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淺層文化影響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價值觀念的混亂導致一些中學生追求目標的偏離;受外來非主流淺層文化的影響,形成超前消費的生活習尚;影視非主流(或反主流)淺層文化的消極導向;非主流乃至反主流淺層文化的書刊,對中學生的消極影響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近幾年影片運作實行自負盈虧,票房價值制約了影片生產等,具體資料請見:
文化,從它和所屬社會制度是否一致上分,有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反主流文化;從層次上分,有深層文化、淺層文化。在我國,中學生在學校受的主要是主流的深層文化教育,諸如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及各學科的知識教育。而在社會上則主要受非主流的淺層文化的熏染,諸如價值觀、習尚、影視書刊、歌曲、服飾、發型、語匯、飲食等等。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隨著開放而來的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揉雜及社會不正之風的存在,使得一些淺層文化帶上反主流性質,對中學生的德育產生了消極影響,表現在:
l、價值觀念的混亂導致一些中學生追求目標的偏離。
今天的中學生是在“”后期出生的。他們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繁榮和發展,也朦朧地接觸了許多尚不盡人意的社會現實。最使一些中學生困惑的是:有的青年不是憑品學兼優,而是憑種種“關系”謀到令人羨慕的好職業。反觀“分配不公”、“腦體倒掛”、“知識貶值”,許多苦學幾十年,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專家、學者生活卻仍然清貧。這使一部分中學生認定學文化沒用,混文憑,早賺錢來得實惠,從而喪失理想。調查表明,有遠大理想的中學生,多是家庭要求嚴格,學校教學水平很高且校風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以一個省城的兩所中學為例。一所是商業區的非重點中學,一個高一班共52人,其中表示“混張文憑,去找活干”的45人,占總數的86.54%;表示“不想讀完”的5人,占總數9.61%;表示“準備升大學,在建設祖國中做一番事業”的僅2人,占總數的3.85%。另一所是文化區的省重點中學,一個高一班54人;表示“準備升大學,在建設祖國中做一番事業”的32人,占總數的59.26%;表示“考中專熱門專業,在本地工作”的14人,占總數的25.93%;表示“看看吧,考不上只好找活干”的8人,占總數的14.81%。這大體代表了今日城市中學生的價值取向。它表明當追求實惠成為一些中學生的價值取向時,他們必然偏離正確的目標。
2、受外來非主流淺層文化的影響,形成超前消費的生活習尚。
這類習尚時下十分時髦的有:(l)節日互致賀卡。說實在這活動本身并不壞,它的確有助于聯絡感情、加強友誼。問題在于它花費十分可觀?,F在被認為不寒摻的賀卡,1張價值都在l元以上,高檔的張好幾元。在城市,一個中學生,每個節日向幾位教師或好同學送賀卡(有的在過年時送掛歷),一次要花十幾元或幾十元。(2)過生日。以前過生日僅是年逾“耳順”的老人的事。自從西方的生日吃蛋糕,點燃與年歲同數蠟燭,唱《祝你生日快樂》作為一種文明傳來之后,現在中學生(乃至小學生)為自己過生日或相互祝賀生日已是尋常事。較普遍的做法是要好的同學送小禮物祝賀,生日的主人邀同學到家,吃蛋糕,喝飲料,聽音樂。那些花花綠綠的小玩物,加上這些吃喝,一次生日花費在百元左右?!靶鲁薄钡幕颉案辉!钡模€會邀同學上咖啡廳,其花費則在百元以上。不是說過生日就不好,而是說幾經宣傳和“加溫”的中學生生日,已大大超過多數靠工資收入的家長的經濟承受能力,若不加以適當引導,這生日習尚將越來越令人不堪負擔。(3)假日聚會。過去在假日拚命補課、補作業的現象,在城市的一些中學里已被輕松的聚會所取代。他們結伴議論教師、家長的種種“守l日”思想,談論他們的見聞和興趣,或聽音樂,打撲克,郊游,逛商店。過多的無節制的相聚,顯然不利于中學生學習。(4)男抽煙,女妝扮。在一些男生中,抽煙被認為是“有風度”的標志,是“陽剛之氣”的體現。
