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專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一個專業能否生存,也直接關系到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與發展,建設好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將對專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應從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保證措施及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四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高職;核心競爭力;專業建設;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
一、建立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性
對于企業來說,著名理論家賈春峰認為核心競爭力應當具備三個特征:第一是“應當成為企業利潤的最重要的來源”,第二是“不能輕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所代替”,第三是“能夠不斷地開拓出產品,具有旺盛、不衰竭、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是其本身獨有,它不同于別的高職專業以及中職的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構建專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要素有四個: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保證措施及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組集合體,是以上四個方面有機整合、整體優化的結果。
二、建立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評價指標的正確選定是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研究評價體系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和要求,直接關系到任務的完成與完成質量的好與壞。建立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指標的選定應遵循高職教學規律,評價指標的選定應科學,應盡可能的少而精,結構盡量簡單明了,方便統計和操作。
(二)典型性原則
選定的評價指標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應盡可能準確反映本專業固有特點,且和其他專業同樣指標比較時具有自己典型的特點。
(三)全面性原則
評價指標應全面,應能全面反映本專業的各個要素指標內容,并使評價指標能和評價目標有機地結合組成一個比較合理、邏輯層次分明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四)可比較性原則
在評價指標中,要求指標能體現高職不同專業某一方面的共同本質,在相同提法下經過量的比較來確定專業的差異性。
(五)可操作、可量化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取應盡量簡單明了、微觀性強、便于收集,各指標應具有很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同時也要考慮能否進行定量處理,以便于進行數學統計和分析。
三、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架構
參照上述科學性、典型性、全面性、可比較性和可操作可量化原則,并在注意處理好定性與定量、成果指標與過程指標、質量與效益、客體評估與社會評價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由三層次構建的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4項(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保證措施、實驗實訓建設),二級指標8項(崗位能力設置、學生就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教學過程控制、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三級指標18項(就業前景、就業崗位設置、就業率、就業崗位對口、學生對就業的滿意度、工學交替模式、訂單培養模式、頂崗實習培養模式、培養方案的內容、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專任教師隊伍、兼職教師隊伍、教學質量過程控制、頂崗實習的質量控制、實驗實訓基地數量、實驗實訓項目、實訓基地數量、實訓項目組成)。
四、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內容
(一)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汽車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狀況及專業特點,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以及相應的管理溝通與協調能力,具有從事汽車總裝制造、檢驗和調試基礎理論知識和綜合崗位技能,能從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裝配作業、汽車沖壓作業、汽車焊接及調整、汽車噴涂作業、過程檢驗及部品檢驗、整車下線檢測和調試、汽車生產及物流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職汽車制造于裝配技術專業培養出的學生要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能勝任本專業崗位的工作,能在工作中講求協作,對在競爭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艱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難,奮力進取,不斷激發創造熱情。具有熱愛勞動的觀念,善于和人溝通,了解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本領,有從事艱苦工作的思想準備。
(二)人才培養模式
1.教學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學生是學校的產品,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應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為本,切實做好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高職學校采用的教學模式都為工學結合的形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已成為國際上職教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技術準備制度、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等。工學結合就是一邊在企業實習,一邊在課堂學習,這種模式即是國際上通行的辦學方式,也是中國職教的特點和亮點。工學結合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領悟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參加實踐來提高自己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工學結合也有助于學生工作的選擇,有助于提前被企業錄取。在全國,高職層面開辦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學校很多,不同的學校辦學條件不一樣,主流的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工學結合模式有工學交替、訂單培養和頂崗實習等。
2.課程體系
要想辦好一個專業,讓學生學到所需要的知識,課程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選擇教什么課程和如何教授課程。學校的中心任務是教書育人,作為教學工作的承擔者老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解決“教什么?怎么教?”,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使教與學相統一。職業教育教師要具有整合職業教育學、心理學和專業科學的能力,能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構建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基于汽車制造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包含16個學習領域,并將16個學習領域劃分為具有模塊結構特征的初級模塊(公共學習領域、汽車材料、汽車電工電子、機械Cad技術、鉗工實習)、中級模塊(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器系統、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車身制造工藝學、駕駛實習)和高級模塊(汽車總裝技術、汽車生產與物流、汽車生產質量管理、汽車檢測技術、頂崗實習、拓展學習領域)。通過對汽車前市場各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調研分析,明確不同工作崗位的職責、任務、流程、所需知識、能力、職業素養等,重構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由易到難培養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組織形式,替而代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有利于師生交流,有利于學生之間的討論。
(三)專業建設保證措施
高職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教育從職業性和市場化特征出發,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理念,以工作過程導向為切入點,以實踐教學環節質量控制為重點,形成企業深度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1.教學質量過程控制
(1)課堂教學的質量控制。課堂教學質量控制的主要任務包括:進行教學過程監控,發現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進行教學建設監控,引導和控制教學建設的方向,保證在各項建設中貫徹教學改革精神,固化教學改革成果;反饋監控結果,對教師、課程建設等提供各種幫助信息。監控環節包括督導評教、同行評教、領導評教和學生評教。通過評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做出綜合評價。校、院兩級督學系統實現督教、督學、督管。(2)實訓教學監控。實訓教學所占比例是否達到規定要求;實訓教學條件是否達到要求;實訓教學計劃落實情況;能力考核的組織及實施情況;專業技能是否達到能力目標要求。
2.頂崗實習的質量控制
頂崗實習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對頂崗實習的監控從專業管理、實習過程監控、考核監控幾方面進行。頂崗實習監控主要監控:實習學生崗位落實情況和在崗表現情況、專業對口落實情況、學生滿意度、學生安全狀況和心理狀況、學生知識需求狀況、畢業論文完成情況、學生流動狀況、企業滿意度、社會認可度等。
(四)試驗實訓基地建設
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來說,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塊。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在本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它需要花費大量的費用和精力,項目設置的目的主要保證理論課程能更好的實現,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應該要懂得的知識。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的項目主要有下面幾項:鉗工和焊接教學工場、汽車零部件識圖情境化教學工場、汽車電工電子情境化教學工場、發動機情境化教學工場、底盤情境化教學工場、汽車電器設備情境化教學工場、汽車檢測與維修綜合技能實訓室、汽車拆裝調整及工藝知識教學工場。高職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是各大汽車制造廠家、汽車零部件廠家,實習的內容主要是對在學校所學內容的一個檢驗和提高,主要包括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能的學習、汽車工藝文件的熟悉、汽車制造與裝配中生產與質量管理的過程與要求等,同時在校外實習過程中要盡快的熟悉在學校學習時沒有講授的內容如企業文化、職場規則等,為學生畢業后入職時與企業無縫結合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顏楚華,王章華,劉超.示范性高職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其關系[J].職教論壇,2011.
[2]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姜大源,熊熙,尹洪.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海爭平 楊志紅 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