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禮儀

      古代禮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禮儀

      古代禮儀范文第1篇

      古代吃飯禮儀常識

      首先,中國古代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

      禮產生于飲食。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規格上都有嚴格的規定。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

      《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其次,古人講究飯菜的擺放方式和賓主的坐席。

      自周代開始,在貴族階層設宴招待賓客的場合,尤其講究餐具、菜肴的擺設規則,相關記載見于《禮記·曲禮》、《禮記·少儀》等史料中。席間,他們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飯菜要這樣擺放:左邊依次為帶骨的熟肉、主食(飯),右邊依次是大塊的熟肉、酒和飲料;在最里邊放醬酪調料,外邊放烤肉,右邊放著蒸蔥;干肉鋪類的菜肴,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若是干魚,則以魚頭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的右方。

      為什么要有這些講究呢?原來這是為了敬客、尊長,以及食用方便。這些擺設次序,在家里以尊長的座位為準;宴請客人時,則以最尊貴的客人所坐席位為準,宴飲開始之前,要進行進食的禮儀,賓先主后說一些互相激勵祝福的話。然后再行祭食的禮儀,以報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再次,古人喝酒時也有很多禮儀。

      無酒不成席。傳統禮儀中,有專門的筵席禮儀。酒在筵席中不僅是禮的需要,更起著樂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禮”、“借酒助興”、“以酒作樂”等說法。《尚書·酒誥》就有如下規定:“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周朝對此有更細致的規定:進門不脫鞋,邊喝酒邊聊天是為“禮”,脫鞋席地再喝,是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這叫做“漚”;大家一起喝,是為“沉”,喝得出不了門,叫“湎”。君子可以“禮”、“宴”,可以“漚”,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說前三種做法符合禮節,后兩者是喝酒時應該嚴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總是離不開酒,自然喝酒時的禮儀規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禮儀后,便接著行飲酒的禮儀。主人舉杯向賓客敬酒,叫“獻”;賓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飲酒,再勸賓客飲酒,這叫“酬”。飲酒時,要小口細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則就會大出洋相,甚至召來殺身之禍。

      最后,用筷禮儀也是古人飲食禮儀中的主要內容。

      筷子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禮儀很多,客人不得持筷過“河”夾菜,也就是不要將筷子伸得老遠去夾飯桌對面的菜肴,寧可不吃。

      古代禮儀范文第2篇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于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肴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肴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干的食品菜肴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干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魚肴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于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后,客人再坐下。

      古代禮儀范文第3篇

      “禮”源于人類對生活世界的理解,是形式與內涵的統一。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浸潤于禮儀之中,并且是對其所表達意義的一種深刻領悟,在此基礎上進行運用。據史料分析來看,周公制禮作樂,雖然是一種創造性的發揮,更是對于民間采風的集合,是對當時百姓日常生活樣態的具體體現和反映,是對古代禮儀的繼承和發展。而到孔子的時代,古禮發生了變化,形式與內涵面臨著分離,同時也面臨著被淡忘、扭曲、修改和僭越的命運,甚至是到了瀕于滅絕的境地。當時其他學者反禮、批禮、毀禮,唯有孔子對古禮進行維護、贊揚進而搶救、繼承和發展。他盡自己一生,盡量完備地搜集資料,搶救散失瀕絕的古禮。同時,面對當時老百姓對古禮日用而不知的現狀,孔子始終保持清醒的自覺,用實踐踐行了自己的學說,他不僅保存了古禮,而且將所學的古禮融入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人格彰顯了古禮的本質精神。孔子禮學,建立在民間形態的禮和周禮基礎之上,并經過孔子的整合,其內涵已經遠遠超過了周禮所包含的范圍。

      二、孔子“禮”的發展

      2.1對禮的維護

      綜合歷史來看,春秋中后期,社會環境極其復雜、動蕩,政治背景上王室式微,戰爭頻仍,經濟文化更是遭到嚴重的破壞,面對種種困局,孔子既為“禮崩樂壞”而痛心疾首,同時也將自己畢生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積極探索治理社會的“良方”的偉大事業中去,進一步提出了“克己復禮”的學說。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即使是孔子把古人的“克己復禮”文化拿來運用,但是他并不是借此學說來推崇周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孔子并沒有將其作為應對一切變化的金科玉律。因此,史料中記載當顏淵“問為邦”時,孔子進一步闡述了其理想的行為方式,即為“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采取了一種取各代精華的方式。縱觀孔子的整個學說體系,他并不主張照搬周禮,因為在他看來,周禮為當時的社會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社會和諧提供了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來看具備相當的合理性,但是周禮還是存在有其固有的缺陷的。于是,他積極提倡要求統治者能夠做到,利用社會道德約束自身行為,從而為創造親疏有差、人人奉法守禮的社會秩序樹立榜樣和奠定基礎。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擴大學說影響范圍,孔子現身說法,他不辭辛苦周游列國,并一路奔波一路奔走疾呼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使遭遇冷眼甚至是不公平對待,依然堅持不懈,“知其不可而為之”,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使命,這種對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強烈的使命感是值得后世敬佩的。

