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債投資績效實證評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1998年以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國債規(guī)模與日俱增。在民間資本增速下降、消費增長持續(xù)低位運行、外部環(huán)境惡化導致出口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國債投資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fā)顯得舉足輕重。從中國國債的特殊性出發(fā),著重通過對國債在固定資產投資、技術改造和經濟波動等幾個方面的作用進行實證分析,力圖對近年來國債投資績效作一簡單評估。
關鍵詞:國債投資;經濟效應;績效評價
一、引言
1998年以來通貨緊縮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通貨緊縮直接導致投資不振,消費不旺,經濟增長減慢,失業(yè)上升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激活內需與結構調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最大的難題。1998年中國財政政策的啟動打破了長期以來在“倒逼機制”下形成的過度依賴銀行信用擴張來支撐經濟增長的模式,使得以國債政策為核心的財政政策首次在嚴峻的挑戰(zhàn)面前擔當起了拉動經濟的主力軍。一般認為財政主體進入市場存在著支出效率不高、供給結構不合理以及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等弊端。因此,如何評價國債績效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多馬投資雙重效應理論認為,投資不僅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投資產生的收入效應或需求效應),同時也能增加資本存量(投資產生的能力效應和供給效應),提高生產能力,加速經濟增長。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指出,在高儲蓄率的基礎上,為保證增長率接近自然增長率,必須提高邊際資本系數。假定各部門資本系數保持不變,那么提高資本系數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資本系數高的部門在資本分配結構中的比重。從中國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各部門資本系數高低依次為:出口部門>政府部門>民間部門。但在出口不景氣的條件下,提高出口部門在資本分配結構中的比重顯然無助于整個宏觀經濟資本系數的提升。因此,增加政府部門在資本結構中的分配比例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二、中國國債減稅性和生產性特征分析
國債能否產生拉動效應主要由3個因素決定:財政支出是否具有生產性;投資函數的形式;資產替代性如何。中國發(fā)行的國債基本上屬于減稅國債。據統(tǒng)計,1978-1991年國企留利額年均遞增33.5%,同期國債余額年均遞增33%。減稅有利于降低資本成本,刺激企業(yè)的投資。假如因發(fā)債而引起市場利率上升時,也未必會真正引發(fā)投資下降。格魯斯曼(Grossman,1972)和巴羅(Barro,197Q等認為,雖然發(fā)債短期內會導致市場利率上揚,通過投資函數I(r,Y)使投資I下降,但發(fā)債引起的國民收入Y的上升卻可以拉動投資I增長。因此,即使在市場利率上升的情況下,投資的最終增減取決于兩種力量的相對強弱。中國民間利率的低彈性和經濟的高成長都決定了債務融資所產生的是正的拉動效應。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發(fā)展不完善,有價證券市場風險極大,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單一,證券類型的資產所占的比重較低,其資產組合調整的余地不大。根據2000年第一季度央行對全國城鄉(xiāng)儲戶所作的問卷調查表明,儲蓄仍是居民金融資產的主要形式,居民選擇意愿中儲蓄占70.2%,國債8.3%,股票僅為7.6%。此外,隨著貨幣增長率的上升,廣義貨幣和GNP的比率在下降的現(xiàn)象也說明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結構非常單一。降息和開征利息稅雖然降低了儲蓄收益,但中國居民儲蓄資產仍然保持著較低的利率彈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居民金融資產多元化進程較慢,市場缺少被居民廣泛接受的安全投資工具。因此低風險的公債發(fā)行產生拉動效應的可能性相當大。新凱恩斯模型(Benavie,1976)和新古典模型(Park,1973)研究也證明具有資本性的財政赤字并不會產生擠出效應。格魯斯曼和盧卡斯(GrossmanandLucas,1974)亦證明生產性財政支出影響生產潛能。因此,判斷國債是否產生拉動效應的關鍵之一就在于研判中國國債資金是否具有生產性。中國國債從性質上可分為赤字國債和建設國債兩大類。赤字國債主要用于平衡財政收支。理論表明,赤字支出對社會需求的貢獻程度要大于財政盈余下的政府支出。因為赤字支出是沒有財政收入支撐的政府支出,它對社會總需求的貢獻率是100%。而有財政收人支撐的政府支出對社會總需求的貢獻,只是把居民收入轉化為財政收入時,居民原本用于儲蓄的收入部分才轉化為政府投資,所以后者對社會總需求的貢獻率取決于社會平均儲蓄傾向。建設性國債絕大多數用于基礎設施和公共物品的支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為直接。從1995年國債支出結構來看,在3300億元國債余額中,約2650億元即占國債總余額的80.30%的國債投向財政性建設領域,占國家預算內直接安排的固定資產投資5380億元的49.25%。由此可見,中國國債支出結構具有典型的生產性特點。
國債用于擴大總需求的途徑包括:(1)政府購買支出(投資支出或消費支出)直接形成現(xiàn)實總需求;(2)通過轉移支付影響不同消費傾向的群體的可支配收入,來提高總體(高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即可述為c=c1y1+c2Y2,其中:c1<C2,y1>y2,c1、c2表示高收入與低收入群體的平均消費傾向。兩條途徑的乘數不同因而影響效應也不同,轉移支出是通過↑y2→c→AD↑,其乘數為b/(1-b)(1-t)(b為邊際消費傾向,t為稅率,0<b<1,0<t<1)。政府購買支出乘數為1/(1-b)(1-t),將直接形成生產能力。因此,途徑(1)的擴張效應大于途徑(2)的擴張效應。所以中國國債的建設屬性對國債經濟效應的發(fā)揮十分有利。
