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理論邏輯結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邏輯起點/雙重線索/四層結構
【正文】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這個體系如同一般科學理論一樣,是一個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疇和規律構成的體系,它邏輯地表達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現實歷史進程。同時,在理論邏輯的構成法則、范疇的提煉、聯系與轉化以及理論敘述的方式等方面,鄧小平理論的邏輯體系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深入探討鄧小平理論邏輯的總體思路、結構體系、邏輯特征,對于我們全面完整地學習把握鄧小平理論,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
一個科學理論以什么范疇作為該理論的邏輯起點,這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研究對象現實的歷史發展,二是理論形態本身的特征。理論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從最簡單的關系發展到比較復雜的關系的歷史。這個歷史過程是思想進程應當遵循的自然線索。恩格斯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95年第2版,第43頁。),馬克思的《資本論》從商品開始也就是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由以產生的最簡單的經濟關系——商品交換關系開始。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和它的建設發展問題。社會主義的基本關系(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是在社會主義建立之后才產生的,這種關系并沒有史前的歷史。因此,關于社會主義的研究也就必須從現實的社會主義最本質、最基本的關系,即基本的制度關系開始。這個最基本的制度關系,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是鄧小平思考最多的問題,它們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主題。而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又是正確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前提。鄧小平思考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問題,首先是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切入的。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其核心也就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抽象,同時也是一個最具有時代意義的問題。這是國際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重大時代課題,它只有在現實的社會主義誕生之后,并且其內在矛盾充分展開之后才能產生出來。(注: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頁。)由于社會主義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使得現實的社會主義本質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關于社會主義的一般本質相比具有了特殊的表現形式,而且還產生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未曾預料到的新的矛盾和問題。因此,從現實的社會主義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重新研究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內在矛盾、發展規律,即研究現實的社會主義的本質,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由于教條主義思想的影響和實踐發展本身的局限,人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對這個差距沒有清醒的認識,對社會主義的現實本質缺乏科學的研究,從而導致了實踐中的諸多失誤。20世紀最富悲劇意味的事件,也許就是本世紀初社會主義的誕生與發展以及本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遭受的普遍挫折。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大喜大悲,把它巨大的優越性和各種內在矛盾暴露得淋漓盡致。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7頁。)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理指導下,科學地認識和研究經濟落后條件下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成為研究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問題的前提。鄧小平理論以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反思作為自己的邏輯起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從這個問題開始的總體分析思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特有的矛盾機制和獨特道路,展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基本規律。可以說,這個問題是社會主義整個發展的“細胞”。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貧困落后的條件下產生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公有制,并不是馬克思設想的那樣,是本國生產社會化發展的邏輯結果,也不是本國資本主義私有制漫長的自我否定的必然產物。社會主義公有制是通過革命,運用政權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產生的這一歷史條件,是由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在世界歷史背景下,西方資本主義作為整個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否定環節,具有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遲發國家可以不必再經歷這個否定環節,而利用這個階段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因此,現實的社會主義都帶有“跨躍”的性質,而社會主義發展所遇到的一切問題也都和這個“跨躍”相關。“跨躍”所造成的基本問題是,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公有制)同生產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由此產生了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之間復雜的矛盾關系,造成了社會主義特有的發展機制,即通過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可見,在社會主義本質范疇的內在規定中,蘊含著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解決矛盾的根本途徑及發展的特殊道路。一句話,它涵蓋了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切豐富內容的萌芽。從理論形態的特點來看,鄧小平理論也區別于那種由概念的運動、推移、轉化而形成的高度思辨、抽象的理論體系。鄧小平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雙重品格,決定了鄧小平理論不只是客觀地揭示、反映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而且還表現為實際運用這些規律指導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因此,鄧小平理論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又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戰略;既是一系列的概念、范疇和規律,又是指導實踐的根本政策和方針。鄧小平理論形態的這一特征,表明了該理論必然是從社會主義發展中具有全局意義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入手。鄧小平非常善于在改革開放的特定時期找出整個鏈條上的特殊環節,并且全力抓住這個環節,從而抓住整個鏈條并切實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因此,鄧小平理論的邏輯構成原則,實際上是問題原則、問題邏輯。鄧小平理論就是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根本問題——社會主義本質開始,隨著該問題的展開和逐步解決,不斷推動其他重大問題如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途徑、發展戰略、方針等等的解決。鄧小平理論的整個邏輯,就是隨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而層層展開的。這使鄧小平理論具有高屋建瓴、氣勢恢宏的顯著特點。
