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生物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融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美
1.課堂教學中的節奏美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節奏和教學程序節奏都可以集中學生的有效注意力,減少學生疲勞,給學生美的陶冶。如,在講授生態系統結構時,將課堂教學程序設計兩個小高潮,首先讓學生學習生態系統范圍及組成成分,接著進行鞏固練習,師生對練習進行評價;然后繼續學習食物鏈和食物網知識,對食物鏈和食物網知識點進行練習鞏固,師生共同對練習進行評價。這樣教學程序就有了明顯的節奏感,深受學生喜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彼此起伏的兩個學習小高潮,像歌曲中跳躍的音符,倍添課堂教學魅力與風采。其次,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實際,運用疏密有致的語言節奏也能煥發課堂教學生命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2.教材中的內容美
大自然寧靜、生機、和諧是對人類最美好的恩賜。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的放矢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1)生物的和諧美。自然界中生物和諧美具有普遍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使學生受到生物和諧美熏陶。例如,組織學生觀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及地球村碧海、藍天、綠色和諧的生物和諧美科普圖片展覽,讓學生認識豆科植物中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唇齒相依的共生和諧美;森林植物分層共處和池塘中不同魚類分層共處和諧之美等。使學生加深理解在具有和諧美的自然生態系統中,每個物種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制約與反制約關系,在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諧流動,這種和諧被打破,整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就會隨之崩潰的道理,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樹立遵循生態平衡客觀規律觀念,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和諧美的重要性的認識,養成自覺踐行生態文明意識。
(2)生物的結構美。在學習“DNA的分子結構”時,讓學生觀賞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認識和理解,體會建立模型中思維過程,促進學生在觀賞模型探索思考中領略科學發展史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領略生物分子結構美。
(3)生物的內在美。在學習“免疫的調節”時,讓學生理解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體會人體健康衛士默默地抵抗消滅侵入人體內病原體,守護人體健康的內在美。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維護身體健康和道德健康,美化人格、陶冶情操,養成不吸煙、不飲酒、不濃妝艷抹、文明有禮等中學生良好精神風貌,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學會辨別真偽、善惡、榮辱,提高辨別是非觀念和能力,養成良好道德修養,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美的品格和行為。
3.教師的語言藝術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動態,運用語言藝術將學生引進寧靜的空間、動人的場景、廣闊的視野、優美的意境,使學生在教師的藝術語言導演下產生喜悅、激昂、震怒等美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講授“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時,將大腦比喻為司令部,小腦比喻為平衡棒,使知識得到強化。又如:在學習“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時,我搜集了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在不適宜的地方建造污染性工廠,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的實例,在課堂語言表達中用重音表示憤怒,用低沉緩慢的語音表示惋惜,加深了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的信心和決心。
二、在生物課外活動中,讓學生見證美
在生物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陶冶學生審美情趣。例如:組織學生制作植物標本,讓學生采集具有根、莖、葉、花、果的完整植株制作具有該植物形態特征的蠟葉標本和用不同形態的葉制作蠟葉拼畫,培養學生的高雅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組織學生到野外考察國家自然保護區,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認識自然生態系統,認識生物生態環境和生物學特性的相互關系,體會鳥類清婉的鳴叫、輕盈的體態,領略叮咚的清泉聲,體會寧靜致遠的詩意,感受松樹剛直、挺拔,正氣凜然、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
三、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創造美
挖掘教學內容,開展切實可行的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美。例如:組織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選取和處理樹樁,培育樹樁盆景,讓學生從中體會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美,提高學生制作盆景藝術能力;組織學生開展校園園林景觀方案設計。在設計活動過程中,有學生科學地提出將整個校園設計為生物園,將校園景觀均衡美和規則對稱美相結合,將校園植物觀賞性與學習實驗性相結合,常見植物類型與稀有植物類型相結合,常見植物與藥用、果樹經濟植物相結合,注重按校園不同功能區而栽種不同植物,對每種植物標上科名、種名等具體合理的校園綠化景觀設計方案。通過具體生活實踐活動,增長了學生的智慧,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創造美和實踐美的能力。
作者:馮明新單位:廣東省肇慶市高要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