臨的問題同時給出了應對策略。問題的提出是基于領導的觀念、總體框架的設計、資源的共享、信息的安全四方面;何萍比較了中國、韓國、日本三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指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思路,即朝向系統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當前,學術界對于電子政務已有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針對電子政務平臺的建設,尤其是對于SOA應用于電子政務建設的研究仍顯不足,因一些問題關乎理論認知,又涉及技術實踐,這就造成對于該方面研究的成果少,且存在較大的分歧。馮方回曾設想將SOA作為基礎架構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電子政務。葛曉濱基于SOA的本質,深入討論了SOA架構下的安全電子政務實施的方法。徐懋對SOA及WebServices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結合當前電子政務系統的現狀及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了基于WebServices的分布式安全基礎模型(DistributedSecurityBasic-Mode)。孫姍姍對SOA的理論及相關實現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設計出基于SOA的電子政務系統架構,并結合近期電子政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詳細剖析了該系統構建優勢及可行性。

      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現實,有關專家、學者對于電子政務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和詳細,對于SOA的相關研究也在逐步展開,但是對于電子政務和SOA相結合的相關研究還不多見,大部分還只是理論設想。一部分文獻雖對基于SOA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它的安全性有過相關介紹,但并未關注到信息孤島、數據的整合、資源共享等問題,同時也缺乏具體實現的清晰思路和詳細分析。這說明,針對有關問題所進行全面、系統及深入考察的程度是有待加強的。

      三、未來研究趨勢

      通過前文的分析來看,當前電子政務發展的關鍵問題就在于:信息孤島、數據整合以及資源共享的問題怎樣來解決。

      電子政務研究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TP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1-172-02

      一、引言

      公共信息是指有關公共管理與生活信息的統稱,專指公共領域范圍的信息。一般來講,它主要包括公眾事務、公共管理主體、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等具體方面的信息。人類社會都構成是由一個個公共組織構成的,在這些公共系統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公共信息,例如:公共系統信息、公共環境信息、公共要素信息、公共結構信息、公共過程信息等。其中,政府、企業和社會上其他一些組織就屬于這里所指的公共組織,它們也就是公共信息存在的載體。本文主要研究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方面的相關內容,并結合當前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技術的應用介紹其發展狀況。

      二、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

      電子政務是指應用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限制,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與服務,例如:信息服務、在線辦事等。與傳統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相比,電子政務的信息服務能力、范圍、類型以及模式都取得了相當大的突破。

      (一)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的層次

      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主要包括對內信息服務和對外信息服務兩個層次的內容。其中,對內信息服務主要是指通過政府內部網、內部辦公信息、數據庫在各部門之間所開展的信息共享和服務;對外信息服務主要是指通過政府外部網、外部信息數據庫所開展的信息公示和處理等服務。

      (二)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的內容

      在當前政府工作日趨透明化的今天,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主要涉及的內容有:當前政府的重點經濟戰略規劃、支柱產業的相關政策、部分企業的資信、一些產品的質量信息、勞動就業信息和一些近期制定的法律條文信息等內容。

      (三)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的類型

      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主要開設的類型有:信息查詢服務、信息開放服務、信息指引服務、信息處理服務和信息咨詢服務等內容。

      1.信息查詢服務

      它主要指的是政府通過相關政策法規數據庫、統計信息數據庫以及地理信息數據庫等為人們提供相關信息公示和查詢的服務。在這幾種類型的服務當中,信息查詢服務是應用最為廣泛且實用性最強的服務類型。

      2.信息開放服務

      這是一種以網站或其他方式主動為公眾開放政府機構、工作人員、人事任免、政務辦理步驟等信息的服務,它可以增強政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減少政府暗箱操作等違規行為。

      3.信息指引服務

      它是指政府為公眾咨詢、上訪或辦理手續等需要提供的一種服務,通過這種服務可以使人們在與政府工作人員交涉時少走彎路,同時也避免了政府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4.信息處理服務

      信息處理服務主要是指政府通過一個統一的、開放的服務平臺,為人們提供“一站式”、“一網式”或“一表式”的信息服務,通過這種專門的服務平臺,可以提高政府辦事的效率,減少不必要人員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政府的開支。

      5.信息咨詢服務

      它主要是指政府工作人員通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專業知識,對人們所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解釋,以增強他們對一些政策、條例的了解和認識。其中信息咨詢服務主要包括:正常事務咨詢、相關政策咨詢、管理咨詢等類型。

      三、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技術現狀及應用

      (一)電子政務發展現狀

      目前,國內外很多機構都在展開電子政務信息服務技術的研究,下面分別以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TNS公司和Accenture公司的相關研究為例介紹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技術現狀。

      1.賽迪顧問對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綜合績效考評

      在2005年到2006年間,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賽迪顧問”)應我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委托,分別對各地區的政府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進行了科學的考評,然后并結合國內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方面的現狀,提出了適合當前國情的績效考評方法。并在2006年了他們的綜合績效考評報告——《2005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報告》。

      根據本次考核的相關指標,顯示當前國內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的應用還處于相對較低的程度,其中主要考評是基于大部分地區的政府門戶網站進行的。

      2.TNS公司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電子政務評價指標體系

      特恩斯市場研究(TNS)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市場研究與資訊公司。在2001年,該公司分別選取全球不同類型國家的政府體系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分別對它們國家電子政務的發展和應用做了細致深入的調查與分析,通過3年時間的調查與研究,該公司構建出一套完整的電子政務評價指標體系。