      2.2對禮的補充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禮節儀式上,孔子表現出了對周禮的繼承但是在禮節內容方面,孔子的主張和看法則是有很大的不同。可以這樣說,孔子以一種“大禮不變小禮變,主干不變枝葉變”的方式對禮儀文化進行了創新。他沿用了以往的禮的形式卻針對禮的內容進行了相應地變革,以往的禮是統治者們的一種工具,借此來穩固統治,孔子卻將其升華,并對其委以重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密切倫理,進而能夠達到改善社會關系和調整政治關系的目的。這可以理解為一種“述而不作”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筆則筆,削則削”,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孔子的做法完全是開一派新風了。在保持了周禮的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基礎上,提倡“尊尊、親親”,但是卻與周禮作為維護奴隸統治的工具的意義大不相同。經過孔子的創新,這種以“仁”為核心靈魂的“仁禮”豐富了禮儀文化,同時更是反映了獨特的思辨特性,是對“禮”的一種深刻補充。

      2.3對禮的重視

      通過對于禮的學說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禮儀是孔子學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禮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各種儀式。作為孔子思想的重要構成,禮儀文化不僅兼備社會群體性特征,更是表現了其深刻的宗教意義。集各種行為規范于一身的禮儀,同時也發揮著規范社會群體行為、調節社會人際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天人合一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陶冶情操,使人生活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達到實現人生價值的目的。說明禮是表達情感的最有力證據,則是孔子曾經極力提倡的“篤于親”以及“不遺故舊”等學說,同時進一步證明禮儀應運而生的原因在于社會民眾對于感情的需要。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親”和“故舊”是社會關系網中與我們最親密的人,而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戚、同事和朋友,那么顯而易見親人之禮、朋友之禮、同事之禮于人們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針對社會關系網中的其他的人際關系,并不是要求我們與他人之間可以不講究禮,這種說法和舉例說明只是孔子談到最近的關系時順手拈來的一個生動解釋。例如,孔子在路上行走時,如果看到饑餓之人,一定會觸動自身的感情,對他們表以同情;孔子若是在路上看到舉行喪禮的人經過時,他也一定會以一種恭敬的態度真誠地扶著車子的橫木,表示對于逝者的一種關懷,若是遇到需要在死者親屬旁邊吃飯的情況,他也一定不會吃飽。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他對于普通百姓的遭遇的深切關懷和呵護,而這也正是孔子所提倡的禮的精髓之所在。如果整個社會的人民都能采取這樣的行為方式,那么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和諧程度將會大大提高。

      2.4對禮的實踐

      作為禮的倡導者和傳播者,孔子并不是言語的舉人,行動的矮子,相反,他本人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禮身體力行,無時不刻不在通過自身行為彰顯禮的魅力,堪稱為禮的典范。據史料記載,在不同的場合下孔子的言談態度都有所不同。例如,平時若是在鄉里的話,他一定是態度恭順溫和,表現得不善言談,孔子認為鄉里大多是長輩們,而在長輩們面前則需要表現得恭順一些;相反若是宗廟、朝廷等場合,孔子就會暢所欲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應該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務必做到態度謹慎,這是因為往往朝廷上所談論的事情關系到政務和禮法,更是重中之重,不能出一點差錯。孔子主張不同場合所表現的的為人處世方式和態度要有所變化,但始終要做到保持謹慎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服飾的穿戴和搭配方面,孔子更是講究。例如,孔子若是身穿黑衣,則一定要求有黑羊皮裘來搭配,相似的若是穿白衣出門就需要配鹿皮裘搭配,而黃色衣服相應地需要搭配狐皮裘才能彰顯禮法。即使在家中,對日常瑣碎事情如穿的皮裘也會有很細致的要求——右袖。在飲食方面孔子更是遵守禮節。例如,即使在酒宴上,就算肉食再多,孔子食用肉食的量也絕對不會超過吃飯的量,即使酒宴上并不限制喝酒量,他肯定也不會喝得酩酊大醉,在日常的飲食中,孔子更加推崇“食不言,寢不語”的做法,鼓勵學生們在餐桌上不說話,睡覺之前也切忌說話。除此之外,在禮儀的實踐方面,孔子十分注重一言一行,生活上一絲不茍。他不僅獲得學生的愛戴,更為禮儀文化的宣傳和實踐樹立了榜樣,是當之無愧是中國封建社會尊奉的“師表”。

