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英語學習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創設情境;趣味活動;師生關系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主陣地。因此教師要精心備課,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調動全體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強烈愿望,使他們喜歡學英語。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利用英語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
我通過多年的實踐,深切體會到:營造豐富活潑、童趣盎然的課堂氛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單詞卡片、教學掛圖、手偶、實物等直觀教具,教學光盤、自制課件等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真實有意義的英語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讓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英語,感受英語的快樂。
如教學Christmas這一單元時,我和學生一起準備了圣誕老人的帽子、圣誕樹、圣誕燈、圣誕卡、禮物等,還搜集了一些西方人過圣誕節的圖片,電腦里播放著圣誕頌歌。課上和學生一起裝飾圣誕樹、寫賀卡、送禮物,學生興趣濃厚,在真實的環境里運用英語。
二、要組織趣味性的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愉悅的課堂、歡快的教學氣氛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無意注意,并且在無意注意中掌握的知識技能效果更佳,達到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小學英語教師要用聽、做、說、唱、玩、演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英語,并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做事情。我在課堂上常采用以下幾種活動方式:
1.做游戲
組織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防止學生聽課疲勞,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順利掌握語言。例如,在教學英語字母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制作26個字母卡片,課上全班一起做字母游戲:聽音舉字母卡片、聽音搶字母卡片、給字母排順序等。這些游戲可以幫助學生扎實掌握26個字母,讓學生手、腦、耳等多種器官并用,使得字母教學不再枯燥乏味。教師還可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多種猜謎游戲、聽音指物游戲、單詞接龍游戲、Simon Says等游戲活動的使用,既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又在玩中學到了知識。每節英語課都應該做游戲,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應該在課前、課中都穿插游戲。
2.練表演
抓住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編成短劇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編排表演的過程中,理解記憶所學知識,既培養了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又感受到了學英語的快樂。例如在教學故事“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時,我讓學生七人一組改編表演故事,在表演時孩子們既操練了句型“What happened?I’m stuck. Can I help?Yes, please,”又感受到了合作學習英語的快樂。我認為英語教師在進行句型教學、會話教學、閱讀教學及故事教學時,都應該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運用英語自由會話,給每一個學生積極開口、踴躍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所學語言,真實運用語言,使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3.唱歌曲或chant
唱歌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悅耳的音樂易于激發學生的情緒,同時學唱歌曲有利于降低語言學習的難度,而歌謠的韻律能幫助小學生體會英語語感,并提高學習的信心。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歌曲、歌謠,還要根據教材自編歌曲或chant。例如,在教學冀教版小學英語第三冊Lesson 29“Where Do They Live?”這課時,為了鞏固單詞我自編了一個chant: Giraffe, giraffe脖子長, Panda, panda是國寶, Snake, snake草中游, Zebra, zebra 條紋多, Animals人類好朋友,保護動物攜起手,攜起手。朗朗上口的歌謠加深了學生對單詞的記憶,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保護動物的思想教育。在歌曲中學習生詞,學習句型和課文,既可以使學生操練語言,又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多競賽
競爭是激發兒童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教師可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多開展小組間、男女生間或個人間的比讀、比聽、比說、比寫、比創等多種競爭游戲。努力培養和激發學生你追我趕,拼搏進取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在競爭活動中獲得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
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營造出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學生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下,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讓你的課堂充滿魔力,要用你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每一位學生。要關愛和尊重每一位學生,要對學生投入真誠的愛,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向學生傳遞親切、鼓勵、信任和尊重。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鼓勵和贊賞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因素。課上對學生要多贊美,多鼓勵,少批評。孩子純真可愛,各有閃光點,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點滴進步,適時地適當地給予表揚,幫助孩子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該認真傾聽,面帶微笑,眼光里流露出信任和鼓勵,學生答對了,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Great!Well done! Good Work!即使孩子回答錯了,教師也不能只是說No,而是要使用委婉的表達方法:Think it over. Listen to the others. Don’t worry. I can help you. 教師的鼓勵和贊賞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實踐中,增添了學生的成就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會逐漸提高。
