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
作為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實踐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互動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探索中,我們踏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此過程中不斷孕育、形成和完善。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孕育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進程,以及西方經濟學理論,在我國改革開放前都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也都毫無例外地認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具有制度屬性,且分屬于不同的社會制度??梢哉f,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突破,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探索中,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為指導,堅決摒棄離開生產力抽象討論生產關系先進與否的錯誤傾向,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全面地把握我國的具體國情,積極面對國際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不斷從過去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形而上學等錯誤的思想認識中解放出來。同時,以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為立足點,在實踐的發展中進行理論創新,進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本質及規律的認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孕育作了較為充分的理論準備??梢钥吹剑鐣髁x市場經濟理論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走入窮途末路的前提下,傳統的計劃經濟理論也已經無法回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的局面下逐步孕育成熟起來的。當然,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已經認識到,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具有政企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經濟及其價值規律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經濟方式和經營形式單一化等缺陷。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大體上是在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的前提下,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進行改良式的改革。在對待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上,先后經歷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79年);“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1984年);“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1987年);“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1989年)等認識階段??梢哉f,認識上存在的障礙主要在于在人們頭腦中尚殘存著“計劃經濟屬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于資本主義”等觀念。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形勢是,作為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的國有企業改革,在整個80年代經歷了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兩權分離;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到90年代初,進一步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目標。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表明,在堅持計劃經濟的前提下,是無法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或者說,只有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下,才能夠真正構建現代企業制度。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才在90年代初浮出水面。不僅如此,在80年代末葉,市場經濟體系建設、分配制度改革、宏觀調控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都走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即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已經難以適應和容納這些方面的改革內容,至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已經成為歷史和邏輯發展的必然。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歷史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論作為一種理論形態,還是作為一種實踐形態,或者作為一種體制形態,都將呼之欲出。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講話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373鄧小平開創性的論述,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可謂一錘定音。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起基礎性作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亙古未有的事業。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后,還必須在理論上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操作模式,探索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描繪了到2000年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藍圖,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作為理論體系開始形成。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科學論斷,進一步拓展了公有制的涵義,強調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多樣化。為了搞好國有企業改革,1999年9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從12個方面論及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問題。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局面是,一方面,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另一方面,改革進程中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已經顯現,如“三農”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問題、政府職能轉變等問題。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應對這些現實問題中逐步形成。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完善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小康社會已初步經實現。根據90年代初的既定計劃,到200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顯然,21世紀初應該將歷史的走向定格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并強調指出:目前的總體水平的小康只是總量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是低標準的不均衡的小康,要在2020年代實現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為此必須鞏固已經初步建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加以完善。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發表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新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走向完善具有三個典型標志: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初步建成;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對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問題意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在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從其孕育時期起就直面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諸多問題,直接應對時代課題的挑戰,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1.關于為什么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是在傳統的經歷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瀕臨崩潰的邊緣,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嚴重束縛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發軔的。正如鄧小平在后來總結的“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如何通過對傳統體制進行改革,使之煥發活力,進而調動經濟主體的積極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囿于當時的認識水平及其時代局限,我們試圖通過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良式改革,來激發經濟主體的活力,80年代改革的歷史進程說明,一方面,改革舉措雖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改革雖然是在堅持計劃經濟前提下進行的,但改革的方向卻是朝著市場化方向行進的,這可以從80年代依次提出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等提法中看出來。因此,從改革的路徑上看,其最終結果必然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從邏輯上看,改革開放之所以經歷十幾年的探索才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其原因是在理論上受傳統觀點的局限,即認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具有制度屬性,社會主義只能搞計劃經濟等等。當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無法回答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時,歷史的發展決定了必須尋求計劃經濟體制之外的其他經濟體制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了350多年,雖然有過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但其不失為資本主義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應該是可供我們選擇的路徑之一。當然,這需要在理論上突破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具有制度屬性的問題。所以,整個80年代的探索,我們有效地解決了為什么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
2.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使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到議事日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理論上給予了初步回答,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規劃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宏觀系統,是由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直接調控與間接調控相結合的宏觀調控體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夠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五個“子系統”構成,并且,這五個“子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不僅是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進入90年代后,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其一,面對愈演愈烈的“三農”問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嚴重發展的趨勢。其二,面對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到攻堅階段的局面。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3]21。1999年,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面對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深刻矛盾。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會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提出了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1999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3.關于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根據預期目標,我國在2000年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意味著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已經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在理論上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諸多問題給予回答。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現代企業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宏觀調控體系、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五個“子系統”的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建設各領域的突出矛盾得到進一步緩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廢除農業稅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通過新農村建設恢復農村的生機,通過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縮小城鄉二元結構的差距,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十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不僅表現在對外貿易額度上,而且在對外經濟關系上,在“引進來”的基礎上形成了“走出去”的戰略格局。區域經濟發展取得新進展,在西部大開發興起之際,又適時地展開了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中部隆起”戰略。可以說,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我們抓住了機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關節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不是勻速的線性運行過程,而是一個曲折的,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縱觀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經歷了四個關節點。所謂關節點,是兩個不同質的事物的界限,事物的度的邊緣,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臨界點。
1.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孕育的前提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沖破了黨在指導思想上長期以來存在的“左”傾錯誤,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并且,這個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沒有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也就沒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更不會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孕育。
2.十四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的標志十四大之前雖然我國改革一直朝著擴大市場機制的方向行進,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的。為落實十四大精神,1992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第一個總體設計,表明我國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階段。如果說中共十四大解決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具備制度屬性,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可以與市場經濟進行結合等問題,那么十四屆三中全會已由上述幾個基本判斷上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建構階段,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
3.十六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一步完善的基礎經過多方努力,到2000年,我國已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既認真落實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也是對10年前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的呼應?!稕Q定》要求全面貫徹“五個統籌”和“五個堅持”來統領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
4.十八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重大創新的里程碑如何定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重大問題。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边@一重大理論創新使市場對資源配置從“基礎性作用”躍升為“決定性作用”,這個轉變對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和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共同完成了重大的理論創新。對于從“基礎性”到“決定性”的改變,體現了我黨對市場規律認識的又一次升華,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也更加全面和深刻。說明只有市場才是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是中央決心推動政府向市場放權,理順政府市場關系,推動市場化改革的新突破。因此,只有不失時機的改革,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減少政府參與對資源的直接配置,使資源配置遵循市場機制的一般原則,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加速構建有效保護各類財產的公平法治環境、構建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破除準入壁壘,平等獲得生產要素,保障投資自由等,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有機內容。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更加注重頂層設計。所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正在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介環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逐步走向科學、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組成部分,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其實質也是一門歷史科學。所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者互動,定能開拓新境界,奏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華麗樂章。
作者:龐增安單位:南通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