上述那個非重點中學的高一班,24名男生中,有19名承認抽過煙,有3名被叫做“煙筒”,這3名時常在下課時要躲到僻靜處過癮,手上已有煙熏痕跡,靠近了已能聞到煙味;那個重點中學的高一班,29名男生,承認偶爾私下拿家長煙抽過幾次的有11名。常抽煙的中學生,其煙多是從家里拿的,偶爾也買。家長對此睜一眼閉一眼;教師多是眼不見就不存在,抓不勝抓,只好不了了之。而抽煙的學生卻憤憤然:家長、校長、教師可以抽,大學生只比我們大兩歲就可以抽,為什么我們抽煙就跟犯了罪似的,想不通。至于女生,則十分注意修飾、打扮。一位家長這樣數落女兒:“真沒治了,早上把她從床上拖起,站在鏡前,脫了這件穿那件,足足得折騰半個多小時。我們做學生時哪有這樣?”(5)玩電子游戲機。今天,有電視機的家庭,再花毛、四百元配個電子附件,就可以在家玩電子游戲機了。在開放城市的不少家庭,以此作為“智力投資”,或是作為對子女學習的獎勵。所以有些中學生已玩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家庭沒有游藝機的中學生,有的就上街頭游藝機店去玩。有所非重點中學校門外,就因此應運而出現好幾家游藝機店。這學校有的學生玩到把學雜費都交了進去,玩到連上課都忘的地步。當然有的還醉心于街頭桌球。桌球本是高投入的室內體育活動。在福州“伊法達”餐廳玩一局收費30元,一些高級賓館收費則高得驚人,至于流落街頭簡陋桌球,則往往與賭博纏在一起,雖賭金不高,卻已泥足深陷。
3、影視非主流(或反主流)淺層文化的消極導向。
近幾年影片運作實行自負盈虧,票房價值制約了影片生產。影片的觀眾對象主要是青年,所以青年人的欣賞趣味成為影片編導不得不認真考慮的要素。此外,隨著開蔽,涌進一批海外影片。所以非主流影片,即所謂“娛樂片”,超過影片總數的3/4。其中的功夫片、警匪片、生活片、常有暴力和床上鏡頭,即使是象征著“正義”的武俠,也多被描寫成“豪放”地狂飲,態意地打殺,一路殺去,瀟灑地一走了之。這對正處青春期、涉世不深且法制觀念淡薄的中學生,無疑起到消極的誘導作用。
至于電視已普及千家萬戶。尤其是城市里的中學生,從懂事起就浸泡在電視里。今天,省會城市,每天大都可收看中央、省、市的五套節日,若加上區級或單位的有線電視及中央電視的教育節目,每天可供收看的電視至少可達六套。除新聞或專題講座外,對中學生影響最深的當數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海外影視及歌舞、相聲、小品。這些影、視、歌多為非主流的淺層文化。特別是港臺的電視劇,由于格調低下、粗制濫造,其淺層的反主流傾向更明顯,或莫名混殺,或纏綿徘惻,連傳說中的道教“八仙”,也少不了“三角熱戀”的糾葛。一些國產電視片也刻意仿效,連《聊齋》這樣的反映神鬼的古裝戲,也照“脫”不誤,中學生怎不受到栽害?有的中學生僅為鄰座同學的手肘越過桌面事先劃定的界線,就敢拔出鉛筆刀朝同學的手肘刺去,“理由”是要出這口“惡氣”。有的女中學生,僅因為男學生說她“嘴寬”,她就會為這點長相的缺陷居然從二樓跳下去。
還令人擔心的是電視廣告。越是黃金時間廣告的密度越高。有的廣告以抽獎煽起消費者的博彩欲望。諸如:買“巴黎士”加酶洗衣粉兩包,就可能抽到29寸進口彩電,或多制式錄像機,或金戒指,或精美紀念品;買“天美”化妝品,可抽得金項鏈;上“伊法達”餐廳,一天內消費達200元者有望抽到價俏一萬元的“香港十日游”幸運票。直接吸引中小學生博彩消費的有:深圳出的“家家樂”多口味袋裝食品,內中裝著彩券,一旦中獎可免費游歷香港;福建永泰出的“多拿蝦餅”和“叮哨朱古力餅”,每袋均裝有精美的“風轉陀螺”,由一群小孩高喊“有的吃,有的玩”,“小朋友,趕快買一包試試”。于是勾引多許小學生“一試手氣”,大解嘴饞。中學生的消費欲就這樣被煽起來。
