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伊通河的變化對農業生活經濟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伊通河被長春市民親切的稱為母親河,其在城區內河道的長度達到了30公里,建國至今伊通河的環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春市的社會生活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響:這當中有便利的灌溉水源促進糧食種植,有洪水泛濫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也有工業發展后造成的嚴重污染后居民的遷移,還有河流環境好轉后對整個城市環境的提升。以地理標志概括長春,可以做出如下總結:新民廣場勾畫著長春市滄桑的過去,人民大街書寫著長春市繁榮的現在,伊通河則代表著長春市美好的未來。我們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建國以來伊通河的環境變遷,將環境對城市生活的影響看做一個前后相繼、不斷變化的過程,從而為城市河流環境建設尋求更好的發展道路。
一.伊通河環境變遷對長春市農業發展的影響
伊通河中下游兩岸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建國以后,隨著長春市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由于當時長春市城區范圍并未包括伊通河沿岸,所以農田向著具有豐富水源地的伊通河兩側擴展,農作物以水田為主。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農田阻塞河道導致水流不暢,在8、9月暴雨季節引發洪水的問題,造成農業產量大量減少。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城區的擴展和重工業發展的需求,大量工廠興建、遷移至河流兩岸,污染問題開始出現并日益嚴重。特別是城區段的下游地區,灌溉水成黑色,利用河水灌溉的水稻出現了稻苗爛根、枯死的現象,“稻米的味道也越來越難吃,赤腳下田的農戶很多患上了皮膚病”①,長春市下游的三勝鄉原水田700晌,1980年銳減至240晌;萬寶鄉已經全部改為旱田。用此種水澆灌的稻米在當時被稱為“毒大米”,對人體健康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同時也對長春市創建綠色農業品牌極為不利。在伊通河城區段水質污染日益嚴重后,非汛期水質變黑,成了一條臭氣逼人的排污渠道。60年代后,由于心理城水庫建成,“平均每天只為南嶺水廠放水4—5萬立方米”②,排入城區的河段內的污水的不到稀釋,水面浮游生物幾乎絕跡。引伊通河水入水庫、水泡養魚,由于河水污染,百花鰱魚、草魚、鯉魚不能生長,只有鯽魚還能生存。1980年紅旗水庫內魚苗全部浮頭,只好提前捕撈。每條魚的重量只有二兩左右,魚味怪異,有明顯的肥皂味、柴油味,魚頭的異味更大,不堪入口。農民作為農業活動的主體,在河流環境的變遷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伴隨著城區的和工業區位的轉移,還出現了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大量農業用地稱為城市用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得到一定補償后,被迫遷居城市。但是在他們轉變為非農業生產人員的同時,也出現了無法適應城市生活、因缺乏知識和技術無法獲得工作的,收入水平較低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的市政部門及時加以關注,采取相應措施妥善安置這部分人口,使他們積極轉變成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
二.伊通河洪澇和污染對長春市造成的損失
建國以后,伊通河沿岸因為具有沿河的區位優勢,人口不斷增長。由于人們長期在河道內亂挖、亂建、亂倒垃圾,使河道變窄,泄洪能力降低,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導致洪水頻發,對人們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從1949年到1985年的36年間,共發生了洪澇災害13次。其中對城區危害較大的有4次。在1985年的夏季,伊通河爆發的洪水,新立城水庫放水量由上午的182立方米/秒增加到下午的230立方米/秒,長春市建筑材料廠和造紙廠北側伊通河堤發生嚴重滑坡,水庫下游1萬多名居民緊急疏散轉移,導致全市423戶房屋被沖毀,受災居民17906人,45家工廠停產或半停產,淹沒農田5733公頃,毀壞市區道路26萬平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1049萬元。對于伊通河來說,污水的問題也由來已久,伊通河畔出現城鎮以來,河道便是居民排放污水的主要途徑,隨著長春人口不斷增長,工業企業陸續增加,污水排放量也日益加大,城市化進程也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展開。這使得一些先前已存在的污染問題進一步加重。據70年代的檢測資料,伊通河城區段化學耗氧量年平均值為183.21毫克/升,超過地面水三級標準29.5倍。根據80年代資料,長春市近八成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排入伊通河,“城區河段除部分重金屬雜物外,其他污染物都超過地表水三級標準”③。由于一些企業利用滲坑、滲井和明溝排放工業廢水,城郊利用污水灌溉以及伊通河污水的滲入,地下水受到較大范圍的污染。日復一日源源不斷的污水,已經使伊通河變得臭氣熏天,伊通河變成了人們不再愿意接近的污染禁區。在那個時期,河流兩岸基本被建筑垃圾所覆蓋,多的地房垃圾堆積有兩三層樓高。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居民備受煎熬,也選擇遷離伊通河兩岸。
