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危機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管理;組織;發展
【Abstract】 A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framework of processes and procedures used to ensure that an organization can fulfill all tasks required to achieve its objectives. For instance, 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improve thei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rough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 oversimplification is "Plan, Do, Check, Act". A more complete system would include accountability (an assignment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a schedule for activities to be completed, as well as auditing tools to implement corrective actions in addition to scheduled activities, creating an upward spiral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But there is also a downward spiral to this system. There are many signs that suggest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n an organization and this may lead to a crisis. When top level managers’ start buying expensive toys and handing out large bonuses instead of working on the company’s real goals and strategies we know that something is not right. Changes in top level management might not the best option or solution when the company is at risk. Companies have to work very hard to maintai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but not to start new products that are out of the reach and traditions of the company. This way the company will avoid running into problems they thought as solved.
【Key Words】Management; organization;development
The shortest definition of a financial crisis is lack of money. Whether it will be our money, our client’s money or our supplier’s money. But we will take a look at this issue some other time. Now let’s look at the symptoms that lead to a crisis situation in an organization. Peculiarly these symptoms were recognized after a special research was made by the, “Guess who?” the American Banking Association. Oddly enough we ask the question why these guys aren’t reading what they paid for.
Here we will look at the “Concerning symptom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1.Remarkable changes in the behavior, routine and way of life of key company personnel.
It is just like marriage. I read it in a ladies magazine under the title “It he cheating on you?” The key word here is remarkable. In some situation it can be interpreted like a change of behavior. New and expensive clothes, cars, yachts, business trips abroad, ever so expensive hotels and so forth. This is a direct quote from the author of this enquiry. I am nor making this up. And something very curiou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attitude 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key staff. This will give you ever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2.Inability of key senior management staff to formulate clear goals and overall company strategy.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senior management doesn’t have the require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is a strategy and overall mission written somewhere but placed in a drawer somewhere which means that it is inexistent in practice.
3.Family and marital problems of key figures.
Let’s not dig to deep, its all clear. Interestingly thought these problems are equally relevant regardless of the size of the company. The conclusion ion this case is that family types should not run large corporations. They have proven that they make very bad decisions.
4.Lowering the client’s emotional commitment.
I did not understand it at first so let me explain. It is all about an evident change in the behavior of our most precious clients and/or the biggest group of loyal clients. Not only are they buying less from us but they are not attending company events, they are not present at company presentations and are not attending product promotions. A clear indication of such actions among our clients is when they intentionally avoid contacts with us.
5.Changes in top level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An abrupt change always creates problems, conflicts and tensions among the staff. The key word here is rejection, but because I am not able to find a practical example I will stop here.
6.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specialist.
Many times we have commented on this problem and we will do it again. Every organization is supported by 10-15% of its personnel. This is the key workforce in an organization. These are the people than we need to protect and cherish. We all know bout the “butterfly effect” that waved its wings over Europe and caused a typhoon in the Philippines. The key figures are the chaos butterflies but with enormous wings.
7.Return of problems we thought as solved.
Here is a very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ly useful obsession. Here is something very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ly useful. Read it again and think about it. You are smart; since you made all the way to point 7 you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8.Sharp and unexpected attempts to start a new business.
We all what to try something new, especially if it looks lucrative, profitable, prestigious and interesting. And most certainly when we know nothing about it. Be aware of key phrases such as: “We are a flexible company and we are always looking for new opportunities”.
Let us stop here at the Chinese favorite number, eight. It brigs luck, prevents infinity and it definitely looks like a worm with an mixed up identity.
