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以人為本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并要求我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黨的十七大在黨章中又增寫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作這樣的修改,既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的要求和指導原則,又闡明了現階段促進社會和諧的主要著力點。從而抓住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有步驟地持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和諧社會;以人為本
1堅持以人為本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社會的制度安排能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各階層對社會管理和生活現狀感到滿意,從而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顯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1)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愿,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宗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見物不見人”或者“重物輕人”都是不對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依靠人民群眾,使最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支配和受惠者。堅持把“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高度重視和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穩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也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各種經濟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社會穩定,妥善解決改革中因利益調整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從尊重、愛護、理解和關心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才能摸清人民內部矛盾的癥結,準確找出化解矛盾的辦法。
(3)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調動人民群眾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人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以人為本,讓各階層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就能充分發揮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凝聚力,激發創造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找到最廣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國各民族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共處的局面。
2堅持以人為本應當把握的幾個問題
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民群眾為本”。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堅持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我們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出發點、落腳點,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們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和組織最廠-大人民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擺脫并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發展的地位,凸現了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特征。“發展要依靠人,發展是為了人”,這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只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過渡消耗自然資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識、技能和創造的集約式的根本轉變,才能推進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質和人的能力在內的各種關系和存亡方式的全面發展,注重宏觀調控和統籌兼顧,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和各階層之間關系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努力形成誰勤于學習,勇于投身時代創業的偉大實踐,誰就能獲得發揮聰明才智的機遇,就能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有用之才的社會氛圍,創造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于好事業的社會環境,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摒棄重物質資源、輕人力資源,重物質產品、輕人才培養使用的觀念。要進一步推進科教興國戰略,,通過發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將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將人口大國逐步轉化為人才強國。
(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是法治社會。我們要堅持依法治國,牢牢樹立依法執政的觀念。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依法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說,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剛性手段,而以德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和諧。
(4)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政治任務,是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問題。因此,我們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要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同時要注意研究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類型、基本特征、形成機理和發展趨勢,尤其要研究探索各類群體性事件的形成規律和化解的方法。
(5)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經濟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堅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妥善運用說服教育、分類指導、典型示范和提供服務等方法,做到既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又宣傳群眾、教育群眾,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實踐中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穩定社會的作用,從而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保持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