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經濟學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文化 價值 內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觀念形態的總和,意識形態理論認為意識形態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黨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任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當前社會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思想觀念呈現出多元混雜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點,如何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及價值觀念的理解和認同,強化其在大學生思想觀念中的內化融合及其對大學生實踐的指導引領作用,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大課題。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中最受關注的領域,必須直面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動態地掌握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領域的實際,切實了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識、認同情況,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
1 當下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要認知特征
當前,我國正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文化觀念領域日新月異,各種社會思潮、社會文化交織碰撞,社會思想、價值觀領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局面;同時,網絡信息時展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兩年手機網絡的新發展、微博等資訊交流工具的廣泛運用,人們越來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圍,面對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對文化價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樣的社會環境,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觀念意識形態上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1)當代大學生群體意識形態觀念淡化的總體傾向明顯。當下,大學生群體在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上表現出明顯的實利主義,注重實際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視知識學習、輕視道德人格培養;關注個人和小團體、忽視集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群體對待意識形態問題也表現出了較明顯的冷漠,主要表現在大局意識薄弱、政治觀念淡漠,政治參與熱情不高,對非娛樂性質的集體活動興趣不大;在理論學習方面,重視專業學習,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熱情不高,甚至認為其無用。同時當代大學生群體追求個性,突出自我,他們崇尚“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價值觀,對統一而具權威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往往抱以排斥或質疑的態度,這使他們對共同的意識形態的問題有所回避,表現出淡漠的情緒,不愿意過多談論,不關注、不感興趣。
(2)當代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在價值認知上的模糊化。面對當前社會充斥的多種多樣的思想認識與價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別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認識、喪失方向。青年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逐步穩定的階段,他們富有年輕的熱血和激情,對社會矛盾問題有著較高的關注度,但對于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想還不具備成熟理性的分析鑒別能力,可以說,大學生群體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認識模糊混亂,容易盲目跟風,他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認識往往也很片面,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不自信,對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出現的某些問題認識模糊,只看到現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實質,對某些問題一味否定,卻又說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當一些錯誤認識通過華麗的包裝,在似是而非的說理之間宣傳某些歪曲論調,大學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內化程度的具體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化是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內容得到認知主體的認同,并融入認知主體的觀點信念體系當中,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并逐步作用于認知主體的判斷、行為等實踐活動。意識形態功能主要通過社會成員主體的內化過程得以發揮,只有通過內化,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才能影響主體實踐,成為主體實踐的指導。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知總體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須立足實踐,多方面著力建構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養成的體系,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通過內化使青年大學生群體自覺地為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成長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1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而面對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越來越突顯出其弊端,灌輸式、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脫離現實生活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對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條件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加強實踐性教育模式的創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整個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中立足實踐、面向社會、聯系實際并在授課過程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就是將這種實踐性貫穿于教學的新模式。例如有學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定義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組織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獲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體驗為主要內容,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或教學環節?!雹賹嵺`性教學模式能夠有力地幫助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有關理論,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在體驗中自覺內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因此,也有學者直接將內化的過程作為實踐性教學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精心組織下,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使學生通過調研、研討等方式,利用圖像、案例、情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感知社會,體驗人生,實現“教化”與“內化”,“知”與“行”相統一的一種教學模式?!雹诳梢?,只有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探索實踐性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導和帶動大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理論。
2.2 加強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構筑
校園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內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營造多層次、全覆蓋的校園文化,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一是充分發揮宣傳欄、廣播、刊報、影視、網絡等校園文化載體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空間,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思想內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辦公室文化;三是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融于各種各類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與校園的節慶文化、晚會文化、社團文化相結合,使大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有關思想內容。
2.3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實踐體系構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僅可以通過教育和各種活動成為大學生所見、所聞、所感,還可以通過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實踐,長久地鼓舞、陪伴和影響大學生的成長。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路徑相結合,從進入大學開始,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設定自我成長的核心價值觀,以此為指導,制訂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和學年計劃,組織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定期進行總結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勵。其次,注重創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校外生活體驗平臺。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體驗生活,在生動的實踐中升華思想。第三,應該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能有效感染和帶動大學生的輔導員隊伍,在師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內容的認識。
文章來源: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名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有效性及內化路徑研究”,項目負責人鄒萍,項目編號2013SZKT04
注釋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鄭向東,申群喜.健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社會縱橫,2007.7.
② 陳友放.創新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新模式.職教論壇,2010(12).
