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意識培養下的中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閱讀意識
每節新課之前,安排學生借用資料和工具書完成對新課的預習,同時布置相應的預習作業,指導學生在預習中自覺完成一定的閱讀量。如學《蠟燭》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紅軍”、“南斯拉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借著對新課的興趣完成一次課前閱讀。并且通過前提檢測,強調課前閱讀的意義。下一課的閱讀預習也自然會引起學生的重視。
二、文本意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例子”,每一篇課文都是語文學習的言語材料,包括學習目標提示、學習程序提示、學習方法提示、思考練習提示、題解、注解等,同時提供相應的操作示范。課前閱讀,只是為文本學習做準備,因此,語文教育要重視文本閱讀,培養學生的文本意識。《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要“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以本為本有效地輔導、指導、引導,適時適當的“點撥”,創設問題情境,“扶翼”學生完成文本學習,使學生自覺養成文本意識,認真學好每一課。
三、角色意識
新課程的實施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學生的思想、情感獲得了自由。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閱讀時容易產生一些奇異多彩的、甚至出人意料的想法或情感體驗。其實,這也是非常寶貴的語文課程資源。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反應性的、活動性的過程,會隨著情境的改變以及需要滿足情況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凡是符合并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客觀事物,會使人產生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時,就需要教師具備靈活駕馭語文課堂的能力,適時調整教學思路,挖掘學生的個性體驗,將文本知識、語文能力的傳授與培養及時滲透到學生的個性生活感受中去,肯定學生的角色意識,合理開發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角色體驗,以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保護學生的語文興趣。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就讓學生回味生活中能夠表現父愛的細節,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進入角色,帶著個性感悟閱讀文本。閱讀時就覺得“我”是作者,在享受父親沉重的愛的同時,感受父愛的艱辛;“我”就是“父親”,老態龍鐘,在“禍不單行”的境遇中,竭盡自己所能去關愛上大學的兒子;“我”是車站的一位工作人員,“我”是車上與作者同行的旅客,“我”是站臺上賣橘子的小販……看到站臺上的這一幕,會有何感受,又會有何舉動;現實中的“我”又該如何對待父母、師長的關愛。培養角色意識就是要求學生把自己“讀進”文本,找準自己在作品中的位置,站在獨特的角度去品味文本的內涵,讀出“自我”,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分享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提升語文素養。
四、問題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利用。”就是要求我們打破過去只教教材,把教材當圣旨,按教材順序、內容,按葫蘆摳籽的教學方式,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借教材這個例子進行二次開發,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要在課內發現問題、討論問題,還應注意引導學生習慣于把問題帶出課堂、帶到課后,深入社會生活,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后閱讀探究中得到鍛煉與提升。如學《斑羚飛度》,在完成文本學習之后,我就啟發學生思考:人與自然該怎樣和諧相處?讓學生明白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我們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應該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生存的權利。與其說老年斑羚的犧牲,是為了避免種群的滅絕,不如說是人類的殘酷捕殺將斑羚家族逼上絕境。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在課后查閱資料,走近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生存現狀。然后給課文中的那個“狩獵隊”寫一封信。這些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五、生活意識
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在學科教育中占有獨特優勢,我們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讓學生知道語文就是生活,語文素養在日常生活中、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便可得到提升。比如我經常讓學生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或是郊游中用文學的眼光品味生活中的和風、細雨、花香、鳥鳴。感悟“亂花漸欲迷人眼”(白居易)、“水荇牽風翠帶長”(杜甫)的迷人春意;體驗“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的自然情懷;領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的凝重秋寒;欣賞“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的冬天里的春天。讓他們在游戲中感悟和諧,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溝通,與同學朋友交流中練習表達,看電視、聽音樂記下自己的理解與感受……農村孩子離開學校就生活在方言中,我們就組織學生從方言中學習語文。培養用普通話詞匯替代方言的語文習慣。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興趣。有了興趣,語文素養的提高還成問題嗎?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這就是語文教育的優勢所在。
六、語文意識
作為基礎學科,語文是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也必然會成為語文學習滲透的沃土。數學家丘成桐談到數學中的語文美;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請水墨畫家畫一些質子、粒子的結構;音樂、美術教師讓學生交流欣賞、品味;理科實驗報告的寫作。學科相通,語文與其他學科更是親如一家密不可分。語文教師就是要抓住機會,正確引導,適時滲透。只有關注各門學科,關注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有效實現新課程要求的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作者:李呈霞單位:泰州市海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