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范文第1篇

      人教版初一地理總結(jié)上冊知識點1-2章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赤道周長:約 4萬千米(坐地日行8萬里,講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長)

      讀懂七年級上冊P3圖1.2,用圖說出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形狀: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用證據(jù)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登高可以望遠

      2、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邊,看遠方駛來的輪船,總是先看到船的桅桿,然后看到整個船身。

      4、月食現(xiàn)象

      2、經(jīng)線(度)、緯線(度)特點及經(jīng)緯網(wǎng)

      列表比較經(jīng)緯線的特點:

       

      經(jīng)線

      緯線

       

      定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

      并以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

      地球儀的圓圈

      要求能在圖上判讀

       

      形狀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jīng)線組成經(jīng)線圈

      圓,每條緯線組成緯線圈

       

      長度

      全部等長

       

      赤道是最長的緯線,

      向兩極逐漸縮小為零

      同度數(shù)的緯線,長度相等。緯度越大。緯線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要求能在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中應用

      列表比較經(jīng)度與緯度的區(qū)別:

       

      經(jīng)度

      緯度

      能力要求

      度數(shù)起點線

      本初子午線(00經(jīng)線)

      赤道(00緯線)

      1、能在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中讀出經(jīng)緯度。

      2、判斷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3、根據(jù)緯度判定五帶

      度數(shù)劃分

      東經(jīng)00-1800

      西經(jīng)00-1800

      北緯00-900

      南緯00-900

      度數(shù)變化

      以本初子午線為界,越向東,東經(jīng)度數(shù)越大;越向西,西經(jīng)度數(shù)越大。

      以赤道為界,越向北,北緯度數(shù)越大;越向南,南緯度度數(shù)越大。

      代號

      東經(jīng):E    西經(jīng):W

      北緯:N      南緯:S

      半球劃分

      200W、1600E的經(jīng)線圈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判定的技巧:

      A、東西半球判定:從200W向東到1600E是東半球,從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緯北半球,南緯南半球

      C、低、中、高緯度的判定:

      緯度小于300為低緯度

      緯度大于600為高緯度

      緯度值為300-600為中緯度

      D、緯度判定五帶:(P12圖1.20)

      緯度小于23.50為熱帶

      緯度大于66.50為寒帶,北緯北寒帶,南緯南寒帶

      緯度值為23.50—66.50為溫帶,北緯北溫帶,南緯南溫帶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及其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地球公轉(zhuǎn)、自轉(zhuǎn)的比較:

      地球運動

      繞什么轉(zhuǎn)

      運動方向

      運動周期

      地理現(xiàn)象

      自轉(zhuǎn)

      地軸

      自西向東

      一天(24小時)

      晝夜交替(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

      公轉(zhuǎn)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的變化     五帶的形成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的長短變化)

                 

      地球自轉(zhuǎn)方向:

      面對北極(或在北極上空看):逆時針

      面對南極(或在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地球在公轉(zhuǎn)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

      (地軸與公轉(zhuǎn)軌道保持66.50的夾角)

      二分二至日比較:(P11圖1.19)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陽直射點位置

      赤道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半球晝夜長短

      晝夜等長

      白晝最長  黑夜最短

      (晝長夜短)

      北極圈內(nèi)極晝

      南極圈內(nèi)極夜

      晝夜等長

      白晝最短  黑夜最長(晝長夜長)

      北極圈內(nèi)極夜

      南極圈內(nèi)極晝

                   

      五帶的比較:(P70圖4-22)

      名稱

      氣候特征

      地理現(xiàn)象

      熱帶

      終年炎熱

      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

      南、北溫帶

      四季變化顯著

      既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也無太陽直射現(xiàn)象

      南、北寒帶

      終年寒冷

      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

      第三節(jié) 地圖

      (一)、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注意單位要統(tǒng)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

      數(shù)字式: 1: 100000

      線段式: 0 1千米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表示的內(nèi)容越簡略。

      文字式: 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千米

      比例尺大小與表示內(nèi)容、范圍的關(guān)系:對于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幅地圖: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表示的內(nèi)容越詳細。

      方向:

      在地圖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A、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jù)指向標判定方向(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平行移動指向標)

      B、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判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

      C、既無指向標,也無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根據(jù)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定

      在野外確定方向的方法:

      A、 指南針定方向:指南針平放,紅磁針指向北,白磁針指向南

      B、北極星定向:面向北極星的方向是正北方

      C、太陽和手表定向:在中高緯地區(qū),手表平放,時針對準太陽,時針與表盤中12點之間夾角的平分線所指的方向為南方。

      D、樹木定方向:在北半球,向南的一側(cè),樹木茂盛或樹的年輪較稀疏

      圖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P14圖1.24中的常用圖例要記憶)