參考文獻
[1] 馬艷青.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
關鍵詞:數學;現代經濟;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6-0006-03
引言
數學方法的引入成為推動現代經濟分析的重要力量。作為現代經濟分析對象的社會經濟行為與經濟現象很難在人為控制的實驗環境中重復進行,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表現出較大的復雜性和動態演變性。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的應用面臨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數學工具的濫用和誤用反而影響了現代經濟分析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需要對現代經濟分析中的數學應用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對現代經濟分析中數學方法應用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并有相關文獻發表。已有文獻注意到現代經濟分析中的數學化問題,甚至有文獻從諾貝爾獎獲得者角度分析數據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學者指出計量經濟模型存在誤區,有學者強調數學在現代經濟多元化分析方法中存在的不同極端化問題,還有文獻關注數學方法在不同經濟學分支中的作用,也有學者在分析現代經濟分析方法中關注數學方法應用問題。本文以現有文獻為基礎,探討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作用、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進方向。
一、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的作用
現代經濟分析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學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沒有數學方法的引入和應用就沒有現代經濟分析方法。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大量數理分析模型的構建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從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兩個方面推動著現代經濟分析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具體而言,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發揮著如下五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數學方法的引入使得現代經濟分析能夠簡化研究對象,抓住復雜社會經濟現象中的關鍵因素和關鍵變量,進而探討關鍵因素與關鍵變量之間的因果聯系和相關關系。數學方法在簡化現代經濟分析方面發揮了三方面作用:一是抓住關鍵變量,忽略次要變量,簡化變量種類和數量,使得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與因果分析變的可能和簡便;二是通過觀察關鍵變量的變化分析社會經濟運行總體特征和規律,能夠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擾和消極影響;三是抓住人類經濟活動與社會經濟現象的主要特征,分析人類經濟活動與社會經濟現象變化的主要特征與規律。
第二,數學方法的引入有利于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的統一和完善,解釋現代經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數學方法具有嚴密性和邏輯性強的特點,能夠完善經濟分析方法,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范現代經濟分析的基本工具,使得各種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間具有可比性、可選擇性和可轉換性,促進各種經濟分析方法之間的分工合作、相互補充、相互配合與相互促進;二是準確定義現代經濟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例如需求(demand)、供給(supply)、偏好(preference)、效用(utility)等的界定,使得學術界在使用這些概念時能夠取得共識,避免歧義的產生和無效的學術論爭;三是能夠對現代經濟分析的基本原理進行科學闡釋、論證與說明,明確界定原理的應用范圍和邊界,例如對供求原理(law of demand and supply)、薩伊定理(Say’s law)、凱恩斯定理(Keynesian law)等進行規范化與形式化。
第三,數學方法的引入可以在特定假設條件下對現代經濟分析中的相關命題和結論進行邏輯證明,既可以證實也可以證偽?,F代經濟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數學工具,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邏輯一致性地得出相關命題、引理與定理。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數學工具特別是數學方程對設定的經濟環境進行精確描述,排除各種模糊狀態,界定各種變量及其相互關系;二是利用數學工具從假設條件邏輯一致性地推導出相應結論,能夠檢驗推理過程的邏輯性和準確性,從而對推理過程證實或者證偽;三是對現代經濟分析結論進行邏輯檢驗,分析特定結論或者命題成立的前提條件,對結論或者命題進行證實與證偽。
第四,數學方法的引入可以對現代經濟分析得出的各種定理、命題、原理進行實證檢驗,考察現代經濟分析是否與現實人類經濟活動或者社會經濟實際相吻合。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數學方法來選擇合適的樣本數據或者典型案例,為實證分析提供科學、合理、可靠、準確的經驗證據;二是構建計量經濟分析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分析理論模型與現實數據之間相互擬合的程度;三是利用數學方法對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進行理論解釋與政策分析,對經濟分析結論、命題和原理進行評價,探討改進的可能方向。任何現代經濟理論、結論、定理和命題都必須對現實的人類經濟活動或者社會經濟現象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如果不具有解釋力,則必然喪失理論價值。