      三、孔子禮儀的當代價值

      伴隨經濟的騰飛,社會人際關系狀況日益緊張尖銳,這就啟示我們通過禮儀文化的宣傳教育調節人際關系,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方面,宏觀上政府可以集思廣益,結合古代以及國際上現今的禮儀規范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禮儀制度。另一方面,需要發揮民族文化的力量制定公眾在生活、學習中行為方式的準則,并使之成為一種制度和人們自覺遵守的規范,做到人們的行為有章可循,這樣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四、結語

      古代禮儀范文第4篇

      關鍵詞:儀禮;冠禮;禮儀形式;文化內涵;文化習俗

      禮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儀禮》之初名為《禮》,漢朝人稱為《士禮》,相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儀禮》是中國古代與《周禮》、《禮記》并稱“三禮”的重要禮制文化典籍,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記載著周代士大夫的各種禮儀。

      1 冠禮概要

      眾所周知,男子二十也稱弱冠。這種稱謂源于周朝的“冠禮”。《禮記·曲禮上》載:“二十曰弱,冠。”唐代的大學問家孔穎達對此解釋為:“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冠禮”很可能源于古代早期原始社會的為“成丁禮”、“入社禮”,而周代之后直至明清成為男子成年禮的定制。古時候,不論男女皆須蓄留長發,男行“冠禮”就是要把長了二十年的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并佩戴冠冕以示成人。《儀禮·士冠禮》是記載貴族男子成人禮的權威文獻,該篇詳細記述了行冠禮的過程、陳設、儀式及行禮時所的辭。篇末的《記》,簡要說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禮的沿革、異同,論述了行冠禮的倫理道德意義以及所適用的范圍。《士冠禮》不僅適用于“士”,而且也適用于包括天子、諸侯在內的一切貴族。一方面,行冠禮標志著一個貴族成員明確其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而步入社會的開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現了父子相繼的宗法倫理精神。因冠禮意義重大,故《士冠禮》在《儀禮》中被列首篇。

      2 周代“冠禮”的禮儀形式

      據《儀禮·士冠禮》記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主人”(一般是該男子的父親,如父亡則代之以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冠禮的程序首先是“筮吉日”,即要在宗廟門口占卜吉日;其次是確定和邀請賓客,包括“戒賓”、“筮賓”和“宿賓”三個步驟,“戒賓”就是由主人通知參加冠禮的所有見證賓客,“筮賓”則指從中占卜出一名行冠禮時主持加冠的正賓,“宿賓”是迎請正賓提前來到宗廟。這前兩個程序屬于冠禮的前期準備階段。第三個程序是“設洗”和“陳服”,“設洗”是指當日凌晨在宗廟的堂前設置供大家洗禮的設施,“陳服”就是準備行加冠禮時所需的各種特制服裝和冠冕,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種,首先,選定加冠的來賓,并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之后的程序是“迎賓入廟”,即恭請正賓和其他賓客進入廟門來到堂前。第五個程序“加冠禮”是整個過程的核心儀式,由正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不同的帽子。“加冠禮”之后的程序是“禮賓”。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禮賓”之后是“拜母”,即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再后則是“取字”,即由正賓為冠者取一個寓意良好的“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第九個程序是“送賓”與“拜親”,“拜親”指拜見兄弟和姑姊,最后的程序是“拜君卿”,即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3 冠禮禮儀的文化內涵

      1.成人權利與職責的見證。如前文所述,加冠禮當日的三次加冠表明了對加冠者變為成人的一種見證。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紅中帶黑的爵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2.長者對加冠者的祝福。正賓在為冠者加冠時必須同時獻上祝福語,第一次加緇布冠時說:“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第二次加皮弁冠的時候說:“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第三次加爵冠的時候說:“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其實,這三次祝福語內容相近,大致包含“去除童稚之心”、“ 端正容貌威儀”、“慎修成人美德”和“祝愿高壽吉祥”等。另外,正賓給加冠者取的“字”也蘊含了長輩對加冠者的殷殷厚望。

