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哲學教學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前高校哲學教師教學的現狀不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教學理念上缺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教學內容上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教學環節上缺乏科學的設計;教學效果上缺乏必要的重視。要改變這些狀況,就必須對現行的哲學教學進行深入徹底的改革。通過對哲學教學的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
哲學是充滿智慧的學問,掌握哲學不但能鍛煉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而且,能夠推動人類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更好地改造世界。既然哲學這么重要,在大學里,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并運用哲學觀點嗎?這就涉及到哲學教學質量的問題。那么,當前哲學教學在高校的現實境況如何呢?以下是筆者對哲學教學現狀及改革所作的簡要探析。
1目前高校哲學教師教學現狀
1.1教學理念上缺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我們一般認為大學生不但思想活躍,而且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但現實情況恰好相反,學生幾乎很少積極主動的向教師提問;對教師的提問更多地采取避而不答的態度;有的學生過于迷信教材,排斥教師提出的不同于教材的觀點。學生問題意識缺乏與進入大學之前的應試教育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面對這種情況,很少有哲學教師改變教學理念,大部分教師仍按傳統的授課方式教學,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1.2教學內容上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首先,部分哲學教師經典著作閱讀較少。為了能把每一個原理講深講透,教師必須了解每一個原理的出處及來龍去脈,所以作為哲學教師,要熟讀吃透經典著作。其次,部分哲學教師自己都不能真正把哲學理論研究深、研究透,不能揭示出其理論價值和生命力所在,哲學課的實用性不可能體現出來,哲學課必然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再次,教師對相關科學理論的掌握較少。要想哲學有強大的說服力,就要借助相關的科學理論,因為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3教學環節上缺乏科學的設計
哲學教學狀況的不盡人意,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夠科學。具體表現在:有的教師根本不考慮教學內容和課程本身的特點,過多的關注師生問答方式這些形式上的東西,或者只選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其結果是不但學生缺乏問題意識,而且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很好的發揮;有的教師為了課堂氣氛活躍,過度關注班級當中思維較為活躍愛發言的幾個學生,這固然可以幫助這些學生提高自身,但是這種做法很容易使課堂上不愛發言的學生形成自卑感,人為造成課堂學習氛圍的兩極分化。
1.4教學效果上缺乏必要的重視
首先,大學擴招后學生數量急劇增長,而教師隊伍卻沒有多大變化,造成師生比例嚴重失衡,在這種背景下很多院校只能選擇大班授課或特大班授課,這種大班授課教師很難實現師生互動,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其次,由于哲學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較多,很難抽出時間深入的搞科研或者外出進修、交流,水平和能力趨向于停滯不前,這也影響教學效果。再次,有的哲學教師講課內容過于專業化,對于不是本專業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2推進高校哲學教學改革的若干舉措
2.1在授課理念上,注重師生互動思考
下課鈴一響,一堂課結束,許多教師認為授課到此告一段落,應該畫上圓滿的句號了,但筆者卻認為下課鈴響不應該是上課的結束,從某種意義來說,更應該是上課的繼續和延伸,授課結束前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在授課過程中,相當多的教師過多地關注把授課內容講清講透,忽略師生思考的互動性,筆者認為講清講透固然重要,但引導學生獨立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夠終身受益,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做到師生互動。一個很好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在每個學期的開始,把合作學習的要求提前布置給學生,準備期間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后半學期每節課拿出一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匯報演講,這種方法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在授課內容上,進行針對性的專題教學
目前高校使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基本上沿用的是前蘇聯的那套框架,體系和思維方式較陳舊,這種體系和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再加上教師為了與大綱一致完成教學任務,講課勢必面面俱到,實效性很難體現。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基礎,但不應是教學內容的全部,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保持教學內容完整的前提下,對于那些容易理解或者與教學目標聯系不緊密的內容可以有選擇性的講解,甚至可以讓學生課下自學,對那些重點和難點可以進行專題教學。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有選擇性的補充教材以外的知識,甚至可以選擇有爭議性的社會性事件,這種做法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加強學生辨別大是大非的能力。
2.3在授課環節上,以問題為牽引
哲學課是引發人思考的一門課程,不應以講授為主,哲學教師不同于其它學科的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深入研究,讓“問題”成為哲學教學的牽引,改變用事例證明哲學觀點的傳統教學方法,這是提升哲學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所在。教學中突出“問題”,堅持以實為本的做法必然能夠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力和重要性。面對“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從中可以磨礪意志、鍛煉思維、增長知識,還能激發理論創新。即使有的教學內容教師認為用講授的方式授課效果更好,也應該對所講哲學問題的答案持開放態度,鼓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創新。
2.4在授課效果上,重視社會調查和實踐
大多數學生學習哲學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的過程中只求會背哲學觀點,根本不會運用,更不會求解來自社會生活的課題,因而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目的不是練記憶力,而是要提高辨證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這些能力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為此,在哲學授課中應增加社會調查環節,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從實際出發,對各種現實問題能夠做出正確的分析。
參考文獻:
[1]謝文成.近年來哲學教育改革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2.
[2]唐慶民.哲學教學中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探索[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
[3]陸國棟.關于大學教學中若干要素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9.
[4]姚利民,曹霞,黃書真.高校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調查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
作者:孫麗紅 李美娜 鄭智 單位:武警后勤學院 武警天津市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