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師管理團隊建設及教育資源分配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和國家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教師這個群體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被各種研修團隊、名師工作室(工作坊)所分類聚集,教師研修團隊的建設已經成為教師培養和管理的一項重要途徑。統編教材實施以來,受地區差距、教育培訓條件和信息獲取能力的影響,城鄉教師的教材解讀能力與課程實施能力越來越呈現出巨大的差異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當前,城鄉教育不公平(特別是教師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是整個教育不公平的重要體現。因此,統籌好城鄉教師資源是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開展教師研修團隊建設,提升區域內教師專業發展能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是當前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和教育均衡發展的迫切要求。在上海等經濟與科技發達地區,構建符合區域特色的教師協同研修模式及網絡研修與現場研修協同,區域研修與校本研修協同,區域學科專家與基層教師的協同,教師研修與各個系統平臺的協同,已經成為深化教育教學研究和推動區域教師共同成長的重要方式。通過教師研修平臺的搭建和教師研修團隊的建設,開展系列化的研修課程,已成為打造專業教師研修團隊、有效發揮優質教育輻射帶頭作用的重要途徑。良好的平臺建設與研修團隊的管理機制與評價體系,使團隊研修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基于網絡社區的協同研修模式,是“互聯網+”時代教師素質提升的信息革命,為推進區域內教育與教師資源的均衡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一、統籌城鄉教師資源,合理搭建教師研修平臺是促進城鄉教育資源良性互動的技術性保障
許多青年教師在參加工作的時候,都會被安排到缺乏師資力量的薄弱學校。但是受到地區生活條件的限制與專業成長需求,絕大多數教師在獲得穩定的工作后往往就會申請到教學條件與生活條件更加優越的學校任教。為了滿足創建品牌學校對優秀教師的需求,城市學校往往通過舉行在職教師的選拔測試,從鄉村學校吸納大量的優秀教師為己所用。我們不得不說這是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它符合人才流動規律,也是激勵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用扎實的教育教學業績去改變工作環境的重要方式,對于教育的整體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大多數鄉村學校除了部分年齡較老無法繼續參與流動競爭外。新招聘教師經過5年左右的教學磨煉已逐漸成熟,成為教學骨干,很多就會被條件優越的學校招錄。雖然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城鄉教師流動方案,鼓勵城市教師與鄉村教師合理置換流動,但是,短暫的流動置換加上教師管理與評價機制的不健全,很難形成教育合力,推動鄉村教育走出發展困境。為了使整個區域的教育得到協同發展,我們要將改革的視線集中到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上來。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區域內的骨干教師隊伍進行專業提高培訓,為他們搭建交流的平臺。根據區域內學校實際合理組建教師研修團隊,讓這些骨干教師發揮專業特長,在片區內組建自己的工作團隊,自行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教育管理行政部門應建立科學的骨干教師管理和評價激勵機制,讓他們樂于投身區域教育改革,滿足他們在專業成長中更高的價值追求。以小學閱讀導師研修團隊的建設為例:統編教材實施以來,面對著大量的閱讀教學要求,大多數語文教師不知道如何開展語文閱讀教學。這種情況在鄉村較為嚴重,老師教育觀念的落后和在職培訓實施的困難,使得這些地區的老師只能按照傳統單篇教學方法進行課文講解,因為閱讀教學工作量的增多,很多老師反映教學內容無法按時完成,這就需要從新教材編寫的改革上對鄉村教師的教學理念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教學技能,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課程實施中有的放矢,才能促使他們從課文的字詞片段精講中解放出來,用更開放的閱讀教學思維去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搭建跨城鄉的區域兒童閱讀導師研修團隊可以讓具有較高專業理論素養的城市學校骨干教師群體去帶動鄉村學校教師實踐新語文教學改革,讓他們在自己的共同體內部開展兒童閱讀教學交流與研討,這對促進城鄉語文教育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對城鄉教育資源良性互動的技術性保障。
二、“互聯網+”時代教師研修團隊建設的模式與研修機制的建立
當前鄉村學校的網絡接入建設工作已經得到較大改善,然而因為缺乏專業技術指導,大多數鄉村教師還沒有養成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育教學的習慣和能力,多媒體設備在許多鄉村學校成了一種資源浪費。受地理條件的限制,開展鄉村教師研修團隊建設存在許多困難。如何借助互聯網開展教師研修團隊線上研修就成為當前教研改革的一項課題。上海市浦東新區通過建設智能錄播系統促進教師深度研修的案例給我們新的啟示。該項目嘗試利用各校現有的錄播教室,依托智能錄播系統管理平臺,完善符合新興需求的錄播云平臺,組建區域智能錄播系統,通過在區域內各教研活動基地開展遠程互動培訓,形成兩種網絡研修模式,直播評課模式和錄像評課模式。研修團隊教師在本地終端的觀課中進行學習,對團隊授課教師的教學環節進行分析研究,同時,經過課后的網絡研討對課程進行分析改進,最終形成了基于智能錄播系統教學研究固定模式。在兒童閱讀課程的實施工作中,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大型的交流社區,讓學生在交流碰撞中去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內涵。文本的深層次交流僅僅在班級(特別是鄉村小規模班級)中是無法有突破性進展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搭建一個跨班級、跨學校的區域閱讀共同體,通過開展閱讀主題活動,讓不同地區,不同理解水平的學生在交流平臺中進行交流互動,從而刺激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和對自我閱讀能力的突破。目前,基于微信群的及時互動成了輻射性多向溝通的重要工具。教師研修團隊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把不同學校鏈接到一起,大家在群空間里進行交流,共同提高。此外,滬江CCTALK、釘釘、小鵝通等數字化平臺以及微信小程序的開發與使用還可以為團隊匯聚研修成果提供技術支持,是比較好的直播與互動研修平臺。教師研修團隊應積極響應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創新,大膽使用新媒體,同時建立健全平臺使用機制和教師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教師合理開發和使用新技術來服務于教育教學的實施和管理。
三、基于學區化和集團化辦學的教師共同體模式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思考
教育從封閉辦學走向開放合作、從一家獨大走向合作共贏已經成為新的辦學潮流。在發達地區,教育集體已經不再是新鮮的名詞,品牌大學下屬不斷壯大的集團化學校群體越來越受到重視。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不僅從教學資源配置、教學理念互通等方面呈現出較大的優勢,在緩解擇校熱等社會突出矛盾上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貧困地區應該積極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尋求合作辦學的新思路。就當地實際而言,開展學區化建設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例如:大多數縣(市)級城市的學校,因為片區人口分布及資源配備的不均衡導致了辦學質量的參差不齊。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管理者應該以開放包容的視野去打破封閉的辦學僵局,通過學區共建把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進行重新配置,讓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使骨干教師群體成為學區內共同的教育主力軍,發揮他們在區域內的示范帶頭作用。通過融合發展,整體調控,讓教師成為流動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兒童閱讀導師研修團隊的建設中,區域聯動是促進良好閱讀氛圍形成的關鍵因素。只有把區域內的兒童閱讀導師調動起來,讓他們廣泛開展師生共讀活動,才能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反響,促進閱讀風氣的形成,促進學校開展書香校園的建設和閱讀課程化的建設。搭建教師研修平臺是基于優化教育布局和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探索性工作,需要在實踐中得以發展。當前的名師工作室建設經驗豐富,對于開展教師研修團隊建設具有很好的實踐基礎。中外教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事實證明,加強行政引導,加強學校的合作,共同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一條可行的發展之路。這對教師研修團隊的建設,加強優秀骨干教師的管理,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教育公平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陸發祥 單位:廣南縣城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