      3.埃森哲(Accenture)公司提出了一套政務考評體系

      從本世紀初開始,Accenture公司致力于研究全世界各國電子政務發展與應用的研究,連續了年度電子政務的考評報告。其中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電子政務測評標準體系,該體系主要針對全球各國國家的電子政務的成熟度來測評其發展和應用水平。

      (二)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應用

      電子政務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辦公自動化;電子政務;應用

      隨著當今通訊技術越來越寬帶化、多媒體化、智能化、個人化。計算機與電子商務的突飛猛進,創造出了一個更加高效、節能、快捷的辦公環境,甚至目前還出現了微博政務一種新興的方式。我們所說的電子政務雖然與一般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應用相關,但是還是在應用主體、用戶整體以及采用的技術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電子政務在廣義上說是政府的辦公自動化,是面向整個社會的、開放的政府辦公自動化。它和以前低效、復雜的手工辦公方式相比更加高效、系統、全面的,同時也提供了準確的科學依據供決策者使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子政務也更加現代化和標準化。

      我國對電子政務的發展要求隨著當代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到也越來越大,同時也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面臨著新的挑戰。首先,它改變了以前復雜、低效的手工辦公方式,轉向了更加高效、系統、全面的電子化工作,給每一位使用者創造了一個沒有部門局限的網絡辦公作業的環境;其次,它從以前的僅僅局限在行政辦公的基礎上拓展到了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各個業務的管理環節上面;再次,它以前那種僅僅是收發文件等業務的模式并不能適應現代企事業單位對快速增長的大量業務及技術信息文檔的管理,并不能應對當前的諸多挑戰。在新形勢和新挑戰下,現代辦公自動化系統中的電子政務的開發需要進行新的設計。

      一、電子政務與辦公自動化

      我們通常將電子政務的功能簡單的概括為下面的兩方面:一方面是政府部門通過內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來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另一個方面通過網絡這個信息的平臺實現信息充分的共享,讓群眾共同來監督,在提高政府部門辦事效率的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政務的公開等等。隨著科學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日常的事務辦公中,工作人員只需要通過電子郵件、網絡論壇或者網絡會議就能方便的交流意見和討論,及時快速的做出決策,這樣不僅消除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辦事的效率,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加入到工作中去。因此,“政府上網工程”與“電子政務”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而“政府上網工程”的最終目標是推動電子政務的實現。

      我們所說的電子政務雖然與一般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應用相關,但是還是在應用主體、用戶整體以及采用的技術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電子政務在廣義上說是政府的辦公自動化,是面向整個社會的、開放的政府辦公自動化。它和以前低效、復雜的手工辦公方式相比更加高效、系統、全面的,同時也提供了準確的科學依據供決策者使用。總的來說,在用戶方面,電子政務包括了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通過辦公自動化,在網上實現了其職能的巨大轉變,從原來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在這個職能的運用過程中,政府通過政府網站這個載體來將電子政務這一工程實現。

      辦公自動化的實施步驟:首先,通過電子郵件、電子論壇或者網絡會議在政府內部建設一個可以讓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員之間能進行及時交流和工作的通信平臺。其次,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水平尤其是計算機應用方面,使他們能夠通過網絡來進行辦公,例如,收發郵件、電子檔案的管理、網上申請、項目審批、會議管理等日常的工作業務,能夠初步的實現政府內部的電子政務的辦公自動化。再次,在網上建設公共的門戶網站,方便進行各個不同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將政府電子政府的辦公自動化擴大到一個新的范圍和高度,實現更大范圍真正的電子政務。

      二、辦公自動化中電子政務出現的問題

      隨著當今通訊技術越來越寬帶化、多媒體化、智能化、個人化。計算機與電子商務的突飛猛進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改變,在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迅速的來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的許多部門也順應時代的要求建設了有其部門特色的局域網,在各個部門的內部和各個部門之間甚至是整個部門系統都建成了網絡互聯、資源共享的方式。一些政府部門在網上建設公共的門戶網站,方便直接在網上進行一些網上業務,提高了辦事工作的效率。但是在網絡的基礎上辦公自動化的電子政務的應用還是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和建設,對于網絡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特別是前面所說的政府內部建設的局域網,網絡辦公資源利用率低,娛樂性卻比較強。其中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下面的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許多政府工作人員對于傳統的辦公模式非常的習慣,同時由于文化層次和觀念對通過網絡辦公方式還不是很適應和接受;第二方面是許多的辦公自動化軟件不夠人性化,不能很好的與實際工作相貼近,使用者用起來覺得比實際的更加復雜并且幫助作用也不是很大;第三方面是針對某些特定政府部門的軟件并不多甚至沒有;第四方面是網絡的安全性、穩定性不是很強。

      三、辦公自動化中電子政務應用建設

      (1)提供電子郵件功能是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基本需求

      在一個辦公自動化系統中通常包含多個應用子系統,如發文、收文、信息服務、檔案管理、活動安排、會議管理等等,可以將電子郵件信箱作為所有這些辦公應用子系統的統一接口,每一個用戶通過自己的電子郵件信箱就可以了解到需要處理的工作,而不必經常性地來回檢查不同的應用系統,辦公自動化應用系統以電子郵件作為統一入口的設計思想,可以大大提高系統用戶的友好性和易用性,減少培訓的工作量。