      (二)、等高線地形圖:海拔和相對高度、識別地形部位

      1、地面高度的計算(P16)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2、地形圖的判讀(P16)

      識別地形部位:要求根據(jù)等高線特征,判別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A、等高線彎曲部位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反之向低處凸出為山脊;

      B、等高線重疊為陡崖;

      C、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為鞍部;

      D、閉合圈狀的等高線中,數(shù)值表現(xiàn)為內(nèi)高外低的是山頂,反之內(nèi)低外高的是盆地。

      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

      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一般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水域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范文第2篇

      關(guān)于任何事物的知識都有五個層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稱、定義、形象,有關(guān)事物的智識或者知識,以及事物本身——這才是知識的真正目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1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qū)。

      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②林地——東北、西南的深山區(qū)和邊疆地區(qū),以及東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區(qū)——東北林區(qū)、西南林區(qū)和東南林區(qū)。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qū),以及東南部低山丘陵區(qū)的草山、草坡。

      2.我國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3.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年際變化大。

      4.華北地區(qū)缺水嚴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屬半濕潤地區(qū),降水較少,河流徑流量小;

      ②徑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大。B、人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農(nóng)業(yè)發(fā)達,需水量大;②對水資源的污染和人為浪費嚴重;③缺少水資源綜合利用設施,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

      5.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一是開源,包括①建設水利工程(修建水庫和跨流域調(diào)水);

      ②開發(fā)地下水;③設法用最經(jīng)濟的辦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開發(fā)利用冰川;⑥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節(jié)流,包括①節(jié)約用水,增強節(jié)水意識,發(fā)展節(jié)水農(nóng)業(yè)(培育耐旱作物,發(fā)展節(jié)水灌溉技術(shù)等);②保護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6.南水北調(diào)三條線路及優(yōu)缺點

      A、東線(長江—京杭運河—天津):①優(yōu)點——水源充足,可調(diào)水量大;有京杭運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資小。②缺點——在黃河以南需逐級提水,需建火電站,運轉(zhuǎn)費用大;水質(zhì)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線地下水位上升,發(fā)生次生鹽堿化。

      B、中線(丹江口水庫—鄭州、石家莊—北京):①優(yōu)點——地勢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質(zhì)好;有丹江口水庫可利用,水源有保證,可調(diào)水量較大;封閉輸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線鹽堿化。②缺點——新挖渠道或鋪設管道,工程量大,投資大。

      C、西線(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黃河—西北地區(qū)):①優(yōu)點——輸水線路短;水質(zhì)好;可改善黃河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②缺點——地形復雜,工程巨大,投資大;可調(diào)水量小;可能對長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不利影響。

      7.我國水能、太陽能、風能的分布

      A、水能資源:①地區(qū)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區(qū);西南最多,華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長江水系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黃河和珠江水系水能蘊藏量也較大。

      B、太陽能資源:①豐富區(qū)——青藏高原、內(nèi)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豐富。②貧乏區(qū)——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東部及湖南一帶,其中四川盆地最貧乏。

      C、風能資源——①東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島嶼;②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內(nèi)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東北地區(qū)和河北北部。

      8.我國北方和西北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冬季亞洲高壓勢力強大,形成強勁的偏北風;

      ②該地靠近亞洲高壓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氣在此相遇形成鋒面,因暖空氣干燥易形成大風沙暴天氣;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峽谷風,或因地形平坦開闊對風的阻力小。

      9.我國東南沿海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海陸風;

      ②夏季風偏南風強勁;③夏秋季節(jié)多臺風;④海面對風的阻力小。

      10.我國海洋漁業(yè)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大陸架寬而淺,太陽光可直射海底,水溫適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長;

      ②有眾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帶來豐富的有機質(zhì)和營養(yǎng)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長,為海洋魚類提供足夠的餌料;③有寒暖流交匯(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發(fā)生攪動,下層的營養(yǎng)鹽類泛到上層,使上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別豐富,吸引大批魚類到來。

      11.舟山漁場的成因——①有臺灣暖流與沿岸冷海流交匯;

      ②長江、錢塘江帶來有機質(zhì)和營養(yǎng)鹽類;③周圍島嶼眾多,為魚類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④位置適中,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地帶,是多種經(jīng)濟魚類回游的必經(jīng)之地。

      12.影響漁業(yè)資源的因素:①水中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含量;

      ②水溫;③光照;等。

      13.海水曬鹽的條件——①有大面積平坦的泥質(zhì)海灘;

      ②有利于海水蒸發(fā)的天氣(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發(fā)旺盛)。我國主要鹽場——長蘆鹽場(最大)、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

      14.我國主要礦產(chǎn)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內(nèi)蒙古、陜西、新疆等省(區(qū))煤炭資源豐富。

