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對高校研究性教學的推進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信息技術的作用在研究性教學中并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1.師生缺乏交流
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是基于知識對稱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同等的,課堂應該是師生雙方的“群言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集中討論。但現實的課堂卻是:屏幕上多媒體課件在單調地播放,講臺上教師在津津有味地講解,講臺下學生在昏昏欲睡地觀看,課堂教學還是像傳統教學一樣呈現呆板、單一的教學、交流模式,信息技術的優勢根本沒有發揮出來。此外,為了保證投影效果,教室的光線很暗,這也阻礙了師生間除言語之外的其他交流。因此,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網絡游戲上,把課堂當做休息室,上課時間呼呼大睡,下課后精神抖摟玩游戲,周而復始,形成了惡性循環。
2.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亟待提高
要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有效地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每個學科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各不相同,各個學科對學生的要求也千差萬別,因此整合的教學模式要針對學科特點;其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而這些無疑需要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知識作為后盾。雖然目前高校教師大都學歷較高,但大多數教師并非師范院校畢業,缺乏相關的教學理論和知識,因此在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時,經常是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信息技術,不知道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特點設計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不知道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大量信息中去粗取精,提取為我所用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選用恰當的媒體實現教學信息的傳遞等等。導致課堂成為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展覽館,學生對這些信息技術很感興趣,但最終的課程學習效果卻并沒有什么變化,為此教師的積極性也受到了影響。
1.分級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做到有的放矢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并提高信息技術能力,但最主要的途徑還是“參加培訓”,由此可見培訓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高校對教師實行“千人一面”的信息技術培訓,而且培訓內容大多還只停留在相關軟件的使用上。培訓后大多數教師的軟件操作水平有所提高,但部分之前已經具備相關知識的教師甚卻收獲甚小,因此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抱著應付差事的心理。為了提高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建議將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分為三個級別:初級、中級、高級。初級主要是強調操作能力、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不要求教師過于專注技術。這部分內容是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的基礎內容。培訓結束進行考試,以檢查是否達到最低要求水平,并把取得的考試合格證作為使用多媒體教室的一個必要條件。中級主要是結合教育教學理論,講授應用信息技術的基本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策略與教學設計方法等。高級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學科,講授信息技術在該學科中的具體應用的經驗與案例,分析本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具體案例。通過分級培訓,一方面每個教師可以根據目前自身的實際情況參加不同層次的培訓,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當參加完所有三個級別的培訓后,教師不論是在教育教學理論還是信息技術能力方面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并能學以致用,教師嘗到培訓的甜頭,自然會以積極的心態自覺參加培訓,高校的教學水平自然也會提高。
2.教師改變指導策略,適應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溝通與相互配合。研究性教學既需要教師研究性的教,也需要學生研究性的學習。因此,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借助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以科學研究的方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由于網絡的廣泛普及,使得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學習變得非常容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加入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協作討論學習,也可以與網上有共同學習主題的人及相關的專家取得聯系,探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但是這些幫助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實效性也無法保證,因此學生更希望得到身邊的教師的指導。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專任教師不用坐班,上完課就走人,學生在學習中碰到問題大多數主要是利用課間休息時間請教,顯然這種見縫插針式的指導無法滿足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師改變指導策略,以適應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1)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但他們并不具備對這些資源的篩選、組織能力,此時教師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權威”,而是學生遨游網絡知識海洋中的“引航員”,要引導學生對學習資源進行篩選,批判地閱讀、評價。
(2)教師應盡可能地組織學生建立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的過程進行引導。引導的方法不拘一格,譬如針對一個具體的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多種方案,并討論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在討論中學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觀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糾正自身的錯誤或片面的認識,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3)加強個別指導。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研究小組碰到的問題迥異,因此需要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個別指導既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實現,也可以通過QQ、微信等通信平臺實現。總之,要確保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的研究興趣越來越深厚。
3.建立靈活的教學管理模式
傳統的課程教學,上課的時間和地點都是相對固定的,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教師講授,教學內容就是學生手中的教材。雖然平時成績會占到最后成績的20%~30%的比例,但最后成績主要還是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最終的總評成績。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其有兩個特征: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靈活的教學形式。在保證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高校應該允許研究性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比如,教學場所可不僅僅局限于教室,也可以是與高校有合作關系的校外企業;研究性教學的時間可以是彈性的,不必局限于一節課45分鐘;教學內容不必拘泥于訂購的教材,還可以是網上查閱的電子文獻等;教學形式除了教師授課之外,還可以確定一個學習主題,由學生就這個主題上臺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聽學術講座等;期末對學生進行學業成績評定時,應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占到總成績的50%以上),而這個成績由教師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討論調研表現、完成作業質量等給出,這樣學生就會重視學習過程而不再是結果。總之,對研究性教學的管理應當采取靈活的管理模式,不應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乏味的教材、刻板的組織形式、單一的考試方式,而應該給予師生一定的自由,使他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發現問題,研究并解決問題。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它使我國的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開展研究性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責任。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推進高校研究性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是高校、教師和學生三方共同努力、共同受益的過程,最終可達到三方共贏。
作者:何靜單位:湖南商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