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坡地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因地制宜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結構特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林州市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特點,決定了坡地經濟的可行性。主要探究林州市在坡地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上不斷深化農業發展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并提出適當的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坡地經濟;坡地農業;林州市
河南省林州市位于太行山南段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市境內多山,山坡、丘陵占總面積的86%。山多地少的地理特點決定了林州市發展坡地經濟的條件。林州市發展坡地經濟,充分利用山多坡廣的資源優勢,通過林禽復合、林牧復合等模式,建立立體生態循環經濟體系,生產出更多的優質農牧產品,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1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現狀
自2013年以來,林州市因地制宜發展坡地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林州市經濟的發展。林州市總面積2046km2,其中坡地、丘陵面積占86%。山多坡廣的地理優勢,有利于林州市發展坡地經濟。坡地經濟主要以核桃、花椒、小雜糧(谷子)、中藥材種植和坡地畜禽標準化養殖為主。到2015年,林州市發展坡地農業種植核桃1.13萬hm2,總產量約3486t;種植花椒1.33萬hm2,總產量約2595萬t;種植小雜糧0.67萬hm2,總產量約3000t;種植中草藥材1.33萬hm2,盛產黨參、全蟲、山楂和五加皮等,另外還有柴胡、元參、當歸、黃芩、元胡、遠志、板蘭根及靈芝等800多種中藥材,年收購量達2000多t。在坡地畜禽養殖方面,豬出欄199.52萬頭,豬肉產量約85072t;牛出欄3.92萬頭,牛肉產量約500t;羊出欄5.46萬只,羊肉產量約270t;禽出欄1092.5萬只,肉產量約4520t。坡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林州市坡地農業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到目前為止,林州市的坡地經濟已經進入大規模、有組織、多形式的規范性發展階段,坡地經濟的大力發展,大大提高了林州市農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進了林州市的經濟發展。
2影響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目前,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經濟效應,但是與我們實際中所追求的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生態改善的目標結合來看的話,林州市目前的狀況依舊是處在一個轉型階段,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問題主要從政府和經營主體兩方面來研究。
2.1政府在坡地經濟發展上出現的問題
2.1.1土地流轉問題
在中國,大部分農民受傳統自然經濟思想支配,受陳舊思想影響,農民戀土情結較為嚴重,習慣于自種自收,寧可粗放經營或讓土地閑置荒蕪,也不愿意轉包他人發展坡地經濟,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加大了對種地農民的扶持力度,農民即使不精耕細作也可以有所收益,導致了實施土地流轉的難度加大。而且部分農民期望的價格太高,漫天要價,造成相當部分鄉村土地流轉難度大、價格高,從而加大了土地承包者發展坡地經濟的難度。
2.1.2基礎設施問題
首先,受山坡地條件限制,坡地經濟發展所需的水、電、路等生產性基礎設施比較滯后,無法滿足農戶對發展坡地經濟的要求。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發展坡地經濟中的道路建設、水利設施建設和電力設施建設,但相對于大規模發展坡地經濟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政府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其次,農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農民更加注重個體,而輕視集體。最后,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也阻礙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在山區地段引進農業機械化設施更加困難。
2.1.3技術服務問題
一是社會化服務不到位。林州市技術服務落后,為農民提供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營銷、質量安全監管等缺少發展平臺。由于林州市各鄉鎮、村農林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僅靠現有的有限的農林科技人員來支撐坡地經濟的發展,顯得力不從心。二是農民科技素質較低。林州市各鄉村坡地經濟以散戶經營模式居多,其中相當一部分農戶文化水平不高,學習能力不強,對農戶進行專業科學指導難度較大。
2.2經營主體在坡地經濟發展上出現的問題
2.2.1思想認識問題
自古以來,傳統農業就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傳統農業發展又相對穩定,農民心中對傳統農業的支持思想根深蒂固,一時很難改變,而且新的實踐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在人們心里一切都是未知數,害怕失敗所以有顧忌,這種思想阻礙了林州市發展坡地經濟的發展。
2.2.2產品質量問題
未來,農產品的競爭是標準化生產的競爭,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競爭,但目前,在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如“賤價買賴苗”等現象,由此看來,林州市農民對標準化生產的觀念不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意識、優質品牌意識較差,使農產品質量缺乏競爭力,從而影響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
2.2.3產品銷售問題
林州市由發展坡地經濟所帶來的核桃、橙子的產量大,但是如何把產品銷出去是關鍵的問題。林州市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農產品銷售體系,市場銷售環節缺位,將使坡地經濟的效益大打折扣。
3加快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的對策
近年來,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展現了十分強勁和良好的發展勢頭,要實現長久、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就需要不斷深化發展方略。所以根據林州市現在坡地發展狀況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創新土地整合方式
家庭承包制是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政策,以該政策作為基礎,實行自愿且有償的原則來,因地制宜的形成土地流轉、租賃、轉讓和參股等形式的土地使用權轉讓市場,激發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維護他們的切實利益。以政府為主導,切實保障雙方的權利,深入研究各類型的土地流轉政策,實時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形成完善的土地可流轉市場體系。
3.2創新資金籌集方式
對于資金流入方面的建設,首先政府應協調好政府資金的合理高效的流入,合理統籌安排資金的使用和對各項資金進行分類歸并、切塊“打包”。其次,對于金融企業扶持農業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的研究和措施,農業企業發展的資金缺口相對較大,行業風險大,在融資方面會存在很大的困難,所以要建立合理的貸款、擔保、再擔保和創業貸款等一系列的運作方法和措施,促進農村資金流通和高效的資源配置,以此來促進農民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帶動農業發展更具規模效應。
3.3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
建立完善的農業科學研究體系,促進先進科學技術在鄉鎮農業發展區域的傳播和研發。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人才體系,培養出色的人才、留住出色的人才,以人才來帶動科學技術的研發和傳播。其次,轉變科技發展思路,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在更加有效合理,帶來更大效益,進而影響科學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3.4建立健全品牌創建體系
建立品牌體系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產品評判標準,形成標準才能有奮斗的標桿,來以實際標準要求農民培育自己的產品;產品質量達到一定標準之后就要建立統一的品牌,如以“紅旗渠”作為統一的產品稱謂進行銷售,政府加大營銷方面的投入,鼓勵企業加大營銷方面的投入,企業出資加上政府的號召力來進行品牌化宣傳,以“質量+營銷”的方式強勢進入市場便會起到很好的品牌效應,打開更大的銷售市場,逐漸形成完善的一條龍銷售體系,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知名度、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在推廣保護、大力宣傳老品牌的同時,注重推出新品種,創建新品牌。
4結語
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已經走在了一個極具前途的道路上,依托自然資源和現有資源不斷的推陳出新,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發展,創新措施,坡地經濟會成為繼工業之后林州市的又一重要經濟支柱。
參考文獻
[1]石常青.淺談林州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28.
[2]楊艷峰,楊進強,宋晶.林州市坡地經濟發展概況[J].現代農業科技,2015(17):346.
作者:申琪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