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分析了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微技術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和優化措施。要加強技術性建設;搞好制度性保障;促進觀念性深化。
【關鍵詞】網絡技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用現狀;路徑優化
進入網絡時代后,以網絡為載體的信息技術傳播方式,推動了整個社會進入到一種全新的交流范式中。在網絡技術支撐下的不同平臺上的信息傳播都具有“精”、“短”、“快”的特點,由此提供了一種平民化、大眾化的交流渠道和交互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大眾的“發言欲”。對于組織管理者來說,恰當地利用網絡技術,搭建網絡平臺是激發組織成員參與組織管理,下移“話語權”,激發組織人文和管理活力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國高校作為新技術和新思潮的領軍者,網絡技術廣泛和深入地使用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群體特有的一種文化,生命力旺盛,前衛意識濃厚,時代特色鮮明,是富有高校特色的一種校園人文氛圍和校園精神體現。因此,網絡技術作為時代特色和高校校園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前衛性和新技術應用性相接軌融合,成為了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中作用重大。本文在網絡技術的視角下,剖析了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其優化路徑,力求為高校善用網絡技術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一、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現狀
1、流行式應用,功能性淺嘗
高校的網絡技術應用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高,目前,在高校的各個工作領域中,網絡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了流行趨勢,高校普遍建設起了自己的網站,在教育教學、管理溝通、文體活動等等方面普遍利用網絡技術優勢,提升了高校的職能效率。但是,高校目前的網絡技術在深入透徹挖掘其使用功能方面,還急待提升。很多網絡技術支撐下的平臺,其功能性局限在了簡單的“文字發表”和“圖片上傳”上,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當承載和體現的是一個高校的歷史傳統、精神氛圍、理想追求和特有的人文氣象。所以,網絡技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能僅僅被用于對文體活動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呈現和描述,而應當全面開發其功能,體現特有的生命活力,營造一種技術支持,搭建一種陶冶性交流互動的技術環境。由于各種原因,網絡技術目前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應用上,還處于淺嘗輒止的狀態。
2、取向性需求,特色性淡描
網絡技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是一種時代取向,所以,其應用呈現出了一種“取向性需求”的特色。在這個狀態下,網絡技術以“微平臺”為技術體現,以“時、鮮、微”為特色,以“聚攏性人氣”為招牌,在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承載了潮流性的需求。但是,校園文化是一個高校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深層內核的綜合體現,是一個高校特有的形成發展過程和文化特色沉淀的產物,因而通過網絡技術支撐,校園文化建設應當體現出高校濃郁的特色性,目前,在這方面,網絡技術還沒有深入到高校的特色體現領域。
二、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1、技術性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借助了微技術手段,搭建了網絡平臺。校園文體活動在工作部署,活動安排,活動進程和活動宣傳等方面都可以借助網絡技術,以網絡平臺為載體迅速傳遞和互動。這個新的工作方式和信息傳遞渠道,增加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工作活力。但是,目前其技術性還尚停留于膚淺的表面應用。比如,由于文體活動本身特有的高人氣性和活躍性,網絡技術多傾向于滿足其“聚攏性”需求,即,更新快,“曬”得精彩,“點”得頻繁,“贊”得到位。網絡技術除了上述的應用外還應當深入到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技術管理和技術支持方面,比如,就拿文體活動來說,網絡技術如果可以支撐起活動場地約定、場次安排,以及現場實況查詢等實用性方面,以避免活動中大量的時間、人力和場地資源的浪費和沖突,但是,這個技術性功能在很多高校是沒有開展的。在規范學生行為,提供制度監控和保障,以及輔助、監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等方面上,網絡技術更是處于“萌發、初探”狀態。其技術性的提升問題急待被關注。
2、維護保障性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對網絡技術的維護保障都是相對薄弱的,雖然很多高校都設有網絡信息管理中心對學校的網絡技術進行管理保障,但是,針對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網絡技術維護保障工作,很多高校目前還沒有明確進行“專職專權”的管理。因而,無論是針對文體活動,還是針對人本文化建設,其網絡技術的應用和支持,缺少了相應的維護和保障,其生命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3、深入活躍性有待強化
目前,很多高校將校園文化建設片面地用文體活動的形式和效果來進行衡量,用活動的“受關注度”來評價,因此,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但是,其內在深入的生命活躍性沒有被激發和體現。比如,網絡技術目前還沒有在課堂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對接上,實現其特有的技術性支撐、融合和保障,因而,容易造成網絡環境中校園文化的片面性,直接體現出來的就是校園文化生命活力的逐漸衰減。因此,網絡技術必須在技術上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活躍性激發,才能保障校園文化建設的持久生命活力。
三、微技術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優化措施
1、加強技術性建設
網絡技術,不管用在什么方面,什么方向,都首先是一個技術。在長期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要讓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中發揮出最大的功能和活力,必須首先要對網絡技術進行技術性建設。比如,明確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網絡技術建設上的“專職專權”,建設專業的技術隊伍進行技術上的及時升級,時時管理,適度檢測。只有技術上進行了合理的建設才能在功能上進行最強的保障。
2、搞好制度性保障
如前所述,當網絡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時,由于網絡技術自身的特殊性,在其支撐的網絡平臺上出現了“言語權”下移的特點,而網絡技術下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和傳播范圍擴展的不可控性,很容易使網絡平臺“變味”。因此,網絡時代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網絡平臺的建設和其技術性應用,必須有強而有力的制度作為保障。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既不損傷網絡應用活力,又保障網絡技術規范性的制度,在制度制定中既有視野,又接地氣。
3、促進觀念性深化
在長期對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即網絡技術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注入的生命活力,是毋庸置疑的,是積極活躍的,是受到廣泛認可的。但是,當網絡技術在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時,很容易出現片面化,空洞化。比如,第一,片面性地把校園文化簡單并放大成了文體活動的體現;第二,當平臺職能不具備“問責”職能時,對“問責”的出現就無法及時地、適度地給出回應,這樣,就在平臺氛圍中容易引發出負面的情緒,甚至是事件的被激發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必須要有適當的觀念作為指導。要定期舉辦網絡的文明合理使用講座,讓廣大教職工和學生對網絡技術有深刻的理解,對網絡平臺有明晰地功能認識,這樣才能在網絡中體現出人本文化建設、德育文化培養的特色性。
【參考文獻】
[1]王冰.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建構特征[J].中國成人教育,2008.
[2]賀江紅.重視企業文化教育加強職業道德建設[J].當代教育論壇,2010.
[3]茅海燕.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江蘇高教,2014.
作者:李虹燕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