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對北京的啟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現在已進入成熟階段,有一套成功的經驗。
(一)發展休閑農業受到臺灣當局的重視
休閑農業自發展興起后,臺灣相關單位認為發展休閑農業是一種既增加農民收益,又保護環境并滿足消費者愿望的農業發展策略。于是臺灣相關單位便直接參與規劃和行動,臺灣休閑農業由“農委會”、“觀光局”、“經建會”協同管理,有“休閑農業輔導辦法”規范發展經營行為。經核準的休閑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提倡一鄉一農業園,撥出專項經費支持休閑農場,經費一般用于從主路到農場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農園的補助,組織、宣傳等費用。有力地推動了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也是臺灣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立法指導休閑農業發展
臺灣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當局注重規劃管理,制度與法令銜接的規范條文。為配套實施“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制定相關環節的程序要點及規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實施細則,相當詳細,分別有“休閑農場經營計劃審查作業要點”、“休閑農場專案輔導實施作業規定”、“非都市土地申請作休閑農業設施所需用地變更編定審查作業要點”、“休閑農場建筑物設計規范”等。這些法規條文明確規范了審批過程的程序、審核的標準,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強,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政策實施的影響。
(三)做好發展休閑農業規劃
包括休閑農業的發展規劃和休閑農業區的建設規劃。臺灣農政部門為防止休閑農業區偏離農業本質而趨向純粹娛樂以及為了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研訂了“發展休閑農業示范計劃”和“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并把這些計劃列入全面的綜合規劃之中。休閑農業區的規劃包括:現代化的農村社區、保持地區傳統文化的文物區、體驗農作物生產的農園及游憩設施區。為保證規劃的實施,臺灣農政部門強調上下縱橫的溝通,農業各部門間的配合以及農業與非農業部門的協調,形成一整套匯報審核制度。臺灣從省一級到市、縣、區、鄉鎮,以致小到一個農場、農戶,大都有一個近、中、遠期的規劃,內容包括指導思想、市場定位、開發原則、項目設置、經費預算、效益分析等。
(四)加強園區建設的規劃和檢查評證
1992年,“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規定休閑農業區的一些基本條件,如面積至少要大于50公頃,而且必須連接成片。有許多農民參加受益,有當地農產品可供銷售,有美麗景觀可以觀賞,有農業經驗可讓人體驗等。為使休閑農業的發展能維持農業本質,“農委會”對準備發展休閑農業的地點,會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通過詳細的規劃與設計,并由各方面專家學者及單位代表組成“休閑農業咨詢小組”執行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咨詢。獲得評審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資助經費,經營主體配套一部分資金。
(五)合作經營與策略聯盟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為休閑農業區與休閑農場兩層次。由于休閑農業區范圍廣闊,資源豐富,同時區內資源環境、經營特性不同而有許多不同類型及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體。這些經營個體如何有效整合,成立一個強而有力的組織來辦理各項活動,如廣告、促銷、住宿安排、旅游日程安排、體驗活動,甚至資源調配、安全管理及公共關系等具規模經濟性的工作,是一個重要課題。無論是觀光農園或是教育農園,甚至休閑農場,其本身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很難滿足游客停留較長時間的需求,必須通過策略聯盟,資源互補利用,以避免惡劣競爭。因此,經由經營主體間的策略聯盟,連鎖經營,達成雙贏的目標。
二、北京休閑農業的發展
(一)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北京郊區觀光休閑農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北京昌平十三陵旅游區出現了向游客開放的觀光采摘桃園,受到游客的歡迎。1988年,大興縣舉辦了第一屆西瓜節,瓜農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其他類型的果園也相繼開放,休閑農業在北京郊區初現端倪。比較有規模的發展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北京各區縣基本上都有休閑農業項目分布,山區相對多一些,平原區相對較少。休閑農業已經被市政府列為北京郊區重點發展的“六種農業”之一。北京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以1998年北京市觀光農業工作會議的召開和2003年市政府制定和實施推進北京郊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221行動計劃”作為時間界限大致可分為自發發展、數量擴張、規范發展階段。為支持郊區休閑農業的發展,市農委、旅游局先后制定了旅游標準(試行)和扶持政策,加大了對鄉村旅游的引導、規范和扶持力度,使休閑農業旅游設施建設和經營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同時政府考慮建立市級民俗村戶的淘汰機制,從單純的數量擴張轉變到提高休閑農業產品服務的質量上來。北京的休閑觀光農業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分布于北京各大自然風景區周圍的農家樂經營模式,主要提供簡單的食宿服務,基本上以戶為單位,開發規模較小;二是各種類型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大多只是西瓜、番茄、柿子、蘋果、鴨梨等特色有機農產品的采摘服務,而對消費者提供參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等體驗性消費較少;三是綜合性的休閑度假農場,將有機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民俗文化資源開發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三大產業的有效互補。目前,北京的休閑農業在第一種和第二種休閑活動開展相對比較多,而第三種類型開發相對較少。北京休閑觀光農業現在的整體發展狀況是蓬勃發展而有有待深入。在對接受休閑觀光農業服務的北京消費者訪談中,通常發現游客所接受的服務和游客對休閑農業產品的服務的期望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無疑降低了顧客對該產業的整體滿意度,降低了都市消費者的重游意愿。