      B、石油、天然氣:①石油——我國已探明的石油,大陸上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沿海大陸架也蘊藏著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慶、遼河、華北、勝利、中原及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氣——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準盆)、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鄂爾多斯)四大氣區(qū),以四川盆地最多。

      C、鐵礦——鐵礦,南北平分:鞍山、本溪、遷安、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馬鞍山、石碌。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2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1.我國內(nèi)、外流區(qū)域的界線——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線。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shù)量與河網(wǎng)密度、河流彎曲系數(shù)、水系形狀等。

      4.我國四類地區(qū)河流的判斷:①春汛、夏汛東北地區(qū)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斷流西北地區(qū)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長南方地區(qū)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節(jié)變化大華北地區(qū)河流。

      5.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

      ②氣候因素中的降水強度;③植被覆蓋狀況;④土壤質(zhì)地;等。

      6.長江中下游的洪災及防治

      A、洪水的來源——三個主要來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漢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內(nèi)普降暴雨,三股洪水來自同一時期,河水猛漲,就會使長江干流出現(xiàn)特大洪水。

      B、長江中下游洪災嚴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這是因為:流域內(nèi)氣候濕潤,雨季長,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積大,支流眾多,使長江干流汛期長、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內(nèi)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匯合在一起,長江干流就會出現(xiàn)特大洪水。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diào)洪、滯洪場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緊張;二是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diào)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勢低洼,且河道彎曲(如荊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較緩,水流不暢,排洪不暢;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們破壞植被導致的水土流失,還使得流域涵養(yǎng)水源、調(diào)節(jié)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可見,造成長江洪災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為原因,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洪水災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興修水庫,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點治理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分洪等);④長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⑤修建三峽工程——防洪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

      7.黃河下游出現(xiàn)斷流的原因——①徑流量小。

      黃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濕潤半干旱區(qū),降水較少,且流域面積較小,支流少,使黃河年平均徑流量較小;黃河下游為地上河,少有支流匯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黃河徑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現(xiàn)斷流。②工農(nóng)業(yè)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黃河沿岸工業(yè)以煤炭、鋼鐵、紡織、化學等工業(yè)為主,耗水量大;農(nóng)業(yè)灌溉多以漫灌為主,需水量大;黃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極大。黃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徑流量進一步減少。③由于節(jié)水意識不強和管理及技術(shù)落后等原因,使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資源的浪費較大。④由于蒸發(fā)和滲漏損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漸減少。

      8.黃河水害及治理

      A、黃河水害及成因——黃河之害,在于下游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積,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黃河的關(guān)鍵和根本——治黃的關(guān)鍵是治沙;治黃的根本是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黃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黃土高原地區(qū)廣泛開展生物措施(造?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種植?和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筑梯田)相結(jié)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并舉(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對攔沙、調(diào)沙、防洪、防凌、解決下游斷流問題將起到作用)。③興修、加固黃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黃河凌汛

      A、發(fā)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寧夏、內(nèi)蒙古境內(nèi));②下游山東境內(nèi)一段。

      B、發(fā)生時間——冬季(河水開始封凍時)和春季(河水開始解凍時)。

      10.黃河下游流域狹窄,幾乎無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無法匯入。

      11.河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勢起伏大,或位于地勢階梯過渡地帶);

      ②河流徑流量大(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豐沛)。

      12.建設水電站(基地)的條件:一般從方面進行分析:①水能是否豐富;

      ②建壩難易及工程投資大小(地形、地質(zhì)條件);③移民規(guī)模及難度;④淹沒損失(耕地和城鎮(zhèn)等)大小;⑤市場需求(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或與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距離);等。

      13.河流洪澇災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b、地勢低平,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c、地上河兩岸河堤易決口潰堤;d、扇狀水系或東西對稱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時匯入干流,使干流洪峰疊加;e、河道泥沙淤積或入海河道單一,使排洪不暢。②水文特征:a、流經(jīng)濕潤地區(qū),降水豐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長,水量大。③氣候特征:a、氣候濕潤,降水豐沛,多暴雨;b、氣候異常,流域內(nèi)普降暴雨。

      (2)人為原因:①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陡坡開荒,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使流域涵養(yǎng)水源、調(diào)節(jié)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圍湖造田及植被破壞導致的泥沙淤積,使湖泊萎縮,調(diào)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澇災害的治理原則、措施

      (1)治理原則——上游:調(diào)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建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

      15.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因素(即發(fā)展內(nèi)河航運的條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響落差進而影響水流速度。流經(jīng)平原的河流河寬水緩,有利通航。②氣候——徑流量及變化、結(jié)冰期或封凍期:a、降水——影響河流水量、水位及季節(jié)變化。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jié)變化小,利于航運。b、氣溫——影響水溫,從而影響結(jié)冰期或封凍期,影響通航時間。③水系特征——河道寬闊,河網(wǎng)稠密,有利于航運。

