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⒈實施創新教育是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必然選擇
已經來臨的21世紀是創造的世紀。在這樣一個時代,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不竭的動力;在這樣一個時代,后發國家“要么迎頭趕上,要么更落后”;在這樣一個時代,文盲是不會學習、創造的人;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人們消費著自然資源轉化的產品,更消費著人類智慧創造的精神產品。正如所指出的那樣:“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應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是應該做和最急需做的一件事。
實施創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創新為核心目標的教育模式,激活并發展人所固有的創新潛質,為創新人才的成長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傳統教育基于問題只有唯一正確答案,認為教育的功能體現在習得和模仿那些被證明為唯一正確答案以及對其最好的處理方法,并將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這是一種接受教育。因此,突破課堂教學中舊的教學模式,實現從教學思想到教學實踐的根本轉變,構建以培養創新素質為核心目標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十分關鍵的。
二、課題的內涵界定與研究基礎
⒈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內涵界定
課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著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和理論化的教學范例。其主要構成因素是:⑴在特定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所確定的主題;⑵完成主題所確定的教學目標、任務;⑶達成教學目標的具體步驟和過程;⑷完成目標的一系列途徑、手段和方法體系;⑸與主題相應的課程設計;⑹由主題、目標決定的評價方式。
⒉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基礎
“九五”期間,我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全面素質,在學科教學領域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實驗,取得了一定的經驗:⑴在2000年3月結題的市級重點教研課題“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研究中,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主體活動方式,如獨立式探索型活動方式、交往型活動方式、體驗型活動方式、創新型活動方式等。同時,通過實驗,教師在“領導、誘導、引導、自導”四個方面形成了主導策略,使教師主導對學生主體和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創新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作用和促進作用;⑵在2001年12月結題的市級重點教研課題“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研究中,通過實驗者的努力,課題研究實踐形成了“六大策略”如“構建小學語文課堂創新環境的策略、“在拼音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在小學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讓課外作業成為學生創新樂園的策略”、“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創新的策略”、“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這些研究成果及其相關的理論和方法,都蘊含了許多創新性教學的成分,可以作為本課題研究和建構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生長點。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對現行以書本知識為本位、教師為中心以及傳授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逐步減少教學的強制性和劃一性,增強教學的選擇性和開放性;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的轉變,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新的教學體系;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探索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網絡教學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1.研究內容
⑴、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從思想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深刻認識應試教育的危害,自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堅信學生有發展的原動力和潛在能力,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深刻認識實施素質教育必要性和緊迫感。
⑵、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優化并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環境。語文與生活緊密聯系,生活多么廣闊,語文的教育天地就多么廣闊。要變“死”為“活”,由封閉走向開放,探索和構建課內、課外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溝通的語文教育途徑。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把課堂教學中學到知識、掌握的方法,運用到廣闊的語文天地中去,促進知識的遷移,語文能力的提高。
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是改革的重點。堅持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探索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探索由不懂到懂,由學會到會學的過程。
①注重啟發誘導,使教的過程變為導的過程,變為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千方百計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不僅喜歡學習語文,而且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
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大綱》以及《新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要求。突出明確每篇課文、每堂課教學重點:理解的重點,語言訓練的重點,能力培養的重點。根據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教學結構,優化教學過程。
③重視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在理解能力上,加強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改變重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狀況。在讀中啟發學生揣摩、思考,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在表達能力上也加強訓練的整體性,放手讓學生去說去寫。
⑷、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充分發揚教學民主,重視教學活動中的多向交流,珍視學生的智慧萌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使課堂上充滿和諧歡快的氣氛,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
⑸、重視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主要研究四個指標:①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準確;②教學過程是否優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有沒有得到發展;③教學效率有沒有提高;④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沒有確立,情感、意志、個性品質有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和發展。
2.研究方法
本課題是一種教育革新,即根據一定的目標,對教育實踐進行有意識有計劃的嘗試。主要采用理論研究的方法以及行動研究法,適當采用調查法、問卷法結合研究。
五、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組成員的努力下,經過近一年來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已形成了初步成果。經過總結歸納,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摸索了創新型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