      3.對養育之恩的報答。冠禮之后在品嘗祭品時,醴禮的致辭說:“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這是在表達對祖先和父親的感恩之情;醮禮的致辭說:“旨酒既清,嘉薦亶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這是在表達對兄弟和朋友的感激之情。此后的“拜母”則是對母親養育之恩正面報答的禮儀環節。

      4.效力于國家及鄉里的愿望。冠禮最后的禮儀環節是“服玄冠、玄端、爵弁。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于鄉大夫、鄉先生”。可見,周代“士”這個階層的貴族在成年后,一個重要的禮儀形式就是拜見自己的國君和鄉里的大夫和先生,該儀式表達了加冠者渴望效力于國家及鄉里的建功立業愿望。

      4 冠禮蘊含的文化習俗

      1.禮讓三先。我們都熟知三顧茅廬的故事,三請諸葛往往被解讀為劉備的誠心和諸葛的矜持。但事實是,按照周代禮儀主人邀請和賓客辭讓必須要三次才符合禮法,這在《儀禮·士冠禮》中多有表現。如冠禮當日主人揖請正賓進入廟門要相對三次相互作揖(“三揖至于階”),到達堂前階下也要相互謙讓三次后,主人和賓客才上堂。而冠禮本身更是要加冠三次并隨即三行醮禮,三次加冠之后加冠者要品嘗祭品并用角質的小匙祭醴三番。

      2.東主西賓。按照周代禮儀,建筑空間方位帶有鮮明的禮制色彩,主要表現為主人在東賓客在西的方位規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當天主人在廟門的東邊就位(“即位于門東”),面朝西方;另外,加冠禮前夕主人也要“立于門東”而面朝西方;加冠禮的當天主人在堂前“立于阼階下”,位置正對堂的東墻而面朝西方(“直東序西面”),而賓則對堂的西墻而面朝東方;上下臺階也是主人用堂南偏東的主階,賓客用堂南偏西的賓階。

      3.以北為上。在服從東主西賓的原則下,周禮還有以北為上的規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當天前來協助進行儀式的人們(“有司”)是面東而立的,而這些人站在偏北的地位更尊貴一些;再如加冠禮的當天“陳服于房中西墉下”一字排開,這些衣服衣領朝東,也是更尊貴的服裝在北面;還有,“拜母”儀式是從西階下來后到東壁拜見母親,此時是母親面南而加冠者面北(“北面見于母”)。

      5 結語

      《禮記·冠義》曾說:“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可見,冠禮是古代社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禮儀。通過冠禮這種隆重的成人儀式,貴族成年男子明確了自己在國家、社會和家庭中必須承擔責任、義務,這對于其人生的成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并將激勵自己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未來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古代禮儀范文第5篇

      關鍵詞:冠禮;道德意蘊;禮儀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作為一種倫理制度,一直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并起著化民成德的作用。正如國學大師柳詒徵在其《國史要義·史原》中所說:“倫理者,禮之本也,儀節者,禮之文也。”可見,倫理道德是禮的根本精神,各種具體的儀節是禮的外在形式。儀節與倫理道德是“形”與“神”的關系,它們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復而瑣碎的儀節其實是古人精致而意味深遠的文化設計,其中蘊涵著極強的道德意蘊,失去了具體的儀節與禮儀活動,禮的道德精神則無從展現。有“禮之始”之稱的冠禮在古代中國地位非常重要,是嘉禮中重要的典禮,它在幫助個體順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同時又引導其進入禮的社會語境,正所謂“二十而冠,始學禮”。通過具體而生動的禮儀活動來啟發和教育個體,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本文擬通過對冠禮的具體儀節的敘述來分析冠禮所蘊涵的道德象征意義和道德教育功能。

      一冠禮的主要程式

      儀式總是通過語言與身體的程式化動作來完成的,冠禮主要由給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成人身份進行社會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儀節、禮辭以及身體的程序化動作所組成。根據《儀禮·士冠禮》及《禮記·冠義》,士階層以上的貴族男子到20歲時,家庭要在宗廟中為之舉行冠禮,冠禮的具體程序和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賓、筮賓、宿(請)賓及贊冠者。

