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農業技術種植結構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生態農業的內涵及特征
1.1生態農業的內涵生態農業概念
的提出在我國已有40余年的歷史,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生態農業是以先進的農業生產理論與農業生產技術作為依托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我國生態農業的內涵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分析: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健康;2)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農業生產技術中的精華進行繼承和完善;3)發展科技、勞動、資金密集型的農業現代化體系;4)保護資源與農村生態環境;5)保障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6)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7)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應用。
1.2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的特征和傳統農業相比有著很多新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態農業理論綜合了多學科、多專業的優秀理論成果,其理論與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2)生態農業以促進農村經濟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要發展目標,更注重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3)生態農業既要繼承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精華,也要吸收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在技術體系上更加優越和完善;4)生態農業在生產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作用,管理模式更加靈活有效,也更注重各結構部分間的協作關系;5)生態農業在各產業的整合方面也有著自身的優勢,更加注重不同產業間的相互作用,與資源的循環利用,更容易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共同提高;6)由于生態農業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同時也符合環境保護的總體發展要求,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廣闊的推廣空間。
生態農業理念要求農業生產中要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進而實現對包括土地資源、灌溉用水等農業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為實現這一目標,采取立體栽培的種植結構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立體栽培的種植結構因不同地區的實際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通常都會采取不同農作物的間、混、套作或輪作的方式,通過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特征以及不同農作物間的相互作用,提高種植區內的農作物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立體栽培種植結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2種類型。
2.1利用農作物生長對空間占用的特點,優化種植結構
不同農作物由于生長特性的不同,在栽培過程中其對生態空間的占用也不同,可以利用這一特征,將不同作物進行合理的搭配間種。例如,可將植株較高且對陽光需求量較大的作物與植株較矮且喜陰的作物進行間作,并通過合理搭配使其與土壤肥力相適應,以充分利用生態空間。同時,一些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分泌的氣味或其他物質能夠起到預防共生作物病蟲害的作用,將這類作物進行混種能夠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并降低病蟲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與效益的同時,對于保障食品安全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實現生態農業追求的目標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桑樹與糧食作物間作、棉花與紅薯間作等。
2.2利用農作物生長期的不同,優化種植結構
不同農作物的生長期有所差異,單一作物的種植往往受到作物生長期的局限,不能有效利用勞動時間,對于生產資源也有著一定程度的浪費,同時當作物收獲后所剩余的葉、秧、稈等,往往被丟棄或焚燒處理,也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而根據土壤肥力情況與作物生長習性,選擇不同生長期作物進行混種或錯時種植,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農業勞動時間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將生長周期短的作物收獲后其殘余的葉、秧、稈等通過相應處理作為天然肥料,為其他作物提供養分,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丟棄、焚燒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也節約了生產成本。除此之外,現代生態農業還將種植、養殖及農民生活有效結合起來,通過沼氣池的利用,形成一套清潔環保高效的生態農業系統。將農作物種植的殘余料加工成養殖飼料,同時將牲畜排泄物及其他環節產生的垃圾進行發酵生產沼氣,沼氣可以為農民生活提供必要的能源,也能為溫室種植及牲畜圈舍供暖,同時沼渣經處理還可作為農作物的天然肥料,這樣就有效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源及產生的各類物料的循環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3小結
利用生態農業技術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不僅有利于土地資源與生產空間的有效利用,對于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優化農業及農村生態環境、節約農業生產資源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是與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符的,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我國農業經濟整體健康發展的必然途徑,走生態農業之路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謝靜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