基于這一點,陳東琪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們的影響還是非常直接的:“盡管額度好象不是太大,只有幾百億,但是折合成人民幣也是好幾千億人民幣,而且一定還有一些是我們目前還不清楚、沒有披露的損失,所以這方面的損失也不算小”。
第三個影響則是潛在的危險,因為我們持有的國際外匯儲備對外公布的數字是18000多億,其中美國國債大概5、6千億的樣子,而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們持有的美國債券實際上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
第四個影響則是由于國外資金流出導致的股市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加劇。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行、老牌銀行、大的投資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機構。尤其是像剛剛破產的雷曼兄弟已經有158年的歷史。而全美500家銀行中,到現在已經有117家面臨破產。
在這種情況下,受到牽連的企業數量多范圍廣,資金困難的美國企業為了解決本國金融危機的困難,在中國的有些資金就不得不套現,比如在房地產市場的套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股市和房地產。陳東琪認為,這種影響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加劇還將進一步放大。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市場信心層面了。美國畢竟是一個金融體系比較發達的國家。各種監管機制發展比較完好,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出現問題,難免讓人擔心本國的金融體系。中國的銀行體系在國有流通股的條件下應該不會有很大的沖擊,但是心理影響還是存在的,各國都有自己的金融擔心,尤其是對資本投資者的心理影響不可小覷。
所以陳東琪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要做全面的評估。對于美國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深化,我們要做好防范準備。
應對
美國金融危機既然對中國經濟領域帶來這樣廣泛的影響,那么有什么措施可以應對呢?
首先,美國銀行面臨破產的時候,一定會有并購的需求,“我們應該看到這是我們銀行的一個機會”,陳東琪指出:“以前美國不愿意讓我們介入這一領域,現在他們面臨破產愿意讓我們進去了。但這里有一個時間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要著急,要把財務狀況、業務情況等一些真實的情況摸清楚再做決定。
另外,陳東琪認為應該防止熱錢集中大量撤離。因為美國以及國際上的資本熱錢為了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撤資一定不是個別現象,“我們要加以密切跟蹤、監管,看看這個資本是什么樣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防止大幅度撤離現象”。在信心層面,陳東琪認為要從宏觀的總量政策上面、特別是貨幣政策上面有一些微調動作,提振或者穩定市場的信心,以防市場信心層面對國內市場打擊太大。
再就是美國資本市場對我國產業市場的影響,特別是制造業市場的影響,陳東琪認為要采取一些相應的支持和保護措施。防止影響的深化帶來制造業的過快下降。防止出現一個滑坡現象引起的就業下降以及企業大規模的虧損。當然更重要的是政府方面要有一些基本的措施。還要治本,立足制度建設,加快相關制度的改革,包括新股發行制度、IPO制度、上市公司的分紅再融資制度、市場的投資者管理制度、相關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等。在銀行層面來講,應該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機制的建立,“我們要預見、了解、監管銀行大的金融活動”,陳東琪強調。
不過,雖然應對是必須的,但也沒必要過度緊張,陳東琪指出,此次調整與前三次調整還是不一樣。1985、1988、1996年的三次調整都要比這次強烈。“本輪調整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調整率都比前三次要明顯的低,所以經濟過熱的程度和通貨膨脹的程度也要比以前的低”,陳東琪認為,經濟向下調整應當說比前幾次要溫和一些。另外我們現在有三個盈余做支撐。第一是財政盈余,我們的財政收入增長很快。第二是貿易盈余,我們1-8月的順差比上半年的順差雖然是減少的,但是我們畢竟還有盈余,數據表明:七月貿易順差為253億,八月為286億。
“我們全年的順差可能在2300-2500億之間”,陳東琪預測。而第三個盈余就是我們現在有比較大的外匯儲備,“前三次調整期間我們基本沒有外匯儲備”,陳東琪介紹。另外,我們現在的財政儲蓄、企業儲蓄和國民儲蓄,三個儲蓄加在一起超過45萬億。我們的儲蓄資源還是很充足的。
這些[Www_LunWenNet_Com]決定著我們這次的宏觀調控帶來的經濟增長的減速,應當是和前三次有區別的,“我認為,如果調整得好,有可能實現比較溫和的調整。但是調整的時間可能兩年時間左右,總體來講,兩年時間讓經濟從原來的12%左右調減到9%左右是比較理想的。我認為如果政策操作得當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陳東琪認為,這樣就能夠在國際環境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使我們的國民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并且能夠不影響就業機會。