第五,數學方法的引入還可以拓展現代經濟分析的思路與框架,對人類經濟活動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科學描述,減少模糊性和誤差。這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彌補定性研究或者描述性研究在準確性和精確性方面的不足,提高其解釋力和準確性;二是把原來沒有納入或者難以納入的人類經濟活動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納入到現有的現代經濟分析框架之中,擴大現有理論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釋范圍;三是建立新的理論或者解釋框架,對已有理論進行拓展和創新,對新出現的人類經濟或者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科學解釋;四是對不同的理論及分析框架進行比較和綜合,推動現代經濟分析理論不斷進步和演化;五是為各種經濟活動主體特別是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決策提供方法論工具,減少決策的誤差和不確定性。
簡言之,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沒有現代數學的引入,則現代經濟分析技術不可能進步如此迅速,也不可能在諸多社會科學門類中保持持續的領先地位。
二、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一,數學方法的引入也可能導致現代經濟分析對象的復雜化或者簡單化,弱化了現代經濟分析能力。除了社會經濟現象中的關鍵因素和關鍵變量,還存在大量的非關鍵變量和次要變量,但這些變量也處于不斷演化之中,也有可能轉化為關鍵因素或者關鍵變量,變量的演化和轉化也可能對已有的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產生沖擊和消極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抓關鍵變量和忽略次要變量的方法有可能產生遺漏,簡化變量種類和數量有可能使得分析簡單化,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與因果分析結論可能遠離現實;二是通過觀察關鍵變量的變化分析社會經濟運行總體特征和規律時可能忽略次要變量轉化為關鍵變量的可能性,使得分析結論難以經受實踐檢驗;三是在抓人類經濟活動與社會經濟現象的主要特征的同時,可能忽略了一些雖然表面次要,實際上且發揮了關鍵性影響的特征,使得經濟分析產生誤差與偏差。
第二,數學方法的引入雖然可能有利于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的統一和完善,也可能導致簡單化和教條化,使得發展出的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脫離人類經濟活動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的實際。數學方法在發揮嚴密性和邏輯性強特點的同時,也可能對其他科學研究方法產生排擠效應,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雖然各種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間具有某種可比性、可選擇性和可轉換性的特征與可能性,但各種分析工具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沖突、不協調和相互排擠現象,有可能導致研究思路的混亂;二是雖然現代數學方法在準確定義現代經濟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不同的數學方法之間也可能導致混亂和模糊,不僅不能夠達成共識,反而可能導致歧義的產生和成本較高的學術溝通障礙;三是雖然能夠對現代經濟分析的基本原理進行科學闡釋、論證與說明并明確界定原理的應用范圍和邊界,但也可能導致學術研究的僵化和教條化,出現現代經濟分析中“洋八股”與“土八股”現象,阻礙學術進步。
第三,數學方法的引入雖然可能在特定假設條件下對現代經濟分析中的相關命題和結論進行邏輯證明,但也存在既不能夠證實也不能夠證偽的可能性和現象。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通過數學工具特別是數學方程對設定的經濟環境進行描述過程中,不同的學者或者學派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導致各種描述方法和變量分析的不統一與不規范,產生較大歧義;二是在利用數學工具從假設條件邏輯一致性地推導出相應結論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各種錯誤和失誤,進而產生各種謬誤并影響經濟活動主體的相關決策,產生誤導甚至帶來各種沖突、成本與損害;三是應用數學方法對現代經濟分析結論進行邏輯檢驗的過程中可能面臨數學工具不足或者偏差太大的可能性,限制了思想的進步。
第四,數學方法的引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經濟分析得出的各種定理、命題、原理進行實證檢驗,但受到樣本數據收集成本與技術手段的限制,這種檢驗也只具有相對準確性,還需要不斷完善與改進。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數學方法不一定能夠選擇合適的樣本數據或者典型案例,也并不一定就能夠為實證分析提供科學、合理、可靠、準確的經驗證據,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這些都需要數學工具的不斷進步和完善,也需要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二是在構建計量經濟分析模型并進行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過程中,因為采取不同的估計和檢驗方法,得出的結論有可能出現較大偏差,導致分析結論的多樣性和多重均衡性,影響到相關判斷和評價;三是雖然可以利用數學方法對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進行理論解釋與政策分析,但不同的分析者或者決策者對相同的結論可能產生不同的解讀方法與視角,可能喪失科學研究的客觀性與公正性。
第五,數學方法的引入雖然可以拓展現代經濟分析的思路與框架并對人類經濟活動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科學描述,在減少模糊性和誤差方面取得一定程度的進步,但也可能超出數學解釋應有界限,出現泛數學化、泛模型化的現象,甚至可能出現各種形式的教條化、簡單化和過度解讀現象,阻礙人類思想進步。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出現泛定量化、泛精確化研究現象,人類經濟活動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的某些方面并不是可以完全用數學方法進行精確刻畫的,過度定量化可能導致出現用定量方法簡單裁決現實問題;二在把新社會經濟現象納入到現有的現代經濟分析框架過程中出現用理論剪裁現實,出現“削足適履”、“邯鄲學步”等怪現象,導致非理性的理論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釋范圍的不當擴大,損害科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三是在建立新的理論或者解釋框架并對已有理論進行拓展的過程中出現“偽創新”現象,即通過改頭換面的重復論述或者“嘩眾取寵”式的舊理論導入產生“泡沫學術”,不僅不能夠推動科學研究進步,反而阻礙真正的理論創新。