      (2)社會經(jīng)濟因素:人口密度與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流域內(nèi)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客貨運輸需求量大,促進航運發(fā)展。

      16.我國的兩大湖泊分布區(qū)是:青藏高原湖區(qū)和東部平原湖區(qū)。

      17.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

      (1)干旱地區(qū)的湖泊——①氣候干燥,降水稀少,蒸發(fā)旺盛,使湖水減少(或由于全球變暖,蒸發(fā)加劇,使湖水減少);(自然原因) ②工農(nóng)業(yè)和人們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減少。(人為原因)

      (2)濕潤地區(qū)的湖泊——①流域內(nèi)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積;②人類大量圍湖造田,使湖面縮小。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3中國的氣候

      1.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原因——①冬季:特點——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

      成因——我國跨緯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緯度越高,白晝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低,因而北方獲得熱量大大少于南方,氣溫低得多;同時,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深受冬季風影響,更加劇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勢力和頻度都大為減弱,使南北溫差增大。②夏季:特點——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成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北方的太陽高度雖然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晝時間比南方長,太陽照射的時間長,因而獲得的太陽光熱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氣溫回升快,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所以,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

      2.我國的一月均溫0?C等溫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分布。

      3.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熱量少,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所以氣溫最低。

      4.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吐魯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內(nèi)陸,受大陸影響增溫快;

      ②海拔低,氣溫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氣流越過山地進入盆地時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④沙漠廣布,吸熱快;⑤空氣干燥,天空少云,太陽輻射強。

      5.我國溫度帶的劃分——根據(jù)≥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qū)(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

      我國跨溫度帶最多的省(區(qū))——甘肅,跨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垂直溫度帶四個溫度帶。

      6.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nèi)陸遞減;

      成因——因為東南距海近,受夏季風影響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來越遠,受夏季風影響逐漸減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來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漸減少。

      7.我國幾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

      ②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③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jīng)內(nèi)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一線。

      8.我國降水量的時間分布規(guī)律——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jié);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干旱地區(qū)最大。

      9.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界線——“大陰賀巴岡”一線,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10.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的推移規(guī)律:

      ①鋒面雨帶的形成: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冬季風的冷干氣流相遇,較輕的暖濕氣流被抬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不斷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xiàn)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②推移規(guī)律:五月——夏季風在南部沿海登陸,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華南地區(qū)進入雨季;六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移到長江流域,雨帶在江淮之間擺動一個月左右,形成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持續(xù)到七月上旬),4—6月華北出現(xiàn)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先后推進到華北、東北,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南撤到長江以南;十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在大陸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兩廣地區(qū)還受西南季風影響)

      11.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燒寮,成因——①冬季位于東北季風的迎風坡,夏季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冬、夏季風均帶來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節(jié)受臺風影響,有臺風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該地還是我國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為,冬季該地盛行的東北季風來自海洋,飽含水汽的海洋氣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綿綿冬雨。)

      12.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成因——深居內(nèi)陸,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13.我國干濕地區(qū)的劃分——我國根據(jù)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關(guān)系,自東南向西北分布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和干旱地區(qū)。

      我國跨四類干濕地區(qū)的省(區(qū))——西藏、甘肅、陜西、內(nèi)蒙古。

      1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響(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

      ②地形的影響;③季風的影響。

      15.我國的氣候特征——①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②雨熱同期;③氣候復雜多樣。

      16.我國氣候?qū)r(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

      A、有利影響:①夏季高溫,使需熱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種植區(qū)大大向北擴展;②雨熱同期,有利于農(nóng)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③氣候復雜多樣,使我國的農(nóng)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B、不利影響:①降水過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澇現(xiàn)象嚴重;②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多;③寒潮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臺風造成水災、風災。④高寒、干旱氣候區(qū)廣,不利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

      17.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有——①江淮地區(qū)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七、八月份的伏旱;③東南沿海夏秋季節(jié)的臺風;④華北地區(qū)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強低溫和雨雪天氣);⑦東北、華北、西北春季的風沙天氣;⑧東部季風區(qū)夏秋季節(jié)的暴雨洪澇;等。

      18.我國旱澇災害與夏季風的關(guān)系——①受夏季風進退影響的鋒面雨帶的移動,導致北方的春旱、夏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江淮地區(qū))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風進退的規(guī)律反常,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19.華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風尚未到達華北地區(qū),降水少;

      ②春季太陽高度增大,升溫快,又多大風天氣,蒸發(fā)旺盛;③春季正是華北地區(qū)小麥返青和春耕季節(jié),需水量大。

      20.長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風和鋒面雨帶推進到了華北、東北一帶,長江中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或反氣旋)控制,形成高溫、晴朗、干旱的天氣。