機遇
“短期來講是有一定的壓力”,陳東琪認為這次的經濟下調如果做一個總體的判斷,企業也許會有一定的陣痛,特別是那些耗能多、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吸納多、工資比較低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但長期來講是機遇。“把壓力轉變成促進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的動力,讓短期的平衡為長期的可持續增長做出犧牲,短期經濟的降溫為我們長期的經濟繁榮做準備”。
至于具體的機遇,陳東琪認為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價格體制的改革,尤其是資源品的價格機制改革是好時機。“我預計,這一輪國際油價的下降可能會時間比較長,而且下降幅度會比較大,70美元以下都有可能”。這對我們的成品油的價格改革無疑是一個機遇,今后的定價權可以從此逐步企業化,讓企業說了算,這樣就可以使政府補貼減少。要不然既補高又補低,油價高了要補消費者,油價低了補企業。當我們把價格放開了以后,我們只有非常規性補貼了。既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又可以使我們的油價體制市場化。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糧食價格。據農業部統計,今年糧食有可能超過5.1億噸,菜仔油、豬牛羊肉也會增產,國際上的糧食下半年也在不停地增加,所以全國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糧食的供給關系可能會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穩定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保護糧農的利益?要早做防備,防止糧食價格大幅下降對農民帶來沖擊。
而對油、氣、電、水、糧食等方面的價格改革,陳東琪給出三個詞:分類、分布、漸進,也就是要講策略不能一刀切。因為要逐步推進。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很多改革也可以在這段時間進行,比如可以加快利率市場化,“逐漸的試驗,讓不同的商業銀行之間有比較大的自我選擇權,確定自己的貸款利率,從而加快他們的競爭能力,”陳東琪說。
匯率制度改革,稅制改革,國有產權、企業制度的改革也都可以在這一階段實現。“總之經濟調整時期應該說是價格改革非常好的時機,我們不要錯過這個時機”。
在這個階段,陳東琪認為政府還應該做好兩件事,一是減稅加薪,政府給企業減稅,企業給工人加薪。擴大內需,有力提高我們的大眾消費購買力。所以減稅是未來我們財政對經濟增長一個很重要的措施。
關鍵詞:企業危機;危機管理對策;旅游企業
入世一方面改變了企業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卻使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和經營風險,企業組織結構設置、運行規則制定、管理理念正在經受空前的洗禮。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危機無時無刻不威脅著我們的企業,就連一些看上去非常強大的企業,如果沒有處理好所遭遇的危機,都可能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使災難在與該企業相關的各個領域出現連鎖反應,垮得一發不可收拾。人們不得不承認:危機管理與企業正常時期的營運管理已成為企業經營的兩大重點,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軌、缺一不可。
旅游企業同樣擺脫不了危機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03非典”、“08雪災”等均對中國旅游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然而我國旅游企業危機管理發展得非常緩慢,其危機管理研究與旅游企業快速發展的狀況不相適應,無法滿足旅游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因而,加強旅游企業危機管理研究可謂迫在眉睫、任重而道遠。
一、我國旅游企業的危機現狀
目前,我國旅游企業危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產品與價格危機方面
我國旅游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對產品的開發、營銷與推廣下功夫少、投資不力,往往出現一家開發大家搭車的現象。產品質量標準化程度低、產品重復利用、壓價競爭嚴重,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甚至產品質量低劣等,致使旅游產品危機四伏。
價格危機一般源于旅游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在外部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調整,新的競爭對手的出現以及低價策略的應用等;在內部主要是受本身條件、實力、規模的限制,使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再就是在定價策略上,低估了競爭對手的能力或高估了顧客的接受能力等等。以上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價格策略失誤,從而使產品滯銷、市場占有率下降。近年來,由于部分旅游企業者以低標準、低價格惡意壓價,使整個行業面臨價格危機。