三、現代經濟分析中的數學應用的改進方向
第一,提高數學方法應用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嚴謹性,防止各種形式的數學工具的誤用和濫用。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準確把握社會經濟變量的演變規律,正確區分各種變量的類型,防止誤用和濫用變量進行相關性與因果性分析;二是不斷完善數學分析工具與手段,反制數學工具的誤用與濫用;三是在利用數學工具進行經濟分析的同時,也不能夠放棄其他科學方法,使數學方法與其他科學研究方法之間相互補充與配合。
第二,在把數學原理應用于現代經濟分析時,必須充分了解和認識其局限性和存在的多種不足,防止各種誤差和偏差的出現。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了解各種數學工具使用的條件和局限性,防止數學工具在其非定義領域使用;二是在定義現代經濟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例時準確而嚴密,防止歧義,盡可能在學術共同體內部能夠達成共識;三是對一些不能用數學工具表述的原理和解釋給予尊重,遵循科學研究方法多樣化原則。
第三,數學方法必須為分析和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服務,而不是為了顯示某種技能和脫離現實的教條服務。如何經過數學方法形式化了的經濟理論、結論、定理和命題都必須對現實的人類經濟活動或者社會經濟現象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如果因為成為教條或者擺設則必然喪失其解釋力和理論應用價值。需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改進:一是通過數學方法選擇樣本數據時必須保證樣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同時必須保證案例分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在不到改進計量經濟分析模型和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方法,盡可能消除因為數學方法使用的誤差和偏差;三是利用數學方法對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進行理論解釋與政策分析時,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夠簡單套用,不斷提高政策分析的科學性和應用性。
第四,不斷改進和推動數學方法的改進、創新和完善,為現代經濟分析提供更為科學和可靠的研究工具,不斷拓展現代經濟分析的新思路與新框架,不斷提高經濟學理論的解釋力。需要在三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充分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比較優勢,相互配合與相互補充,不斷改進和提高經濟分析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二是在把原來沒有納入或者難以納入的人類經濟活動及相關社會經濟現象納入現代經濟分析框架時,需要不斷創新并擺脫僵化思想和方法的約束;三是適應現代經濟分析的需要,不斷開發出新的數學分析工具,不斷拓寬數學分析的視野,為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決策提供更為科學、更為準確、更為先進的方法論工具。
結論
現代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分析現代復雜社會經濟系統中相關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演變規律與影響效應,進而研究現代經濟系統運行的一般規律并為相關決策主體特別是消費者、企業家和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與經驗參考。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數學工具的濫用和誤用反而影響了現代經濟分析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需要對現代經濟分析中的數學應用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現代經濟分析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學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沒有數學方法的引入和應用就沒有現代經濟分析方法。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大量數理分析模型的構建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從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兩個方面推動著現代經濟分析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數學在現代經濟分析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制約因素,不僅直接妨礙現代經濟分析的進一步發展,也對數學本身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隨著現代經濟分析中大量數學方法的引入和應用范圍的擴展,在充分發揮數學工具嚴密性、準確性、邏輯性和科學性優勢的同時,也必須盡可能避免數學工具誤用、泛用與濫用現象的出現。必須不斷推進數學方法的進步和創新,為現代經濟分析提供更為科學、準確、可靠的研究工具。
參考文獻:
[1]李衛華.數學推理方法與現代經濟學的杜撰性質[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1):45-51.
[2]程祖瑞.數學化與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J].學術問題研究,2005,(1):25-29.
[3]張衛國.經濟理論、數學應用與經濟學語言[J].經濟評論,2008,(2):36-44.
[4]韋敏.對經濟學數學化的思考[J].財經科學,2003,(3).
[5]趙凌云.經濟學數學化的是與非[J].經濟學家,1999,(1) .
[6]張文修.經濟學研究與數學方法――從諾貝爾獎看數學在經濟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當代經濟科學,2002,(1) .
