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本意識文學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凸顯,一些學校將教育目標聚焦于科技的創新和發展,許多高職院校集中力量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及操作實踐能力,將教學目標多局限于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形成了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的錯誤認識。具體表現為:人文素質教育未列入學校整體規劃,或被簡單等同為“通識教育”,沒有突出其“人文精神”,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軟任務”,僅注重內容的廣泛性,但不夠突出其人文內涵。這種忽視人文教育的狀況只會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終失去教育的意義。這種情況導致了企業無法招到勝任崗位的人才,而培養出的畢業生也難以符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二、文學教學中的人本意識
人本意識強調以人為本,關愛生命、關心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源泉。高職的文學課程中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能夠幫助學生學會辨別真善美,積累人生閱歷,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靈魂深處約束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散發人性的美;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質,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職業崗位。
1.高職文學教學培養學生人本意識和健全人格。
人生離不開文學,文學與人生共存,文學是人生歷程的生動寫照與真情實感的流露,是生命的贊歌,人們往往通過文學作品來認識社會,構筑精神世界,糾正不良的思想及行為。高職的文學在作品具有很強的人文性,也就是我們通俗說的道德、精神、美感等人本意識,從表層上看是對人生的肯定,對人的贊美、對人的關愛與尊重、對人的理解與寬容、尊重與滿足人的需求。從深層次來看,其實就對人類生存意義的取向,對人生目標與追求的積極態度。學生在文學賞析課中細細體會作品,從中獲取生活的力量,陶醉于人文山水無邊無際的美,還能感受一個時期人類的高尚情操、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例如《詩經》中表現的古代各階層的情感觀念、價值取向的發展變化;《論語》《孟子》《莊子》等先秦散文的各種思潮及豐富哲理;唐詩宋詞綿邈的心理過程和深情的內心世界;古今中外各時期小說濃郁的時代氣息及對人性的深刻剖析等。這些內容體現了文學教學的目標,增強了學生的人本意識,幫助他們不斷健全人格。
2.文學作品尊重生命、關愛人生,具有較強的人本意識。
高職文學名著賞析為學生展示了時間跨度數千年、空間跨度五大洲,民族特色、文化背景迥異,流派風格異彩紛呈的世界。是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獲取豐富的精神滋養和超值的審美享受,在旖旎風光、壯麗山河的大自然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任憑思緒飛揚,領略作家寄情山水抒發自己理想的情懷。還可以走進各種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去了解人性的弱點、人生的復雜性,堅強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精神。文學作品能加深學生對人類社會進步的理解,培養他們積極探索時代與人性的哲理問題,學會吃苦耐勞,懂得關愛社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積極樂觀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勇于爭取、敢于創新,提升人本意識,提高綜合能力素質,使人生更精彩更有價值。
三、構建高職學生人本意識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強調與社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品質以及較高的職業崗位能力。這突出了培養高職學生人本意識的必要性。因此,在重視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同時,也要把人文素質的培養和人本意識的構建落實到位。同時這也是現今高職教育發展的著力點,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
1.在“以人為本”的當今社會,應該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高職院校的任務就是要承擔起培養全面發展的實用型、應用型人才,使學生不僅僅是勞動的工具,更應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這就必須明確人本意識的必要性。通過專業課程與文學課程合理配置,教給學生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毫不動搖地將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理念灌輸到底。
2.構建人本意識是高職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表現。
世界上許多發達的國家在人文素質培養上都加大了力度,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本意識和人文素質,其優勢是具有較高的職業適應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協作能力。因此,我們要轉變觀念,不應該只是教會學生勞動的技能,還應該加強學生的人本意識,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3.人本意識也是社會對人才的強烈呼喚。
如今的企業不僅僅要的是會勞動、會做事、會工作的人,他們要的是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即能夠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能夠很好的理解與建設企業文化,在工作中愛崗敬業,為企業創造財富,帶來價值。而這都需要員工具備一定的人本意識做支撐,才能很好的勝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有條不紊地推進工作。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人本意識培養,理論結合實際,使學生能盡快適應企業工作。
四、高職學生人本意識的構建
目前,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但其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仍然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即造就符合企業需要的勞動工具,非常注重技能和操作,這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科學的做法應該是使學生不僅具備較高的勞動技能,還應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文學課程中加大構建人本意識的力度,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投入到經濟發展的浪潮中。
1.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重。
高職院校要轉變陜隘的教育教學觀念,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需確定具體、細化的教學改革措施,從課程體系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管理模式改革、教學改革動力機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據具體情況,提出一整套在專業教育中將文學中的人本意識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方法,讓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積極的人生態度,樂于奉獻的精神等滿足社會不斷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2.文學教育與人本意識相融合。
文學作品中的人本意識非常濃郁,人本意識和文學作品其實就是魚和水的關系,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開設文學課,使得人本意識貫徹得更具體更深刻。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以構建人本意識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在就業職業觀上滲透誠信、合作、責任、敬業、創新等精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主觀能動性,將人本意識內化為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職業價值觀。
3.人本意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育教學離不開教師,教師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主力軍,要加強職業人文教育和構建人本意識,就必須要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因此,非常有必要定期培訓學習和學術的交流活動,以此獲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廣博的人文知識,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學習具有人本意識的教學新方法、新經驗。還可以到社區、到企業掛職鍛煉,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等。同時也要培養教師在教學團隊中團結協作、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精誠合作的精神,在工作中體現人本意識,在教學中更好的構建人本意識。
4.營造體現人本意識的校園文化生活。
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生活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模式,在潛移默化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人本意識在此得到生根發芽。各種有意義的主題活動、社團、講座、沙龍、表演都滲透了諸多的文化因素,具有濃烈的人文氛圍。學生在參加各種文化社團、文體活動、藝術競賽、演講比賽及人文社科類知識競賽中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合作協助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使人精神振奮,營造了良好的精神境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對未來職業的向往,打造了學校的品牌,由此可以使人本意識在師生個體和校園文化發展中發揮了核心價值作用。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高職院校正在為社會各行各業源源不斷地輸送畢業生,這些畢業生要為社會創造價值,就必須德才兼備,具有人本意識,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職業崗位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在全國推進人文教育的過程中,要以人本意識這一基本的思想和觀念為指導,推動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培養學生既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又具有以人為本、愛崗敬業、踏實肯干、誠信好學、開拓創新、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與人協作的精神,安心在企業中進行生產、管理、建設、服務,這樣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作者:何紅梅 單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