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環境教育缺失與實施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持續發展,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國外,早在二十世紀70年代,環境教育就已受到西方國家的普遍重視,被列入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環境意識已深入人心,保護環境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公德。在國內,教育部也于1991年把環境科學作為一級學科提到重要位置上。然而,我們遺憾地看到,環境教育至今卻未能引起各級學校足夠的重視。隨著某些地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發展經濟,導致環境不斷惡化,再次提醒人們:開展環境教育刻不容緩,樹立人人保護環境的意識任重道遠。
一、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應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目標
環境教育是當今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分析我國現狀時指出,寶貴的資源和生態環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利用和保護,原因固然很多,但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者素質低。因此,提高勞動者素質,包括環境素質,成為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歸根結底靠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中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抓好中小學環境教育,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未來勞動者的環境素質。只有在中小學普遍開展深入的環境教育,不斷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環境科學意識、環境道德意識,激發出保護環境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生產中,形成自覺尊重自然、愛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行為方式,才能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學校應把環境教育納入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并常抓不懈。那么,如何開展學校環境教育,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建議與方法。筆者認為,不妨從實際出發,比如,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師生學習有關知識,組織師生參觀污水處理廠等活動;提高教師的環境意識,并對教師提出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要求;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等等。
二、環境教育的關鍵是首先提高教師的環境素質
保護環境,教育為本。中小學是環境教育的關鍵階段,教師應把環境教育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環節。在中學課程中,涉及環境教育的課程有很多,例如地理、政治、生物、化學、物理等。如何在相關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應該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亦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可以說,環境教育的成敗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環境素質,環境教育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環境專業知識和環境教育的教學技能。作為教師必須加強環境科學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科學素質。只有教師的環境素質提高了,才能充分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才會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找到“切入點”,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展環境教育,較好地實現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的目標。教師如何豐富自己的環境知識,并將之滲透于環境教育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途徑:一是自覺學習。主動閱讀有關環境保護的專業書刊,既可提高對環境問題產生及環境現狀的認識,又可從中獲取相關資料與數據,適時、適量地補充到對學生的環境教育中,使環境教育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更有說服力。二是關注大眾媒介報道。時刻關注電視、報刊等對環境問題的報道,了解最新環境動態,充分挖掘利用新聞媒介的作用,從中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尤其是近期的熱點問題,如“沙塵暴”、“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赤潮”、“藍藻”等現象,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加強現實問題與環境教育的聯系,強化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與情感體驗,從而堅定其環保信念。例如,筆者在地理課講授“南極地區”時,給學生展示了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衛星圖片及其形成原因,分析由此帶來的嚴重后果(對生物的傷害及人類皮膚病患的增加等),由學生的感嘆可以確定,他們受到了很大觸動,并形成了要減少使用制冷劑的意識。再如,在上“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這一章節時,筆者提醒學生,身為旅游名城的居民,應該感到自豪,要自覺愛護旅游設施、保護旅游環境。但是在現實中,仍存在素質低下者破壞設施、亂扔垃圾等不良現象。在此處還列舉了《齊魯晚報》報道的發生在桂林的一件事,一輛小汽車開過,車中扔出甘蔗的殘渣,恰巧一對德國夫婦攜小孩兒經過,孩子見狀,立即上前將蔗渣拾起,扔進垃圾箱中。每談至此,學生們無不為如此自覺的環境意識、行為的巨大反差而震撼,無形中增強了環保意識。
三、環境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讓課堂成為環境教育主渠道
筆者認為,各相關學科均應充分發掘環境教育的內容,并將其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之中。地理是實施環境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地理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因此,地理教學在環境教育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地理教師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亦顯而易見。作為地理教師,要始終把滲透環境教育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以筆者為例,在教學中注意做到:除上好“學習地理,認識人類之家”、“自然資源”、“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等專門章節外,充分挖掘其他章節中的“滲透點”,并在傳授環境知識的同時,努力使學生樹立起環境資源意識、環境道德意識、生態危機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要滲透環境法制教育,向學生適當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令的主要內容,以增強學生的環境法制觀念,培養其自覺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實施“在環境中的教育”,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參與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使他們在切身體驗和感受中增長環境知識,增強環境意識。開展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可以形式多樣,如:利用元旦等節日,倡導“保護森林,拒絕賀卡”行動,讓學生了解,若全國學生均采取送賀卡來慶祝和祝福,將會浪費大量紙張,毀掉大片森林。如果采用微信、QQ、短信形式送祝福,還可達到避免學生為選購、書寫賀卡而耗費時間精力,免受某些不健康賀卡影響的目的;在春游活動時,可結合3月12日植樹節,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活動,或綠化美化校園;結合6月5日世界環境日,開展對黃河的局部環境調查,開展“為黃河洗臉”等活動;組織學生對城區環境開展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思考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然后寫出調查報告或小論文,使學生真正關心身邊環境,參與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舉辦環保講座、演講比賽、漫畫展、小報展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環境知識,提高環保意識。綜上所述,在中小學加強環境教育是學校和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開展環境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勢在必行。作為教師,我們都應該思考:在環境教育中我該做出怎樣的努力?
作者:孫學芳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