通過第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兩個子課題組都初步形成了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構建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這一課題組形成的操作模式是:“設計活動—學生參與活動—交流活動感受”,從而實現發展學生個性的目的;又如,“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構建合作的教學模式”這一課題組形成的模式是:“出示自學題—小組合作交流—大組合作交流”。雖然我們確立了這兩個子課題,但我們研究的內容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時,我們也可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在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也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
2、形成了有效的操作策略
通過近一年來的實踐和研究,我們初步研究出了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七種教學策略。⑴在豐富多彩的想象活動中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如金雪媛老師在執教《燕子》一課時讓學生想象燕子在春天的活動,學生的創新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們暢所欲言,把燕子在春天豐富多彩的活動描述得十分精彩。⑵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策略。如鄒雙娣老師執教的《dtnl》一課,就以“開火車”、“摘蘋果”等一系列的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引導學生生動活潑而又主動地參與到拼音的學習中去;又如:周敏娟老師在執教《“東方之珠”》一課時所創設的“小導游”這一“角色”活動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表現欲望,為學生自主學習后的自由創新表達創造了機會;⑶在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中培養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能力的策略。如孫丹老師執教的《天鵝的故事》一課,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把自己對老天鵝以及群鵝奮勇破冰的感人情景的理解表露無疑。⑷在質疑問難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如丁曉維老師執教的《菩薩兵》一課,先請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問難,然后再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自讀課文、探尋答案等一系列的自主學習活動,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鍛煉。⑸在課本劇活動中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如顧麗君老師執教《兩個朋友》一課時安排的課本劇表演促使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蘊含在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角色表演中,學生不但在表演中學會了合作,而且還學得輕松而愉悅。⑹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策略。如高蕓老師在《二泉映月》一課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能認真傾聽小組成員的發言,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小組意見后進行大組交流匯報。這不但使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趨于規范,而且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合作學習技能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創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了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機會。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中討論并解答問題,變原來的單純旁觀者為積極參與者。學生們在研討中自由發言,當一個同學對問題的理解遇到困難時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學習別人的優點,開展互學、互練、互查、互評活動,使學生在檢查對方的過程中學會檢查自己,在評價對方的過程中學會評價自己。這種方式把學生從單一的不平衡的師生交往和狹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來,給學生均衡、平等的學習鍛煉機會,真正體現了面向全體,使全體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現和認識的機會,使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使課堂不再出現被遺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學習能力在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鍛煉,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其全面發展。
4、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每個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都必須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尋求新的問題的答案,有時沒有絕勝的把握就需要大膽的設想,這時,學生的思維受環境的影響,常常會冒出絢麗的火花,然而他們的思維又常常是稍縱即逝的,但這往往能給別人以頓悟。或許一個富有創意的設想,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產生。因此,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融洽、自由的環境,為學生積極的思維創造了條件。
5、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
合作意識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合作將是未來社會的主流,而新的教學模式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必須得做到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其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對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體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要求。通過小組討論、互相評價、互相反饋、互相激勵、互幫互學、互為師生等合作互動的活動,最終達成思想上的共識。他們的合作意識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培養。
雖然合作學習強調的是學生間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而這種競爭恰恰又是建立在集體的榮譽之中,小組成員為著共同的目標和期望,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經常的、合理的評價可以激發各組奮勇爭先的積極性,形成組間明爭暗賽的競爭局面,增強了個人進取向上的競爭意識;也使每個學生都有競爭對象,有追趕的目標,使學生始終處于競爭狀態中,不斷強化其競爭意識。
6、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來,課題實驗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和理論素養的提升這兩方面。如鄒雙娣、孫丹老師執教的《識字4》、《索溪峪的“野”》分別榮獲西倉片青年教師評優課一、二等獎;鄒雙娣老師在區青年教師素質大賽中執教的《家》一課榮獲二等獎;孫丹老師執教的《天鵝的故事》在學校12月份舉行的“走進課改”半日活動中受到了區領導的好評;陳伯平校長的多篇論文刊登在《常州教育》、《江南時報》上,其撰寫的《讓創新教育落到課堂實處》一文榮獲“2002年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大賽”三等獎;孫丹、顧麗君、鄒雙娣、高蕓、金雪媛老師撰寫的論文在江蘇省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中分別榮獲二、三等獎;孫丹、丁曉維老師撰寫的教學設計在江蘇省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中分別榮獲二、三等獎;孫丹、顧麗君老師撰寫的課改論文分別被編入區文體局印發的《新課程改革論文匯編》中;孫丹老師撰寫的《運用媒體,教活古詩》一文入選鐘樓區信息技術現場會資料匯編中。由這些實驗老師指導的多篇學生作文在《常州日報》“小記者苑”中刊登。
七、對后續研究的思考
目前,我們雖然對這一市級招標課題作了一些可謂是扎實、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都清晰地認識到在已經做的工作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和總結。如在第一子課題的研究中,該怎樣豐富學生活動的內涵,使我們在教學中創設的活動行之有效而不是徒有形式?該如何正確而有效地引導后進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而不放任自流?在第二子課題的研究中,“重合作、輕個性”,“重結果、輕過程”,“重主體、輕主導”,“重課內、輕課外”等問題都是我們后續研究的重點。我們相信,在課題組每一位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級領導和專家的支持、幫助下,這一課題定會在我們語文課題組內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