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歷史新課標作業創新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重要的是轉變學習方式。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形式,在這中間作業的設計與改革是一個基本環節,進行這方面的探索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新課程歷史作業設計
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h生地學習,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作為教學過程基本環節之一的作業設計,是歷史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也是促使學生認知、能力、情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忽略了課程目標三個維度中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鑒于此,我們有必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認識作業的意義,賦予它新的價值:它應該成為學生鞏固知識、快樂實踐、創新的園地。
作業優化設計的基本依據是:設計意圖明確清晰,陳述準確恰當,形式靈活,選材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喜歡;設計尊重學生的起點能力,作業前后有一定的相關性與銜接性、系統性與漸進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開放性,讓學生有自我發揮的余地。以下本人結合新教材歷史課程的近一年的教學談談優化設計作業的一些嘗試。
一、拓寬作業空間,變單一性作業為多元式作業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能力,歷史是最容易和社會生活取得聯系的學科,實踐性作業能成為連接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橋梁。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歷史教育資源,優化歷史學習環境,努力構建開放性、動態性的歷史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實踐活動,拓寬歷史學習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歷史、用歷史,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并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加強生活體驗、感悟、表達,縮短文字與情感的距離,淺化難點,學用結合。教師可設計一些小調查、小研究等與實踐結合的作業,讓他們將動手動腦的過程有序地記錄下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學生的經歷,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
作業設計一
教學內容:中國近代史下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
作業設計目的:通過學生熟知的家庭變化來反映20年來的中國歷史,使感性認識和理性思維相互交融,并通過調查活動的展開,多種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同時,家庭的變化,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遠比空洞的說教來得有效得多。
作業設計:要求學生根據本家庭改革開放20年來的變化,以我國20年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事實為依據,寫出一篇家庭20年變化的調查報告或是20年家庭“斷代史”。
評析:學生為了完成作業,首先必須了解當事人。從調查中獲取第一手資料,然后對調查材料進行取舍。如果是寫“斷代史”的,則可采用紀傳體或編年體兩種體裁來寫。為熟悉這兩種體裁的寫作特點,學生就必須去翻閱《史記》或《資治通鑒》等史著。了解編年體和紀傳體的體例結構。歷史學習離不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而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對學生更有吸引力,這樣的作業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激發學生內驅力.變功利性作業為情趣式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會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就是興趣。”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作業題型要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把豐富知識、訓練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寓于趣味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如讓學生收看歷史劇《虎門銷煙》、《甲午風云》、《開國大典》、《鄧小平》等,組織學生開展影評,相互交流;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或歷史遺跡,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認識歷史的直觀性,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作業設計二
教學內容:《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作業設計目的: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歷史、感悟歷史,我嘗試運用“編演歷史劇”的作業方式來讓學生模擬歷史,扮演歷史人物。在整個作業活動過程中,學生在我的指導下自編、自導、自演、自己制作道具,學生有了一個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滿足了探究歷史的好奇心。
作業設計:在學完這課之后,讓學生分組編演“苦難的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保衛戰”等歷史片段,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使學生在表演中感悟歷史。
評析:通過編演歷史劇,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的了解與認識。可以激勵他們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自主地探究歷史;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這樣的作業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豐富想像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重視學生自主地位。變任務性作業為自選式作業
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要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層次性,供學生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能力得到展示。作業一般可以分為3個層次,即基礎作業、提高作業和拔尖作業。后進生做基礎作業,可選做提高作業;中等生做基礎作業和提高作業,可選做拔尖作業;優生三類作業都要做。
作業設計三
教學內容:歷史新課程必修1第一單元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作業設計目的: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作業,要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作業設計:可分層次布置作業如下(A組為基礎作業,B組為提高作業,C組為拔尖作業)。
A組:(1)明中央集權的加強有何體現?清朝建立后又有什么新的措施?
(2)明清統治者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B組:(1)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怎樣?試用史實加以說明。
(2)十七、十八世紀,中英兩國實行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這種不同對兩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c組:(1)試分析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對我國歷史的發展和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2)歸納我國古代從秦到清政治制度的變化的特點及變化的趨勢。
評析:分層次教學需要有層次地設計作業,優等生通過這一系列作業的練習有效地鞏固知識,并形成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中等生有了奮斗的目標;后進生也可以體驗成功,一舉三得。
四、從學生實際出發。變封閉性作業為開放式作業
《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都得到發展。因而我們的作業設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想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或是圍繞某一專題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渠道廣泛涉獵,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認真篩選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物化形式,表達、傳遞信息。它是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過程,體現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的相互融合。
作業設計四
教學內容:《中法戰爭》。
作業設計目的:學會查找資料(認識影響戰爭成敗的因素,激發學生發奮讀書報效祖國的優秀品質。
作業設計:學完“中法戰爭”一節后,分析清政府乘勝即收的動機和“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局.提出“中法戰爭是否要進行下去”這樣一個辯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展開論述。
評析:結果學生收集的資料非常多,把收集到的不同資料向其他同學介紹,從中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興趣。辯論式作業完成后。教師要進行講評,將正反方的論據進行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信息系統,然后反饋給學生。如我根據學生作業上的反映將正方(觀點:中法戰爭應該繼續進行下去)觀點歸納如下:(1)中法戰爭中,中國軍隊在越南北部的勝利,中國軍隊士氣高昂,可一鼓作氣,乘勝掃蕩法國侵華勢力,贏得戰爭的最后勝利。(2)法國受普法戰爭影響,國力大不如前。(3)茹費里內閣倒臺后,政局混亂。(4)法軍遠道而來,天時地利都不利。(5)乘勝即收是一種妥協、投降行為。(6)抗日戰爭時,中國的實力也不如日本,但抗日戰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假如清政府相信民心可用。發動民族性的抗法戰爭,中國也能夠取得最終勝利。
綜上所述,作業設計的改革是為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索問題,是為了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作業改革要踏踏實實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成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成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體驗成功樂趣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