      冠禮是古代社會的“成人禮”,是古代貴族青年必經的重要生命禮儀,只有行過冠禮后的人才被社會承認,古人對它非常重視。凡是重要事情,古人都先要卜問吉兇,然后根據占卜結果行事,所以行冠禮之前,要用占筮來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及來賓。《禮記·冠義》云:“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主人(冠者之父)請筮人在廟門前占筮,筮人通過蓍草莖占筮來決定行冠禮的日期,這叫“筮日”。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后,冠者之父或兄到賓家(主人的僚友)邀請并告知行冠禮的日期,稱為“戒賓”。在舉行冠禮前的第三天通過占筮選定為冠者加冠的主賓,主賓選定后,主人前往邀請,稱為“宿賓”。最后主人再用同樣的禮儀為主賓選擇一位助手,即幫助主賓行冠禮的人,稱為“贊冠者”。加冠地點選在祖廟。這一切都表明冠禮是一項極為隆重的儀式活動。

      2.為期。為期,就是約定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參加冠禮的主要人員確定后,在舉行冠禮的前一天黃昏,主人集合將冠者的眾兄弟在廟門外與有司及擯者(有司中佐助主人行禮事的人)約定翌日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3.冠日陳設服器、主人及以下即位。加冠的當日清早,主人要陳設冠禮過程中所需要的盥洗之器、冠服、梳妝用具和盛酒禮器等。陳設完畢后,主人、加冠者的兄弟、擯者和冠者都各即各位。

      4.迎賓及贊冠者入。擯者向主人報告主賓及其助手的到來,主人從大門左側出來迎接,導引他們進廟。在這個過程中,每走到拐彎處,主人與賓都要互行揖禮,走到廟門前,主賓要互相揖讓后再進廟門。

      進入廟門后,主賓在行進中要相互揖讓三次,在升階時,主賓又三揖三讓后升階升堂。不厭其煩的揖讓體現了傳統禮儀所蘊含的敬讓精神。

      5.始加、再加、三加。此儀式為冠禮的主要部分,主要是三“加冠”、三“易服”和三“祝辭”。主賓依次將三種不同的冠給冠者戴上,冠者隨之要更換與冠相匹配的三套禮服,這稱為“三加”。冠者即席入坐,贊冠者(助手)用櫛為他梳頭、挽髻、加笄,用緇(黑繒)纏住發髻。主賓從有司手里接過緇布冠,向冠者致祝辭然后為之加上緇布冠,冠者起身回到房中換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出房面南站立,此為初加。再加和三加與初加的禮儀一樣,只是冠服不同。再加加皮弁,冠者回房換白色而腰間有褶皺的裳,系白色蔽膝;三加加爵弁,冠者回房換熏裳,系上赤黃色的蔽膝。在這個過程中,主賓每次加冠時都要向冠者致不同的祝辭,皆為勸勉與祝愿之意。

      6.賓醴(向冠者敬酒的儀式)冠者。三加后,主人與贊者(助手)設筵席于室門西邊、堂正中,冠者將首次得到成人的禮遇。賓揖請冠者即席,面朝北向冠者授觶(飲酒器),賓贊者向冠者進上脯醢(干肉和肉醬),冠者祭食、祭酒,以感恩的心祭祀先人,表示不忘本。賓則以成人之禮與冠者相互拜揖,表示冠者已成人。

      7.冠者見母。冠者帶上干肉從西階下堂,到東墻那邊,從北頭的闈門出來,面朝北拜見母親,并獻上干肉,母親拜受后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

      8.賓字冠者。取字是冠禮重要而特殊的儀節,因為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成人之后,名只用于自稱,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以示尊敬。冠者拜見母親回來,面朝南于西階東邊站立,賓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辭,此即為《禮記·曲禮上》所謂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9.冠者見兄弟、贊者、姑姊、君、卿大夫和鄉先生。冠者見兄弟、賓贊者,然后出廟門、入寢門,拜見姑姑、姐姐,儀節與見母親一樣。冠者回家后更換服裝,脫去爵弁服,戴上玄冠,穿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拿著摯先去拜見國君,然后再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

      10.醴賓、送賓歸俎。冠禮結束后,主人用醴(甜酒)酬謝賓,并贈給賓一束帛和兩張鹿皮作為酬謝。把賓送出大門,并派人把醴賓用的牲肉送到賓家。

      從上述冠禮的具體儀節中可以看出,古代行冠禮的具體過程非常復雜,這表明冠者冠禮在古代受到的重視程度。古人認為冠禮是對青年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環節,所以他們精心設計的繁復的儀節中都有特定的意義賦予,以此來教育和啟發個體。

