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博雅教育大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博雅理念與教學改革
事實上,與博雅理念相對應的教學范式與教學方法是發展大學語文課程不應忽視的重要內容。縱觀教育發展史,基本的教學范式有三種: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以教師為中心的范式,學生大多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的思考,是應試教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范式,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如果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習的質量往往也難以控制。現代博雅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上述兩種范式都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師生互動是國際博雅教育廣泛采用的教學范式。我國目前的教育討論也經常講師生互動,但真正落到實處的并不多。怎樣才能真正“動”起來呢?這是大學語文實現博雅教育目標的關鍵。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一)以成效為本的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不能是無目的、無計劃的“動”,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出發點,確定教學方向,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是什么?對學習成效的具體評價標準是什么?在學習課程內容之前,需要有一個明確的預設,師生都了然于心,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將博雅的要義落實到大學語文課程中,成效目標是培養具有豐富的審美情感、良好的漢語言語感、批判性思維與創意能力的人。審美是個體的生動感知,要改變應試教育下的被動接受式語文教學,把審美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主動參與、自由思考是大學語文教育達成博雅目標的前提。在學生的審美閱讀中,其所思、所感要通過說、寫來與學習團隊交流,良好的語感由此得到培養,批判性思維也在傾聽、論說、寫作的交流碰撞中得到訓練,細化的成效預設和考核標準,必定落實到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教師要側重傳授方法,給予學生有效引導與及時反饋,而不是講座式地報告自己的文學研究。教師重在引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預測學生可能達到的不同成效等次,對于不同的課題任務,需要擬定細化的層級標準與學習指引,并在課程開設初期發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隨時進行主動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努力達到較高等次的學習成效。
(二)師生互動與教學設計師生互動
顧名思義,一定要“動”起來。但長久以來,許多高校語文教學采用教師中心范式,以教師的審美解讀為主,考試也以教師所講為準。學生只聽不做,或少做,由于沒有動口、動筆、動情,導致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被忽略,教師的解讀非但沒有起到真正的引領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拘囿審美的負能量。要改變這種狀況,學生就必須在課堂上獲得主體性,變被動為主動,體會審美愉悅。師生互動式的課堂教學,建構的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激發能量的場域。因此,在學生學習方式、教師引導方法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細致的設計。
第一,學習團隊的組建。國外博雅教育一般采取小班教學。當前國內許多高校的條件,還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團隊的組建尤其重要。四至六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并以此為單位組織課堂教學,改善班大人多、一盤散沙的狀況。組建學習團隊一方面便于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與課堂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促進同輩交流,培養團隊意識。
第二,學習成效的分享。學生需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分享審美感受,展現說辯風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充分考慮給予學生分享學習成效的平臺,著力營造自由開放、力爭上游的學習氛圍。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只有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才能有更多的交流、碰撞與能量激發。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任務,并將完成情況納入學習成效考核。如此文本賞析、藝術演繹等各有側重的團隊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文本賞析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程式,在師生互動教學范式中,可以變教師賞析的傳統授課方式為學生先“賞”,教師后“析”,學習小組共同討論,制作講解課件,自主選擇講析、辯論等生動的方式分享對文章的審美感受與思考。藝術演繹任務,學習小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或創作劇本,由小組成員表演短劇或拍攝視頻短片。這兩種類型的小組課題活動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創意思維得到訓練。課題活動完成后,在課堂展示、學習團隊互評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全面展現,也受到考驗,促使他們在評論別人的同時觀照自己,在分享中取長補短。
第三,學習反饋的強化。學生“動”起來之后,如果沒有反饋,能量就將很快散失,所以,激發能量的關鍵還在于反饋的質量。盡管學生可能對應試教育主導之下的模式化語文賞析深惡痛絕,可是當自己來欣賞文章的時候,固有的套路和模式仍然很難擺脫。他們可能自我評價很低,有提升自己的迫切愿望,但找不到突破口。應試教育使他們慣于接受是什么,而很少思考為什么是。教師可能告訴學生一篇文章很美,但沒有告訴學生審美的特點與方法。所以,師生互動教學法對教師的“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工作的重點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一篇課文,可以安排學習小組先“賞”,其他同學可以與主講小組現場問答互動,教師需要及時給予恰切的品評,鼓勵新見,指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講析可以從課文的歷史評價、不同的審美角度、文學意象的創造與感知、審美過程的特點、賞析方法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沖破束縛,獲得新知,為下一次的“動”積蓄力量。
第四,情感、語感、靈感與成就感的獲得。大學語文不是一門理論研究課,而是感性的、審美的。課程學習成效不是體現在理論知識的記憶,而是通過情感、語感、靈感來豐富內心世界。這種由“感”而入的精神情志的通達,在課堂上得到展現、得到欣賞,可以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并由此理解終身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具備自主學習與自我完善的信心與能力。這樣的情志和能力,既是師生互動解讀經典的目標,也是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關鍵。教學設計要使語文課堂成為“發現之旅”,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的場域中,不斷有所發現,不僅發現文學作品之美,而且通過“四感”發現自己的內心和潛能。有鑒于此,教師需要以精講篇目為中心,拓展與之相關的材料,豐富“旅程”的景點,并且鼓勵學生在“游歷”的過程中分享審美體驗,由“感”而“悟”。
(三)師生互動與教材改革教學范式的改變應有適用的教材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不下數百種,編寫理念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都是以作品選為主。相應地,也出現了一些存在廣泛爭議的問題: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重怎樣才合理?如何看待選文與中學語文重復率過高的現象?是否編選外國文學作品?從博雅教育的角度來看,輕視或舍棄文言文作品,顯然是一種短視。丟棄經典與博雅精神是相違背的。20世紀30年代,朱自清先生曾負責清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國文課教學。他主張:“應該誦讀相當分量的文言文,特別是所謂古文,乃至古書。這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必得經過古典的訓練,才成其為受教育的中國人。”在重視古典的同時,他力主編選現代白話新文學。朱先生的思想值得借鑒。從師生互動教學的角度看,選文與中學課文重復率過高,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有的編者認為重復沒有關系,大學可以從更深更高的層次來賞析。但在師生互動教學中,學生自主先行賞析的時候不但容易造成審美疲勞,而且極易陷入中學應考分析模式的泥沼。從大學語文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教學目標來看,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擇也要審慎對待。不少語文教材選用的名家作品不是由名家翻譯。僵硬的西式漢語不僅破壞了原作的美感,而且對學生漢語語感的培養有極大的損害。其實,外國文學作品對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審美感受是有益的。編選的時候,既要精選優秀譯文,也可以考慮附上原文,供具備一定外語水平的大學生參閱。大學語文教材應該提供給學生啟發思維的空間,避免呆板的導讀。有教材編入歷代詩文評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二、在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導下
我們分析了當前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亦有發現大片尚待耕耘的新地。只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調整課程定位,改變教學范式,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材編寫質量,大學語文才能真正實現其無可替代的價值。
作者:王琴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