2.信譽與人才危機方面
近年來旅游投訴事件一路攀升,黑社黑店超范圍經營,非法、變相轉讓許可證,零團費和負團費,虛假廣告,黑車,野導,回扣等現象叢出不窮,信譽危機嚴重,殃及到整個旅游企業。
人才危機主要是指由于某種原因,掌握核心客源、商業秘密的人員以及外聯、營銷方面的骨干突然流失,給旅游企業者的經營活動帶來的困難。
3.財務危機方面
按照財務管理理論,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三個:流動比率、速動比率1和流動負債率2。我國旅游企業因投資于景點、景區及賓館、酒店等硬件設施的資金較多,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較大,所以一般認為旅游企業的流動比率為1.5、速動比率為1時,就具備了償還短期負債的能力。如果比率過高,表示企業流動資金呆滯,影響資金利用效果。流動負債率可反映一個公司依賴短期債權人的程度。該比率越高,說明公司對短期資金的依賴性越強,公司償債的流動性壓力越大,風險也越大。因此,為維持資本結構的安全,該比率不能過高,應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遺憾的是我國旅游上市公司的流動負債比率普遍偏高,有的甚至達到或接近100%,對公司所有者而言,如果公司不會遇到因短期債務到期不能還本付息的情況,公司保持較高的流動負債率,可使所有者獲得財務杠桿利益。有的公司靠舉新債、償還舊債維持長期資產占用來獲得財務杠桿利益,但這必須以公司不會遇到償債風險為條件。可見,我國旅游企業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
4.突發危機方面
“亞洲金融危機”、“9?11事件”、“美伊戰爭”、“國際恐怖襲擊”、“08雪災”等對中國旅游企業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給中國旅游企業造成旅游總收入減少2768億元的巨大損失。旅游企業在應對突發危機方面問題嚴峻、亟待解決。
二、我國旅游企業危機管理對策
面對我國旅游企業的危機管理現狀,我國旅游業者不僅要有競爭意識,更要有危機意識。只有企業管理人員把危機、風險管理的概念與內容融入到日常的職責和行動中去,才能在企業或自身工作面臨危機時從容應對,贏得生存的空間和機會。
旅游企業借鑒危機管理理論,可以從靜態對策、動態對策兩方面入手應對危機。
1.靜態對策
靜態對策是指在組織沒有發生變化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系列應對旅游企業危機的對策。主要包括:深化危機教育、增強危機意識,采用危機公關小組,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危機總結等。
在市場經濟中,面對競爭和各種風險,企業發生危機是常有的事,企業領導者必須深化對自身及員工的危機教育,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和臨危應變救護能力。微軟公司就提出,“微軟公司距離破產只有十個月”,小天鵝公司實施末日管理,其目的都是為了強化危機意識。企業內部危機管理小組要十分關注與企業經營相關的宏觀與微觀因素的變化,及時發現危機前兆,超前決策,爭取主動,盡可能將危機消除在潛伏期。
企業危機的前兆主要表現在:管理行為方面,如不信任部下、猜疑心強、固執己見、使員工無法發揮能力、一意孤行等;經營策略方面,如計劃不周,在市場變化或政策調整等發生變化時無應變能力等;經營環境方面,如市場發生巨變、出現強有力競爭對手、價格下降等;內部管理方面,如員工情緒低落、生產計劃需要調整、規章制度失效、有章不依等;經營財務方面,如虧損增加、過度負債、技術設備更新緩慢等。英國公關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在《危機公關》中提出以危機管理小組來應對企業危機。危機管理小組由公關部成員和高層領導直接組成,其對危機的出現、企業聲譽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危機管理小組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危機預警、員工危機意識訓練上。危機預警使企業能保持生產經營的健康心態,認認真真對待公眾,從而在危機時刻保持主動,不致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危機訓練讓員工充分感受危機公關氛圍,認識危機對企業的強大殺傷力,容易培養起員工的危機管理意識,形成人人為企業著想的良好氛圍,維護企業形象。
應建立起高度靈敏、準確的信息監測系統,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并加以分析處理,根據捕捉到的危機征兆,制定對策,把危機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企業自我診斷,分析經營狀況,客觀評價企業形象,找出薄弱環節,以便采取必要糾錯措施。應使預警系統制度化,把危機管理納入旅游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建立由企業主要負責人親自領導,由企業公關部、市場部、企管辦和信息中心組成的危機預警組織,定期開展危機預測工作,分析危機信號,制定危機預防措施。
危機總結是旅游企業危機管理的最后環節,不容忽視。危機總結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調查。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相關預防和處理的全部措施進行系統調查。第二,對危機管理工作進行全面評價。包括對預警系統的組織工作內容、危機應變計劃、危機決策和處理等各方面的評價,要詳盡地列出危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第三,對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綜合歸類,分別提出整改措施,并責成有關部門逐項落實。