二、鄧小平理論的邏輯構架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反思,是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規定及其展開,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兩條相互滲透、交織的邏輯線索。這兩條邏輯線索的展開又遵循上文所說的問題法則,即隨著問題概括現實的廣度和深度的不同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過渡,構成了鄧小平理論體系四個層次的框架結構。這雙重四層的邏輯構架,就是鄧小平理論體系的基本邏輯結構。
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曾有過一個經典表述。這個表述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兩個最基本的規定:發展生產、共同富裕。鄧小平說過:“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2頁。)發展生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功能,是它的根本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手段。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標。發展生產、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的邏輯體系中是兩個最具概括性和綜合性的范疇。這兩個范疇的展開,不僅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而且也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雙重邏輯構架。
“發展生產”這條邏輯線索,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為基礎,深刻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實現了兩個撥亂反正:一是重新恢復了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從根本上解決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二是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并把這個問題視作是理解社會主義本質的最關鍵的問題,從而基本上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同時,鄧小平把現代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深刻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矛盾關系以及解決的根本途徑和方式,科學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獨特矛盾機制和發展機制問題。
“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另一個重要規定,一方面有著自身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展開的邏輯歷程,如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走社會主義道路)和意識形態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和分配政策等等。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它又貫穿、滲透和融合于鄧小平理論的始終,體現在他所提出的各個思想、戰略和政策等等之中,從而構成了鄧小平理論鮮明的價值取向。
總之,“發展生產”、“共同富裕”以其獨特豐富的理論內涵,科學地解決了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什么是社會主義,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它們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第一個層次的內容。
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根本戰略,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第二層次的內容。
鄧小平的“發展生產”范疇,包含著“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規定,這兩個規定的展開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兩個動力機制和規律。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是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這里體現了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繼承關系。但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創造性地運用了這一原理,并對這一原理作了新的論證與闡述。鄧小平不僅在最終決定力量的意義上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而且還從社會主義生產的特殊歷史條件、國際競爭背景以及生產力發展對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發展、完善的意義上,闡述了這一原理。同時,鄧小平還創造性地運用這一原理,深刻揭示了現代生產力的基本特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具體規律(“三步走戰略”、“階梯式跳躍發展”等),從而進一步豐富了這一原理。“解放生產力”這一論斷的提出,是鄧小平獨特的理論創造,該論斷蘊含的改革開放理論,深刻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特有的矛盾機制和發展機制。鄧小平本人對該理論的重要性也作過多次提示。他指出:“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4頁。)“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8頁。)可以說,改革開放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的主體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重大發展。
改革與開放是兩個同等程度的概念,它們既相聯系又有區別。就改革是通過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來打破過去的封閉狀態、發展廣泛的經濟聯系而言,改革也就是開放。鄧小平指出:“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內容和基本經驗都是開放,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更加開放。”(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82頁。)他又說:“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也是對內開放,通過開放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5頁。)但是,改革與開放同時還具有各自特殊的內涵。改革主要是指各方面體制的改革與創新,開放則是指建立廣泛的經濟合作關系(國內和國外),就此而言,開放是改革的功能或一個方面的目的。鄧小平關于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意義,還在于該命題深刻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兩個基本規律。
