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孫起孟教育思想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早期的教育教學思想
孫起孟青年時期,我們國家正內憂外患,許多仁人志士在苦難中多方尋求富國強民之路,“教育救國”的思潮席卷全國。在這樣的思潮感染下,孫起孟自薦到師范學校任教,踏上了教育理想之路。在學校教育實踐中,他漸漸地從一個對教學懵懂無知的教師成長為知名的教育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學過教育科學,更談不到有什么教學經驗,但是我有一顆把學生教好的心。我也曾尋思過,我當教師的條件可以說很差,為什么得到學生們那么大信任和支持呢?回想當時,幾乎很少考慮這考慮那,想的全是學生需要什么,我便努力做什么。”樸素平凡的話語中隱藏著他的無私與偉大,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自始至終都在思考學生需要什么,而不是老師要做什么;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孫起孟說:“所謂教學質量,我理解應當是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和恰當結合。”據他的學生回憶說,當孫老師給他們上課時,無論講哲學、邏輯學,還是講西洋文化史,總是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啟發他們開動腦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譬如講哲學,孫起孟從哲學發展的過程中闡明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含義,任學生自己辨別。
批改作文時,也是和學生一道研究制定一套大家同意的批改符號,由老師先閱讀學生的文章,就文中有問題需要修改處打上不同的符號,要求學生自己研究,加以修改和補充,或是和學生一起共同探討。再比如教國文時,他就鼓勵幫助學生每人各編一本詞典,而且根據應用的需要,還各自編輯同義詞和反義詞等分冊,在評審學生國文學科的成績時,學生自編詞典的質量被作為評定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孫起孟十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積極為學生創造鍛煉能力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可以施展才能的場所。在當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辦學方針的啟示下,他發動學校的師范生把附近無能力入學的孩子組織起來,開辦平民學校,由師范生輪流給孩子們上課。這一做法既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教學的場所,又使當地貧民子弟有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孫起孟注重從知識的掌握上去提高學生的素質。他除了給學生上好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之外,還給學生安排選修課。1932年他為學生開設了《倫理學》課,在他本人制訂的教學計劃大綱中寫道:“所以設此選科者,因為學生不論研究何種學問,正確思考之法則實有詳悉之必要。
由于倫理學之訓練,學生或可望在消極方面矯正思辨上不良之習慣,在積極方面增加治學之效能。”孫起孟在當時設置選修課的做法,對我們今天的學校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啟示。現在雖然很多學校(包括普通中學、職業中學或是綜合中學)都在提倡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設置多樣化的選修課,但是其中大部分學校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或者是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現在學校開設的選修課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化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孫起孟除了在課堂上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之外,課外還著重采取個別交談的形式,深入了解各個學生與學習有關的種種問題,進行學習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個別輔導。假期來臨時,有些學生留校溫習功課或者準備升學,孫起孟同往常一樣住在學校給他們輔導和幫助。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孫起孟還經常和學生們一起參加晨操、旅行、運動、演說、競賽、文藝活動等,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休假時,孫起孟到學生家里進行訪問,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家庭的積極因素也調動起來。他還一貫重視學生的家庭教育,力爭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設法和學生的家長交朋友,力爭全方位地進入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深入了解學生在課堂上上不會表現出來的心態和問題。3
0年代后的教育教學思想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育是和救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為救國,驅逐思想保守、反動的學校領導,是那個年代的進步教師都參與的風潮,孫起孟也不例外。他發動過驅逐校長陳淑的風潮,之后被國民黨政府江蘇教育廳開除教職。1936年,孫起孟受黃炎培之邀,進入中華職業教育社。從此,孫起孟與職業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很快就成為這個影響廣泛的社會團體的決策者之一,在近半個世紀的職業教育生涯中,孫起孟始終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積極探索和研究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獻計獻策,積極推動我國第一部《職業教育法》的頒布,為我國的職業教育理論的創建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在教育實踐中,孫起孟也是嘔心瀝血,特別是1995年,他從中華職業教育社自身特點出發,倡導并實施溫暖工程,把扶助弱勢群體、促進勞動力就業作為基本任務,堅持“為國分憂、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燈亮一盞、光灑成片”的指導思想,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及捐資助學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各界廣泛贊譽。
孫起孟的核心教育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職業教育與市場經濟是孿生兒”在中華職業教育社第六屆第五次理事會上,孫起孟講述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他說,在各類教育中,最貼近經濟的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親密無間、不可分割。我們知道,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這個人應當是有一定文化、一定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的人。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文件中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而職業教育的中心任務就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所以說,它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職業教育與市場經濟是孿生兒、雙生子,離開了市場經濟,職業教育就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升學準備與職業訓練同時兼顧”1946年,孫起孟負責籌辦了比樂中學,把“升學準備與職業訓練同時兼顧”作為其教育目的,意在中學階段給予學生以職業性教育,在學生畢業后不至于失業這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他要求學生除了打好知識基礎外,還必須具備幾種實際能力。為此,他規定學校在六年學期之內,既要講究普通中學的規定課程,又要在講課時有針對性地增加內容,如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都注重實際應用能力,同時還酌情增設一些文書會計、事務管理、電器維修之類的課程,使學生具備某些職業才能。孫起孟的這一做法在當時很具開拓性,對后來我們國家開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具有重大的意義。重視對學生的職業陶冶孫起孟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業中觀察每個學生的能力、興趣,并提倡舉辦各種課外活動,如電工組、木工組、化工組、社會服務組、文藝組等,通過這些課外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愛好與能力,也使教師進一步明確了學生適宜的方向發展,待學生進入高中后,實行分科制,教師根據對學生的觀察,并與學生家長交換意見,建議學生選擇某科,進行定向培養,從而促使學生早日成才。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孫起孟不止一次強調,職業教育不僅包括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且包括職業道德教育和科學的職業指導。同時,他還主張在法律的表述上應使用“職業教育”代替“職業技術教育”,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表述問題,而是涉及對職業教育內涵全面認識的問題,是關系到我們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問題。
他的這一建議受到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被國家的法律文件所采納。他認為“職業知能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抓,以職業知能教育為基礎內容,同時緊密結合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以確保應用職業知能的正確方向和實現最佳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雖然我們已無法親耳聆聽孫起孟的教誨,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卻永遠地給我們留了下來。他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奮斗,就像他在視察江蘇省師范學校時為學校師生題詞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從事教育事業,卻能把有限的生命和具有無限意義的人類事業結合起來。因此,我認為教育工作不僅是重要的、光榮的,而且是幸福的。”他在世紀之交帶頭發起的“溫暖工程”之“為國分憂、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燈亮一盞、光灑成片”的指導思想,更是他一生為教育獻身的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