如果每個旅游企業都能強化危機意識,引進并切實實施危機管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機,從危機中順利走出,在危機中找到機會,迅速恢復生產,不斷發展壯大。
2.動態對策
旅游企業的動態對策是指在組織發生變化或不穩定的情況下所采取的危機應對措施。這里主要介紹建立虛擬組織應對危機。
旅游企業危機的原因和結果往往是行業性的,發生在某個企業的危機其傳播和影響也常常具有行業性特征,一個企業的危機有可能迅速擴散和蔓延到其他企業。因此,危機的應對也必須是聯合的力量,需要相關旅游企業和單位的密切配合與協作。
虛擬組織是為了把握市場機遇,迅速向市場提品或服務,通過信息網絡將擁有實現機遇所需資源的若干企業的相應資源集成起來形成的網絡化、分布式動態組織。它隨市場機遇的產生而產生,隨市場機遇的實現而結束。
虛擬組織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①組織結構扁平化,可實現快速反應。②柔性化生產,改變了傳統的物流程序,使創新低成本。③企業界限模糊,有助于成員企業相互學習。
目前虛擬組織的運用領域主要有三種:第一是企業和企業聯合組成虛擬企業,如美國賓州的靈捷網公司;第二是虛擬組織被運用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如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新經濟委員會;第三是技術社區方面的,如硅谷的技術社區網絡。這些成功的案例對指導旅游企業應對危機很有借鑒意義。
在對旅游企業危機的組織管理中,組織向虛擬化方向發展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虛擬組織可使組織中的眾多旅游企業風雨同舟、危險共擔,一旦虛擬組織中的某個旅游企業發生危機,其他企業便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使企業擺脫危機,走出困境。
三、結語
由于旅游業的波動性和脆弱性,使旅游企業要經常面對各種突發事件,如何更好地對旅游危機進行管理是擺在很多旅游企業面前的一個難題。不難看出,危機就等于“危險+機會”,危機總是與機遇并存,如何發現、拯救、培育,以便收獲這個潛在的成功機會,便是危機管理的精髓;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便成為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這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
作者單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鄒淑珍.旅游企業如何建立危機預警系統[J].職業時空,2006,14:67-68.
[2]張云波,武振業.虛擬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及其管理要點[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5:8-10.
注釋:
關鍵詞:校企合作;危機;危機管理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09-02
在對于危機的定義上,美國菲尼克斯德弗瑞(De Vry)技術研究院院長、著名危機管理專家勞倫斯·巴頓博士將危機定義為“一個會引起潛在負面影響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大事件,這種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對組織及其員工、產品、服務、資產和聲譽造成巨大的損害。”從定義中,我們能清晰地分析出危機不是事件,是狀態,它具有突發性、威脅性、緊迫性、公開性四大特點。
校企合作關系是高職院校公共關系的重要方面,校企關系的恰當處理對于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職院校公關管理水平,樹立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從這層意義上講校企合作關系中的危機管理對于高職院校的危機公關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校企關系中的危機管理則指由于主客觀的因素或突發事件的影響導致在某一危機事件發生時,校企關系面臨破損甚至破裂,并給雙方的聲譽、利益或品牌形象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給采取的一系列行動。
一、校企合作關系中的危機成因分析
一般意義上,我們將校企合作模式分為投資合作、引企入校、進修提高、定向雙元等多種形式。但從雙方在目的性與資源性的互動程度上來講,我們將其關系形態分為合作性、互補性、契約性、補充性四種模式。其特點如表1所示: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校企關系的緊密程度取決于他們的合作形態,而合作形態取決于雙方在目的規范及資源的互動程度,根據互動程度的不同我們將校企關系的危機成因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1.客觀因素。在校企合作關系中,影響危機的客觀因素表現為合作動機。雙方合作動機的差異體現在合作形態上則是目的性和資源的互動程度不同。這種合作動機的差異性內容是客觀的,表現形式則是主觀的。校企合作中企業合作的動機、動機內涵和合作形態見表2:
