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競爭管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進行生產決策的依據是市場需求和價格杠桿傳遞的市場信息,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資源的流向都由市場需求和企業所能獲得預期的利潤所決定,這也就容易產生環境污染問題。但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環境沒有產權明晰的所有權,無法參與市場交換,不能通過價格、競爭等市場機制來實現其最優的配置,這時政府就應當伸出“看得見的手”對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進行控制。當然,政府所采取的各種污染控制手段是一種制度安排,其效果大小主要取決于企業面臨制度時采取何種對策,而這些對策又將影響到其他企業的行為,從而使本來就存在競爭的企業之間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關系。
2公民之間的競爭關系
盡管保護生態環境涉及到廣大公民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或者由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公民競相采取掠奪性的方式開發資源,包括對森林進行濫砍濫伐、在草原上過度放牧等等方式,造成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據統計,中國土地沙漠化僅有5.5%系風力吹動沙丘前移造成的,而其余94.5%全系人為因素引起(其中過度墾殖造成的占25.4%、超載放牧造成的占28.3%、水資源開發不當造成的占8.3%、開礦筑路造成的占0.7%)。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大公民認為,自己個體的行為對生態環境不會造成什么嚴重影響,如果自己不采取這些行為,別人就會采取這些行為,到頭來就會是自己吃虧、生活沒有得到改善、利益得到損害。因此,林區、牧區的群眾紛紛采取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過度開發、破壞性開發利用資源,造成“公地悲劇”。比如,長期以來,在謀生壓力和競爭壓力下,農民形成了以開荒種糧為主的不合理農業生產體系,原本可以作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且生態和經濟價值較高的林地草場被當作荒地開墾。這樣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已經開墾的耕地糧食產量不斷降低,加上農民存在廣種薄收意識,片面追求開墾擴種增加糧食產量,形成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又比如,牧民發展畜牧業片面追求牲畜頭數增加,而不是依靠科學養殖和加快出欄周轉等來提高經濟效益,造成牧區縣超載已近70%,半牧區縣超載已經超過80%,產草量平均單產下降30-50%。同時,由于農民生活能源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做飯取暖等仍然主要依靠林草植被,對林草植被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3結語
總之,盡管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大家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標,合作是互動關系的主要方面,但是由于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為了占有資源、實現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各行動主體內部也存在著競爭關系。而保護生態環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除去這些競爭關系,最終做到主體目標的一致性。
作者:韋榮庭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