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發揮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節省時間或者追趕進度,常常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根據參考資料,自行講解閱讀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簡介、主題思想等,這就導致閱讀教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使學生成為了學習中的被動接受者,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為改變這一現狀,廣大教師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大膽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在這一過程中適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如在學生學會拼音之后,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借助注音把文本讀通、讀順。同時,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還應該及時進行點撥、啟發,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感悟。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提升閱讀時效。
二、培養閱讀習慣
實踐表明,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閱讀非常重要。如果學生沒有養成自覺、專心的思考習慣,那么閱讀的效果一定不會盡如人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廣大語文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教師要提醒學生閱讀時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專心致志、平心靜氣地進行閱讀;其次,教師應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大膽對文本提出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深入理解文本;再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進一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情感。
三、巧妙進行范讀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語感還沒有成熟,模仿能力非常強。因此,適當的范讀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具體而言,可以采用教師范讀和學生范讀兩種形式。如在文本的關鍵處或者難點上,教師可以自行對學生進行示范,而面對一篇美文,教師同樣也可以選擇幾位語感較好的學生進行示范,教師只需在其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和指正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能過多地進行示范,要充分利用課堂的寶貴時間,避免喧賓奪主。相信這樣一定可以為我們的閱讀教學錦上添花。
四、合理進行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正在由單一的教師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又有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更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面對這些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應充分將其運用到閱讀教學中,讓課堂評價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進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滿足,積極地投入到閱讀中來。如在一節閱讀課上,一位學生將文本讀得正確、流暢且聲情并茂,教師在聽完他的朗讀后,可以對其進行激勵評價,“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們很想再聽你朗讀一遍。”并給予他可定的掌聲,這樣的評價不僅激發了這位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其他學生的朗讀熱情,在這種充滿肯定的課堂中,閱讀教學也實現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五、注重讀寫結合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從而獲得思想啟迪。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有必要將讀寫結合起來進行閱讀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寫作奠定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具體而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多動筆,如經常摘抄一些優美的詞句、段落,或者寫一些讀后感等,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設計黑板報、手抄報,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樣一定能夠促使學生多閱讀,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定會有所提高,同時我們的閱讀教學也一定會更加省力,更加高效。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至于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廣大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還應在工作中不斷總結、探索,努力尋找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田曉偉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北環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