      (2)處理大量的復合文檔型的數據信息

      辦公自動化所處理信息的載體大多是以文件、報表、信函、傳真等形式出現,因此辦公自動化系統是典型的文檔處理系統。這些區別于傳統數據類型的信息,就是“非結構化數據”、“復合文檔數據”或“對象數據”。一般認為,關系數據庫系統(如Oracie、DB/2、SQLServer、Foxpro等)適合傳統數據類型(結構化信息)的表示和存儲,但是對復合文檔數據的處理并非能夠完全表達信息和存儲效率最高。因此,“文檔數據庫”或“對象存儲”的概念就被引入數據庫領域,其目標就是針對新出現的需求,高效率地表達和存儲管理“復合文檔數據”。當然,傳統數據的存儲和處理也是辦公自動化系統經常不可或缺的。辦公自動化系統由于其對復合文檔數據的處理要求,必須以文檔數據庫為核心建立,同時選擇性地結合關系數據庫。

      (3)包含大量的工作流應用

      所謂的工作流就是一組人員為完成某一項業務所進行的所有工作與工作轉交(交互)過程。辦公自動化應用系統的大多數應用如公文審批、各類申請等。每一項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發起者(如文件起草人)發起流程,經過本部門以及其他部門的處理(如簽署、會簽),最終到達流程的終點(如發出文件、歸檔入庫)。

      (4)支持協同工作和移動辦公

      隨著科學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日常的事務辦公中,工作人員只需要通過電子郵件、網絡論壇或者網絡會議就能方便的交流意見和討論,及時快速的做出決策,這樣不僅消除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辦事的效率,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加入到工作中去。

      (5)應有完整的安全性

      安全性控制功能成為辦公自動化系統得以投入使用的先決條件。機關辦公自動化的安全性控制要求一般包括防止非法用戶侵入、權限控制、存儲和傳輸加密,以及電子簽名。這些手段必須足夠強大,難以被攻破,而且也必須足夠靈活,方便使用者掌握和利用。

      (6)能集成其他業務應用系統和Intemet

      隨著當今通訊技術越來越寬帶化、多媒體化、智能化、個人化。計算機與電子商務的突飛猛進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改變,在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迅速的來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的許多部門也順應時代的要求建設了有其部門特色的局域網,在各個部門的內部和各個部門之間甚至是整個部門系統都建成了網絡互聯、資源共享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政府部門內外的信息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不僅宣傳了部門機構,也方便了群眾的監督,讓電子政務更加的快速高效。

      參考文獻:

      [1]鄧淑瑾. 電子政務與企業辦公自動化[J]經濟研究導報,2010,(32):267-268

      電子政務研究范文第4篇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解決廣東移動電子政務建設的問題,使得其更好的為政府和民眾服務。其研究意義就在于對目前的政府辦公程序進行改進,減低使用成本,從而更好的為百姓服務,對于政府形象的維持也是一項不可多得的舉措。

      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有:對電子政務以及移動電子政務的理論進行了綜述,并闡述了廣東移動電子政務建設的現狀和其建設的特殊性,發現了建設存在的問題:信息平臺分散,無法發揮規模效應、信息平臺功能單一,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政府政務數據庫分散,資源共享困難、電子政務建設經費投入不充分和不穩定、制度、技術與道德建設影響電子政務平臺使用安全等,接下來對發達國家移動電子政務建設經驗進行分析,分別介紹了美國、日本、德國移動電子政務建設的先進經驗,從而總結完善我國移動電子政務建設,其借鑒經驗有以下幾條:建設完善的移動電子政務平臺建設法律法規、保障政府對移動電子政務平臺建設的投入、引入競爭機制并加強對移動通信運營商的監管、建立完備的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提出廣東移動電子政務建設對策級落實措施:建設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的政務平臺、加強對移動電子政務平臺使用的宣傳、明確設定移動電子政務平臺的應用范圍、完善移動電子政務平臺的系統架構和功能設置、增加對移動電子政務平臺建設的經費投入、保障平臺安全,建立完備內部安全管理制度。

      從1990年開始,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得到廣泛的普及,隨之應運而生的電子政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在全球范圍內只有幾十個國家的政府有了辦公網站,然而在21世紀初,就迅速由幾十個發展到幾萬個網站,可見,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了電子政務的前景,并紛紛加入其中。

      目前,移動電子政務被定義為依賴于互聯網無線技術的一種信息化產業。移動電子政務屬于電子政務發展方向的另一分支,是一種新興的發展方式,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還不成熟,但隨著移動用戶數量的進一步上升,以及移動信息化的不斷升級和廣大群眾對于這種信息化的需求,這都促使移動電子政務會是全球普及的一種辦公模式。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移動信息化的發展十分迅猛,幾乎與Internet同步抓住了全球業界精英的眼球。然而移動通信更為突出的優勢在于可以實現簡單方便、更加具有時效性的利用,因此其發展的更為迅速。

      移動政務是一個新概念,這幾年我國各地信息化中已經出現了自發的、萌動的、初期的應用。各地在推進電子政務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移動電子政務建設問題上仍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目前,移動電子政務已經成為提高政府辦公效率、改善社會管理職能、提升公眾服務能力、強化政府應急處理能力的重要信息化工具。因此研究移動電子政務的建設問題顯得十分重要。