鄧小平關于改革的理論,揭示的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必然是經由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解放生產力,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再次進行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以推動生產力發展。這一規律不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規律的換一種說法,而是這一規律在我國的特殊表現。它表明的是在我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體制改革與創新的先行性,即生產關系變革的先行性。
“開放”所揭示的是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賴性、生產力諸要素廣泛的流動性以及資源配置的國際性。鄧小平從中國的歷史經驗以及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78頁。)“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90頁。)因此,“開放”所揭示的規律也就是當今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規律。
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具有全局性和整體性,它廣泛涉及經濟、政治、教育、科技、金融、財稅等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鄧小平都提出了一系列反映該領域改革發展本質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觀點是改革開放總體理論的邏輯展開。同時,鄧小平還在黨的建設、軍隊建設、“一國兩制”以及和平外交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所有這些理論觀點構成了鄧小平理論體系第三個層次的內容。這一層次的內容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內在邏輯的展開,也是鄧小平理論邏輯體系構成法則——問題法則的具體體現,即從若干關涉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開始,逐步過渡推移到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構成了社會主義整個發展之網,也是鄧小平理論體系重要的理論環節。
鄧小平理論體系的第四層次是綜合層。鄧小平理論的兩條邏輯線索(規律性要求和價值性要求),在其展開過程中相互滲透、交織,最后融合為兩個綜合性理論: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理論和社會主義發展的評價尺度理論。這兩個理論既是改革開放深入發展過程中提出來的,又是鄧小平理論邏輯展開的必然結果。
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不斷促使社會結構的分化和專門化。二是指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框架和基本價值的作用下,高度分化的社會結構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整合的特有方式。前者關涉現代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后者則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這一規律的特殊形式。現代西方社會的發展,走的是一條矛盾對抗的發展道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決定了社會結構的分化必然伴隨著利益、階級和貧富的分化和對立。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往往是通過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犧牲鄉村來發展城市,犧牲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來滿足少數人的利益,犧牲精神來發展物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和根本制度,決定了分化的結構之間存在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分化的結構之間可以做到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因此,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理論,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邏輯反映,既體現了現代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又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是規律和價值的統一。
改革開放是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場自覺而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以什么標準來衡量和評判這一實踐活動,直接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前途和發展方向。鄧小平曾多次提出過關于改革開放的評價標準問題,在南巡講話中他又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經典命題。“三個有利于”實際上包含了兩個相互關聯的標準或尺度,一是要符合社會主義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二是要符合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要求(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則是上述兩個標準在當代階段的具體體現。因此,“三個有利于”標準也就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尺度和社會主義主體內在尺度的統一,即歷史中的真與善的統一。這樣一個標準或尺度,保證我國的改革開放沿著合規律與合目的的方向健康發展。三、鄧小平理論邏輯的基本特征
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政治家、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思想家和改革家的雙重品格,使他的理論形態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和特征。
首先,鄧小平理論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鄧小平理論也不例外。但鄧小平理論實踐性的特點在于,理論創新與實際應用直接結合,即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同社會主義發展根本戰略、政策的提出直接統一。鄧小平理論是在科學地總結了國際國內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實際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創立起來的。他的一系列理論觀點的提出同實際問題的解決,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他的一些重要觀點直接成為指導現實發展的根本戰略和政策。如改革開放,這既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兩個基本規律,同時又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戰略;中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設想,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可以說,鄧小平是以發展戰略家的身份來思考理論問題的。
