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數學前置作業的量與設計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雙減政策的出臺為素質教育的科學實施提供了強大的政策依據和發展動力,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與作業設計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教師開始深入探究中學生前置作業的實際數量與內容設計,自覺踐行雙減政策,為中學生前置作業的科學開展以及課下活動的自由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雙減背景;數學;前置作業;量與設計;中學生
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求教師科學設計中學生前置作業的實際數量與具體內容。這樣,中學生前置作業的開展質量獲得了極大的提高,課下自由活動也得到了時間保障,中學生自然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課下活動,去探究和實現自己的個性想法。
一、雙減下數學前置作業量的要求
雙減政策要求中學生的課下作業時間總量不超過90分鐘,由于中學生的課程學習有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等多元化科目內容,因而數學課程的課下作業時間應不超過20分鐘。而中學生在課下既要完成課上內容的習題鞏固,又要完成以預習為主要內容的前置作業,因而中學生前置作業的實際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因此,教師在設計前置作業時就要以10分鐘為實施基準,向10分鐘要質量,向10分鐘要效益,更要科學設計10分鐘的具體內容。
(一)前置作業要實現小型化
前置作業是中學生預習課文內容、提前做好準備的自主活動內容,因而前置作業是中學生展示個人素養、認知能力、學習習慣的生命展臺。因此,教師要在10分鐘內科學指導中學生進行高質量的預習活動,實現前置作業的小型化,便于中學生快速完成,保證質量。以“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為例,為了培養中學生的空間立體感,教師要讓中學生在家預習教材內容,并讓中學生自己在家中仔細觀察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紙箱,且中學生要親手拆分正方體與長方體紙箱,將立體圖形轉變為平面圖形。中學生還要將拆分好的平面圖形再次組合成立體圖形,以此培養中學生的空間立體感。教師不再做其他要求。
(二)前置作業要實現模塊化
教師不僅要實現前置作業的小型化,還要實現前置作業的模塊化,為中學生提供明確的作業范疇,使中學生擁有清晰的知識界限。以“集合”為例,教師只要求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集合”“包含”“真包含”“子集”“真子集”這五個概念即可,能在課堂上的合作探究中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出對五個概念的主觀認知內容,能獨立處理較為簡易的課后習題。這樣,高中生就會在前置作業中初步掌握“集合”知識的基本內容,而且,能在自己的頭腦中初步形成模塊化認知結果,從而達到教師設計前置作業的初衷。
(三)前置作業要實現簡易化
前置作業不僅要實現小型化和模塊化,還要實現簡易化,只要求中學生對預習任務進行初步感知,獲得一個淺顯的全面認知,做到預熱即可,認知難度不宜大。以“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為例,本節內容需要中學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立體感和空間感,因而內容不多,卻具有一定難度。中學生在初級中學時期僅僅學過位于一個平面內的點、線與面的位置關系,現在要求在空間范疇內探究點、線、面的位置關系,因而難度較大。教師在前置作業中只要求中學生做到熟讀課文內容,初步形成空間立體感即可,不要對中學生要求太高,因為過猶不及。
(四)前置作業要實現精準化
前置作業不僅要簡易化,還要精準化,能為中學生提供非常具體可行的預習任務,且一個個精準的前置作業還能為中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從而使中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形成體系化認知。以“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為例,中學生雖然沒有直接認知過類似知識,卻在初級中學時期接觸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此,教師可以讓中學生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去初步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利用觸類旁通的原理精準引導中學生完成關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前置作業。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以“10分鐘”為活動舞臺,努力促進前置作業的小型化、模塊化、簡易化、精準化開展,切實推動中學生課下預習的高效化,為中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動時間,有效培養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加速中學生的快樂認知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萱靖.高中數學前置性作業的有效設計研究:以兩點間的距離公式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16):22-23.
[2]劉偉.高中數學概念教學前置作業設計及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6(9):36-38.
[3]宋金龍.高中數學概念前置作業的設計[J].快樂閱讀,2016(18):65.
作者:何正花 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