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以教育思想引領教學手段,莫“穿新鞋走老路”
認為:思想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必須以科學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改革思想為引領,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激發(fā)他們投入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的熱情,牢牢地將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智能、素質的發(fā)展結合起來,堅決杜絕運用先進手段即為轉變教育思想的錯誤認識和穿著多媒體的“新鞋”走傳統(tǒng)教學“老路”的錯誤做法。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壁虎掙斷尾巴逃走的動畫,并帶領學生模仿動畫中小壁虎的樣子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一掙”的意思,體會小壁虎掙斷尾巴后的心情,弄清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果尾巴掙不斷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了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以上教學過程是在多媒體課件輔助和學生自主探究中實現(xiàn)的,不僅有效地簡化了教學的內容,同時還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點。
二、以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莫“高成本低效能”
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功能強大,較傳統(tǒng)教學占據(jù)更明顯的優(yōu)勢,往往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評優(yōu)課的首選媒介,甚至出現(xiàn)了“沒有多媒體的課就不是一堂好課”的片面說法,但事實卻不盡如此。縱觀當前的語文課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所謂的多媒體課件,或是流于形式,內容單調乏味,大多為簡單的文字和圖片的呈現(xiàn);或是盲目求精,課件設計煞費苦心,可創(chuàng)造的效應卻微乎其微,讓人大為惋惜。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應當由教學內容而定,應當遵循“低耗高效”的原則,這不僅是企業(yè)生產(chǎn)的成功秘訣,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法寶。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秋天的圖畫》一課,在多媒體課件中精心設計了畫圖互動環(huán)節(jié),待學完課文后指導學生上臺嘗試著將課文所描繪的畫面用鼠標在多媒體屏幕中畫出來,課堂氣氛相當熱烈。但由于學生年齡尚小,電腦操作生疏,所創(chuàng)作品與教師的期望值距離較遠,課堂自然留下了敗筆。其實,此環(huán)節(jié)完全可由簡筆畫替代,既實用又有效。
三、以學生發(fā)展優(yōu)化教學手段,莫“揚教師抑學生”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為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fā)展服務的,如果背離了這一原則,多媒體的價值便蕩然無存。而事實上,我們許多語文教師錯誤地將多媒體定位為教師課堂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很少關注學生認知的程度、心理的需求和課堂學習中的真切感受,這種認識頗有唯心主義之嫌?,F(xiàn)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思想指導下的多媒體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素養(yǎng)的提升,培養(yǎng)的是能夠主動發(fā)現(xiàn)、構建、再生知識的會學習的人,多媒體必然成為學生內在發(fā)展的輔助工具,成就的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而并非課堂學習的配角――教師。如一位教師教《日月潭》這篇課文時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依據(jù)教學流程按步出示課件,文字清晰,畫面迷人,音樂優(yōu)美,但其作用充其量也只是便于教師的課文解讀,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啟迪、挖掘與拓展幾乎為零,整個過程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可學生卻響應得頗為勉強,這種風光了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語文課堂是不可取的。
四、以教學預案決定教學手段,莫“撿芝麻丟西瓜”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設計和運用是由課堂教學預案決定的,它必須尊重并滿足于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種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根據(jù)多媒體課件設計教學預案,將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作為備課的重點,這顯然背離了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改革理念。多媒體課件只是實施教學預案并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手段,絕不可能替代教學預設。更可怕的是,一些教師為了省事在網(wǎng)上直接下載課件,再根據(jù)課件設計教案,這種“拿來主義”的做法嚴重違背了兒童的心理認知規(guī)律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往往使得課堂一味地跟著課件走,而將學生拋到了九霄云外。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趙州橋》一課,整節(jié)課緊緊圍繞課件展開,由世界著名古橋的導入到趙州橋的資料簡介,由字詞呈現(xiàn)到句子剖析,由文本解讀到歸納總結,由主題突破到拓展延伸等等,課件內容豐富飽滿,琳瑯滿目,教師執(zhí)教過程中心里只有課件,為了課件的順利出示,教學步驟可謂緊鑼密鼓,步步為營,學生自然有些力不從心。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像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教學重點和亮點令人難以捕捉。這樣的課堂,讓人眼花繚亂,卻沒有實際意義。
(1)什么是教學目標?認識模糊.很多教師只知道要制定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下有三維目標,但是什么是教學目標,每維度的目標各有什么水平層次的要求不清楚.