(二)北京發展休閑農業的優勢
1.消費觀念的變化
伴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各種“城市病”出現。空氣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等,使得城市的環境質量明顯下降。城市交通擁擠,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間狹小。大城市工作的人們生活壓力很大,身心俱疲。人們渴望逃離市區,擁抱大自然,向往田園生活的需求使他們旅游的地域范圍擴展到廣大的鄉村地區,于是休閑農業得以迅速發展。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心理的日益成熟,旅游消費漸趨理性化和個性化。人們的旅游需求也發生變化,從過去追求看多個景點的走馬觀花式游覽型轉變為現在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閑度假型。以前人們在一個景區、景點停留的時間較短,現在人們在一個景區停留的時間較長,有的甚至停留多日。假日里,傳統的風景名勝區接納不斷涌入的人潮,大大降低了旅游過程的樂趣。人們更多的選擇鄉村地區作為旅游目的地,更喜歡到廣闊的郊區外放松身心,體驗鄉村生活和參與農事活動。北京著名的旅游景點多為人文景觀,且人滿為患,不能滿足旅游要求日趨多元化的京城客源,而擁有生產、生活、生態三重性及綠色基本格調的農業在給旅游者提供農業知識、體驗農民生活等的同時能夠帶給人們遠離喧鬧的城市,回歸大自然的意趣。因而對農業與農村的觀光旅游應運而生。
2.旅游資源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歷史名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根據資源性質,北京郊區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北京郊區自然旅游資源,主要以優美的山水環境為基調,有以湖庫、泉瀑為構景要素的湖光水色;有以森林為特色的自然保護區;有險峻山嶺、奇幽峽谷、瑰麗溶洞為景色的自然景觀。這些絢麗多姿的勝景與豐富的文化古跡相結合,獨具韻味。郊區自然旅游資源一般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三種基本類型。京郊人文旅游資源分為古跡與建筑類、休閑求知與健身類和購物類,其中古跡與建筑類有人類文化遺址、軍事遺址、長城、古城遺址、園林、陵寢陵園、紀念地、寺廟壇觀、古塔碑刻、石窟、特色村落等。北京休閑農業的發展有著較為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為北京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向高層次發展提供了可能。北京作為古都,文化積淀深厚,是東方文明的精華所在,更為重要的是北京郊區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積累了大量的精湛民間藝術,保留了豐富而深厚的鄉土文化,開發、挖掘北京特色文化資源,可使“老北京”文化韻味永續,因此休閑農業的發展在北京有著深厚而樸實的基礎。
3.旅游客源
北京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都市,是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旅游勝地之一。從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得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的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記常住人口1961.2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萬人,增長44.5%。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京人員為704.5萬人。北京人口密度逐年提高,都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使得城市公園,綠地、休閑活動場所與設備普遍不足。因此城市市民形成了一種要去郊區旅游休閑的消費心理。走出城市,走進自然,欣賞自然和田園景觀,體現農家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追求和時尚。北京還有不少常住京城的外國人;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境外來京觀光客和一些常到首都旅游的外地人。外省游客和境外游客是北京休閑農業的潛在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潛在市場將逐步變成現實市場。
4.居民休閑時間增加為休閑
地方商務觀光提供了必要條件大陸1995年就開始實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開始實行3個“長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節),這樣,大陸公眾普遍享有國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學生和教師全年約140天;公務員及外企管理人員,全年約124天;離退休人員絕大多數賦閑在家。從2008年開始實行的新法定節假日制度使法定假日以及周末的法定休息日達到115天,再加上帶薪假期的貫徹實施,大陸人每年的閑暇時間增加至120天以上。這將為休閑活動提供機會,會增加居民的旅游消費需求。而長短假期的安排對居民旅游消費的空間起到了制約作用,居民可以在“小長假”期間選擇中短途的旅游目的地、度假村進行休閑娛樂,而在“十一”、春節黃金周及帶薪假期期間選擇較遠距離的目的地度假,這將引導旅游消費者選擇不同的旅游產品。總的來說,休閑時間增加為北京市各類休閑觀光產品和服務市場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三)北京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現今京郊的休閑農業普遍缺乏整體性的合理規劃,投資者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規劃能力,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如大部分的農家樂和農業觀光園互相模仿,經營項目同質性過強,行業經營中惡性競爭,致使很大一部分民俗接待戶和農業觀光園效益不佳;在休閑農業的項目建設中存在大量的廢農造景現象,休閑農業園規劃建設與都市人工園雷同,這不但破壞了原生性的鄉村生態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本就處于弱勢的鄉風民俗文化,使鄉土文化失去應有的韻味。從行業整體來看,北京市休閑農業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各景區分散布局在郊區各處,缺乏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景區規模大多比較小,構想和建設的起點低,內容單調,缺乏鮮明的特色。目前北京的休閑農業絕大多數為蔬菜和果品的采摘,以及品嘗農家飯、住農家院的活動,旅游產品缺乏文化內涵,旅游項目功能單一,活動內容不豐富。停留在低層次的農業觀光休閑產業上。對休閑農業的理解比較通俗,沒有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界定休閑農業的發展。缺乏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休閑農業是把農業和旅游業結合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對于這一行業目前還沒有一套專門的政策體系和扶持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郊區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
