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師職業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聲樂教師的職業角色特征具有雙重性、育人性、復雜性、個體性、長效性等特征。聲樂教師只有在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些特征的前提下,才能相應地完善和發展自己的專業素質和人格素質,同時也在提升著自己的聲樂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聲樂教師的素質結構和素質的完善與發展,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因為學生歌唱能力的提高,藝術情操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和完善,與聲樂教師的素質直接相關。“教師素質”的內涵很豐富,國內有關教師素質的研究不勝枚舉。聲樂教師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角色的特點、合格的聲樂教師的心理素質、聲樂教師的威信與人際關系及其聲樂教師素質的完善與建構等,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僅就聲樂教師的職業角色特征方面談一些管見。
一、職業角色的雙重性
古今中外,教師是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職業而存在的。聲樂教師和其他教師一樣,有著自身的特點,從事聲樂教師的人也自然會形成相應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角色特點。
聲樂教師是藝術工作者,創造和傳播著人類的聲樂文化;聲樂教師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者,從事的是審美教育,為社會培養和塑造歌唱人才。因此,聲樂教師既屬于知識分子,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分子;聲樂教師既是社會職業者,但又是特殊的社會職業者。這就決定了聲樂教師的雙重性特征。
二、職業角色的育人性
這是聲樂教師的共性特點,和其他學科的課任教師一樣,都在做著培養人的工作。天下所有的教師,如果離開“育人”這一職業特性,那么,教師也就不存在了。“教書盲人”是教師的天職和使命。聲樂教師的職責是把人類長期以來所創造和積累起來的聲樂知識經驗、技能技巧和審美藝術規范傳授給學生,發展他們的歌唱能力,培育他們的演唱個性,為社會輸送聲樂文化傳播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為國家和社會培育演唱人才是聲樂教師職業的根本特色。
三、職業角色的復雜性
聲樂教師所從事的職業專業性很強,他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所處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等,都有著本學科所屬的鮮明的特點,聲樂教師的工作性質需要突出技巧’性、復雜性、特殊性等特點。
歌唱和舞蹈、雜技、武術、體操等行業一樣,要靠技巧來說話,教師必須“事必躬親”,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手把手、口對口地教給學生掌握。歌唱這門技藝和舞蹈、武術、體操等又有區別,舞蹈、武術、體操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很直觀,哪怕一個很小的細節都活脫脫在眼皮低下、視野之內,而歌唱大多要靠感覺來進行,因為發聲器官主要在人體內,尤其是聲帶,長在喉嚨里,看不見摸不著,只能以思想來調整和控制,也就是說學習者主要靠意念來掌握信息,如果被動地靠教師的言傳身教來獲取信息(技巧)的話,其結果是很糟糕的。歌唱既是一種高級神經活動的精神勞動,又是一種復雜的體力勞動;聲樂教師既要進行屬于生物力學性質的施教,又要進行人文精神和情感化的心理施教,通過千萬次的教學練習,才能最終完善和規范學生的歌唱技巧、風格特點。
四、個體性
由于人的發聲器官構造和身體構造的個體差異很大,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來進行,必須進行個別教學。從古到今,“張口”技藝的傳授莫不是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這種個體性的教學要求產生個性化的教學效果,根據學生的聲音特點,教出來的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等具有聲音特色的聲樂人才。另外個體性教學,還要體現出創造性,教出的學生不能是模型化的“標準件,”只有共性而沒有個性,要具有異彩紛呈的各種各樣的風格特點,尤其是民族聲樂的教學,特別要體現這種創造性特點,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在聲樂上都有本民族的唱法特點、聲腔特點。
五、職業角色的長效性
聲樂教師教學工作的長效性,主要體現為工作目標的長遠性和影響力的長期性。聲樂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學科性質的復雜性、特殊性,需要較長的教學周期才能完成教學目標,很難在短期內見效。學生對聲樂知識技能的掌握、歌唱能力的發展、演唱情操的陶冶、演唱個性和風格的完善,需要聲樂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長期艱苦的訓練、塑造、磨合、傳授,才能最終完成。聲樂教師的教學成果不僅要看學生在學校里的演唱成績和藝術行為表現,更要看他們畢業以后,在社會中的表現,在市場中的效應,看他們演唱能不能為廣大觀眾所接受、所認可、所喜歡。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孤芳自賞或僅會博得區區圈內幾個人的欣賞和喜歡,而不免會遭受觀眾的冷落和排斥,不能說這種教學一定就是成功的。因此,聲樂教學的長效性必須接受文化市場的檢驗。
成功的聲樂教學應具有長期效應,如果僅憑某個學生的某次考試成績和某次比賽成績,來評價和衡量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成果的話,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學的。曾幾何時,僅靠一兩個演唱得獎的學生而顯赫一時、名聲大震的聲樂教師也是屢見不鮮,可是這樣的教師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并未見教出更多的能得獎而又有影響的學生來。那么,究竟是學生因老師而成名,還是老師因學生而成名呢?畢竟是水漲船高的事情,也是一種特殊的聲樂文化現象,在此不再贅述。
總之,聲樂教師的雙重性、育人性、復雜性、個體性、長效性等職業角色特征,是教育教學中的客觀存在,深入而有效地研究這一課題,對于我國聲樂文化和聲樂教育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是很有意義的,我們作為一個聲樂教學工作者和群眾音樂文化工作者,很愿意致力于這個領域的研究,本文只是拋磚引玉而已。
參考文獻
①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②劉兆吉·高于學校心理學[叫.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③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④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