摘 要: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是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綜合起來,把英語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已有經驗結合為一體的一種教學方式。將從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內涵及策略,解決英語生活化應該怎樣把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學生具有的知識經驗結合,以此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這也是進行本次研究的初衷。
關鍵詞:英語教學生活化;小學英語;生活化的內涵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只注重學生單詞和句子的學習,忽視了英語在生活過程中的實際作用。學生在學習了部分英語之后只記得英語的單詞和句子,沒有辦法用英語進行交流,因此對英語失去了學習信心和樂趣,而英語教學生活化使得英語變得更加貼近中國實際。
一、什么是英語教學生活化
最近幾年,新課改不斷發展,讓生活化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吸引了很多老師和專家的關注。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關于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專家們對這一相關的課題進行了大量研究。雖然關于到底什么是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但是也基本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多數教師都認為,英語教學生活化就是把英語的學習同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英語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將自我生長環境中的種種作業活動和英語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進行體驗,以此形成師生之間新型的“我和你”的關系,就像朋友之間相互的語言交流。這給英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英語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和直觀。
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表現。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生活化的教學要注重相互的交往和對話,要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知識,培養情感和價值觀。
二、英語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生活,也要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然后再從英語生活化的理念出發,通過生活交往過程,形成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將有利于課堂教學從簡單的知識傳授到塑造學生價值觀的整體塑造,有利于強化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滿足他們現實的需求。不管怎樣,英語教學的生活化,順應了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潮流,有利于強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提高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在生活中運用英語交流的興趣。
三、實施中具體的策略
1.在內容設計上貼近生活
把課本上的單詞學會、把句子讀通、把語法學懂,其價值是很小的。教師時常錯誤地認為其任務是僅僅根據教材,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經驗進行教學。比如,My hobby is play soccer. I am a girl. I can try. My favourite fruit is apple. 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來學習,如此能夠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不僅是單單學習一些枯燥乏味的單詞。
2.貼近學生的家庭
家庭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家庭成員、家庭關系、家居環境都可以是教學內容。比如mother/ father/grandpad等,都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照片或者家人的照片來學習,并且同學之間要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知識,也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把生活和學習融匯在一起。
3.創造合適的校園環境
學習成長是要依靠環境的,學習英語也要通過不斷地練習。學生一天時間所處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學校,所以校園環境就變得很重要了。我們可以在辦公室,或者班級設立一些專門的區角設置雙語的標牌兒。如CLASS,TEACHER’S OFFICE,TOLET等,或者舉辦一些關于英語的比賽和活動。
4.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多姿多樣的。學生時常去公園、商店、超市等很多地方,也能看到很多商品、很多樂事。老師可以從中吸取一些相關的和可以挖掘的資源融入教學中。比方說,在學習食物和衣著時,就可以用What ‘s your favourite frute?How much it is?讓他們發現原來英語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者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有一天遇到了外國人,應該怎么辦。讓學生了解在英語問題下怎樣表達,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新的一輪英語小學課程改革中,要強調教師的作用,更要強調學生的實踐經驗。主動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做中學,在用中學,把生活與英語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字:隱性文化;農村大學生;英語學習;心理影響;對策