(2)怎樣制定教學目標?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是參照與課本配套的“教學參考”或是“優(yōu)秀教案”上的教學目標,一旦離開這些參考資料,不知怎樣用詞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的用詞含糊不清,特別是對可當堂評價的“知識與技能”的目標表述上體現(xiàn)不出來掌握的水平層次.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級物理教學參考”對第十三章第三節(jié)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表述: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chǎn)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摩擦的利與弊.用“知道”這個動詞,怎樣才算是知道,達到什么具體的水平,表述不清楚.
現(xiàn)在在提“基于課標標準的教學”,如何基于課程標準進行教學,首先要根據(jù)課程標準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本文運用加涅和布盧姆的學習理論,以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皮連生的“學習與教育心理學”講座為參考對教學目標進行闡述.
1 什么是教學目標
著名的心理學家加涅說: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
根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是結果性目標,是可以當堂評價的一種目標.
知識是指可以用言語陳述的概念、規(guī)律、規(guī)則等,就是通常所說的知識或知識點,包括了解、理解、應用三種水平.
技能分為三類,分別是:(1)動作技能:運用規(guī)則支配自身的肌肉協(xié)調的能力;(2)智慧技能:運用概念、原理辦事的能力;(3)特殊技能:指反省、認知策略,是運用規(guī)則支配自身認知過程的能力.技能包括模仿、獨立操作、遷移三種水平.
1.2 過程與方法
是為達到某一學習結果所采用的方法與手段,是指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以及所運用的方法,這是學生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隱含著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實驗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科學素養(yǎng).
1.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指對人、對事、對已的情感和價值趣向.是一種長期的目標,需要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內化.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是體驗性目標,包括經(jīng)歷、反應、領悟三種水平.
2 教學目標陳述的基本原則
2.1 目標陳述預期的學習的結果
2.2 目標的陳述應有助于實現(xiàn)目標的導向作用和交流功能
2.3 選擇適當?shù)膭釉~、名詞(或名詞詞組)陳述目標.其中名詞代表要學習的知識,動詞代表掌握水平
3 掌握水平的行為動詞
3.1 “知識與技能”目標動詞
了解水平:陳述、回憶、再認、說出
理解水平:解釋、說明、比較、區(qū)別、推理、估計、計算、會、學會
應用水平:執(zhí)行、實施;區(qū)分,組織;核查,評判;生成、計劃、產(chǎn)生
3.2 體驗性目標動詞
經(jīng)歷水平:觀察、經(jīng)歷、體驗、感知、學習、調查、探究
反應水平:關心、關注、樂于、敢于、勇于、善于
領悟水平:形成、養(yǎng)成、具有
4 教學目標制定實例
例1 《神態(tài)與動作描寫訓練》(初中一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教學目標.
(1)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對人物神態(tài)與動作描寫的詞語.
(2)能大體上分析所提供的材料中對人物神態(tài)、動作描寫的作用.
(3)能對學生習作中一些對人物神態(tài)、動作描寫上的不妥處進行修改.
(4)能根據(jù)所給的材料較形象地續(xù)寫一段描寫神態(tài)、動作的文字.
例2 《小壁虎借尾巴》(小學二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教學目標
(1)拼音:例用拼音讀準生字的音;能看著課后練習中的拼音讀出并寫出句子(bi hu de wei ba duan le,huai hui zhang chu xin wei ba).
(2)字詞:能寫、默課文中12個生字和16個詞,并能說出這些字詞在課文中所指的意思.能口頭解釋“搖著尾巴”、“甩著尾巴”和“擺著尾巴”三個帶點動詞的不同含義.
(3)句式:能按下面的句式造句或仿寫句子.
“誰—看見—誰(什么)—在哪里—怎么樣地—干什么”
(4)課文理解:①能獨立找出課文中分別描寫魚、牛、燕子尾巴作用的句子;②找出并說出課文3、4、5段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異同點.
(5)課文朗讀和背誦:能流利朗讀全文并能背誦課文3、4、5段.
例3 《犯罪的概念與特征》(初中二年級政治課)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陳述犯罪及其三個基本特征.
(2)對給予的違法和犯罪案例,學生能識別違法和犯罪行為并能陳述其理由.
例4 《長方形的面積》(小學四年級下學期數(shù)學課)教學目標
(1)能借助透明方格膠片或帶有方格的面積圖,說明長方形面積等于它的長乘寬的理由.
(2)對給予的長方形圖形和實物,能正確計算它們的面積.
例5 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jié)摩擦力(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說明什么是摩擦力,能判斷摩擦力的方向.
(2)能陳述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用它分析有關的現(xiàn)象,解釋有關問題.
(3)能說明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能用它解釋有關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有關的摩擦現(xiàn)象.
(2)經(jīng)歷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
(3)體會學習物理的一種思維方式“現(xiàn)象—規(guī)律—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