      二冠禮的道德象征意義

      在文化人類學者看來,人類非常依賴象征符號和象征符號體系,并賦予它們以深刻的意義。上述看似形式繁復的加冠儀式,是通過器物、服飾、言語、修辭等象征符號構成的表達系統,每一個具體的儀節都隱藏著道德教化的價值指向和極強的道德意味,正如王靜安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1]指出了禮與德之間的密切關聯,也可以看出,當初周禮的建立是注德于禮,以禮來規定德。冠禮通過一系列的象征與隱喻,以及精致的具體儀節設計,意味深長地表達了它的道德意蘊,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改變發式,表明冠者要接受道德規范的約束

      為了嚴格區分出童稚之年與成年,古人用發式、著裝和字號等外在的形式來作為成年的標志,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標志都有道德寓意。從上述加冠過程可知,給冠者束發是加冠前的重要步驟。“冠”的本意就是把頭發盤到頭頂上,先從根部束住,盤成髻,然后加冠以固定,這也叫“束發”,含有“約束”之意。發式的改變象征冠者的身份發生改變的同時,也象征已為成人的冠者從此之后要接受社會道德律令的規范和約束,不能再像童年那樣自由散漫。

      其二,改變衣著,期望冠者明確社會責任與義務,注重自外而內的修養

      加冠是冠禮的主要儀式,冠是古代貴族戴的一種帽子。周代的冠有冕與弁兩種,冕是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典禮時戴的最貴重的一種禮冠。弁是次于冕的另一種比較尊貴的冠,分為皮弁和爵弁兩種。在加冠過程中,由主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和爵弁三種冠加于冠者,這三種冠的形式與意義皆不相同,冠服越加越尊貴,意在勉勵他有所成就。《禮記·冠義》云:“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儀禮·士冠禮》:“三加彌尊,諭其志也。”初加“緇布冠”,為一般百姓成人時戴的黑色布冠。在太古時代,人們以白麻布做冠,齋戒的時候才把它染成黑色戴上,貴族子弟在冠禮中首加緇布冠,既表示重古,也表示開始成人,從此擁有治權。再加“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古代的人穿著這種服裝去打獵或戰斗,象征青年人從此要有承擔捍衛國家安全的責任與義務。三加“爵弁”,乃“宗廟之冠”,這表明冠者從此有參加祭祀的特權。三種不同的冠象征地表達了社會對冠者的期望,也表明他從此可以享有成人的權利,承擔成人的責任。

      古人戴的冠和衣著是相配的,加冠后,冠者的衣服、腰帶和鞋子都要有相應地改變,這從上述的冠禮的“三加”儀節可知。尤為重要的是,冠者穿上新的衣冠,出來向眾人行禮,其姿容體態、面部表情和言談辭令都要和冠服相配。這其實是希望冠者通過外在形象的改變,來加持內在德性的修煉。衣冠的整肅,也能達到自尊而尊人,被人敬重的效果。故《論語·堯曰》里孔子說:“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其三,給冠者取字,強化對他的人生期許

      名字是區別社會個體的符號,在古代,名在先,字在后。名是父親所取,字是主持冠禮的賓所取,是一個人成年的標志。據《禮記·內則》記載,孩子生下來三個月,由母親抱著去見父親,父親握著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輕搔孩子的下巴,為他命名,這一儀式也叫“命名禮”。表明承認孩子來到人間,加入家族。兒童是無字的,字為尊稱,有了字,也就意味著“成年”。

      所以,《禮記·冠義》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禮上給冠者取字,其象征意義如《白虎通·姓名》說:“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通過稱號的改變來表明冠者社會身份的改變,也表明社會對其成人身份的尊重與認同。

      最后,通過語言勸導,表達對冠者的道德期望與人生祝福,這主要是通過禮辭來實現的。如上所述,冠禮有三加,三加的祝辭各不相同。據《儀禮·士冠禮》記載,始加、再加和三加的祝辭分別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無疆,受天之慶。”三次加冠的禮辭各異,但都包含著勸誡與期望,勸誡冠者從此拋卻童稚之心,保持成人之威儀,謹慎地修養成人之德。同時,以德與福之間的關聯來警戒冠者的言行,告誡他們只要能夠謹慎修養德行,就能長壽、增福。

      三冠禮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通過明確的角色期待,促進個體道德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從自由無拘的、無社會責任的童年期到有社會責任的成年期是最重要的階段。個體能否完成這個階段的順利過渡,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都至關重要。因此,每個社會或群體都會想方設法通過特定的方式和途徑來幫助個體進行心理調適,實現角色的順利轉變。冠禮是古代中國為了幫助個體渡過“生命關口”而設計的儀式,是使個體從一個生物學意義的自我向“社會性自我”轉變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個體進行教育的一個階段性標志,對個體的社會化尤其是道德社會化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這種作用的發揮主要是通過明確的角色期待來完成的。