一、校園隱性文化對農村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影響
1、經濟壓力對農村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阻礙
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經濟貧困的大學生在精神抑郁上高于家庭經濟寬裕的大學生。說明貧困大學生更加緊張,壓力大,心情郁悶,不開心。經濟貧困是引起這些大學生精神抑郁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多農村學生的家庭貧困,他們上大學的學費大多數是借來的。有的在學校里辦了助學代款,有的在勤工儉學。隨著中國的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所以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學生具備英語交際能力,尤其是較強的聽說能力。如果學生缺乏起碼的學習工具,僅靠上課有限的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現代化的視聽設備學習英語,是遠遠不夠的;大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特別是到了大二和大三,學生有許多自已支配的時間;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經濟條件,又要忙于打工;這必然會對他們的成績,特別是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造成影響,使他們落后于其他同學,從而導致心理上的壓力。
2、人際交往的自卑對農村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
來自農村的學生,由于地理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從農村來的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往往較為欠缺,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過分敏感和被動,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也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使他們在吃、穿、用度等方面都比不上來自城里的學生;于是不知不覺中就產生了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對他們的英語學習造成了阻礙。從邊遠農村來的學生,由于中學時期環境和條件的限制,聽說能力沒有受到訓練,有的學生連基本的語音、語調都不清楚;而且,由于自卑心理,使他們上課無法開口說英語;別人說的時候,他們只能當聽眾,或者是呆坐在教室里無可適從,教師一再強調他們開口說英語的時候,他們常常以不會說為借口。他們也不敢到英語角去訓練自己的口語。于是,其他的學生在努力提高英語運用能力的時候,而他們卻把大好的時間和機會錯過了。這就阻礙了他們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以至于使他們無窮的潛力難以發掘出來。從而導致他們的心理壓力的進一步增加。
3、就業壓力對農村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提高的妨礙
目前,英語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以便讓他們適應時代的需要。所以英語交際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標志。但是,很多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英語過四級或者是六級,于是,學生們為了今后能找到一份較滿意的工作,就把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他們學習英語的目標。特別是農村學生,他們沒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和家庭背景,找工作全靠自己;于是,他們背負著沉重的就業壓力。為了速戰速決,于是不遵循語言學習的原則之一:簡單性的原則。他們課外拼命地孤立地記詞匯,或者去閱讀很難的文章,大量的生詞只有靠查字典才得以進行下去。寶貴的時間就花在查字典上,對于簡單點的閱讀材料不屑于去學,也沒有耐心用簡單的材料去訓練他們的聽力和口語,更不愿意花費時間去英語角在真實的環境中提高交際能力了。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使他們也很難通過四、六級考試。由此可見,農村學生就業的壓力,嚴重防礙了他們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二、解決農村大學生英語學習障礙的對策
農村大學生所面臨的種種壓力,對他們的英語學習,特別是英語交際能力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爭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知道英語學習條件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很多心理因素是可以克服的。要學好英語,首先必須樹立信心,因為自信心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只有有了自信心,才會不顧別人的嘲笑,才能大膽地開口講英語。其次,要給學生樹立榜樣,很多從農村來的學生經過努力訓練,熟練而精通地掌握了英語,有的甚至還成了英語方面的專家,為他們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第三,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活動,如: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討論等。在學習和參與的過程中克服自卑心理,大膽創新。只有這樣,他們的潛力才能不知不覺地發掘出來,英語交際能力才會提高,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蔡景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探[J].云夢學刊.2002.5:72-73.
【摘要】針對初一英語“兩極分化”現象,筆者試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將差距縮小,這其中包括提問、作業和檢測的分層。而自生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的利用,也是后進生進步的保障。
關鍵詞 初一英語;兩極分化;后進生
初一起始,由于學生往往來自各所不同的小學,每所小學的學習狀況不一。英語在初一階段成了一門“兩極分化”較嚴重的課程。為了盡可能的縮小“兩極分化”,幫助后進生學習英語,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采取分層教學,保持后進生學習興趣