校企合作中校方合作的動機、動機內涵和合作形態見表3:
2.主觀因素。首先,雙方的認知差異,即校企雙方對其關系是否達到一致性認同。這里的雙方不僅包括具有決策權的高層領導,還包括負責溝通和執行的中層與基層管理人員。這在頂崗實習、工學交替中的體現尤為明顯,如果基層管理人員并沒有達到相互認同,則存在潛在的危機,一旦危機到來,則會給雙方帶來莫大的損失,這種損失包括利益、名譽等。當雙方對合作達到共同的認同時,則會注重溝通與信息共享,著眼于長期合作。其次,處于合作一線的相關管理人員對危機的管理能力。一個合格的公關危機管理人員,既要具備危機預測的能力,又要具備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預測能力是要求雙方管理人員對容易發生突發事件的敏感區有準確的預測、形成相應的預案并能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規避。如在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中,學生可能會對實習期的工資產生異議,而幫助學生恰當處理實習生與企業員工的關系也是學校帶隊指導老師與企業生產一線管理人員共同的職責。危機管理能力則要求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而且這一突發事件足以影響甚至破壞雙方合作,雙方的管理人員啟動相應的預案并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靈活的應變安排。
由主客觀因素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危機的因素取決于雙方的互動性程度與一致性,互動程度與一致性越高則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越小。
二、校企合作關系中的危機管理
校企合作關系中的危機直接影響著校企關系的發展,間接地衡量著雙方對公共關系管理的能力。因此做好校企合作關系的危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校企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整合合作資源,構建合作性合作形態,增進了解,加強交流,強化共識。綜合表1-3,我們不難看出,合作性形態是校企雙方互動程度最高的,也是合作發展的趨勢。通過合作性形態,建立雙方高效溝通渠道,在危機預防與危機處理上實現校企雙方的零成本溝通,并能做出快速反應。首先,成立專門的突發事件管理小組,該小組成員主要職責是關注危機易發領域并能就突發事件做出應急反應,避免事態的擴大化、危機化。其次,樹立危機意識,加強信息管理。危機意識是公共關系意識的內容之一。樹立危機意識就是要工作中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狀態,充滿危機感。由于合作動機的差異性,即使是合作性合作形態,也會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致使這種關系破裂并給雙方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最后,形成應急預案,構建危機預警系統。盡可能多的預測危機發生的各種情況,并作出相應的應急方案,做到有備無患。
2.強化管理者的公關素質。高效的危機管理能力,必然要求管理者具備較強的公關素養。一般來講,有效進行公關管理的管理者,應具備以下方面的能力。首先,合理的知識結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既包括嫻熟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公關知識預防并能化解危機,還包括廣博的知識,對公關相關的學科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如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能夠恰當的處理因學生工傷而引起的突發事件。其次,過硬的心理素質。在校企合作中,因學生實習而引起的問題各式各樣,涉及到學校、企業、家長、甚至社會等多方利益,尤其是在今天網絡化的信息時代,更要求管理者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能夠應對復雜多變的局面,靈活處理各種關系,避免事態的蔓延與危機的擴大。最后,視角轉換能力。它包括有良好的傾聽能力,有了解不同看法的意愿,認識到其他人對事物是或者應該是什么樣的看法與己不同,愿意征求其他人的意見,并且成人自己的視野是有限的。只有這樣才能化為思考,充分考慮到不同利益者的訴求,從而有助于危機的化解。
3.勇于承擔,積極面對。一旦危機發生,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和聲譽,校企雙方往往會采取回避或推卸責任的做法。其實不僅無助于危機的化解,甚至會適得其反。校企雙方應當積極面對,共同承擔。如學生因實習問題而向上級教育部門進行投訴時,校企雙方就此類事件共同面對媒體或相關政府部門,其效果遠遠大于學校乙方進行處理。這樣不僅有助于危機的解決,如果公關得當,還會變不利為有利,引導事件向好的態勢發展。
分析校企合作關系中的危機成因意義在于規避危機,在危機發生時做好危機管理。危機管理是任何組織都會遇到的和面對的,危機管理的處理不僅能夠保證校企合作關系的長期健康發展,更能樹立高職院校的品牌形象與價值內涵。因此,重視校企合作中影響危機的因素,合理規避,恰當處理,從而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建立良好的組織形象。
參考文獻:
[1]張亞男.網絡環境下企業危機公關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現代企業文化,2010,(21).