三.伊通河環境的改善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治理活動的不斷開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伊通河在進入90年代后,沿岸工業活動逐漸減少,引起了城市區位的相應變化,工廠遷往市郊和河流下游,伊通河環境總體上大為改善。居民區日益擴大,逐步代替了工業區。與此同時,一些生態公園和景觀帶也得以建設。下表為市政府86年后對伊通河的治理措施和成果:百家論壇2000年后,伊通河沿岸生態價值逐步提高,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F在伊通河畔生態住宅社區的建設就是明顯的例證:中國人注重傍水而據,使得沿岸土地價值凸現。據統計,2010年12月長春市的新房均價為5445元/平方米,而同期伊通河附近樓盤的均價則為6450元/平方米。伊通河環境的改善不僅對長春市整體人文生態環境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伊通河城區段中游的回憶島就是一個成熟的范例,島上通過景觀的模擬,體現了歷史上伊通河的景觀風貌與長春市密不可分的關系。又如城市風情園,重點突出現代長春的汽車文化、影視文化、飲食文化和科技文化,按照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系列文化的展示線。伊通河風光帶是一條開放式、富有生命力的帶狀景觀綠地,整體上粗獷大氣,帶有鮮明地北方地域特色,形成了一條縱貫南北的濱水旅游通道,市民和游客可乘車包攬伊通河兩岸鮮明的城市自然風光,尤其是輕軌二期的建成,更方便了市民游覽。根據我們的考察,伊通河中游的回憶島已經成為了長春市一個標志性的景觀,是很多市民休閑和外地游客長春之行的必游之地。2007年冬季,借助瓦薩國際滑雪節的契機,利用伊通河自由大橋到賽德大橋的寬闊冰面資源,打造了以運動、游樂等傳統冰雪項目為主要內容的開放式冰雪樂園,開展適合普通百姓的冬季戶外游樂活動,推動了長春市旅游業的發展。四.伊通河對長春市民環境保護意識影響在經濟發展程度較差的建國初期至80年代中期,人們往往忽視工業、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對環境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也沒有概念。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伴隨著大量索取、破壞、污染的活動,對伊通河的環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洪水和污染問題愈加嚴重,促進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反思。自80年代后期開始,長春市民的環保意識開始博興,人們開始采取保護、治理河流的種種措施。這類措施首先由政府和管理部門倡導,在85年的特大洪水之后,長春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動員全市人民綜合治理伊通河城區段、建設濱河公園的決議》,提出了“人民的城市人民建”的口號,敦促社會各方付諸實際行動。環保意識隨后發展到普通市民的自發行為當中:2002年5月,國商百貨商店舉辦了“清潔長春日,關愛母親河”大型公益環保歡動,約有500名公益環保志愿者踴躍報名,積極參加了此次活動,2005年,長春理工大學的學生社團也組織學生到伊通河歡樂島進行集中清理,他們撿拾垃圾,拔除雜草,為社會環保事業進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與前幾年相比生活垃圾的大量減少也是市民環保意識增強的體現。與此同時,長春市民也興起了歌頌伊通河的熱潮,大量的詩歌散文頻頻見諸報端,也激發了市民的環保意識和城市責任感。
下面列舉王慶祥和王連喜的詩詞兩首④:
伊水千年夢伊水悠悠柳色青,長歌一路入黃龍。洪濤曾載軍資重,細浪常埋民怨聲。
兩岸新天織錦繡,三江偉業創興隆。興衰寵辱千年夢,都寄匆匆舟櫓中。
伊通河畔澄清一水逐東風,扮靚春城實有功。廣路繁榮接南北,通衢興旺綰西東。
和諧氣象朝陽下,光彩容顏麗景中。季季芬芳加管護,教人返老又還童。
雖然伊通河經過了幾十年不斷的治理,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治理河流是一件長期的事業,是建設綠色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對城市與河流關系的反思,更是對母親河的反哺和保護。理解伊通河環境變遷對城市社會生活的影響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謀求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更好的發展建設擁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