      出于研究生階段,經驗和知識還尚未成熟,所以只能從大方向上探討廣東移動電子政務建設的相關問題研究。具體技術實現的細節方法有待今后的進一步研究。移動電子政務是電子政務的一個分支,我國電子政務起步比較晚,并且也是一個新興的辦公模式,所以是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中國國內各省市的電子政務建設還不完善,所以沒有可以借鑒的好的先例,所以昆明市開展人才工作電子政務的信息資源整合的實踐問題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一項工作;三、我國的一些地方政府在推進人才工作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不能守舊,也不能脫離自身的實際情況,所以廣東省就要根據自身的政府職能來制定合理的電子政務推進方案。因此,本課題的研究還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相關的研究人員也會根據政府職能的改變來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

      電子政務研究范文第5篇

      〔關鍵詞〕電子政務;電子參與;可持續發展;SSCI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26

      〔中圖分類號〕D035-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6)11-0140-06

      〔Abstract〕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Therefore,in order to keep abreast of the latest research direction of e-government,The paper selected 2015 e-government literatures relevant to the subject in SSCI database as a sample to analyze,summarized the latest topics and trends in e-government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First,Construc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system;Second,e-government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Third,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primary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tive electronic communities;Fourth,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e-government,to hel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

      〔Key words〕e-government;e-particip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SCI

      20世紀末,世界各國相繼將信息通訊技術運用到公共部門中來,以解決政府部門機構臃腫,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應用效果顯著。之后互聯網20時代到來給公民和公共部門之間互動提供了新機遇,并深刻影響著政府部門服務提供、公民參與等活動。尤其是近五年來,基于社交媒體平臺政務的迅猛發展,使公民更加便捷地獲取公共服務,為公民參與提供新渠道。

      《2014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1]對聯合國成員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進行了評估,《2014年報告》顯示中國的電子政務發展指數(EDGI)為05450,位列第70名,遠遠落后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水平。因此,本文通過對國際電子政務研究主題總結歸納,分析其研究趨勢,希望有助于國內研究者了解國際電子政務發展,從中獲得啟發,推動我國電子政務跨越式發展。

      1研究方法

      11文獻獲取

      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是比較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數據庫,能夠充分體現出國際電子政務研究方向和趨勢,因此選取SSC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本文將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作為文獻檢索時間跨度,在Web of Knowledge平臺上搜索包含“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E-government”、“Digital Government”等關鍵詞的文獻,得到最初論文。利用數據庫下載相關論文,通過分析摘要進一步判斷文章相關性,刪除部分重復或無用文獻,最終選取62篇文獻樣本。

      12文獻期刊來源分析

      在最終62篇文獻中,有25篇來源于期刊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GIQ),占總文獻數227%。GIQ作為較早關注電子政務專業期刊,在電子政務領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另外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中也有較多相關主題文章,占97%。其他雜志譬如Information Development、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等或有1~3篇。

      2研究主題分類分析

      21電子政務建設

      211電子政務發展階段的理論構建

      電子政務是指公共管理組織在中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理論,在互聯網上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及部門之間的分隔限制,向社會提供優質、全方位、規范而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和服務[1]。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電子政務歷經20多年的發展,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電子政務發展階段給出解讀。Tomasz Janowski[6]認為電子政務是在應對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壓力中不斷改變的,理解并預測這些改變對政策制定者、政府行政人員等相關人員都很重要。他以是否存在內部變革、是否改變政府和外部關系、是否更加情景化為標準,提出了電子政府發展的4個階段:辦公自動化階段、政府改革階段、公民參與階段和情景化階段,并詳細介紹了這些階段產生的動因、條件和機制及結果。Maria Katsonis[7]從一種更加原始的角度――時間或者技術發展角度來歸納總結電子政務發展階段,即電子政務10時代、電子政務20時代和數字政府,數字政府和以往階段有8個方面不同,包括從以市民為中心轉變為市民發動的發展模型;統一默認服務通道;支持移動設備;發展新的政府治理模式;進一步打造公共部門的能力;通過靈活的方式跨部門跨系統進行采購;繼續安全的開放政府信息;收集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支持決策;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數字政府不僅僅要關注技術問題,更要關注領導力、能力、治理及文化等因素。

      電子政務理論階段的構建既是對前一階段電子政務發展歷程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發展的規劃和展望,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基于不同時代背景和技術背景,不同學者總結了不同發展階段模型。譬如,2001年Karen Layne提出的4階段發展模型:網上目錄化階段、網上交互階段、垂直整合以及水平整合階段;2005年,SianK和LongY提出5階段:網上呈現、互動、交易、改革和電子民主發展模型。2015年電子政務發展階段與之前的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點:更加關注政府與組織外部,包括與公民、企業等的關系,更加傾向于以用戶為核心,這也符合政府當前政府轉變角色的需要;預測電子政務發展更加情景化,根據國家、城市甚至社區具體情況來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整體策略;強調大數據發展和運用,推動建設數字政府。當前隨著云計算技術不斷成熟、大規模快速計算為政府部門處理海量數據,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可能。