三、對若干領域國債投資績效的實證研究
(一)國債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相關性和趨勢性分析
在影響經濟增長波動的因素中除了經濟體制、經濟結構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等外,投資始終是影響經濟增長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90年代“投資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取代了80年代“超前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力和貢獻率的增速開始大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和貢獻率。研究證明,在影響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資本因素始終是第一位的。1952-1978年間,其貢獻份額為58.36%;1979-1995年間為40.40%。資本投入的增速與GDP的增長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參照國際上的經驗,情形也大致如此。1979-1997年間中國總投資與實際GDP增長率相關系數為0.68,與名義GDP增長率相關系數為0.85.固定資產投資在總投資中又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率與GDP實際增長率間的相關性已經由1978-1990年的0.628上升到1991-1997年的0.891.1989年投資僅下降343.4億元,總需求減少達1000億元,GDP比1988年下降7.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固定資產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固定資產投資的先期快速增長往往是經濟實現(xiàn)快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之一。通過對1982-1996年間固定資產投資與GDP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也可見一斑。1982-1988年和1991-1996年兩次經濟的高速增長均是在固定資產投資率先增長之后出現(xiàn)的。1982-1988年,GDP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1.4%。而固定資產投資在1982年就率先啟動,當年現(xiàn)價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8%,可比價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6%,分別比上一年現(xiàn)價及不變價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19和8個百分點。1991-1996年可比價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19.2%,高出同期GDP增幅7.2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形成的信貸依賴型經濟增長模式導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與貨幣供應量(M2)的變化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1984-1996年間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中國貸款增長率的變動基本與M2增長率變動同向。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往往隨著M2起落而變化。1989年M2增長率減至1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一下跌為7.2%;隨后各年的M2增長率從27.29%一直攀升到37.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也直線上升到1993年的最高水平61.8%。1995年開始,M2下降到30%的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也隨之遞減。從1997年到現(xiàn)在,投資增長率持續(xù)低于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增長率分別為8.8%、13.9%、5.8%。其中非國有經濟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則呈負增長態(tài)勢。這種狀況是與中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大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xù)增長后勁的要求都是不相適應的。
國債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支撐力量。固定資產投資與貨幣量之間的相關性進一步強化了國債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重要地位。從1982-1997年數據的相關性檢驗結果來看,國債發(fā)行增長與固定資產增長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在此期間,1984、1989年的實際固定資產增長大幅回落均與該年度國債發(fā)行額減少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從兩者比率總體變化趨勢來看(扣除1984,1983年外),國債對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國債發(fā)行增長額÷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額×100%)基本上經歷了一個由大到小,而后趨于穩(wěn)定的過程。
