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學習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語言。從而更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項任務。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教材的講授和課堂活動的設計中;利用課外活動,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借助測試手段引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視對語言形式和結構等知識的傳授,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卻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綜合使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薄弱,不能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無法完成交際任務。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而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這就要求中學英語教師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認識的直覺的敏感性,實現準確并恰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類文化和知識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及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和獨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語言的底蘊,促進著語言的發展。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際障礙,防止交際摩擦,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
受到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現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基礎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向學生介紹異域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則是日后大學教師的任務。這種想法導致了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識匱乏、交際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
據筆者長期以來的觀察,很多學生在考入高校后進行分班考試時,語法項目正確率很高,語音語調也頗準確,但卻總會犯各種各樣的“文化錯誤”。除了稱自己的老師為“Teacher”之外,在與外籍教師的交流中,學生還總是會問一些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語國家被人們認為是隱私的、不禮貌的問題。另外,學生們在與外教的交往中,經常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來主導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應邀參加學生的英文演講比賽并擔任評委。當她走進禮堂時,一位學生站起來給她讓座,并說“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聽到這句話,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尷尬神情。學生說這句話當然是受到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影響,也是想表達對教師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事實上已經冒犯了教師,因為英語國家的人們是不希望別人直言自己老的,這也是在英語中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義的委婉語,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雖然經過多年的中外政治經濟交流,很多外國友人已經懂得某些漢語式英文表達的含義而采取了寬容的文化態度,但我們作為教育者,面對學生們所犯的這些錯誤,卻不得不承認,在中學英語教育中,對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忽略是我們工作中一個較大的失誤。學生們雖然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基本語法規則,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卻經常會因為對目的語文化、交際規則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辭不達意、交際失誤,嚴重影響了交際效果,阻礙了交際能力的發展。《語言和文化》一書指出:“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語法知識有助于保證所造的外語句子結構正確,那么熟悉有關文化知識則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得當。”因此,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項重大任務。
近年來,世界經歷了急劇的變化:首先是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傳播通訊技術的改進;其次是交通技術的發展進步;多媒體的誕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聯網;還有經濟的高度全球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全球性的時間和空間的緊縮,給全人類帶來了全球意識。全球化使得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往的強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頻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與和睦相處帶來的困難也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因此,我國的語言教育界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從基礎教育階段起就應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人,將來更好地在各個行業和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為祖國和人民效力。這是一項立足長遠的任務目標。
二、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語言知識和能力的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和學生要正確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語言環境,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適應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幫助學生把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學習。
(一)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教材的講授和課堂活動的設計中
現行的中學英語教科書是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極好材料。多數版本的教科書都有意識地安排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不經意間感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只要結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顯示文化差異的部分,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就可以同時兼顧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英美等國家概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增加有關這些國家歷史、地理、人口、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的文化內容,并同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給學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語言層面的例子,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更好、更通暢地理解、記憶和使用英漢兩種語言。例如,在講授《監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EndishAroundtheWorld》時,教師可以對英語的發展歷史作大概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異同,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地添加漢語對英語的影響,介紹英語中引進漢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例子,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語。
教師尤其要注重詞匯的文化含義的傳遞。許多看似平淡無奇的詞語其實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內涵,也正是我們需要向學生傳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詞,很多學生
根據構詞法都會把它單純理解為是“政治家”,這時就需要我們及時糾正學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這個詞在英語文化里很多時候是指“政客,政治販子”,而不是中國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漢語里“政治家”的含義應由“statesman”表示出來,指的是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級政治官員。
在課堂活動設計方面,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角色的身份、年齡、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結合言語交際的環境正確使用語言。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文化失誤”,寓教于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課外活動,多渠道地培養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單純靠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外活動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其靈活多變的特點正好為我們所用。除了開設專題講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歌曲欣賞、英文小品大賽、閱讀英文小說和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或者開設調頻廣播英語節目,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娛樂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汲取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開設多媒體視聽的課程,定期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如“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瘋狂英語”等,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電影或錄像片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方面的縮影。通過欣賞片中演員的表演,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例如,在講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五單元《Music》時,教師可以播放以搖滾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為主題的演唱會或相關電影,讓學生切實感受英語國家人們在音樂欣賞上的愛好和特點,感受其人文氣息。當然,教師也可以同時播放中國傳統的經典民歌,引導學生將國外的音樂同中國傳統的民歌相比較,領略不同的文化風情,使學生以更寬廣的胸懷包容有文化差異并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超級秘書網
(三)借助測試手段引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
測試是各科學習和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重視考試內容和結果的心理,專門設計一些涵蓋文化知識而中國學生又容易出現文化語用失誤的題目,以考試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引導其有意識地提高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提升文化素養。
比如,語法教學一直被廣大師生認為是最枯燥、乏味、艱澀的部分,但是如果我們能把跨文化教育融入到語法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方便、更順利地掌握語法知識,也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富有成效,充滿文化趣味。例如這樣一個句子:“Myknifeandforkismadeofsilver。”教師可以用把be動詞正確形式“is”空出來,采用選擇題的形式來考察學生對這句話的正確判斷。表面上看起來主語是由兩部分組成的,謂語應該是復數形式,而答案卻是單數,學生一定會迷惑不解,這就為我們創造了進行文化差異介紹的好機會。西方人在用餐時的禮儀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雙手齊用,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被看作是一個整體,這就好理解為什么謂語動詞要用單數形式了。這種把文化教育滲透進語言教育的方法要比單純講解語言知識和單純要求學生記憶語言形式要有趣也有效得多。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學習是文化學習的承襲,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聯系。英語教學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學生對外語文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的同時,我們不能放松對本國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只有充分肯定和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更寬容、更積極地對待和處理其他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