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建設過程的發展變化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建設注重實踐性,具有兩方面特征:一是目的性特征,即通過社會建設推動社會朝著正義的方向發展,改善社會成員的社會福利狀態,促進社會進步和團結;二是工具性特征,即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相輔相成,服務于不同時期國家整體性戰略目標的實現。
1.社會革新和管理體制沿革
在我國,大規模的社會建設可追溯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同志曾明確指出,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普遍受到四條極大的繩索——政權、族權、神權以及婦女所受到的夫權的束縛。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容不僅必須包括建立獨立自主新政權的政治革命、變革落后生產關系的經濟革命、破除封建愚昧思想觀念的文化革命,也必須包括解除這四大繩索束縛的社會革命和社會建設。
事實上,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就在不斷推動社會革新與建設。辛亥革命后涌現的地方自治運動中,就包含了諸如辦理地方學務、衛生、道路工程、慈善公益、救助貧困、養育孤兒等社會建設內容。隨著現代工業的建立和勞工問題的出現,又擴展至勞動救濟事業和合作運動等方面。社會建設成為這一時期推動民族振興、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在社會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1940年8月,中共北方局公布的晉察冀邊區政府的施政綱領(又稱為“雙十綱領”)中,包含了豐富、廣泛的社會建設內容。不過,此時黨內對社會建設尚缺乏相應的理論概括,“社會建設”一詞還未清晰地提出來。
1949年后,我國的社會建設進入到嶄新的發展階段。新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社會福利水平,有力支持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蓬勃開展。
但是,這一新興創建的社會管理體制,也有一定的缺陷性。特別是,以行政手段作為生產和消費資源主要分配機制的制度,限制了個人和家庭的選擇權,不僅微觀的經濟效率受到影響,而且人的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被忽視。
2.經濟與社會需要協調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發展成為壓倒性的任務。1983年,帶著小康社會將是一個什么面貌的問題,鄧小平同志來到了蘇州考察。
他發現: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二十平方米;第三,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沒有待業勞動者;第四,人不再外流,城鄉差距縮小了;第五,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們的精神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這次考察,堅定了鄧小平同志關于搞經濟建設最終是為了落實到人民福利和社會進步上的信心。
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進程一旦啟動,特別是走上以地方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和采用市場機制的改革路徑后,原有的社會管理體制、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制,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沖擊,大量新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
在此大背景下,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3.新時期面臨的任務與挑戰
根據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所提出的要求,針對當前社會領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新時期的社會建設主要面臨以下七大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是如何進行財政體制改革,促進公民享有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逐步縮小社會保障的城鄉和地區差距。目前,我國缺乏財政均衡機制,地方政府所擁有的財力不僅差距很大,而且承擔的事權責任和取得的財權不相匹配。這是導致城鄉、地區之間差距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是如何提高依法處理社會矛盾的能力。其中,因行政不規范或在政策實施和利益分配時缺乏統籌性、連續性、均衡性而引發的官民矛盾,要特別引起重視。處理方式簡單化或處置不當,容易引發連鎖反應,釀成群體性事件。超級秘書網
三是如何調節和縮小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目前,由按勞分配所得的工資性收入帶來的分配差距,已被由按生產要素分配帶來的各種收入差距所取代。同時,因城鄉身份、單位性質、公職權力等非生產性要素而導致的社會保障及福利水平的差異,也日益凸顯。
四是如何搞好社會大變動條件下的社區建設。考慮到二元結構的存在,有必要在以工商業為主導、人口大量流入、就業較為充分、社會分化與矛盾突出的城鎮,積極開展社區建設新探索。同時,加大力度支持新農村建設。
五是如何建立符合國情的社會管理組織架構,不斷推進基層群眾自治。目前,許多鄉鎮的行政管轄范圍過大,管理困難,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了人民群眾獲得公共服務的便利性。同時,在居委會和行政村真正落實群眾自治,還有待完善和實踐。
六是如何培育、扶持、管理、規范社會組織。重點在于解決好社會組織發展所面臨的合法注冊、經費籌集、人力資源和活動管理問題。
七是如何促成社會團結。要通過強化民族團結觀念,建立利益調節機制,在平衡和妥協下持續推動跨越階級與階層、超越宗教與民族的社會團結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