      212電子政務執行策略研究

      電子政務自20世紀末先后經過了Web10、Web20和移動通信時代,與此相對應的電子政務發展階段也被形象稱為電子政務10、政府20和移動電子政務,甚至在有些國家已經提出了電子政府30。Vishanth Weerakkody[8]等人對132篇電子政務文獻分析整理得出實行電子政務這十多年來的成本與效益、存在的風險與機會。如何更好地規避風險,抓住機遇,提高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作出回答。Po-Ling Sun[9]提出政府20的執行框架,包括流程整合、資源整合、后臺以及前臺辦公系統整合4個方面,涵蓋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最終建設高效、合作、有責任、透明的政府。Gohar Feroz Khan[10]提出了政府20使用模型(GUM),包含信息社會化階段、集體協作階段、社會交易階段,并針對不同電子政務發展階段提出了3種不同的執行策略,具有較強實踐指導意義。Taewoo Nam[11]研究韓國電子政務30行動,從數據開放、自由獲取信息、市民參與治理、跨組織合作4個方面入手進行SWOT分析,并針對其劣勢和威脅給出可操作性建議。Fons Wijnhoven[12]研究激勵因素、阻礙因素、以及公眾社會經濟特性對電子政務項目參與動機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公民的社會經濟特征比如性別、教育等并不會影響他們參與的意愿;這與以往文獻研究結果恰恰相反,證明提高公眾參與仍有較大的可能,而且有較低目標的開放政府項目往往要比有較高目標的項目參與度高。Albert Meijer[13]從電子政務創新的階段、領域和類型三方面介紹了電子政務創新的阻礙因素,認為對于存在的問題不僅要修修補補,更需要一個整體框架和長遠目標,并進行了實證研究。Ping Gao[14]提出了在電子政務發展趕超技術創新環境下政府干預模型,該模型包含3個層次:從創新過程、創新的挑戰、干預工具三方面回顧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歷程中政府創新過程、面臨的挑戰和干預手段,認為在復雜技術環境中追求自主創新,強政府是必不可少,尤其要利用其對國家經濟和工業的控制地位發揮各種干預工具的效果,實現高水平的電子政務。

      就目前世界各國電子政務建設情況來看,政府部門推行了許多電子政務項目。但值得注意的是,電子政務項目大都以失敗而告終,或并未取得預期效果。數據顯示,我國信息化項目成功率不足30%,這就意味著當前政府部門并未抓住Web20技術帶來的種種機遇。

      上述研究者對Web20時代下電子政務發展的一個共同思路是,厘清電子政務發展現狀,確定電子政務戰略目標,制定未來一個時期內電子政務發展框架,包括發展階段、切入點或影響執行的關鍵因素,進而根據各個階段的目標和特點確立詳細的執行策略。這一思路的核心是電子政務策略要具有階段式發展的特點,循序漸進,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這是對當前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電子政務割據式發展模式的修正。

      213電子政務發展的其他領域

      Antonio Cordella和Niccolò Tempini[15]通過研究發現ICT應用在公共部門中并未減少官僚制的作用,相反通過功能簡化(Functional Simplification)即簡化工作部門工作流程和功能封閉(Functional Closure)即公共部門能成為一個無縫系統,系統內外之間是一個因果關系的輸入輸出,不受到任何干擾的這兩個功能,支持官僚制運作,作者將其稱之為“電子官僚制”。并以威尼斯IRIS系統為案例驗證該模型。Serge Kablan等人[16]討論政府在提供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時,對于那些有殘疾或者不識字的邊緣群體來說,需要考慮哪些法律要件。作者選取網上電子政務服務可獲得性和可用性兩個方面進行探討。Jeremy Rose[16]等人認為公共部門經理對復雜、缺乏清晰目標和實質承諾的電子政務項目,往往做出失敗的選擇主要是由于根植于經理所處文化環境中價值觀念相互沖突所造成的。因此公共部門經理必須厘清文化價值觀念之間關系,以便做出成功抉擇。作者從公共管理的歷史中提煉出4種價值定位即:官僚制與專業化、新公共管理運動與效率、公共價值管理與服務和新公共服務運動與參與,并進行實證研究。

      隨著電子政務在公共管理中重要性不斷增強,其他領域學者也越來越重視電子政務對其研究的影響。上述研究是對電子政務主體研究領域的重要補充,從價值、法律以及官僚制與電子政務發展之間關系的視角來探討電子政務發展,使電子政務這一學科內容更加豐富。除此之外,研究者可以開拓新角度,比如以電子政務和腐敗之間關系、電子政務和教育之間關系為切入點進行研究。

      22電子政務公民采納

      Robert Piehler[18]等總結了政府門戶網站使用者連續使用的意圖模型,該模型包含自變量――公民期望和政府的積極調整、中間變量――滿意度、因變量――使用意愿以及調節變量――網站設計、可用性、可信賴程度、安全性和質量,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基于有用性感知的公民期望和積極調試是影響滿意度和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Jooho Lee[19]等人旨在研究Web20時代下公眾采納政府的社交媒體對于政府信任度的影響。如何提升對政府信任度對于提高電子政務采納率具有深遠影響。反之公眾采納政府社交媒體也會增強對政府的信任度,形成良性循環,作者進行實證研究驗證了該假設。Nripendra PRana[20]等人提出拓展的社會認知理論,即對結果的期望、情感因素、焦慮、自我效能感和社會影響因素影響公眾對印度公共不平申訴系統的采納行為。Rania Fakhoury[21]影響采納率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信任度,包括對政府和對網絡技術的信任程度;二是公民身份,公民身份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所謂積極公民身份是指那些被賦權的、積極參與的公民。政府要逐漸培養公民信任度和不斷賦予普通甚至消極民眾參與的權利才能逐步提高電子政務服務的采納率。Anne Chartier[22]等人為回答“哪些因素阻礙了鄉村地區公民使用電子政務”這一問題,選取了感知有用性、感知可操作性、信任、感知風險4個維度來衡量與個人態度的關系,并認為個人態度直接影響個人的使用意圖,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該假設。HMBPRanaweera[23]在TAM模型的基礎上將信任作為一個附加因素進行整合來解釋斯里蘭卡政務服務采納。Omar Al-Hujran[24]等人認為低水平電子政務服務采納率需要從社會-技術、政治和文化多角度來解釋,因此他們在TAM模型基礎上整合了信任、可感知公共價值觀念和一國文化三方面因素,認為可感知公共價值和感知易用性影響個人態度進而影響個人行為意圖。最后,Nripendra PRana[25]為了整體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對103篇現有實證研究文獻進行薈萃分析,發現37對最常用自變量和因變量關系。通過進一步分析,作者發現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從相關學科中借鑒而來,在電子政務領域中運用頗顯隨意性。