[7]賈文.認識計量經濟模型應走出五大誤區[J].財經科學,2003,(3) .
[8]曾國安.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關于經濟學研究方法多元化問題的思考[J].經濟評論,2005,(2) .
【關鍵詞】潛在運輸需求;資源優化配置;區域經濟發展
0 引言
我國交通運輸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的運輸瓶頸基本得到緩解,但并未完全消除??傮w運力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大量運輸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滿足,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進一步挖掘潛在運輸需求,對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潛在運輸需求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包括現有的運輸需求預測理論,在考慮潛在運輸需求方面也很不到位。基于此,本文將淺談對潛在運輸需求的認識,分析挖掘潛在運輸需求的可能性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 潛在運輸需求的內涵
潛在運輸需求是按實現程度對運輸需求的一個分類,即未實現的運輸需求。要明確其內涵【1-4】。相比之下,本文更為支持長安大學吳群琪教授對運輸需求內涵的界定:運輸需求是指一切有利于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對人與物的位移的需要。它體現出了運輸需求的客觀性、運輸行為的本質、需求主導的觀念和運輸需求的無限性和多樣性特征。【5】
潛在運輸需求是指在當前運輸供給條件或需求者支付能力約束下,尚未得到滿足的運輸需求。其中,運輸供給條件包括運輸供給總量水平、運輸供給技術水平以及運輸服務價格水平等多方面的內容。它與現實運輸需求是一組相互對應的概念,共同構成了運輸需求的全體。從運輸需求的內涵看,潛在運輸需求的實現是有利于國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的,否則就不屬于潛在運輸需求的范疇。
資源優化配置是人類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是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任何資源配置的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6】。也可以這樣理解,在資源最優配置狀態下,每種資源的比較優勢都得到最充分發揮,都能夠物盡其用、各展其長,不可能找到更合適的利用空間,同時,任何別的資源也不可能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代替這種資源的使用。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其生產地和消費地往往存在一定的空間距離,要克服這種空間障礙,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就必然產生資源以及為利用資源所必須的人員和物資流動的需要,這種位移的需要就構成了運輸需求。由于運輸供給條件和運輸服務價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現實的資源配置狀態遠沒有達到最優狀態,作為潛在運輸需求存在的運輸需求還大量存在。因此,潛在運輸需求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存在。
2 挖掘潛在運輸需求的意義
挖掘潛在運輸需求是在特定技術經濟條件下,充分利用現代交通運輸的便利,使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未實現的運輸需求得以實現。主要體現在區域資源開發利用,要大力開發區域內特有的資源,或是與外部相比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資源。這里所指的資源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陽光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等一切通過合理利用能夠給人類帶來福利的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存在。潛在運輸需求的挖掘對于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運輸需求的本質就是基于人或物的位移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7】。滿足了運輸需求就是對資源配置狀態進行了一次帕累托改進,使資源配置趨于更優。挖掘潛在運輸需求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資源的優化配置必然能使資源的利用帶來更多的效益,改善資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福利,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另外,由于潛在運輸需求的實現能夠帶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對于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可以通過開發利用該地區的特有資源或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資源來發展地區經濟,從而縮小與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差距,這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大局、民族大團結等都舉足輕重。不僅如此,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潛在運輸需求實現條件的成熟還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 結語
要以運輸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包括基礎設施的興建、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的創新,優先滿足那些最能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運輸需求。
參考文獻:
【1】許慶斌,榮朝和,馬運等.運輸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第139頁
【2】陳貽龍,邵振一.運輸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143頁
【3】肖建明.西南鐵路市場需求分析及產品營銷對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5月
【4】吳群琪,馬.對運輸需求理論問題的再認識[J].綜合運輸.2004,3:8-11.
【5】吳群琪. 基于運輸需求理論的路網規劃方法與理論研究[R].西安:長安大學,2010.