      角色和角色期待是社會學概念,社會學中的角色概念則直接來自戲劇,是指社會個體以其所具有的社會位置所必須具備的特殊行為。社會上的每種角色都有一種被期待的行為模式、權利和義務,這種被普遍接受的、規定了應如何扮演某一角色的社會規范即是角色期待。傳統宗法社會希望一個童稚少年成年后要明確知道自己角色的轉變,并能夠按照社會對這一角色的期待去“做人”和“做事”,也就是嚴格按照角色期待去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那么,什么是成人以及怎樣做一個成人呢?北宋呂大臨曾言:“所謂成人者,非謂四體膚革異于童稚也,必知人倫之備焉。親親、貴貴、長長,不失其序之謂備。”[2]由此可見,所謂的成人并不是說在體貌外觀上異于兒童,而是通過角色學習,深刻認知社會的人倫之道,并能嚴格按照社會期望與規定去遵守人倫之序。

      在儒家看來,人是各種社會角色的總和,他們創立了五種相對角色,即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并對每種角色都給予明確的規定與定位,社會則通過角色期望來對個體的行為加以限制、規定和引導。如《禮記·冠義》云:“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冠禮的重要意義就在于通過這樣一種儀式教育,培養冠者明確的社會角色意識,讓冠者領悟并遵守群體和社會對自己社會地位的角色期待,并通過終身不倦的角色學習,在以后的生活實踐中嚴格踐履自己的角色義務,真正做到為人子則孝,為人弟則悌,為人臣則忠,為人少則順,扮演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這種個體將社會所肯定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加以內化,形成合乎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過程也就是道德社會化的過程。

      (二)通過對冠者的身體規訓,陶冶道德情感,養成道德習慣

      關于禮儀的道德教化功能,晚清經學家皮錫瑞在《經學通論》卷三中這樣論述:“古之圣人制為禮儀,先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非故以此為束縛天下之具,蓋使人循循于規矩。習慣而成自然,囂陵放肆之氣潛消于不覺。凡所以涵養其德、范圍其才者,皆在乎此。”[3]由此可見,圣人制定禮儀的目的不是為了束縛人,而是希望通過對身體的規訓來涵養人的道德,期望人能在遵循規范的道德實踐中養成道德習慣和道德自覺。中國文化向來具有一種“身心互滲”的特性,把人看成是一個具有情感與理性、身與心合一的存在物。因此,中國古代倫理非常強調“以身訓禮”、“身禮合一”、“以身顯仁”,如《左傳·成公十三年》:“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荀子·修身》謂:“禮者,所以正身也。”對身體規訓與德性養成之間的樂觀態度,在實踐上就會通過身體的規訓來啟發人的道德理性,而禮儀則一直是身體規訓的重要手段。但是,“容禮教育絕非表面瑣碎儀文那么單純,透過一次又一次不斷重復的身體表演以及對儀文的詮釋,正在進行身體規訓的工程”[4]。關于禮儀對人的道德理性形成的作用,梁漱溟曾深刻地指出:“蓋理性在人類,雖始于思想或語言,但要啟發它實現它,卻非僅從語言思想上所能為功。抽象的道理,遠不如具體的禮樂。具體的禮樂直接作用于身體,作用于血氣;人的心理情致隨之頓然變化于不覺,而理性油然現前,其效最大最神。”[5]也就是說,直觀而具體的禮樂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培育道德理性,其效果比抽象的道德說教來得更快更直接。

      冠禮通過一套程序化的身體動作、服飾和語辭等象征符號構成的表達系統營造出一種肅穆神圣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冠者每加一次冠,都要穿著相應的服裝進行與之相匹配的容貌辭令、儀容體態的演示,在揖讓進退之間,其身心完全融入其中,有一種非常強烈而真實的道德情感體驗和精神升華。可以說,此時的“精神不再是一種受到禮儀影響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并獲得了它的最大靈性”[6],而這種精神又賦予儀式以生命和意義,使得它不是徒具形式的機械動作。于是,儀式在模塑人的身心、變化氣質,陶冶冠者的道德情感方面體現出了其獨具“神奇魅力”的力量。

