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刺榆葉蜂特征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陳天林1肖涵2徐海濱1尚健1寧吉文1肖克仁1作者單位:1.海城市森林保護站2.城市林業(yè)勘測設計院
刺榆為中國原產種,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華東,適應性強,為干旱瘠薄地帶的重要綠化樹種。作者2004年進行林業(yè)有害生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一種葉蜂危害刺榆,經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魏美才教授鑒定為新種———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屬膜翅目三節(jié)葉蜂科[1]。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的卵、幼蟲和蛹的形態(tài)特征及生物學特性尚無報道,作者自2004年起對該蟲的形態(tài)特征、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2-3],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生物學特性觀察
采用野外定點調查與試驗地飼養(yǎng)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在海城市馬風鎮(zhèn)腰嶺村后山設立固定樣樹,采用野外定點罩尼龍紗網飼養(yǎng)及室內飼養(yǎng)觀察的方法,觀察該蟲的生物學特性;采集各蟲態(tài)標本,描述各蟲態(tài)形態(tài)特征,并對該蟲各蟲態(tài)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進行調查。
1.2寄主與分布
于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幼蟲期,在全市范圍內調查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的發(fā)生情況,著重調查家榆、春榆、垂榆受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危害情況,確定寄主范圍[4]。于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成蟲期,在刺榆、家榆、春榆、垂榆的枝頭套上紗網進行人工接種,每個紗網內接1頭交尾后的雌成蟲,每個樹種10個重復,觀察其產卵情況。在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3齡幼蟲時,將幼蟲移到家榆、春榆、垂榆樹上觀察其取食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寄主與分布
野外調查和人工接種試驗表明,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成蟲不在家榆、春榆、垂榆等樹種上產卵,幼蟲也不取食上述樹種,初步確定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的食性為單食性,只取食刺榆。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在海城地區(qū)目前只在馬風鎮(zhèn)腰嶺村和毛祁鎮(zhèn)的傅家村、曹家村有分布。
2.2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雌蟲體長7mm。體黑色,除各足脛跗節(jié)以外具明顯的銅綠色光澤;各足膝部、前中足脛節(jié)全部、后足脛節(jié)基部4/5、各足脛節(jié)亞端距和端距黃白色,口須和各足基跗節(jié)大部淺褐色,跗節(jié)其余部分黑褐色;體毛銀色,觸角鞭節(jié)毛黑褐色,鋸鞘毛暗褐色。翅透明,C脈上側大部、R脈和M脈大部、翅痣大部暗褐色,其余翅脈淺褐色,翅痣下具較弱且界限不明確的煙褐色橫帶,伸達翅后緣。頭部前側、背側和顎眼距密布刻點,后眶刻點稀疏;胸部背側刻點較頭部刻點稀疏,小盾片和后小盾片幾乎光滑;胸部側板和各足基節(jié)光滑,無刻點;腹部背板具十分明顯的微細刻紋。