一、西藏經濟學的功能
西藏經濟學同其他經濟學科一樣,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由西藏經濟學特殊的研究對象所決定,使其基本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兩方面。
(一)西藏經濟學承擔著西藏經濟藍圖設計者的重任
西藏在我國屬欠發達地區,這是指以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育程度為基礎的國民經濟的整體落后性。如,勞動者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及觀念較為保守,產業發育不健全及相互關聯度低,產品價值含量低及競爭力不強,資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低,對外經濟交流的范圍較窄及力度較弱,對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一些現代經濟觀念接納及認同的速度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國民經濟的自我造血功能太弱,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嚴重不足等等,以上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僅有良好的愿望和勃勃雄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是根據西藏的具體情況,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及的方法,制定出科學的發展規劃——設計、制定出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可行性方案(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資源配置方向及經濟發展速度等),以及實現這些藍圖規劃的行為準則、原則和實施步驟等。
(二)西藏經濟學承擔著社會啟蒙的重任
社會啟蒙教育,就是指導人們利用科學知識,特別是現代經濟理論知識在經濟建設活動中,進行是非判斷、優化選擇、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進而明白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等。就西藏而言,如果人們光懂得必須加快西藏經濟的發展步伐及如何加速發展西藏經濟等,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西藏社會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應當選擇的模式及前進的方向;什么是值得爭取發展的目標;西藏產業結構的調整應當遵循什么原則及其調整優化的方向是什么;如何開辟西藏的財政收入來源及如何正確處理西藏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的關系;西藏在開發當地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應堅持什么樣的原則和模式;西藏各民族在保持和繼承傳統飲食文化的同時如何不斷調整和優化消費結構;宗教感情與科學精神及原則的關系如何處理;西藏各民族應如何確立自己在西藏社會經濟振興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對待和認識像西藏這樣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數量與質量的關系等等。
西藏經濟學的社會經濟設計與啟蒙教育功能,二者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就其作為社會設計者的功能而言,如若不能在明辨西藏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是非與價值取向的前提下進行設計和構建,不能充分地說明一種方案、一個規劃、一種經濟行為是否會有利于西藏人民,是否有利于西藏產業結構的調整及是否有利于西藏的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那么,該設計將不可能起到推動西藏國民經濟沿著持續、健康、快速的方向發展。同樣,盡管西藏經濟學作為社會啟蒙教育的功能,會告訴人們如何評價及選擇一個目標、一種方案、一種模式,但如果不發揮其作為設計者的功能,那么,即便是多么美好的目標及誘人的前景,也會因為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而成為海市蜃樓。
二、西藏經濟學的內容與任務
西藏經濟學作為一門新創的經濟類學科,它的特殊功能便決定了它的研究內容與任務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一)西藏經濟學的內容
西藏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
1、西藏社會主義經濟奠立于其上的社會生產力前提與自然環境。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一個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性質及狀況,都是對在此以前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直接繼承和發展,社會革命可以砸碎舊的“社會機器”,但卻不能拒絕舊的社會生產力。西藏的社會革命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也一樣,是在接受和吸納該地區原有生產力狀況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營造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及經濟基礎的。所以,我們在研究西藏現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時候,就必須從西藏的歷史著手。同時,人們的經濟活動過程,從原本意義講就是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流和結合的過程,不同的自然環境決定著這一交流和結合過程的不同特點與內容。這一性質便決定了在探討和研究西藏經濟的運行規律時,必須認真、客觀、詳細地和認識西藏的自然環境,全面和準確地把握這個特定的環境對西藏社會經濟運行過程所產生的。
2、西藏主義制度的建立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方式、特點。西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過程因受特殊背景的,而呈現出了與國內其他省市!區"不同的運行軌跡,在西藏地區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之后的近三十年時間里,其經濟運行因受到了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的綜合影響,使該地區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時間起步、、方式、特點諸方面及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歷程中,都受著特殊的支配而表露出鮮明的個性特征。這一塊是西藏經濟學的一個重點區域,由此表明西藏當代社會經濟運行過程是該學科的重點研究內容。