      它在促進冠者明白并踐行“成為一個人”和“作為一個成人”所應該具備的儀態和辭令的同時,也形成了其內在的道德自覺。所以,劉向在《說苑》中說,冠禮的意義在于“內心修德,外被禮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禮記·冠義》中也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儀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儀備。”

      結語在注重禮樂教化的古代中國,禮儀作為獨特而精致的文化設計,一直是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并成為中國人做人與做事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在傳統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而言,作為中國古代禮儀中最基本的冠禮,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在個體修養方面,有助于個體德性的養成。我們這里的修養主要是指道德修養,是指人們的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進行的自覺的自我約束、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培養的功夫。傳統社會把倫理道德化解在各種禮儀之中,通過禮來正心、修身,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德,“學禮”、“習禮”、“遵禮”和“行禮”則成為個體終其一生的生存方式。在此意義上,禮是個人修養、修身的器具。個體遵循禮的過程也是道德實踐過程,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道德習慣,把外在的行為規范演變成人內在的道德自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地按照道德規范來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提高自我的道德能力。《論語·季氏》云:“不知禮,無以立”,“不學禮,無以立”。可見,在傳統社會,知禮和學禮是修身的基礎。作為嘉禮中重要的典禮———冠禮,則是個體真正“學禮”與“行禮”的開始,標志著個體從此將以成人身份進入禮儀社會,一生都要以禮為道德標準去規范自己的視、聽、言、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通過上述的冠禮的具體儀節可知,它首先通過外在形象(發式、衣著等)的改變來提醒冠者認識到未成年和成人的嚴格區別,希望冠者借此實現內在心理上的轉變,從此拋卻童稚之心,按照成人的標準與要求去“做人”與“做事”;另外,它通過禮辭對冠者進行道德灌輸,提出明確的德性養成目標,“責成人之道”,已為“成人”的冠者要不斷努力去成就德性;最后,個體在行禮的過程中,在莊嚴而肅穆的儀式情境中,在執行程序化的身體動作的同時,體會與內化這些儀節所蘊涵的道德價值,其道德情感也會隨之升華。

      其次,在文化傳承方面,冠禮通過具體的儀式活動向冠者傳輸、培育社會主導價值觀念,中華文化之“神”由此借助于禮儀之“形”而源遠流長。“文化其‘神’是文化內在的精神和核心價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長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號化的表現,是文化其‘神’的載體。”[7]中華禮樂文化在封建社會綿延存在幾千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通過語言文字、儀式和器物等符號載體而得以延續與發展,并成為傳統中國人的“生活樣法”。研究者們通常認為,冠禮是由遠古氏族社會的“成丁禮”演化而來,“成丁禮”是氏族社會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所必經的儀式。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通過儀式,原始社會的成年禮的儀式過程大都非常隆重而嚴酷,一般都是在“男女青年到了性成熟期,一連幾年,通過部落所規定的各種程序和儀式,接受一系列的訓練和考驗,其目的在于使即將成為部落成員的男女青年有必須具備的知識,有勞動技能以及對困難和危險的境遇作斗爭的能力”[8]。從這里可以看出,成年禮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傳承,在培養他們必備的生存技能的同時,也向他們傳承本部落的文化。產生于農業宗法體制下的冠禮與氏族社會的成人禮有差異也有聯系,它不再采用各種嚴酷的形式考驗人的心理與生理,而是采用平和、文明而象征性的儀式來傳輸“尚德”社會的主導價值觀,進行文化傳輸,引導冠者進入禮文化的語境。個人通過社會化過程將社會價值觀念內化,學習和掌握社會規范,事實上就是繼承、傳遞和保存了社會的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外延很廣泛的概念,“舉凡行為儀節、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和社會觀念都屬于‘禮’的范疇。‘禮’既是社會各階層的行為規范,也是歷代社會共同體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理論框架和價值標準,并作為歷代社會意識形態規范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心理情操、倫理觀念和政治思想”所以,對禮的遵從,也就是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中華禮文化也因此綿延至今。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477.

      [2]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1414.

      [3]皮錫瑞。經學通論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4:13.

      [4]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4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码二码三码的区分|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免费国产拍久久受拍久久| gogogo高清在线播放免费|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无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久久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妇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妇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精品国产迷系列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性爽爽免费视频|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av| 日本道不卡一二三区视频| 亚欧洲乱码视频一二三区| 久久综合开心激情五月天|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 婷婷六月色| 丁香花成人电影|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视频| 最新的国产成人精品2020|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99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91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ⅴ|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女人| 伊人久在线观看视频| 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 性夜夜春夜夜爽夜夜免费视频|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