      此時,正是水稻旺盛生長極需要水的時期,所以,伏旱往往會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21.華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

      ②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fā)量較大;③農(nóng)田有作物生長,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區(qū)易發(fā)生干旱還與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滲漏損失有關(guān)。

      22.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有——①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線;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④濕潤與半濕潤地區(qū)界線;⑤≥10℃積溫4500℃等值線。

      23.描述某種氣候類型的特征——主要從氣溫(高低及變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節(jié)分配)兩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征——主要從氣候類型、氣溫(高低及變化)、降水(降水量及季節(jié)分配)、水熱組合狀況(如季風氣候的雨熱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氣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風、氣壓等)等方面描述。

      25.影響氣溫的因素有——①緯度(或太陽輻射);

      ②下墊面狀況(包括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植被狀況、地面性質(zhì)等);③大氣運動;④天氣狀況;⑤人類活動;等。

      26.影響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氣環(huán)流(包括氣壓帶、風帶、季風的影響);

      ②天氣系統(tǒng);③地形地勢;④海陸位置;⑤洋流;⑥人類活動;等。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范文第3篇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央統(tǒng)轄的開始。

      西漢前期,人們發(fā)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

      《九章算術(shù)》成書于東漢時期,它的出現(xiàn)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shù)學體系的形成。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秦漢時期,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藝術(shù)的高超水平,生動地展現(xiàn)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它是以步兵、車兵、騎兵組成的大型地下軍陣。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范文第4篇

      第一節(jié) 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1.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tǒng)一體,是運動、發(fā)展和變化著的

      物質(zhì)

      世界。

      2.天體

      (1)概念:宇宙中物質(zhì)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體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質(zhì)

      組成(舉例)

      特點

      恒星

      熾熱氣體

      質(zhì)量

      龐大,自身能發(fā)出光和熱

      星云

      氣體和塵埃

      云霧狀,密度小,體積和質(zhì)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繞恒星公轉(zhuǎn),質(zhì)量小,不發(fā)光

      衛(wèi)星

      月球

      繞行星公轉(zhuǎn),本身不發(fā)光

      流星體

      塵粒、固體塊

      與大氣摩擦生熱而燃燒發(fā)光,形成流星現(xiàn)象

      彗星

      冰物質(zhì)

      繞太陽呈周期性運行,體積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霧

      狀的外表;背向太陽的一面有一條掃帚狀的彗尾

      (2)常見的天體及其特征

      特別提醒:天體可分為自然天體(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體(如在太空中運行的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等)。

      3.天體系統(tǒng)

      (1)概念:天體之間相互

      吸引

      、相互

      繞轉(zhuǎn)

      ,構(gòu)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

      (3)天體系統(tǒng)及層次結(jié)構(gòu)

      天體系統(tǒng)

      組成

      特別說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

      太陽系

      太陽、地球及其他圍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zhì)

      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

      銀河系

      太陽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種各樣的天體

      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3萬光年

      河外星系

      銀河系之外與銀河系相類似的天體系統(tǒng)

      數(shù)以億計

      總星系

      銀河系與河外星系

      目前所認識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

      (4)層次結(jié)構(gòu)示意圖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離太陽由近及遠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1)

      結(jié)構(gòu)特征:與太陽系其它行星有許多相似之處(體積、質(zhì)量、密度、組成物質(zhì)等都不特別)

      (2)

      運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體

      (2)存在生命的條件:

      條件

      原因

      影響

      外部條件

      安全的

      宇宙環(huán)境

      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太陽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穩(wěn)定的

      太陽光照

      自生命誕生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

      自身條件

      適宜的

      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的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周期適當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適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氣

      地球的體積和質(zhì)量適中,地球原始大氣的演化

      有液態(tài)

      的水

      內(nèi)部溫度升高產(chǎn)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訣: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東東

      第二節(jié)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對地球的影響

      (1)能量來源:太陽內(nèi)部的

      核聚變

      反應。

      (2)對地球影響:a

      .直接為地表提供光和熱資源

      b.維持地表溫度,是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c.為人類生產(chǎn)、生活提供能量(太陽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資源)

      2.