上唇橫寬,端部亞截型,微凹入;唇基短寬,端緣缺口極淺,近似截形;顎眼距稍長于前單眼直徑(1.2∶1);復眼較小,內緣向下微弱收斂,下端間距明顯大于眼高;顏面強烈隆起,具明顯的中縱脊;中窩淺小,上端與額區(qū)連通,側脊上端互相平行,向下逐漸稍收斂,末端愈合;額區(qū)臺狀隆起,中部稍凹入,額脊不明顯;無單眼中溝、單眼后溝和側溝;OOL∶POL∶OCL=18∶11∶8;單眼后區(qū)很短,強烈下傾,寬長比約等于3;背面觀后頭稍短于復眼長,兩側強烈膨大。觸角明顯短于胸部,鞭節(jié)稍短于頭部寬,第3節(jié)亞基部稍微彎曲,亞端部明顯側扁膨大,最寬處2倍寬于基部,前縱脊發(fā)達。胸部側腹板之間具一較窄的光裸帶;中胸前盾片無中縱溝,小盾片低鈍隆起。淡膜區(qū)狹窄,CD=0.3。中后足脛節(jié)各具1個亞端距;后足基跗節(jié)等長于其后3節(jié)之和;爪簡單。前翅Sc脈游離段接近R+M基端,R+M脈約等長于Sc游離段,幾乎等長于Rs脈第1段,1Rs室明顯長于2Rs,1r-m稍內傾,3r-m強烈彎曲,2Rs上緣僅等長于下緣的3/5,Rs第4段約為第3段的1.8倍;cu-a交于M室下緣中部稍偏外側,基臀室封閉。后翅Rs明顯大于M室,臀室與臀室柄長度之比為10∶7,cu-a脈垂直,臀柄具贅脈。第7腹板后緣中部稍呈弧形突出。鋸鞘短小,側面觀顯著短于后足股節(jié),腹緣明顯彎曲;鋸腹片簡單,無葉狀節(jié)縫刺突。
雄蟲體長7mm。體色與構造類似雌蟲,不同之處有:復眼較大,下緣間距稍寬于眼高;中窩寬深,側脊非常銳利,顏面中脊更明顯;背面觀后頭兩側稍膨大;觸角第3節(jié)較直,粗細均勻,約等長于前翅C脈與翅痣之和,具長刺毛列,最寬處與第2節(jié)端部等寬;下生殖板端部圓鈍。
卵
長橢圓形,微彎,白色,長1.08mm,寬0.58mm。
幼蟲
1齡幼蟲頭寬1mm,體長5mm,頭黑色,胸足、腹足灰黑色,臀足白色,臀足后面、腹部末端具黑褐色斑,腹部每節(jié)側面具突起,突起上具小黑點。老熟幼蟲體長1.35mm,綠色,頭黑色,胸足、腹足灰黑色,腹部每節(jié)側面具灰綠突起,突起上具黑點。
蛹
蛹長8.13mm,預蛹顯著縮短,胸足淡黃褐色,腹足只有小突起。剛化蛹時,復眼褐色,頭部、觸角、足、翅芽鮮黃色,胸部黃綠色,腹部綠色。在溫度25℃,濕度75%~85%條件下,3d后蛹體變黑,觸角、足及翅芽黃色,快羽化時變黑。繭黃色,絲質。
2.3生物學特性
2.3.1生活史
該蟲在海城1a發(fā)生1代,以預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化蛹,4月中旬化蛹盛期,4月下旬成蟲開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成蟲羽化期,成蟲羽化即可交尾產卵,5月上旬產卵盛期,5月中旬卵開始孵化,5月下旬為卵孵化盛期,6月上旬為幼蟲危害盛期,6月上旬幼蟲下樹做繭越夏越冬。
2.3.2生活習性
成蟲羽化后排出淡黃綠色液態(tài)便,成蟲于早晨8:00開始活動,9:00后比較活躍,在寄主附近飛行,雄成蟲更活躍些。據(jù)220個蛹羽化為成蟲統(tǒng)計,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雌雄性比為1∶1。
成蟲于8:00—15:00交尾、產卵,交尾時間平均為25min(14~44min),雌雄成蟲交尾成“一”字形,一般靜止不動,有時用前足整理口器,受到驚嚇后,雌成蟲帶動雄成蟲向前爬行,交尾后期雌雄成蟲開始用力掙扎,雌成蟲用后足從背部蹬雄成蟲腹部,交尾后雄蟲立即飛走,雌蟲在原地休息,用后足整理腹部約1min,翅打開1min后離去。雌蟲產卵于刺榆葉緣鋸齒上的葉肉組織內,產卵時成蟲朝向刺榆葉柄,腹部弓曲,用產卵器夾住葉片,產卵針伸入葉片內探出空隙,葉片外可清楚看到產卵針的抽動,然后腹部蠕動產卵,產1粒卵需1.5~2.0min,在片葉上產卵隨意性較大。每雌約產卵13~15粒,卵期10~14d。幼蟲孵出后即可取食,初期取食量較小,從5月初到6月中旬均可見到幼蟲。幼蟲蛻皮約14min,先用臀足抓住樹枝,頭頂裂開,頭胸及腹部前部鉆出需7min,稍休息,胸足抓住樹枝,翹起腹部,不斷搖動腹部,用7min褪去余下的皮,舊皮墜地,幼蟲在原地不動,約30min后開始取食。5月末6月初幼蟲開始進入暴食期,常常將整片樹林食光。
6月上旬老熟幼蟲入土做繭,繭集中在3~15cm土層中,幼蟲有聚集做繭化蛹的習性,以預蛹越夏越冬。
3天敵
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幼蟲、蛹期的天敵主要有:顯背臀姬蜂、褪色前眼繭蜂、葉蜂嚙小蜂及白僵菌。據(jù)觀察,3種天敵集中在6月上旬寄生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幼蟲。據(jù)2006年和2007年采集到的1250頭梯室淡毛三節(jié)葉蜂繭統(tǒng)計,顯背臀姬蜂寄生率為16%,褪色前眼繭蜂9%,葉蜂嚙小蜂為5%,白僵菌寄生率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