三、臺灣休閑農業經驗對北京的啟示
臺灣的休閑農業發展大體是自上而下,北京的休閑農業發展大體是自下而上,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從自發轉向自覺階段,此時,政府適時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總體規劃、相關政策、法律、法規進一步支持休閑農業的發展,將會使北京的休閑農業發展出現質的飛躍。借鑒臺灣休閑農業經驗,結合北京休閑農業實際,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之路。
(一)制定行業法規,保護鄉村生態環境
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一號文件對發展休閑農業在促進現代農業建設所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在休閑農業規劃中“鄉村性”的維護和生態保育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空間。
(二)規劃北京休閑農業產業布局
政府要重視加強對農業休閑區的規劃與指導。由于休閑農業是綜合農業和服務業于一體的一種新興的農企業,其發展有特殊的要求。首先要求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可供利用,且需要前期對其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達到經濟、生態、技術三方面的統一可行。北京郊區要通過發展休閑農業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使農業從傳統的一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首要的工作是要搞清北京各郊區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農業資源、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作為北京休閑農業類型區劃分和進行總體規劃的依據和前提。結合北京市郊區區域特點和資源分布,休閑農業發展總體布局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即近郊區、遠郊區和遠郊山區。三個層次資源不同,特色各異,發展方向和重點各不相同。朝陽、海淀、豐臺、大興四區的休閑農業產業。整合配套用地,都市農業園區,形成規模、功能完備的農業休閑旅游觀光景點。以區域內綜合型農業高科技園區為主體的旅游觀光產業。順義、平谷、懷柔、密云自然景觀農業旅游觀光區。該區同為首都綠色生態屏障的構成部分,山清、水秀、天藍、林貿、果鮮、空氣清新,是北京自然景觀資源相對豐富的聚集帶,自然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自然景觀農業休閑產業。此區域共有31個邊遠山區鄉鎮,山區面積在65%以上。此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山區農民素質相似。適合發展自然景觀農業休閑產業,將自然景觀與綠色、安全生態農業進行有機結合,發揮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優勢,帶動本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實現觀光旅游、休閑采摘,健身娛樂的高度結合,充分發揮旅游業在刺激消費、提高文化品位等方面的優勢,不斷轉變山區農民的觀念。房山、門頭溝、昌平、延慶人文景觀農業旅游觀光區。四個區縣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資源的文化內涵為發展人文景觀農業旅游觀光區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房山、門頭溝、昌平、延慶四個山區縣地處北京西部,這四大區縣自然條件相似,山區面積龐大,幾乎占了各個區縣地域的70%以上,門頭溝更是以98.5%的比例名列榜首。太行山、燕山山脈自南向北半環抱;自然風光奇特,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眾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盛產多種干鮮水果;高科技農業發展在全國首屈一指。郊區農村地域特色鮮明,塞外民俗、農耕文明、古都風情保存相當完好。四個區縣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資源的文化內涵為發展人文景觀農業旅游觀光區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結合人文景觀旅游業的開發與發展確定并規劃發展休閑農業,形成以名勝古跡為龍頭,山水景觀為主題,田園風光為特色的旅游景點體系。
(三)進行休閑農場的總體規劃
首先應確定經營理念與目標,其次為現況調查,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產業環境、旅游環境、土地利用、相關計劃與法規等。休閑農場內的土地分為農業經營體驗分區和游客休憩分區。農業經營體驗分區的土地,作為農業經營與體驗、自然景觀、生態維護、生態教育用;游客休閑分區的土地,作為住宿、餐飲、自產農產品加工(釀造)廠、農產品與農村文物展示和銷售及教育解說中心等相關休閑農業設施之用。這樣可以解決休閑農場旅游而不能住宿的問題。
(四)充分發揮農場經營者的主體能動性
提高休閑農場經營者的業務和管理水平,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將直接關系到北京休閑農業的發展。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農業方面的高等院校主要有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農學院等,旅游方面的高等院校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都設有旅游規劃或旅游管理方面的專業。通過這些大學和科研單位對農民進行培訓將會促使北京的休閑農業健康發展。
(五)完善相關設施設備條件,實行規模化經營
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休閑農業項目,實施一體化、聯合化經營是實行規模化經營的基礎。在全方位、綜合性的開發各種休閑項目方面,要大力發展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相互配合的項目,在“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的休閑活動項目中,把各種民間娛樂藝術及民俗表演納入休閑產品中,形成系列的規模,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在設施設備條件的建設上,要加強休閑農業區公共設施與食宿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