      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減小

      溫度增大,密度減小

      大氣層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陽_________時常發(fā)生變化,有時較為劇烈,這些變化統(tǒng)稱為太陽活動。

      耀斑

      11

      (2)太陽大氣層的結(jié)構(gòu):A_______層、B色球?qū)雍虲_______層。

      (3)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C層上為太陽黑子、B層上為_____,其周期平均約為_____年。

      (4)太陽活動現(xiàn)象:光球?qū)樱ê谧樱⑸驅(qū)樱ㄒ摺⑷甄恚⑷彰釋樱ㄌ栵L、日冕物質(zhì)拋射)

      (5)規(guī)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現(xiàn)象

      日冕物質(zhì)拋射

      (6)影響:a.導致電離層的擾動,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

      b.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導致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鴿迷路

      c.兩極地區(qū)產(chǎn)生“極光”現(xiàn)象

      d.對天氣、氣候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可能誘發(fā)地震、水旱災害)

      (7)影響太陽輻射分布因素:緯度(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遞減);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遞減);天氣

      第三節(jié) 地球的歷史

      1.地球的歷史:約有

      46億

      年。

      2.認識途徑:研究

      地層

      是最主要途徑。

      3.地層(1)含義:具有

      時間順序

      的層狀巖石。

      (2)沉積地層特點:a.具有層理構(gòu)造:一般先沉積的層在下后沉積的層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積物中含有生物遺體或遺跡。

      (3)分布規(guī)律:分布規(guī)律:①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

      低級

      、越

      簡單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義:通過研究地層和它們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huán)境。

      4.地質(zhì)年代表

      (1)含義:根據(jù)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巖石年齡等,把漫長的地球歷史按照

      宙、代、紀

      等時間單位,進行系統(tǒng)性地編年,這就是地質(zhì)年代表。

      (2)地質(zhì)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歷程

      1.前寒武紀

      (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

      5.41

      億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約占地球歷史的90%。

      (2)演化特點

      ①大氣演化:由原始大氣的無氧環(huán)境演變?yōu)?/p>

      有氧環(huán)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機質(zhì),無生命);太古宙(出現(xiàn)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藍細菌大爆發(fā),出現(xiàn)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③地質(zhì)礦產(chǎn):重要的金屬礦產(chǎn)

      成礦

      時期。

      2.古生代

      (1)時間:距今

      5.41

      億年—

      2.52

      億年,可分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地殼

      運動劇烈

      ,形成

      聯(lián)合古陸。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動物

      海洋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

      植物

      陸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現(xiàn)、蕨類植物繁盛

      ③地質(zhì)礦產(chǎn):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

      (1)時間:距今2.52億年—6

      600萬年,分為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

      板塊

      運動劇烈、聯(lián)合古陸解體、各大陸漂移。

      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jié)構(gòu)

      1.地震波

      (1)含義:地震的能量以

      波動

      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地震波。

      (2)類型和特點:

      類型

      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zhì)

      共同特點

      縱波(P波)

      體、液體和

      體中均能傳播

      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

      不同;

      橫波(S波)

      只能在

      體中傳播

      (3)應用:獲得地球內(nèi)部

      物質(zhì)

      結(jié)構(gòu)狀況

      的主要依據(jù)。

      2.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1)一個依據(jù):地震波傳播速度。

      (2)兩個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個主要圈層:

      地殼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圍

      地震波傳播特點

      特點

      地殼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體外殼

      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

      穩(wěn)定

      ;到了莫霍面,傳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殼厚度變化規(guī)律: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

      ;海拔越低,地殼越

      薄。

      地幔

      地球內(nèi)部介于

      地殼

      地核

      之間的圈層,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傳播

      橫波

      ①具有固態(tài)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含量逐漸

      增加

      ;②分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軟流

      層,是

      巖漿

      主要發(fā)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圍的球體

      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波

      ①組成物質(zhì)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

      鎳。

      ②分為內(nèi)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質(zhì)在高壓和高溫下呈

      液態(tài)

      熔融

      狀態(tài)

      3.

      巖石圈:

      地殼

      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都由

      巖石

      組成,合稱巖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層組成:大氣圈、

      圈和生物圈,對應要素是大氣、

      水體

      生物。

      4.

      大氣圈

      (1)組成:包裹地球的

      氣體

      層,由氣體和懸浮物質(zhì)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2)密度變化特點:

      ①近地面的大氣密度

      大。

      ②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密度迅速

      減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與

      星際

      空間情況很接近,視為大氣圈的

      上界。

      (3)出現(xiàn)各種天氣現(xiàn)象(風、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種形態(tài)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1)組成: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tài),分為海洋水(主體)、

      陸地

      水、大氣水和

      生物

      水。

      (3)陸地水:①陸地水與人類社會關(guān)系最為密切;②分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躍的圈層)

      (1)

      含義: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環(huán)境

      的總稱。

      (2)特點:不單獨占有任何空間,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

      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范文第5篇

      地理是一個偏理的學科,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頭疼,是個難啃的硬骨頭,知識點復雜,答題沒有思路,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高中地理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的學習方法第一步,讀、劃先行——“思維描圖法”。