反觀課堂,正課、自修,陀螺轉個不停。十分明顯,當消費欲求與消費能力的反差越來越強烈時,中學生就會為滿足欲求而逐步走上歧途。一種希冀著毋須艱苦學習或勞作,僅憑“幸運”就能滿足欲求的心理就這樣逐步養成。眾所周知,賭博正是憑“手氣”企求不勞而獲的集中表現,購物抽彩正是賭博的泛化。如今電視廣告正以如此迅猛的態勢向中小學生展開博彩誘惑。據筆者調查,城市中學生平均每天看電視近一小時,且多在黃金時間,由此不難理解電視廣告給中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已多么嚴重。今天中學生相信命運已在“星座”(進口的洋迷信)和“手相”(國產的土迷信)中載明的,遠比被其斥為思想“僵化”的中年人嚴重得多。中學生課間相互看手相、解夢境的絕不是罕見的現象。
最令人擔憂的是,某些電視臺所主辦的“選美”活動,盡管它充分利用漢語言的豐富語匯,將名稱改為“xx杯廣告新星大賽”。可誰都清楚,這不過是“拿筷遮鼻”的技巧。大賽的項目昭然若揭:
“星”們著新款牛仔裝、運動鞋,隨迪斯科樂曲展示儀容和節奏感;
“星”們著時裝便服,表演一節“廣告小品”,展示廣告意念和“才智”;
“星”們著“新潮”泳裝,充分展露其胭體美
“星”們著西裝或珠繡的真絲高開叉旗袍,展示瀟灑風度與綽約風姿;
“星”們著燕尾服或婚紗,展示其風流調鏡與青春魅力。
這項歷時三個月的“選美”吸引了7,000名青年男女報名。其中榮幸獲得面試的達3,000名,更榮幸獲得候選的有50名。這50位小姐、男士被尊貴地送進五星級的“花園酒家”生活一個月。由組織者請專業人員對其進行儀態和舞姿訓練,并巧妙地安排他們與離休老干部座談,與海軍戰士聯歡,硬是給“選美”系上“紅色絲帶”。在進入“準決賽”的20名小姐和10名男士中,計有尚在學的大學生J名(3小姐、l男士);中學生(小姐)l名;職業高中生(小姐)1名;在職教師(男士)l名。由此不難推算,在7,000名報名者中大、中學生所占的比例。這些大、中學生是停課應選的。它所起到的消極導向作用是十分明顯的。那華貴的服飾,那閃爍的金冠,那含淚的喜悅,那震耳的掌聲,通過電視傳到數以千萬計的中學生眼里,它已給涉世不深的這一代以多么直觀的負面誘惑。
請不要低估影視淺層非主流及反主流文化對中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香港在七十年代末曾上映一部題為《油脂》的影片,在中學生里造成極大轟動,有的中學生竟連看}減遍。于是影片內容就“沖出”銀幕,產生了“參與”中學生生活的效應,造就了一代“油脂仔”。他們一式的雞翼袖黑衫,一式的褪色牛仔褲,一式的后褲袋插著一把梳子,一式的運動鞋,一式的“油脂頭”,一式的結伙招搖過市,終于逐漸發展成“黑衣黨”、“毒蝎幫”.危害社會。一部電影栽害了一代中學生,前車之覆難道不值得我們警醒?前幾年的“功夫片”熱,曾使有的初中生奮然從樓上“飛”下,以至摔成終身殘廢,也是明證。
4、非主流乃至反主流淺層文化的書刊,對中學生的消極影響。
閱讀書刊是中學生課余的主要消遣方式。中學生求知欲旺盛,極想獲得新知識。近十幾年,起始是填補書荒出了一些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爐的書籍和幫助青年人復習文化的讀物,使青年人受益非淺,自從出版部門自負盈虧之后,經濟效益在出版業就起了主導作用。于是無節制地濫印“復習提綱”、“反思小說”、’‘性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這給尚難區別良芳的中學生以極大的毒害。他們不惜高價從遍布街頭的書攤購買,悄悄地私下交換,如饑似渴地閱讀,似懂非懂地議論。顯然這無益于中學生身心健康,由閱讀不健康書刊而誤了學業的為數不少。而導致性罪錯的,在少年犯中竟占80%多。
從上述反映的情況看,社會非主流淺層文化對中學生德育形成的消極影響確實不容忽視,因為它關系到我們將造就怎樣一代人的間題。當人們一旦意識到這點,那么怎樣來凈化和優化中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就是一項迫在眉睫的社會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