3、西藏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人的因素。歷來認為,在社會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人(勞動者)的因素是最為關鍵的。解放和保護生產力,最根本就是要調動、激發、保護和提高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能動因素。西藏作為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是中國藏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在全西藏260多萬人口中,藏族人口占到近95%),此外,西藏區內還居住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和漢族。根據歷史唯物論原理,由于人口比例的關系,使藏族人民必然地成為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活動中的主要構成力量。但是,對于在什么樣的原則下探討這一及如何調動西藏各族人民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積極性等問題,都必須能夠首先從上予以研究和論證。
4、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西藏國民經濟的社會規定性決定了它與全國經濟運行的組織方式等一般特征,都必然地有著根本的一致性和同一性。所以,為了能夠確保西藏國民經濟從加快發展到跨越式發展的轉變,就必然地要根據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愿望,對經濟運行的速度、結構比例、人與的關系等重要問題和主要關系進行規劃和設計,盡可能地為該地區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指明方向,提供可供的操作原則、依據等。
(二)西藏經濟學的任務
1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發展的背景和現狀
二十多年前,除了美國,蘇聯心理學是世界心理學的又一大中心,蘇聯是世界上從事心理學研究最積極的國家。蘇聯解體后,作為獨聯體主體的俄羅斯心理學在研究人數、研究機構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優勢與特色。俄羅斯學者在國際學術性期刊上發表心理學論文的數量居世界第6位,而經濟學居第9位,政治學則居第10位。由此可見,今天的俄羅斯心理學在世界主流學術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蘇俄心理學的發展基本遵循著兩條路線,即維果茨基所開創的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和蘇聯心理學體系創立者魯賓斯坦所引導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前者的代表人物有維果茨基、列昂捷夫、魯利亞、加里培林、贊科夫、達維多夫和塔雷金娜等,其主要陣地為蘇聯(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
主體心理學思想的路線由魯賓斯坦所開創,其追隨者布魯什林斯基創建了代表著當今俄羅斯心理學發展方向的主體心理學。主體心理學理論廣泛地應用于個性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咨詢和經濟心理學等心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特別是,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私有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成立了以A.幾菇拉夫列夫(A.見。}Kypaaaea)、E.B.霄洛霍娃、B.兀。巴孜尼亞科夫(B.n.[IosHSKOB)等為首的經濟心理學研究課題組。在主體心理學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對在俄羅斯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所有制形式變化情況下的不同社會群體調節自己經濟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專門的研究,特別探討了經濟活動主體的各種積極性和心理態度的問題。
1987年基多夫出版的專著《經濟心理學》開創了蘇聯俄羅斯的經濟心理學。當今,在俄羅斯科學院內部聯合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和法學等各方面力量,以整合經濟學和心理學。并成立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社會與經濟心理學實驗室、國立貝加爾經法大學社會與經濟心理學系、圣彼得堡財經大學經濟心理學實驗室。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聯合會議成為了傳統。
近幾年在伊爾庫茨克(2002)、卡盧加(2007)、圣彼得堡(2008)和莫斯科(2012)召開了全俄或者國際性的經濟心理學大會。近幾年他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KypaBneB A.幾。分別于2005和2007年出版的《經濟心理學:理論問題和經驗研究的方向》、《經濟自決:理論和經驗研究》等。同時,俄羅斯心理學界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經濟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出版有相應的本科教材,如,2004年出版的由3.3.
BaXHTOBa主編的《經濟關系主體感知的社會經濟特征》、1999年出版的由o.C.且eflHera主編的《經濟心理學》、2003年出版的由B.兀。H03HnKOB主編的《經濟心理學》和2005年出版的由B.A.Pafia6epr主編的《心理經濟學》等。
當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向有兩個。第一個方向研究的是基本經濟現象,如金錢、財產和勞動等。第二個方向研究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的社會心理研究的對象,但是從經濟的角度進行研究。作為經濟心理學相對獨立研究方向傳統地研究了不同社會群體對金錢的態度和“金錢行為”的特征他們分析了個體和群體意識中的經濟價值問題個體的經濟自決問題。近幾年他們還特別關注了共同經濟活動中的工作相互影響的心理特征
2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2.1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突出對經濟意識的研究