學生在初中英語學習初期,甚至是在初中英語的第一堂課上,就表現出了水平層次不齊的情況。教師實施分層教學,可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分層教學應該在教學中的各個層面如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均有所體現。
1.分層提問,為學生建立自信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問題,以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以致不產生“被遺忘的角落”。如《英語》7AUnit1Reading中,教師可以將在文章中直接找到問題答案的題目,如:“WhatdoesMillielike?”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問。而一些通過閱讀課文,也可以緊扣個人實際情況談喜好,比如“Sandylikesmusic,doyoulikemusic?Whatdoyoulike?”,可以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回答。無論學生回答的情況如何,教師均給予及時的評價與表揚。當遇到學生因為緊張情緒而暫時無法回答出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微笑鼓勵,讓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提高。
2.分層作業,助學生明確目標
教師在日常的英語作業布置過程中,應該根據好、中、差三類學生不同的英語學習狀況和特點,有針對性的布置分層作業。如基礎較差的學生應更多地注重英語學習的基本訓練。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英語技能訓練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注重其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英語策略學習意識的養成。
開放性的作業也是分層作業的表現形式。在7A課文學習完了前四個單元之后,可以借鑒書本中Project的內容,讓學生自制一張海報。在海報上貼出班級新朋友的照片,并模仿書本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朋友。由于這種開放性作業沒有唯一的評判正誤的標準,因此給了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
3.分層檢測,讓學生體驗成功
教師命題的過程中,切不可“過難、過怪、過偏”。初一階段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建立英語學習自信心的最佳時期。命題時要著重體現階段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讓學生在答題時滿懷信心。
教師還可以在英語命題過程中,適當設置“選做題”。“選做題”的設計可以選擇一些趣味性較強或者一些用英文表述的邏輯思維訓練題。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解答選做題中,可以進一步對其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給予肯定。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利用學科間交叉的知識鏈,感受用英語答題的樂趣,體驗成功喜悅。
4.借助母語,幫學生減輕難度
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母語,恰當的使用母語,既合法又合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尤其是初一起始年級,用他們所熟悉的母語去解釋一些英文現象可以減少他們對英語的陌生感,利用好母語,發揮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可以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更好的理解英語。
7AUnit1Grammar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掌握be動詞在一般現在時的使用。口訣“我是am,你是are,is用在他她它,遇到復數都用are”,形象生動且朗朗上口。可以減輕很多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記憶和背誦上的困難。
二、利用有效資源,挖掘后進生潛力
1.自身資源,后進生的學習動力
導致后進生學習狀況不理想的原因不完全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占其中。注重情感教育,深入了解差生的學習實際,努力發掘“閃光點”,是發掘后進生潛力的較好的方式。進入初一起始階段,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與后進生的溝通與交流。幫助他們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心理,培養學習興趣,建立學習自信,尋找學習樂趣。
2.學校資源,后進生的學習保障
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班級為教育平臺,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英語學習環境。如在全校范圍內組建“英語沙龍”。如果操作困難,可以以班級為單位成立“英語角”。教師還可以在班上建立英語“小組學習”制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小組學習”中開展各類競賽活動,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并將競賽活動從課上延續到下課。給后進生充實的準備空間和時間。
3.家庭資源,后勁生的學習載體
家庭的支持和幫助也是后進生學習進步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經常與學生家長交流,及時反饋學生在校學習表現,并給家長一定的有關學習輔導的建議。讓“學校—學生—家長”“三管齊下”,建立良好的學習關系。
三、結束語
總之,初中英語的“兩極分化”現象,要在起始年級就打下良好的英語學習基礎,才能夠保障在接下來的初中三年的英語教學中“兩極分化”的事態呈縮小的趨勢。反之,也成立。初一英語教師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只有通過這樣的不斷努力與實踐,才是縮減學生“兩極分化”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林雪玲.七年級新生英語現狀調查與思考[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9(12)
[2]劉艷玲.談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武漢)2010(4)
關鍵詞: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消費者社會化理論
文化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在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方面進行的消費,主要囊括教育、社交娛樂、旅游觀光等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尤其對于正在汲取知識、儲備能量的高校大學生而言,切實把握他們在文化消費方面的現狀,明晰他們的文化消費觀念、掌握影響他們消費行為的因素,對更好地引導其開展文化消費具有深刻的實際意義。
