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下采訪農民問題與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民依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三農”問題也一直是我國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對記者來說,在采訪農民的過程中,要對農民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并運用科學的提問技巧,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提問效果。本文主要分析采訪農民中常見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目的是促使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采訪農民;常見問題;應對策略
一、采訪農民中常見的問題
(1)答非所問。
當前環境下,由于大部分的記者都出生在城市,所以對農村的生活習性和語言特點并不了解。即使有出生在農村的記者,但是隨著農村面貌的不斷變化,再加上回農村的次數有限,對許多新鮮事物及農業問題也不是很了解,在采訪中,難免會遇到有關種植方面的專業知識,這對農民來說,是每天再熟悉不過的事情,而對記者來說,在采訪農民之前就需要提前了解這些知識,否則就會影響整個采訪的進程。因此,一旦記者在采訪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那么就會在采訪過程中與采訪對象形成一定的距離,給雙方造成答非所問的現象。如果記者與農民在溝通中出現問題,就一定會影響整個采訪的質量。
(2)采訪對象緊張。
在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下,記者在采訪農民時,遇到最多的情況就是采訪前農民可以通順流暢地說出所要回答的內容,但是在正式采訪過程中,農民往往在面對攝像機時卻無法回答記者所提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農民表達能力再好,可無法面對鏡頭講解出來,一樣也是失敗的采訪。
(3)采訪對象語言生硬。
許多農民在接受采訪前,都會事先與記者做好溝通,大致了解記者所要提問的內容,繼而將自己所要回答的內容整理出來,然后死記硬背。這樣就會使整個采訪內容過于生硬,并不符合農民的真實身份。例如,有一記者在采訪一農民去年的收成變化時,該農民就像朗誦文章一樣,將所寫的內容倒背如流,如果他的回答出自一位村干部,則還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如果是一位普通農民,將回答內容生硬的背誦出來,就會給廣播新聞的真實性帶來很大的影響。
二、相應的解決策略
(1)平等隨俗。
在新農村建設之前,我國的農村經濟比較落后,再加上傳統農民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別是一些年老的農民將自己的地位看得比較低下,而他們又擁有極強的自尊心,記者在采訪時,他們往往會用一句“我們農民不懂”來結束此次采訪。如果在采訪最初就遭遇這種現狀,那么就會給后續的采訪造成影響。因此,記者在采訪農民時,首先要在心理上與農民達成一致,讓農民消除那種既自卑又自尊的心態。在消除農民這種心態的過程中,要讓農民感受到彼此是平等的。記者到農村采訪,必然要到農民家中了解情況,與農民話家常,這樣農民就會覺得自己備受尊重,容易與對方拉近距離。相反,如果記者在正式場合與農民談話,那么農民就會運用自己的方式回饋談話內容。另外,記者到農村采訪時,也不要過于講究自己的穿著,盡量以隨和、大方、舒適為主,總之,在穿著上不要讓農民認為兩人之間的距離過大。要想讓農民接受并配合采訪,就要在心態、言語和著裝中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農民接受采訪的那一刻,實際上整個采訪就成功了一半。
(2)虛心求教。
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是雙向的、對等的關系,記者也好,采訪對象也好,他們都希望對方與自己的對話可以順利完成。對于記者來說,他希望自己的采訪對象在采訪過程中可以侃侃而談,而作為采訪對象的農民來說,他也希望記者可以了解他所回答的內容,不至于處在答非所問的境地。因此,在采訪農民時要有虛心求教的心理,否則會忽略掉重要的技術信息報道。在我國社會的發展與新農村的建設下,許多農民的價值觀念與平等意識都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對記者來說,一定要了解農村及農民的這些變化,否則很難與農民形成共同語言。
(3)使用通俗語言。
農民的語言比較富有特點,每一個地方的特點都不相同,趙樹理的作品中就是地道的山西語言,而趙本山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則是典型的東北農民的語言,農民的語言既簡練又精辟,不摻雜任何修飾詞語,很容易上口,特別具有生活氣息。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要采用口語,盡量避免使用專業或者書面語言,同時要減少問題的長度,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發問,這樣才能給農民帶來親切感。另外,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也可以運用幽默的話語來調節氣氛,拉近農民與記者之間的距離。
(4)采用聊天的采訪方式。
記者在與農民溝通采訪前,要和對方進行一次短暫的交流,如拉家常、說閑話等等,讓農民對此次采訪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從而消除農民的緊張感。記者在采訪前,可以與農民講清此次采訪的目的,避免農民因被采訪而存在顧慮,記者要盡量為農民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采訪環境。記者的采訪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作品的創作過程,提問方式的好壞可以影響到采訪對象的回答內容,如果作者提問得當,不僅會使整個采訪順利進行,還有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況下,在生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民喜歡直接的閉合式的提問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缺點在于回答的內容比較狹窄,記者在實際工作中,會同時運用開放式與閉合式的提問方式,在提問農民時需要注意不能拐彎抹角,而要直截了當。另外,記者在采訪農民時還需要掌控好談話的節奏,由淺入深地引導農民回答問題。與此同時,還要適當地融入情感交流,一定要注意采訪的方式和態度,從多個角度向農民提問。
三、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采訪農民中常見的問題和解決策略,通過文章的研究我們了解到,記者在采訪農民過程中,一定要以農民的實際特點為根本,運用具有針對性的提問方式,和農民時刻保持平等交流,這樣才能夠達到采訪的目的,使整個采訪工作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儲靖農.發現采訪對象的“不一樣”——內刊人物采訪心得[J].青年記者,2015(27).
[2]崔曉.無人機在新聞采訪中的應用原則及規范[J].青年記者,2015(27).
作者:崔成哲 單位:延邊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