      首先是通讀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讀、精讀,對教材重點內(nèi)容如概念、定義等,要求做到讀、劃(在下面用色筆畫線)并行,以加深印象,為運用地理語言解答問題打下基礎。對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觀描述,亦可領讀、朗讀。課本中精美的插圖照片,可當作美術(shù)作品欣賞,要充分利用美學的感染力,來引起學生自學地理教材的興趣。最后分析和總結(jié)出段落大意,動手列出章節(jié)知識結(jié)構(gòu)。與讀、劃教材同步進行的,則是配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思維描圖”的練習,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和具體的地理輪廓形象,為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增強地理記憶能力,學好地理課打下基礎。(動手)結(jié)合起來的方法。這樣,手腦結(jié)合,地理知識和繪圖技能結(jié)合,而達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空間結(jié)構(gòu)、空間分布和相互關(guān)系明確,并起到增強記憶的作用。

      具體做法是:每學一課(章、節(jié))就讓學生把課本有關(guān)地圖描繪下來(應描地圖教師事先選好),描圖紙要用單頁薄紙,并作為課堂作業(yè),檢查評分。描圖要求輪廓清楚,位置正確,書寫規(guī)范。所描項目須經(jīng)教師選定,描圖過程(包括描圖前和描圖后)要引導學生對所描地圖進行反復思考,要思維其地理位置特征、輪廓形象、方位距離、面積大小、地形分布、生產(chǎn)布局等等;也可以聯(lián)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國家地區(qū)進行對比思維,還可以把課本中有關(guān)文字論述和聽描繪的地圖本身結(jié)合思維,把部分專題地圖如山河分布圖、氣候類型圖、交通城市圖等歸納成綜合性地圖來思維,也就是把所描地圖,同整個教材串連起來,形象具體,順理成章,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思維描圖”的關(guān)鍵是思維(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樣畫葫蘆”的描圖。如果學生不思維,而單純描圖,則單調(diào)乏味。只有邊想(思維)邊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間結(jié)構(gòu)、空間分布與聯(lián)系同地圖結(jié)合,則興趣盎然。“思維描圖”需教師培養(yǎng)引導,為增強說服力,可在同一學生身上搞些數(shù)據(jù),對比“思維描圖”與“單一描圖”的不同效果。

      “思維描圖”具有緊扣教材,簡單易行的優(yōu)點,不論教學設備的好壞,師資水平的高低,學生成績的優(yōu)劣,皆可推廣應用。“思維描圖”不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圖知識牢固,還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現(xiàn)象發(fā)生。

      第二步是填、寫結(jié)合——“地理事物鑲嵌法”。

      學生在讀、劃教材,思維描圖的基礎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內(nèi)容和地圖知識,這樣,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間以及有規(guī)律分布這一特點,填、寫結(jié)合,采用“地理事物鑲嵌教學”。所謂地理事物鑲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內(nèi)容,取空白地圖一張(學生自繪),就像幼兒的“積木盤”一樣,把有關(guān)地理事物,如山脈、河流、氣候類型、自然帶、交通城市等,讓學生像擺積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別“鑲嵌”到空白地圖上,填(圖例)寫(注記)結(jié)合,把眾多的地理事物,綜合歸納為一圖,形象具體,印象深刻。

      用此法還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區(qū)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節(jié)內(nèi)容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樣,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密切結(jié)合,啟發(fā)學生按步思維,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規(guī)律、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關(guān)系,進一步把中學三個層次(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冊地理教材綜合在一起,達到學生對地理課本越學越薄,越讀越少,概念清楚,內(nèi)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練、測并重——“對比強化記憶法”。

      通過讀(課文)、描(思維描圖)、劃(概念、定義)、寫(知識結(jié)構(gòu)、地名)、填(地圖)等一系列的自學活動,動手動腦,自學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雙基”內(nèi)容。下一步就應通過練習,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綜合地理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規(guī)律,以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guān)系。如雖處同一緯度,由于海陸、洋流、地形的不同,氣候類型產(chǎn)生差異,氣候、土壤、生物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復雜關(guān)系,地理環(huán)境(主要指資源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guān)系,人類與環(huán)境之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等等,使學生具備審答地理問題,評價地理事物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怎么提高文綜成績1.政治

      文綜政治要熟悉課本,不用背,只要大概有印象就可以了,知道原理什么的大概在什么位置就好。在熟悉課本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幾點:1、自己先做一部分題,不要怕和答案相差大,沒關(guān)系,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錯題,好好領會一下自己欠缺在什么地方,學會思考。2、通過錯題再次熟悉政治課本,歸納課本知識,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3、再來做題,這次做題應該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還難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個時候要把答案抄下來,背過,積累的多了,自然會不知不覺得提高了。

      2.歷史

      高三文綜歷史復習中,最好把每個時期總結(jié)成一棵樹的樣子,主干就是大標題,枝干就是小標題,葉子就是內(nèi)用的關(guān)鍵詞,這樣每一節(jié)就是一棵樹了。到最后的時候,把這些書當成枝葉再串成一棵大樹,你一本書的框架就出來了,這樣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3.地理