一、研究框架與研究假設
根據消費者社會化理論中的家庭、同伴、大眾媒體等外在變量因素對消費者進行的消費行為起著重要作用,結合大學生消費者自身性別、年級、價值觀念等內在變量,筆者提出本文研究模型(圖1)。
目前我國大學生文化消費的主要特點在于淺層化、消遣化、娛樂化,因此本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假設均圍繞影響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行為進行展開。
H1: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淺層化、娛樂化傾向明顯
H2:男性大學生會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圖1:本文研究模型
H3:高年級大學生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H4:理工科學生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H5:211高校學生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H6a:與父母的溝通頻率越高,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比例越高。
H6b:大學生在從事文化消費時受父母影響程度越高,他們從事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比例越高。
H7a:大學生接觸媒體的時間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呈負相關關系。
H7b:大學生對媒體的認可程度與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呈負相關關系。
H8:同伴的信息作用越明顯,“90后”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比例越高。
二、研究方案設計
此次研究在于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在文化消費過程中是否呈現出淺層化、消遣化傾向,同時探索主要的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研究采用了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 ELES 模型)進行研究。
關于家庭影響變量的設置,我們采用了Viswanathan,Childers&Moore等人使用的調查問卷,選取其中部分題目,每個題目均以李克特五分法為基礎,但為了避免中國人中庸思想的作祟,選項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設置了6項,分別賦值為1-6。
對同伴影響的調查,研究則借鑒了Bearden 等人(1989)設計的“同齡人影響”問卷,從信息作用方面選取部分題目,每個題目也均以六分法衡量。
關于媒體使用時間的測量,由于當代大學生主要接觸網絡等新媒體,甚少接觸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所以在調查中僅調查每天使用網絡時間,每天使用時間分為6級,即0-0.5個小時,0.5-1個小時,1-2個小時,2-3個小時,3-4.5個小時,4.5個小時以上,分別賦值1-6。
對媒體的接受程度,借鑒了劉暉(2008)在消費社會化研究中所使用的變量,并結合文化消費的特殊性,對這些題項予以情景化,精選部分題目,以六分法來衡量。
在問卷設計完成后, 筆者以江蘇省南京市某高校的學生為對象開展了一次預調查。隨后,對此次預調查進行了初步的信度、效度及一致性的檢驗,剔除了Cronbach α值小于0.6的部分題項,并根據試調研的結果對問卷中最終題項的表達、題項排列順序等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最終的問卷調查于2013 年9月至2014年6月。我們選取了江蘇省五所不同類型高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辦法,發放了調查問卷。此次的問卷調查過程中,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56份,回收率達95.6%。剔除因選項難以識別及審題問題造成的廢卷,實際有效問卷876份,實際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6%。運用SPSS統計軟件和EXCEL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統計分析。
三、數據分析
表1是此次調查中的樣本人口統計變量分布情況。從這張表中,我們不難發現樣本具有以下特征:(1)男女比例、年級比例均基本持平,便于驗證相關因素對文化消費的影響;(2)從高校類型及專業類型的比例分布來看,與此次調查中總體選取的高校實際情況基本相似。
表1:樣本人口統計變量分布表
(一)大學生文化消費結構分析。根據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相關計算公式,我們使用SPSS統計軟件求得模型參數α、β,及各類消費項目的基本需求支出PiXi和總需求支出Ei(見表2)。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當前江蘇省大學生的文化消費邊際傾向為0.394。而在三大類文化消費項目的邊際傾向中,娛樂消遣型消費最高(0.216),實用發展型消費最低(0.063);在八種具體分類中,文化耐用品消費(0.115)、旅游觀光消費(0.092)、娛樂衍生品消費(0.053)等居于前列,都基本驗證了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呈現淺層化、娛樂化的狀態。
表2:江蘇省大學生文化消費ELES模型參數估計值
當然,盡管培訓班消費及實用類書報的基本需求支出指數以41.19元和10.18元排在各類文化消費的第一與第三位,但這兩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卻呈現出較低水平,也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了解,當前“是否實用發展”雖然已成為大學生選擇文化消費時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學生對于實用發展型消費卻更多地存在著“必需品”的不當觀點,認為只要自身能達到一般水平就會心滿意足,不會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去主動增多此類型文化消費的數量。換言之,假設H1成立。
(二)大學生個人因素的相關性檢驗。為更好地檢驗上文中提出的各項假設,此次研究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文化消費總額”作為被解釋變量反映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情況。同時,對各項因素包含的變量取均值后進行相關性分析。
經檢驗分析,性別變量在當前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中影響效果并不顯著,因此H2不成立。
