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實踐中的語文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創設實踐情境,挖掘教材的語文資源
教材一直是我國語文課堂最主要的學習資源。教材的科學性、審美性,是學生成長的精美食糧。只有充分發掘教材的資源,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達到語文學習的目標。
(一)立足課本,找準讀寫的結合點
我們常說,不能單純地“教教材”,而應該“用教材教”。我們有不少老師,時間長了,容易對教材產生審美疲勞,其實,這會影響我們對教材中教學資源的發掘及利用。閱讀是學習語文之母、語文之根,也是寫作學習之根。讓讀與寫結合起來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做讀書筆記。我們還要善于挖掘閱讀材料中的寫作元素,以讀導寫,以寫促讀。仿寫、改寫、擴寫、續寫,與作者對話、與人物對話、與同伴對話,詩詞意境重現、情景重現等。在尋找確定讀寫結合點時,我們提倡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想象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僅同一單元的文章要比較閱讀,不同年級的文章也應該比較閱讀,常讀就常有新的發現、新的創意、新的教學設計。
(二)聯想、想象,挖掘實踐的興趣點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想、想象是很重要的思維訓練。借助于聯想、想象,可以爭辯討論,可以推理分析,可以重新設計故事的結局,等等。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題真的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嗎?你是否聽說過生活中類似的冷血故事?假如于勒回來后,會再次拖累大家嗎?如果你到了那條游船上,你會怎樣跟于勒交談呢?你愿意尊敬這個曾經的浪蕩子而現在不怕辛勞自食其力的人嗎?如此,學生將會從我們的課堂中跳出而更多地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三)突出綜合,把握學科的交叉點
“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強調學科的整合。在教學中,音樂、美術、科學、數學,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學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現在有很多人對歷史上的太平天國起義持批判態度,查閱資料,說說為什么;如果要把金田起義這幅浮雕換掉,這個時生的什么事件值得我們緬懷呢?如果讓你來設計,浮雕上會設計怎樣的畫面?初中教材中有多篇杜甫的作品,每次都講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我們為什么不讓學生干脆去查查從公元712~770年,大唐到底發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杜甫的哪些詩,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歷史事件的影子?這樣的交叉點很多,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完全應該去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二、走進生活課堂,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學生應“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要立足課堂教學資源,也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每年春天,我們都組織“我與春天有個約會”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美麗的大自然中,觀察、欣賞、體味,攝影、繪畫、寫作、交流。每年秋季開學,我們都組織新生開展“我們自己制訂班規班約”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設計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數據,提出合理化建議,活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同時,學生的創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煉。我們組織“救救長江”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們面對著長江邊一個又一個化工廠、一個個伸進長江的排污口,痛苦、憤怒、憂傷、深思,他們猛然發現,自己雖然住在長江邊,卻隨時可能面臨著嚴重的水危機。他們認真撰寫調查報告,連同自己拍攝的照片、提出的建議寄給了市環保局,掀起了一場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肯定的環保風暴。“羌溪河的水質調查”,我們要求老師組織學生走訪了解“羌溪河曾經的美麗”,現場拍攝羌溪河的各種污染源,用學過的化學知識借助實驗分析羌溪河的污染物,從而對羌溪河的整治提出建議。我們還設計了“知榮辱,講公德,拍客在行動”的活動方案。學生帶著相機走上街頭,拍攝各種講公德或者違反公德的鏡頭,學習利用現代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思考自身的責任。我們還策劃了“家鄉的銀杏樹”“親近古詩詞,擁抱大自然”的古詩詞誦讀比賽等活動。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既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創新思維的搖籃。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關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只有通過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形成他們的語文能力。
作者:王鵬程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