內容提要:1998年以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啟動,國債規(guī)模與日俱增。在民間資本增速下降、消費增長持續(xù)低位運行、外部環(huán)境惡化導致出口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國債投資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fā)顯得舉足輕重。從中國國債的特殊性出發(fā),著重通過對國債在固定資產投資、技術改造和經濟波動等幾個方面的作用進行實證分析,力圖對近年來國債投資績效作一簡單評估。
關鍵詞:國債投資;經濟效應;績效評價
一、引言
1998年以來通貨緊縮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通貨緊縮直接導致投資不振,消費不旺,經濟增長減慢,失業(yè)上升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激活內需與結構調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最大的難題。1998年中國財政政策的啟動打破了長期以來在“倒逼機制”下形成的過度依賴銀行信用擴張來支撐經濟增長的模式,使得以國債政策為核心的財政政策首次在嚴峻的挑戰(zhàn)面前擔當起了拉動經濟的主力軍。一般認為財政主體進入市場存在著支出效率不高、供給結構不合理以及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等弊端。因此,如何評價國債績效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多馬投資雙重效應理論認為,投資不僅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投資產生的收入效應或需求效應),同時也能增加資本存量(投資產生的能力效應和供給效應),提高生產能力,加速經濟增長。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指出,在高儲蓄率的基礎上,為保證增長率接近自然增長率,必須提高邊際資本系數。假定各部門資本系數保持不變,那么提高資本系數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資本系數高的部門在資本分配結構中的比重。從中國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各部門資本系數高低依次為:出口部門>政府部門>民間部門。但在出口不景氣的條件下,提高出口部門在資本分配結構中的比重顯然無助于整個宏觀經濟資本系數的提升。因此,增加政府部門在資本結構中的分配比例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二、中國國債減稅性和生產性特征分析
國債能否產生拉動效應主要由3個因素決定:財政支出是否具有生產性;投資函數的形式;資產替代性如何。中國發(fā)行的國債基本上屬于減稅國債。據統(tǒng)計,1978-1991年國企留利額年均遞增33.5%,同期國債余額年均遞增33%。減稅有利于降低資本成本,刺激企業(yè)的投資。假如因發(fā)債而引起市場利率上升時,也未必會真正引發(fā)投資下降。格魯斯曼(Grossman,1972)和巴羅(Barro,197Q等認為,雖然發(fā)債短期內會導致市場利率上揚,通過投資函數I(r,Y)使投資I下降,但發(fā)債引起的國民收入Y的上升卻可以拉動投資I增長。因此,即使在市場利率上升的情況下,投資的最終增減取決于兩種力量的相對強弱。中國民間利率的低彈性和經濟的高成長都決定了債務融資所產生的是正的拉動效應。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發(fā)展不完善,有價證券市場風險極大,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單一,證券類型的資產所占的比重較低,其資產組合調整的余地不大。根據2000年第一季度央行對全國城鄉(xiāng)儲戶所作的問卷調查表明,儲蓄仍是居民金融資產的主要形式,居民選擇意愿中儲蓄占70.2%,國債8.3%,股票僅為7.6%。此外,隨著貨幣增長率的上升,廣義貨幣和GNP的比率在下降的現(xiàn)象也說明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結構非常單一。降息和開征利息稅雖然降低了儲蓄收益,但中國居民儲蓄資產仍然保持著較低的利率彈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居民金融資產多元化進程較慢,市場缺少被居民廣泛接受的安全投資工具。因此低風險的公債發(fā)行產生拉動效應的可能性相當大。新凱恩斯模型(Benavie,1976)和新古典模型(Park,1973)研究也證明具有資本性的財政赤字并不會產生擠出效應。格魯斯曼和盧卡斯(GrossmanandLucas,1974)亦證明生產性財政支出影響生產潛能。因此,判斷國債是否產生拉動效應的關鍵之一就在于研判中國國債資金是否具有生產性。中國國債從性質上可分為赤字國債和建設國債兩大類。赤字國債主要用于平衡財政收支。理論表明,赤字支出對社會需求的貢獻程度要大于財政盈余下的政府支出。因為赤字支出是沒有財政收入支撐的政府支出,它對社會總需求的貢獻率是100%。而有財政收人支撐的政府支出對社會總需求的貢獻,只是把居民收入轉化為財政收入時,居民原本用于儲蓄的收入部分才轉化為政府投資,所以后者對社會總需求的貢獻率取決于社會平均儲蓄傾向。建設性國債絕大多數用于基礎設施和公共物品的支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為直接。從1995年國債支出結構來看,在3300億元國債余額中,約2650億元即占國債總余額的80.30%的國債投向財政性建設領域,占國家預算內直接安排的固定資產投資5380億元的49.25%。由此可見,中國國債支出結構具有典型的生產性特點。
國債用于擴大總需求的途徑包括:(1)政府購買支出(投資支出或消費支出)直接形成現(xiàn)實總需求;(2)通過轉移支付影響不同消費傾向的群體的可支配收入,來提高總體(高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即可述為c=c1y1+c2Y2,其中:c1<C2,y1>y2,c1、c2表示高收入與低收入群體的平均消費傾向。兩條途徑的乘數不同因而影響效應也不同,轉移支出是通過↑y2→c→AD↑,其乘數為b/(1-b)(1-t)(b為邊際消費傾向,t為稅率,0<b<1,0<t<1)。政府購買支出乘數為1/(1-b)(1-t),將直接形成生產能力。因此,途徑(1)的擴張效應大于途徑(2)的擴張效應。所以中國國債的建設屬性對國債經濟效應的發(fā)揮十分有利。