      電子政務公眾采納研究一直是電子政務領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也是決定電子政務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關于電子政務服務采納這一問題,不同模型從不同角度給出解釋。除了在原有TAM和社會認知理論基礎上添加因子拓展模型之外,還有學者從公民身份、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從鄉村、偏遠地區等地理因素,以及社交媒體采納對信任的影響角度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研究角度十分多元。但是,Nripendra PRana通過對現存有關公民采納電子政務服務的文獻進行研究發現,178對電子政務公民采納的假設中僅有37對變量關系是經常使用的,還有其他很多并不常用的變量關系,那么這些變量關系研究意義何在,我們究竟是要在常用關系上向更深層次去挖掘,還是另辟蹊徑去拓展其他變量關系,是理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23電子政務與公民參與

      電子政務可以加強政策制定的咨詢過程,以提高公眾參與度。但事實是否如此,Martin Lodge[26]等人對英國政府發起的“改革繁文縟節(Red Tape Challenge,RTC)”行動進行研究。(該項行動類似于我國網絡意見征集,即政府在網絡平臺政策,民眾通過網絡對政策發表意見。基于民眾意見反饋,政府對政策方案進行修改。)通過回答RTC的行政運作機制、現存政府管理現狀以及群眾意見風向3個問題,作者發現行政運作的機制要比遠群眾的意見重要得多,即該項行動并未發揮很大的作用。Nixon Muganda Ochara[27]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盡管直覺上我們認為公民缺乏可獲得性、公民態度和使用移動技術所需技能,但是移動電子政務仍然為增強電子參與提供了平臺。Alessandro Lovari[28]等人研究了意大利10個市facebook的公民參與度,將其劃分為愛好者、單一渠道互動用戶、多渠道互動用戶和全方位互動用戶。實證研究發現531%的粉絲屬于多渠道互動用戶,他們不僅閱讀、轉發、評論信息,還會參與網上討論,并希望和政府部門實現有形的、真正的雙向交流。Julie Firmstone[29]等人研究了英國利茲市數字媒體提供的機遇對公眾參與的影響,發現利茲市當前參與只是單方面信息式參與,而非互動式參與;另外,政府的網站、社交媒體網頁之間功能是分割的,網站主要提供與服務相關信息,而社交媒體則注重機構名譽管理,兩者并未形成有效呼應和補充。盡管如此作者仍然相信,數字媒體將會在定義和重構公民與政府關系上發揮重要作用,為公民參與開辟新途徑。Enrique Bonsón[30]等人從公共部門社交媒體內容類型和媒介類型對公民參與的影響角度入手,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地方政府的信息內容或者形式大都跟組織機構環境相關,不同機構環境、內容和形式造就不同層次參與水平。因此政府部門職員在著力提高公眾參與水平和有效性時應適當考慮的內容以及形式,更好服務于公眾需求。

      通過電子政務提高公民參與度,建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協作治理模式,實現電子民主,是電子政務價值目標之一。通過上述文獻梳理發現,有關公民參與當前學者研究的關注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更多關注公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比如facebook等的政治參與,較少關注通過網站的參與形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社交媒體成為公民參與主要平臺的大勢所趨。另一個是注重挖掘公民的參與動機、參與程度、公民參與影響因素以及參與效果,但是目前對于這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其他地區該方面的研究較少;而且研究還不深入,缺乏有力理論模型。

      24電子政務的可持續發展

      技術發展是非連續的跳躍式的階段性發展,但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電子政務卻不能是跳躍性發展的,如何推動電子政務持續性發展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Yongrok Choi[31]從與發達國家的商業對比中指出政府干預的重要性,介紹了有關于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如電子政務特征、含義、政府干預模型和時機、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并最后得出結論應當從創新網絡的整體績效出發來研究可持續發展策略。Yanni Yu[32]研究了地方政府部門電子政務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現狀,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電子政務環境績效和電子政務發展水平之間沒有顯著關系,而且環境保護績效較差的部門往往披露的信息也較為淺顯。因此為了維持電子政務在環境保護方面發展可持續性,政府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Shiyi Chen[33]等人通過調查發現,電子政務所產生的效益僅占地區GDP較少部分,驗證了索羅悖論。但是信息通訊在政務領域中運用產生的影響與其發展階段有很大關聯,只有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信息通訊技術廣泛傳播和應用,其正面效益才能日漸顯現。同樣地,Mary Maureen Brown[34]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信息技術對警務效率提高并未有顯著影響。但作者認為需要從多角度來評估信息技術對電子政務效率的影響。Irene Bernhard[35]等人介紹了瑞典警察運用通信技術來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案例,顛覆了人們對電子政府的第一印象。在瑞典,越來越多地方聯系中心建立起來,這些聯系中心通過了解每個用戶獨一無二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個人定制服務,這雖然降低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但是保障了服務的連續性,提高用戶滿意度,從而形成地方政府緩慢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電子政務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決定電子政務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上述可持續發展研究中,有的學者強調電子政務在環境保護方面可持續發展,有的則關注在經濟、警務處理效率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這些研究側重點有失偏頗,因為真正決定環境保護是否有成效,決定經濟是否良性發展的是實體政府的行政能力,電子政務是政府部門有力手段和工具。因此,應當從整體比如從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維度去考察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