      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三部分,其中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基礎上的。所以學好自然地理是最重要的。在自然地理中重要的部分是地球運動和氣候,它們是很難理解透徹的但是又關(guān)系到所有地理知識的。

      高二區(qū)域地理復習方法區(qū)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許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現(xiàn)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規(guī)律及變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說明”;而系統(tǒng)地理的原理、規(guī)律、結(jié)構(gòu)、聯(lián)系等又需要在區(qū)域地理中去落實和驗證。因此,區(qū)域地理的內(nèi)容是復習地理知識的基礎,許多圖像判讀技能的訓練、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間的聯(lián)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間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觀點的樹立等,都應在區(qū)域地理學習中完成。

      對區(qū)域地理的復習,一定不要只機械地重復一遍初中地理課本,而應重視對舊知識的加工、整理、重組和聯(lián)系,建立知識框架與體系,并鞏固在圖像或圖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為指導,結(jié)合高考訓練要求進行復習整理。鄙人結(jié)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了區(qū)域地理復習的簡單方法與思路,供同仁們參考,便于學生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第一、推出區(qū)域地理復習模式,便于全體學生復習歸納總結(jié)。

      一、自然地理特征。復習的思路與內(nèi)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礦產(chǎn)資源。需要說明的是在復習世界區(qū)域地理時,對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一個區(qū)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決定這個區(qū)域的氣候特征,而區(qū)域氣候和地形又往往決定區(qū)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決定區(qū)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復習的思路與內(nèi)容依次是:農(nóng)業(yè)特點、工業(yè)特點、人口與城市特點。

      對區(qū)域地理的復習,方法看似簡單,但復習時掌握復習方法,理清復習思路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加強區(qū)域地理與系統(tǒng)地理的聯(lián)系。

      例如,用南亞季風的高中地理知識,解釋南亞西南季風進退對南亞農(nóng)業(yè)的影響。在復習東南亞地理位置時,一定要結(jié)合板塊知識,鞏固東南亞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嘯多發(fā)的原因。用風帶、氣壓帶的高中地理知識,解釋地中海氣候在歐洲南部分布廣泛的原因等等。又如東亞季風氣候顯著,要注意知識的聯(lián)系與高考要求的連接----⑴季風氣候的特點,⑵為什么東亞地區(qū)季風氣候顯著,⑶東亞季風氣候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完成這一點,在提前布置的情況下,班內(nèi)的優(yōu)秀學生,能完成這一點,并在班內(nèi)介紹、推廣。

      第三、每個區(qū)域考綱要求重點不一樣,操作時應有側(cè)重。

      在復習區(qū)域地理時,注意每個區(qū)域往往有一兩個重點。如東亞日本氣候及風性及海洋性特點。東南亞位置,特別是板塊中的位置,和東南亞地形特點及其成因是重點。又如非洲的氣候在赤道南北兩側(cè)對稱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點。歐洲海洋性氣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區(qū)域地理重點。完成這一點,應由教師主導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國家為主要學習內(nèi)容的區(qū)域地理中,區(qū)域的概述復習為輔,國家地理知識重點。例如東亞概述部分:第一,對東亞每個國家做一兩句介紹。蒙古是以畜牧業(yè)為主的國家,朝鮮礦產(chǎn)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第二、季風氣候顯著。但日本是東亞地理復習的重點。

      第四、在區(qū)域地理總結(jié)時,注意區(qū)域地理知識的類比和綜合。

      例如,在區(qū)域地理的復習中,有好幾個區(qū)域都有三地形區(qū),北美自西向東縱列分布著三大地形區(qū),南美和它相似。澳大利亞也有三大地形區(qū),也是自西向東縱列分布著三大地形區(qū),只是山地在東面。其實,俄羅斯也存在著三大地形區(qū),印度存在著三大地形區(qū)。又如,東亞的季風和南亞的季風成因也可以進行類比等。通過類比和對比,便于學生鞏固掌握。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往往能揭示許多地理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總和,人文地理知識和自然地理的綜合等等。

      日本為大綱規(guī)定的八個專節(jié)之一,我們用前面介紹的復習思路與方法指導日本地理特征的復習。

      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AV无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老熟女国语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一区二区|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桃花|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东京热|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院97|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av| 欧美肥老太交视频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国产精品国产自产拍高清|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蜜臀| 伊人天天久大香线蕉av色| 日本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久久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一 | 亚洲精品区二区三区蜜桃| 少妇人妻av毛片在线看|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国产丝瓜 | 亚洲 欧洲 无码 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三级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 日本道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十八禁|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在线看|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激情|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卡二卡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天美麻豆|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 伊人成色综合人夜夜久久| 99久久久无码国产麻豆| 国产中文99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