西方的經濟心理學以及深受其影響的我國的經濟心理學都比較一致地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關于特定行為人的經濟行為(俞文釗,2004;王光榮,2010;馬勝祥,2008)。在俄羅斯心理學界,他們把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經濟積極性(個體與群體主體的經濟意識、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規律、經濟現象及其與心理現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B.兀。n03HffKOB,2004)。經濟現象的社會心理分析可以在不同的生命活動水平展開,其主體可以是個體、群體和大群體。與西方傳統經濟心理學一樣,他們認為,經濟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經濟行為,但他們還更加關注經濟意識及其與經濟行為的相互關系。他們既研究個體和群體主體的消費、投資、儲蓄等經濟行為,并更為關注經濟意識現象的結構和動力等問題。他們認為,經濟意識現象的產生不僅有外在的因素,如知識內容的變化、關系情態的變化和行為準備狀態表現水平及方向的變化等;而且經濟意識的動力產生于其各要素的矛盾中,如過去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個體與群體經濟意識內涵發生變化的內部機制。經濟意識現象最重要的動力點就是時間構成要素,即在主體生命活動中存在的時間連續體:過去一現在一將來。屬于主體過去意識經驗的要素有:個體和群體所追溯的對過去社會經濟變化的記憶、與它們相關的知識及與主體的關聯性。屬于未來的期待和預測范疇的有:未來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及其目標和計劃等。而屬于當前的緊迫的經濟意識內涵只是這個時間連續體中的一個點,其變化的可能性取決于外在社會經濟條件的動力和主體自身的積極性。對于經濟行為與經濟意識的相互關系,他們認為,是辯證的關系(B.兀。H03HgKOB,2000,2001)。一方面,經濟意識現象是在主體生命活動的外在的、變化的社會經濟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其自身決定著經濟積極性的方向和水平。這種聯系不僅表現為主體經濟意識和行為的協調性,也反映出它們之間的巨大分歧和矛盾,這些分歧和矛盾成為了主體經濟意識的動力要素和主體經濟行為的調節器。
2.2 他們提出了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具體原則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是經濟人假設。然而,人并不是經濟學家所想象的理性的經濟人。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經濟”、“非理性”的“非正?,F象”,正是對經濟學完全理性原則的嚴峻挑戰。
因此,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崧P注到人類行為的非理性一面,研究了不確定條件下的經濟決策行為,并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以丹尼爾??崧鼮榇淼慕洕睦韺W理論也存在局限。如,單一問題設計的信效度問題、決策偏差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等(李永鑫,黃宏強,2007)。相對來說,俄羅斯經濟心理學提出的具體研究原則在一定程度t-.克服了西方經濟心理學的這些局限,更加關注經濟行為產生文化歷史條件、人的主體性等。
2.2.1 經濟活動文化歷史條件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行為的規律不是絕對萬能的、超越歷史的;經濟行為的心理特性帶有文化的烙印,取決于統一的歷史發展特征;另一方面,許多對現金消費及其他形式經濟行為跨文化研究的結果、對在社會經濟緊急變化條件下的社會心理現象動力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原則的經驗基礎。
2.2.2主體性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人伴隨經濟條件影響和經濟作用的消極對象,而是在與其他經濟主體交互作用中實現不同經濟行為方式的能動主體;基本的主體性特征有:積極性、行為的意識性、目的性和選擇性。
2.2.3 經濟主體行為與意識的辯證統一原則經濟主體的行為和意識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等同的,也就是,經濟行為主體及其意識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似性和協調性,而且還有分歧和矛盾。
2.2.4經濟現象與社會~心理現象相互聯系和影響原則
這一原則強調,在調節主體經濟行為和反映不同經濟生活方面的心理現象中存在著經濟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2.2.5理論與實驗、實踐相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意味著,經濟心理學理論發展既與包括實驗的經驗研究,而且與不同范疇經濟生活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這也顯示出心理學實踐者對科學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的關注,也顯示出根據社會心理生活提出的經驗研究任務。
2.3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關注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
由魯賓斯坦和布魯斯林斯基開創的主體心理學思想,在俄羅斯心理學中,特別是在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在其經濟心理學領域,突出經濟積極性的主體范疇是必然的。按照主體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主體的人。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們提出并在理論與實踐中研究了主體工作積極性概念。這一概念整合了內在(心理)的和外在(表現于現實行為)的主體積極性現象。工作積極性概念在經濟活動及其主體的心理研究的概念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首先,它強調了主體積極性的內在心理特性。積極性的心理基礎包括目標、動機、期待、意愿以及其他的調節經濟活動的主體動機因素。其次,工作積極性概念能夠實現的不僅是對主體經濟活動質的、而且還有量的分析,與其動力和評價水平相聯系。工作積極性的方向表現在經濟活動條件的選擇上。工作積極性的水平則體現了經濟活動的強度及與其存在相聯系的能量與資源消耗的總和。他們的研究顯示,在主體工作積極性范疇,社會心理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工作積極性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 對俄羅斯經濟心理學的評價及其對我國經濟心理學研究的啟示意義
俄羅斯經濟心理學以新的方法研究影響工作積極性的社會心理因素問題,其創新之處在于,揭示的因素能夠描述主體工作積極性變化的社會心理機制,評判它們的社會心理指標和方法,可以用以分析和預測不同社會群體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根據社會心理指標在經濟活動之前以確定提高或降低去工作積極性。
經濟心理學研究的目的最終就是為了服務于經濟。隨著近幾年來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擴散和放大,深處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中國也深受影響。當前形勢下,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西方主流經濟學自然而然成為批判的焦點。在我國面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國際金融債務危機的內外雙重壓力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