年級變量在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過程中對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影響效果也不顯著,H3也不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受訪對象大多出生于90~94年間,基本具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很少受到年級不同造成的影響;同時,年級變量與其他影響變量可能存在較強相關性,從而導致年級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的相關性變得不是十分顯著。
另外,專業類型及高校類型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均存在顯著相關性,因此假設H4和H5成立。
(三)家庭因素的相關性檢驗。經分析發現,與父母溝通頻率、受父母影響程度均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存在顯著正相關性。結合訪談調查數據,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1)與父母進行適度溝通會使大學生消費者感到被關注、被重視,這樣會使他們自身更為關注自己的未來與發展,從而會更多地選擇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2)當代大學生的父母大多為60后,思想較為開明,在與子女溝通時較為注重方法,所以,大學生更為愿意接受來自父母的一些指導意見。因此,假設H6a、H6b成立。
(四)媒體因素的相關性檢驗。在0.05水平下進行雙側檢
驗,媒體接觸時間變量的Pearson系數為-0.440,并呈顯著水平。因此,該變量與因變量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假設H7a成立。但根據表4.7的數據,我們也發現媒體認可程度變量與因變量間不存在顯著負關系,假設H7b不成立,甚至與原有假設相反。結合與相關受訪者的交談,原因可總結如下:(1)目前,大學生一般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娛樂活動或休閑游戲,所以媒體接觸時間越長,越易占用大學生進行其他文化消費的時間,尤其是從事課外培訓、或閱讀課外專業書籍的時間,從而導致他們在實用發展型消費上減少投入;(2)在提出這部分模型假設時,我們預想網絡上投放的廣告大多為淺層化、娛樂化的廣告,而據部分調查者反映這一理論基礎本身就有錯誤,因此造成假設和實際檢驗出現偏差。
(五)媒體因素的相關性檢驗。經檢驗,同伴的信息效應與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見表3),即大學生越傾向于接受所在群體提供的與文化消費相關的信息, 其從事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可能性就越高。
表3:同伴及環境因素變量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相關性
注:*表示相關系數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四、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主要結論。當代大學生在進行文化消費時,盡管會將“實用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在實際消費時,淺層化、娛樂化的文化消費依然占據主流。尤其在生活費充裕的情形下,“90后”大學生更加傾向于娛樂休閑型的文化消費。
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問題,研究針對影響“90后”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因素變得極為有意義。通過相關性檢驗,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經檢驗,性別、年級變量在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中影響效果并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樣本年齡分布過于集中在90至94年之間,樣本間年級差異本身不是特別明顯,或可能有其他強相關性變量。
專業類型、高校類型變量在大學生文化消費的過程中對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影響較為顯著,為幫助大學生形成更為理性與務實的消費觀念,提供了極具針對性的參考意見。
家庭因素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存在顯著正相關性。父母與子女適度的溝通會使大學生消費者感到被關注、被重視,并且現代的父母思想較為開明,在與子女溝通時極為注重方法,使得大學生在選擇文化消費行為時更愿意接受來自父母的一些指導意見。
媒體接觸時間越長,越易占用大學生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時間。因此,媒體接觸時間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存在顯著負相關性。但媒體認可程度變量與因變量間則不存在顯著負關系,甚至與原有假設相反。這主要是因為,在提出這部分模型假設時,我們預想網絡上投放的廣告大多為淺層化、娛樂化的廣告,而據部分調查者反映這一理論基礎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錯誤,從而造成偏差。
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觀察模仿、從眾心理不斷發生,并對消費行為產生深刻影響。同伴的信息效應與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大學生越傾向于接受所在群體提供的與文化消費相關的信息,其從事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可能性就越高。
(二)對策與建議。目前,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很多“90后”大學生形成了享樂、攀比的文化消費觀念,將追求享受、從事無聊庸俗的低層次文化消費作為自己主要的文化消費行為。據此,對于當代大學生自身而言,我們建議其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培養勤儉節約、艱苦務實的消費習慣。同時,建議當今大學生能減少使用網絡進行游戲、娛樂的時間,而是將這些時間更多地花在與身邊同伴的交流活動中來。在這樣的交流互動中,大學生會得到足夠多的信息。
父母在子女的消費行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適度的家庭交流與合理的引導方法,將會引導大學生選擇更為務實有益的文化消費行為。我們建議父母要積極與自己的大學生子女進行交流,對他們在文化消費中存在的困惑進行答疑解難。
對于社會方面,我們建議媒體在廣告中多進行一些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宣傳。盡管在本次研究中,沒有直接證明媒體態度與“90后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我們亦不能忽視目前各類廣告還是以娛樂休閑型文化消費及文化耐用品消費的宣傳為主。所以,媒體應注重廣告的播放內容,肩負起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張永勝.大學生精神文化消費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39-240.
[2] 朱偉.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17):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