[2]方向陽,丁金珠.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雙方動機的沖突與治理[J].現代教育管理,2010,(9).
[3]陳萍.從危機產生的影響因素談企業危機公關的重要性[J].企業導報,2011,(9).
[4]鄧黎黎.品牌介入對品牌發展影響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4).
“沒有巴菲特,就沒有公司的新生”。巴菲特正直和誠實的聲譽使他擁有很高的威望,而他非凡的業績更加強了他的可信度。因此人們相信他對危機所做出的判斷,也相信他所說的話。
而迫于壓力辭職的前首席執行官古佛蘭傲慢地稱:“不要對任何人或任何道歉,道歉是愚蠢的”。正因為他有悖于商業道德的言行,讓人們喪失了對他的信任。證券業是以信任為基礎運作的,當然,他是永遠無法帶領所羅門公司走出危機的。
2. 勇氣:邱吉爾說:“勇氣被認為是人類最優秀的品質,因為它是保證其它品質實現的一種品質”。邱吉爾正是憑借其非凡的勇氣,支撐著英國人民的信念和決心,粉碎了納粹德國的陰謀。危機發生后,人們體驗到的是恐懼和慌亂,感到無助和絕望,在他們的眼里,未來是一片黑暗。作為領導者,應該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展示樂觀的前景,并冷靜地號召人們團結起來,去戰勝一切困難。9-11事件后,當時的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因其出色的表現被稱為“美國人的市長”,他的言語始終透著鼓舞人心的力量:“我們將重新站起來。我們不僅要重新站起來,還要變得比以前更強壯。”。他鼓勵人們盡快回到生活中去,盡快回到工作中去,以顯示紐約人絕不屈服的勇氣。
3. 判斷力:首席危機官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決斷,采取行動。面臨危機,我們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確定最優的行動方案:
1) 我們處理這次危機的目標是什么?是帶領企業僥幸過關還是在危機中獲得新生?是保護企業免受利潤的損失還是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是以企業的短期利益為主還是以企業和長遠發展為主?
2) 我們能獲得哪些支持?媒體會支持我們嗎?公眾會支持我們嗎?政府會支持我們嗎?股東會支持我們嗎?銀行會支持我們嗎?供應商和經銷商會支持我們嗎?
3) 我們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我們有哪些能力?
4、領導力:在危機發生后,人們處于慌亂和迷茫之中,這時候,大家不需要你問他們該怎么做,而是告訴他們怎么做。在領導力方面,政策制定、組織動員和落實運作能力是危機管理的三個重要方面。
1996年,秦池酒廠推出“永遠的綠色,永遠的秦池”為主題的形象宣傳,并以3、2元天價再度奪得央視廣告標王。這次人們在喝彩聲中疑云頓生:3、2億元的廣告費可是秦池1996年全年利潤的6倍多!
1997年1月,《經濟參考報》發表系列調查報告稱,經記者調查發現,秦池每年的原酒生產能力只有3000噸左右,其他絕大部分均是勾兌酒。 面對危機,秦池酒的最高負責人除了在報道前派人進京攻關,表示希望報社筆下留情,愿意用數百萬元來收購這組報道之外,在事件發生后,便不知所措,無所作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