      25電子政務績效評估

      電子政務項目往往是復雜的,牽涉許多類型的利益相關者,包含大量的用戶基礎,且追求多樣化的目標。因此專家在評估這些項目時往往比較困難,尤其是在這些項目的評估數據不確定或者非常主觀的情況下。Mohammad Shahadat Hossain[36]等將置信規則庫和證據推理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現項目中需要改進的因素;除此之外,收集各種各樣的條件,推演可能的結果,以減少電子政務項目評估中的不確定性,從而給項目決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Uthayasankar Sivarajah[37]等從政府部門人員的內部視角來評估網絡20的應用,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出電子政務20的評估模型:收益和成本、風險以及良好影響,并通過實證研究指出評估電子政務項目時應從一個綜合的角度去考量。Sebastian Stier[38]認為政權形式以及實體政府的行政能力會影響電子政務績效。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電子政務績效與政權形式關系不大,只是民主政體更有利于電子政務創新。反而實體政府的行政能力對電子政務績效相對重要,這意味著電子政務項目需要更多技術性人才和行政資源。Malin Song[39]從環境保護這一具體角度進行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從公眾參與、服務質量以及公眾滿意度3個方面進行評估,發現只有1/4的環保網站效率較高,有效發揮網站在環保方面的作用。Filipe Sá[40]等人通過建立服務質量模型以受眾和政府部門專家的預期來要求、評估電子政務服務績效。該模型涵蓋服務質量、信息質量、管理質量以及技術質量4個方面。Cristiano Codagnone[41]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服務供給端的自我評估阻礙了政策進步和創新,評估更多的是機構感知到的質量而非電子政務服務本身的質量和可用性。因此他們提出了整體政策評估模型,包括日常監控評估和改變創新評估兩個方面的綜合評價模型。

      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不僅是對已有電子政務建設的檢驗,也是為后續電子政務的建設提供指導方向,達到以評促建的目的。通過對上述文獻整理發現,電子政務績效評估主要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是對具體項目的績效評估;另一個是從特定的角度進行績效評估。對于前者而言,研究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后者研究的關鍵在于結合學科領域發展,發現新的有價值的影響因素。

      3電子政務的研究趨勢

      通過對2015年國際電子政務研究領域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2013年、2014年國內外研究主題進行對比,分析本年度國際電子政務主題;同時,發現國外電子政務研究優秀經驗和做法,并結合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得出電子政務研究的趨勢以及熱點領域。

      31公民參與的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研究

      電子政務價值目標是透明、參與和合作。隨著移動通信技術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信息共享與公開的程度日漸提高,尤其是電子政務發展較早的國家,基本上已建成透明化政府。有些國家和地區已經致力于使用網絡20技術引導公民參與政府服務提供過程,如美國圣何塞市“城市源”系統的使用等表明公眾參與的公共服務系統建設是必要的,不僅利于政府部門節省成本,提供優質服務,而且有助于政民互動,提升政府形象,實現電子民主。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政府網站、社交媒體上公眾參與度不高,參與質量較差,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政治文化的強大影響,公民未形成政治參與意識和主動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基本不做回復或已有回復也未做到及時、有效,使得有積極參與性的公民也逐漸喪失熱情。但是筆者認為隨著公民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民主意識逐步增強,以及技術成熟運用和政府觀念轉變,我國電子政務公民參與有較大提升空間,也將成為研究一大趨勢。

      32電子政務評估與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研究

      Estevez和Janowski認為可持續發展維度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和機構4個方面,電子政務只有在以上領域中獲得顯著效用前提下,才有得以存在的必要,才能夠維持自身可持續運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以上文獻中,只有Yongrok Choi從政府干預角度研究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整體策略,其他學者或是從環境保護方面、或是GDP增長率方面進行衡量,有失偏頗。而且大多數研究結果顯示,當前電子政務發展的現狀驗證了索羅悖論。事實上大多數電子政務失敗并不是技術帶來的,更多的是組織管理、業務管理效率低下導致的。因此如何設計更加全面的評估體系,進而衡量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這與電子政務評估也是密切相關的。從當前電子政務評估現狀來看,評估視角從關注技術到更加關注組織管理,評估主體從關注政府內部到更加關注公眾需求,評估框架從一般性框架到針對具體電子政務項目設計體系,標志著電子政務評估日漸成熟,也為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了基礎。

      33基層電子政務與參與型電子社區發展研究

      目前已有的電子政務研究更多是關注電子政務頂層框架設計,研究對象更多是市級層面電子政務相關建設,較少關注基層地方政府甚至偏遠地區電子政務建設[4],農村或社區公眾辦事仍舊需要在城鎮、社區辦事部門和服務中心之間折返。尤其是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如何為農民提供政務服務、農業服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發達國家部分地區已開始積極探索參與型電子社區建設模式,借助移動通信技術和社區辦事人員對社區群眾熟悉等優勢,為公眾提供個性、貼心服務。同時公眾也可就有關社區建設方方面面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參與社區建設與發展。因此,在借鑒國外電子社區經驗基礎上,探討中國基層電子政務的發展模式和走向有深遠意義,有助于提高我國電子政務整體發展水平。

