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思路及新趨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產生與發展,國際貿易理論要與時代相適應而做出相應的調整。本文就對不同時代貿易理論的作用與影響進行分析,結合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背景,對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及挑戰,進行分析找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思路及新趨向。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思路
(一)古典貿易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主要有兩種理論思路。一種是絕對性優勢理論,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指兩個國家生產的產品都具有絕對性優勢。在產品交易時,兩個國家都可以將這種優勢作為依托,從中獲取絕對優勢與利益。另一種被稱作比較優勢論,它是對絕對優勢論的一種繼承與發展。主要觀點就是兩個國家在進行產品生產與進出口貿易時。對產品進行絕對劣勢較強與較弱的區分,在進行出口時選擇絕對劣勢較弱的產品以換取絕對劣勢較強的進口產品。主要目的是通過產品的相對優勢進行產品交換,可以從中獲取利益最大化。這種古典貿易理論揭示了一般的經濟發展規律,無法與新時代經濟相適應。
(二)新古典貿易理論
新古典貿易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經濟學家俄林與赫克歇爾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主要是對不同國家的生產要素的不同優勢進行分析,對國際貿易進行解釋。大意是在國家進行產品交換時要用本國比較充裕的廉價產品交換他國比較充裕而本國稀缺的珍貴產品,以達到相互之間的互補共贏。這種理論相較于古典貿易理論有其進步性。他不僅考慮到了勞動成本要素,還從產品要素的稟賦上形成的成本差異入手,使國際貿易理論得以發展。
二、新現象挑戰國際貿易理論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之間都存在這貿易往來,國際貿易發展趨勢空前繁榮。然而,在各國在進行經濟貿易時,發現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已經不能與新經濟相適應。因此,國際貿易理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經濟形式變化多端的挑戰。
(一)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
新形勢下,發達國家一直在經濟貿易中占主導地位,而且這種趨勢一直沒有改變意向。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就是提倡以垂直貿易為主的,即在不同的發展情況的國家進行貿易交換。然而,作為發達國家作為工業商品發達國家,其服務出口卻占主導地位。與傳統理論相悖,因此需要新的觀點最為理論支撐。
(二)制造業、跨國公司、區域集團內部貿易發展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制造業的國際分工更加精細化。發達國家制造業向不發達或發展中國家轉移,并進行明確分工。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生產鏈形成,制造業內部貿易與公司內部貿易有明顯的增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現,使得全球一半以上的貿易發生在各區域內部。因此,傳統的全球范圍的國際貿易理論無法對這些內部貿易增長模式進行解釋。
三、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新思路及新趨向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跨國公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國際貿易發展呈現繁榮景象,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因此,新的國際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形成了一體化貿易理論,主要是將研究重點從宏觀走向微觀,使得理論與實際更加緊密的結合。一體化貿易理論將傳統貿易理論進行整合與補充,從經濟貿易中的某一現象或某一貿易主體等微觀角度進行分析,使國際貿易更加細致化。
(一)研究內容向微觀拓展
新時代的國際貿易理論研究較傳統的理論研究的優勢,就是將以國家作為主體研究對象的宏觀研究方法轉為對貿易內部的、區域的經濟增長等微觀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對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原因、怎樣參與以及如何分配進行貿易所產生的利益進行細致分析研究,從而得出適宜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理論指導。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產品內貿易被經濟學家所關注使得貿易理論更加微觀化。并以專業的角度對國際貿易內容進行了重新定義,以產品內部貿易的新理論補充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微觀化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是以國家作為單位進行研究的。假定各國的產品產量、生產要素以及資源不變的靜態狀態下對各國進行比較利益。而新的貿易理論研究方法打破了這種常規靜態,以動態的形式對產品的生命周期為前提進行比較優勢。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突破了傳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假設,將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等作為前提,進行假設,提出了產業內貿易理論。使得國際貿易理論更加符合實際貿易交易的需要,對經濟貿易發揮出實際作用。與此同時經濟學中還出現了超邊際分析法,將消費者與生產者融為一體。為新性型國際貿易理論注入新觀念。使得國際貿易理論朝著更細致、更加滿足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影響,各國之間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國際分工也更加細致,經濟發展形勢多變。在這種情況下,一套完整的適宜經濟發展需要的國際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并在發展中不斷完善。
作者:陳嘉威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