另外,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與現實歷史發展的進程是高度一致的。一般說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科學理論的一般特征,但鄧小平理論的這一特征具有自身獨特的涵義:
(1)理論邏輯展開同現實的歷史發展相一致。上文指出,鄧小平理論的邏輯屬于問題邏輯,這樣說并不意味鄧小平理論只是一部實際問題的解答集而沒有內在的有機聯系。實際上,問題的相互關聯和推移,本身就反映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規律展開的具體表現。如,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又必然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問題。同樣,如果不科學地解答姓公姓私的疑問,也就沒有黨的十五大以后新一輪的改革熱潮。鄧小平理論的展開過程,就如我們已經分析過的那樣,就是上述問題的聯系、轉移過程的邏輯表達,二者完全一致。
(2)鄧小平理論同改革開放的實踐相互創造,相互促進。如果我們把鄧小平理論的創立發展過程,同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作一對照,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間那種相互創造、相互滲透的密切關系。鄧小平理論并不是在改革開放之前形成的(雖然某些重要思想在此之前已經形成),而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創立成熟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改革的偉大實踐創造了鄧小平理論。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正是鄧小平理論才開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我國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重大舉措,每一項偉大試驗,每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都是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革除了陳舊僵化的思想觀念之后出現的。
我們說鄧小平理論的創立、成熟與發展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相一致,并不意味著鄧小平理論僅僅是這一段歷史的理論概括而不具有長遠的普遍意義。因為這一段歷史所涉及、提出的問題本身就具有根本的性質和普遍的意義,而且鄧小平也不是以一種就事論事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的。相反,他是從基本理論、事物深層本質的層面加以解決的。因此,這樣形成的理論,也就具有了超越當下時空的普遍意義。
其次,鄧小平理論邏輯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種發展的開放的理論。說鄧小平理論具有開放性,包含這樣一層意思:我們黨堅持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的實質就是要求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不斷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推進理論。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實踐是一場偉大的試驗,既無現成的本本可搬,也無別家的經驗可以借鑒。即使是一個偉大的理論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改革開放的所有問題。我們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鄧小平理論。
另外,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還遠遠沒有完成。鄧小平理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理論觀點和原則,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但由于受到歷史發展本身的制約,鄧小平理論不可避免地帶有“未完成”的性質。它必須根據現實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逐步推進,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黨的十五大所作出的一系列新的理論創新,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面臨新問題的背景下作出的,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第三,鄧小平理論的邏輯形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有兩種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方式。一種是抽取事物本質的一個方面、規定,形成抽象的概念,然后在概念的推移運動中逐步把握事物的整體。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抽象到具體的研究過程。由此形成的理論形態,就是一個由概念、范疇、規律等等構成的邏輯體系。另一種方式是,在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直接辯證有機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諸多規定。事物的本質或規律不是在概念的運動中呈現出來,而是直接以它豐富性、具體性的面貌在一個綜合性的范疇、命題中被揭示出來。由此形成的理論形態,更像是命題、論斷的體系。從表面看來,范疇、命題之間似乎有某些斷裂,某種不連貫。實際上,這種斷裂表明的是規律之間不同的層次,是基本規律與具體規律之間的關系。這種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方式,鮮明地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智慧。它要求具有透過事物紛繁復雜的表象,直接把握事物本質多方面規定的理性思維能力。鄧小平理論就屬于后一種情況。在鄧小平理論中,一些基本的范疇、命題,都包含著多種規定,是多種規定的統一,因而都是一些具體的范疇,它們全面、完整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質或規律。如發展生產和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兩個基本規定,而“發展生產”又包括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方面,它們表達的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的基本規律。“共同富裕”又包含著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其他如改革與開放、計劃與市場等辯證范疇,都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
鄧小平理論的中國特色,還突出表現在這個理論的“精”、“管用”的特點上。“要精”、“要管用”,是鄧小平對學馬列提出的兩條原則,同時也是他自己理論的兩個特點。“精”,有兩個意義:一為理論的深刻性,是精當之謂。鄧小平理論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各個層面的規律,當然是“精”。二為精要、簡要之謂。鄧小平理論沒有龐大的包羅萬象的體系,也沒有繁復細致的論證,即使是一些關涉全局的理論問題(如關于社會主義本質),他也只是用十分精煉的語言,清晰準確地揭示出問題的要害,不枝不蔓,簡捷明快。這種“精”,不是貧乏,而是淘盡蕪雜之后的一種澄明,是殆精竭慮之后的復歸平淡。所謂“管用”,則鮮明地表達了鄧小平理論的實踐指向,該問題我們已作過闡述,這里不再重復。
最后,鄧小平理論形態的中國特色,還表現在理論表述的方式上。鄧小平繼續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如用中國化的語言,把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用淺顯通俗的語言,以近乎普通常識的道理,闡明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基本規律和黨的根本戰略。這是鄧小平理論能夠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中得到廣泛傳播和普及,并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一面光輝旗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