      34移動電子政務發展研究

      移動電子政務是政府部門利用網絡和移動終端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提供便利,為企業和公眾提供信息和服務[5],包含政府部門移動辦公和基于移動終端政務服務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關于移動辦公,國內外尚無成熟的發展模式,但是筆者認為,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WI-FI的全面覆蓋和公民與政府互動的需要,移動辦公發展會成為電子政務發展一大趨勢。另一方面,網絡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衍生出眾多的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等,這些社交媒體平臺不僅為公眾提供便捷服務,而且成為公民政治參與最便捷的途徑[3]。移動政務服務為群眾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為政府管理創新提供新契機。但是移動政務服務提供仍舊面臨許多問題,如移動支付問題、電子身份認證問題、政府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問題等,這些都是學術界和政府必須解決的難題。

      4結束語

      通過對2015年國際電子政務研究領域相關文獻梳理,分析年度國際電子政務領域研究主題,得出電子政務領域研究趨勢以及研究熱點領域:一是公民參與的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研究;二是電子政務評估與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研究;三是基層電子政務與參與型電子社區發展研究;四是移動電子政務發展研究,以期對國內電子政務研究有所助益。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運用與發展,電子政務發展會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在以后研究中,我們會及時關注社交媒體與電子政務的發展、政府部門數據開放情況,以及政務云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聯合國2014年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中文版)[J].電子政務,2014,(8):2.

      [2]徐曉林,楊蘭蓉.電子政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2-23.

      [3]楊蘭蓉,趙玉攀.2013年國際電子政務研究的主題和趨勢――基于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數據庫分析[J].電子政務,2014,(8):110-118.

      [4]王宇,趙玉攀,楊蘭蓉.2014年國際電子政務研究評述:基于SSCI數據庫[J].電子政務,2015,(10):96-109.

      [5]姚國章.移動電子政務發展與展望[J].電子政務,2010,(12):11-21.

      [6]Tomasz Janowski.Digital government evolution:From transformation to contextualization[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21-236.

      [7]Maria Katsonis,Andrew Botros.Digital Government:A Primer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5,74(1):42-52.

      [8]Vishanth Weerakkody,Zahir Irani,Ibrahim Osman et al.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A birds eye view of issues relating to costs,opportunities,benefits and risks[J].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2015,17:889-915.

      [9]Po-Ling Sun,Cheng-Yuan Ku.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20[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5,(32):504-520.

      [10]Gohar Feroz Khan.The Government 20 utilization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5,31(2):135-149.

      [11]Taewoo Nam.Challenges and Concerns of Open Government:A Case of Government 30 in Korea[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5,33(5):556-570.

      [12]Fons Wijnhoven.Open government objective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30-42.

      [13]Albert Meijer.E-governance innovation:Barriers and strateg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98-206.

      [14]Ping Gao.Government in the catching-up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Case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n Chin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6):4-14.

      [15]Antonio Cordella,Niccolò Tempini.E-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Reappraising the role of ICT and bureaucracy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79-286.

      [16]Serge Kablan,Arthur Oula,Emma Elliott.Legal aspects of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of online public services in Quebec and Canada[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87-406

      [17]Jeremy Rose.Managing e-Government:value positions and relationships[J].Info SystemsJ,2015,(25):531-571.

      [18]Robert Piehler,Bernd WWirtz,Peter Daiser.An Analysis of Continuity Intentions of e-Government Portal Users[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6,18(2):163-198.

      [19]Changsoo Song,Jooho Lee.Citizens use of social media in government perceived transpancy and trust in government[J].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15,(39):430-453.

      [20]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Citizens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system:Validating extend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72-181.

      [21]Rania Fakhourya,Benoit Aubert.Citizenship,trust,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use public e-services:The case of Leban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35):346-351.

      [22]Marie-Christine Roy,Anne Chartier,Jean Cre^te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e-government use in non-urban areas[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49-363.

      [23]HMBPRanaweera.Perspective of trust toward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Sri Lanka[J].Ranaweera SpringerPlus,2016,(5):22.

      [24]Omar Al-Hujran,Mutaz MAl-Debei,Mahmoud Migdadi.The imperative of influencing citizen attitude toward e-government adoption and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189-203.

      [25]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Michael DWilliams.A meta-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citizen adoption of e-government[J].Inf Syst Front,2015,17:547-563.

      [26]Martin Lodge,Kai Wegrich.Crowdsourcing and regulatory reviews:A new way of challenging red tape in British government?[J].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5,(9):30-46.

      [27]Nixon Muganda Ochara,Tendani Mawela.Enabling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E-Participation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15,21(2):205-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717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 在线午夜精品自拍小视频|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高清无码18|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偷麻豆|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国产首页一区二区不卡|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和艳妇在厨房好爽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亚洲一区亚洲二区|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女人毛片在线看|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 日本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精品|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做暖暖视频在线看片免费 |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观|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天堂网av成人在线观看| 蜜臀av久久国产午夜| 1区2区3区4区产品不卡码网站|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APP| 国产成人综合95精品视频|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内射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有码|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亚洲欧洲精品日韩av|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系列| 久久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不卡| 亚洲精品香蕉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