三、對若干領域國債投資績效的實證研究
(一)國債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相關性和趨勢性分析
在影響經濟增長波動的因素中除了經濟體制、經濟結構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等外,投資始終是影響經濟增長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90年代“投資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取代了80年代“超前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力和貢獻率的增速開始大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和貢獻率。研究證明,在影響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資本因素始終是第一位的。1952-1978年間,其貢獻份額為58.36%;1979-1995年間為40.40%。資本投入的增速與GDP的增長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參照國際上的經驗,情形也大致如此。1979-1997年間中國總投資與實際GDP增長率相關系數為0.68,與名義GDP增長率相關系數為0.85.固定資產投資在總投資中又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率與GDP實際增長率間的相關性已經由1978-1990年的0.628上升到1991-1997年的0.891.1989年投資僅下降343.4億元,總需求減少達1000億元,GDP比1988年下降7.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固定資產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固定資產投資的先期快速增長往往是經濟實現(xiàn)快速增長的重要先決條件之一。通過對1982-1996年間固定資產投資與GDP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也可見一斑。1982-1988年和1991-1996年兩次經濟的高速增長均是在固定資產投資率先增長之后出現(xiàn)的。1982-1988年,GDP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1.4%。而固定資產投資在1982年就率先啟動,當年現(xiàn)價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8%,可比價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6%,分別比上一年現(xiàn)價及不變價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19和8個百分點。1991-1996年可比價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19.2%,高出同期GDP增幅7.2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形成的信貸依賴型經濟增長模式導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與貨幣供應量(M2)的變化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1984-1996年間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中國貸款增長率的變動基本與M2增長率變動同向。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往往隨著M2起落而變化。1989年M2增長率減至1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一下跌為7.2%;隨后各年的M2增長率從27.29%一直攀升到37.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也直線上升到1993年的最高水平61.8%。1995年開始,M2下降到30%的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也隨之遞減。從1997年到現(xiàn)在,投資增長率持續(xù)低于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增長率分別為8.8%、13.9%、5.8%。其中非國有經濟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則呈負增長態(tài)勢。這種狀況是與中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大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xù)增長后勁的要求都是不相適應的。
國債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支撐力量。固定資產投資與貨幣量之間的相關性進一步強化了國債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重要地位。從1982-1997年數據的相關性檢驗結果來看,國債發(fā)行增長與固定資產增長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在此期間,1984、1989年的實際固定資產增長大幅回落均與該年度國債發(fā)行額減少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從兩者比率總體變化趨勢來看(扣除1984,1983年外),國債對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國債發(fā)行增長額÷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額×100%)基本上經歷了一個由大到小,而后趨于穩(wěn)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