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發展促民生完善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萬盛區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314”總體部署,立足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積極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整區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民生得到顯著改善,農村經濟快速增長,2009年,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23.71億元,同比增長11.9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79元,同比增長9.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58元。
一是規模經營步伐加快。堅持“一個長久不變、推進兩個轉變”的農村土地經營改革方向,鼓勵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農村土地向龍頭企業、規模大戶、旅游景區集中,通過集中開發、規模經營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截至2009年底,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30%,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高于全市7個百分點。流轉土地主要集中用于發展無公害茶葉、獼猴桃、蔬菜等產業。
二是特色產業迅猛發展。全力打造茶葉、獼猴桃、方竹筍三大特色產業,2009年,基地面積達到8萬畝,同比增長14%;產值達到1.5億元,同比增長30%。茶葉被列為全市三個核心產區之一,獼猴桃被列為全市兩個核心產區之一。2010年啟動實施了精品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結合旅游資源的開發,加大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力度,提升了產業效益。
三是龍頭組織健康發展。著力培育特色基地、培植優勢龍頭、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2009年,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55億元,增長42.3%。翠信茶業有限公司年生產茶葉能力達到700噸。欣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獲得方竹筍自營出口權,成為萬盛區首家出口創匯的農業企業。25個農產品通過國家有機食品等認證;“翠屏”茶葉被認定為重慶市著名商標,黑山翠劍牌方竹筍被認定為市級名牌農產品,6個農產品被確認為“萬盛區知名商標”。45%的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居全市第三。新西南獼猴桃公司與農戶共同出資2000萬元注冊了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獼猴桃1萬畝。
四是農村扶貧攻堅克難。扶貧資金投入強度逐年加大,2009年,財政投入扶貧資金同比增長107%;培訓貧困人口1280人,絕對脫貧人口1320人,同比增長17%和10%。全區現有建卡貧困戶11958人,同比下降35%。7個村納入全市整村脫貧范圍,到2012年,全區10個市級貧困村將全部完成整村脫貧任務。
五是萬元增收強力推進。區委專題研究萬元增收工程,每年投入財政資金500萬元,促進農民增收。采取做強特色產業和結對幫扶途徑促農增收,按照“一村一特色產業、一戶一增收項目”的要求,幫助農戶確立特色增收項目。每個貧困村落實“一名區級牽頭領導、一個扶貧集團、一名大學生村官、一名駐村干部、一名產業科技人員、一個企業幫助”的“六個一”脫貧幫扶機制,整合資源落實幫扶措施,促進山區農戶增收致富。
六是新農村建設整區推進。按照“村村建設、連片實施、整區推進”的思路,結合資源型城市轉型,著力建設城郊型、集鎮型、工礦型、景區型、通道型、生態型“六型”新農村。示范村、推進村數量占全區行政村的77%。近三年累計建成10個居民特色聚居點,778戶、3195名受地災威脅的群眾實現了安居;累計幫助1261戶農村危房倒房戶實現了重建,完成“巴渝新居”建設改造922戶。
七是農業基礎日益夯實。近三年累計建設農村公路124公里,修建農村人行水泥便道350公里。到鎮公路通達通暢率均為100%;到村公路通達率為100%,通暢率為78.9%,分別超過全市3.8個百分點、28.4個百分點。2009年解決了3.1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實現了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銷號的目標。清潔能源入戶率達到45%,農業機械化率達到39.2%。建成了重慶市唯一一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被列為全國100個示范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到45%,列全市第4位,林權發證率達到97.7%,居全市第一。
八是社保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新農合參合率達95.5%,高于全市2.9個百分點;農村“五保”人員供養率達100%,集中供養率達到40%;村干部養老金實現了全覆蓋,處于全市領先水平。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建立了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三年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943萬元、救災救濟糧440噸,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九是農村文化特色凸顯。2009年編撰出版了《萬盛農事》一書,農業農村工作40余次上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舉辦了采筍節、年豬文化節、“紅歌唱響黑山谷”等三大文化節慶活動,展示了新農村建設的突出成就,推動了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
十是農村改革縱深推進。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林權改革,實施森林工程,對所有集體林地確權發證,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建立承包經營林地和造林綠化的激勵機制?;I建了區級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完善財政支持農業的長效增長制度、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制度,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強化農村發展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