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治教育過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實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這一過程是實踐的、動態的、持續的和發展的。對這一過程的理論研究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范疇,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研究在理論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分歧,本文試圖通過對已有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結構、矛盾、規律等問題研究的不同理論觀點的綜合比較,將這一過程研究的理論共識和分歧做一個基本的概括。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該注意的問題,即:明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堅持整體的和聯系的觀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從實踐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以期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進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綜述;結構;矛盾;規律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結構的研究
1.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構成要素的研究
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首先要弄清楚這個過程的構成要素,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目前主要的觀點有:
(1)三要素說三要素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三個要素組成的。也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由教育者、教育內容、受教育者三要素相互作用構成。[1]而于光遠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三個要素。[2]三要素說的幾種觀點,其共同點是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要素,不同點在于對除此兩要素之外的第三個構成要素的認定。這些觀點多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形成初期的觀點,已經涵蓋當今流行的四要素說的部分內容。
(2)四要素說或三體一要素說四要素說認為構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即教育者(主體)、受教育者(客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介體)、社會環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撐條件(環體)。[3]三體一要素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環境三個獨立的實體和媒介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動)組成。[4]
這兩種觀點是目前學術界占主流的觀點,二者在形式上看有區別,但實質上二者都承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或社會)環境、媒介(或介體)這四者的運動和相互關系構成。只是對這四者的具體內容和地位認識稍有差異。三體一要素說是將四要素以“體”和“要素”來劃分,更加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地位;事實上也承認所謂的“三體”也是要素,只不過是本源性要素,而“媒介要素”是非本源性要素。[5]
(3)多要素說(五要素及以上)主要有五要素說、六要素說、八要素說等。五要素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標五大要素。[6]六要素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主體活動,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而創設的具體情景)。[7]八要素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目的、內容、原則、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噪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反饋這八個基本要素。[8]
五要素和六要素說都把教育環境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之外,八要素說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環節也納入其構成要素。多要素說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構成要素劃分較為細致,有些甚至到了繁雜的地步。究其實質,是將四要素說中的教育介體或教育環境做了具體的劃分,略顯繁雜,缺乏概括和凝練。所以此幾種觀點未能為多數學者認同,影響不大。
(4)系統說:早期系統說(十大子系統)和分層系統說早期系統說從系統工程學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劃分為主體系統、客體系統、內容系統、方法系統、環境系統、思想系統、原則系統、信息系統、決策系統、評價系統十個子系統。這十個子系統是思想教育母系統的十個基本要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9]分層系統說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分為多個層次,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價值、目標、教育者、受教育者、內容、評估、方法等是第一層次的要素。而第一層次的要素內部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包含第二層次的要素,第二層次結構之下又有第三層次結構。[10]
系統說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系統來看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系統性,也表明了這個過程的復雜性,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早期系統說較為復雜,分層系統說也只是提出研究的思路,而缺乏實際系統研究,故影響都不大。
綜合以上幾種觀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構成這個問題上,理論界分歧與共識并存。四要素說(包括三體一要素說)憑借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囊括了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幾乎所有方面”這一優點,逐漸占據了主流的位置,逐漸為多數學者所接受。[11]但也有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地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地位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之外的因素,其對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影響作用,但能不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還待進一步的研究。有的學者就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體。至于教育環境,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之外的因素,不能將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12]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表述較為模糊、內涵過于狹窄。四要素說認為教育介體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進行雙邊活動的中介,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13]然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進行的雙邊活動絕不僅僅只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又如何體現為介體,作為介體其地位和作用差別在哪里,能否合并作為一體,這些都要討論。“介體”一詞是從生物化學上借用來的一個名詞,如何表述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并科學界定其內涵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階段和基本環節的研究
(1)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階段的主要觀點:三階段論和八階段論三階段論包括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從發展過程角度劃分為三個階段:內化階段、外化階段、反饋調節和重新教育階段。[14]八階段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問題階段、準備階段、溝通階段、啟發階段、轉化階段、提高階段、解決階段、評價階段等構成,這一系列階段有機地結合,便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過程。[15]
這兩種階段論,前一種更為學界所認可,但從內化、外化、反饋調節這些具體的詞來看,更多的強調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實踐過程,如內化是受教育者的內化,外化是受教育者外化,雖然其中必然包含著教育者的教育活動,但這應該是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形成和實踐的不同發展階段,似乎不應以其來代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階段來劃分。后一種觀點過于繁瑣,雖提出較早,但影響不大。
(2)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環節的主要觀點:三環節論、四環節論和五環節論三環節論認為思想政治工作過程包括確定目標、促成轉化和反饋控制三個基本環節。這三個基本環節前后相繼、相互滲透,構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16]也有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分為方案、實施、評估三個階段。[17]還有的論著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該包括: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實施影響,促成轉化;信息反饋,評估控制這三個環節。[18]
四環節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環節包括:確定教育目標和制定教育計劃、選擇教育機制、指導受教育者踐行社會要求、總結檢查。[19]
五環節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過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搜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決策、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調節、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結五個環節。[20]
這幾種劃分環節的觀點主要從行政管理學理論中移植而來,總的來看,這些意見大同小異,沒有原則分歧。區別在于后一種都比其前面的一種在具體環節的劃分上更加詳細,共同點是都從動態的和實踐操作的層面探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問題在于反饋或控制階段和“三環節”中的第三環節重復,也就是環節和階段的劃分有沖突。
(3)部分學者的觀點部分學者傾向于不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劃分為階段和環節這兩個方面來探討,而是將這一總過程劃分為三個或四個子過程,把具體的階段和環節納入子過程中。如,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包含三個相互聯結和相互制約的過程,即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過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轉化過程,是三個過程的統一。[21]在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過程中又分為五個環節(見上文)。又如,認為教育者的意識活動過程、實踐活動過程;德育對象的意識活動過程、實踐活動過程。這四個子過程的依次展開,構成了德育過程。[22]
綜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階段和環節的劃分問題比較混亂,主要的表現:一是環節與階段概念區分不清。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在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環節”時說:“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分為方案、實施、評估三個階段”[23]。既然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環節,如何又劃分為三個階段呢。二是階段和環節的劃分不一致問題。由此,爭論主要圍繞兩個焦點:一是這一過程是否需要以環節和階段的方式來劃分。二是這一過程如果劃分為階段和環節,這就需要厘清階段與環節的區別以及二者的邏輯關系。
筆者認為可以將階段納入環節來考察,而不要區分為階段和環節,這樣也可以避免二者在某些方面重復的問題。即,準備環節,主要包括目標、機制、方案等;實施環節,主要包括內化、外化等;評估環節,主要包括反饋、控制、調節、準備重新教育等。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矛盾的研究
1.劃分為基本矛盾和具體矛盾的研究
(1)對基本矛盾的研究主要有這些觀點:第一種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狀況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四因素的相互矛盾關系的集中表現。[24]第二種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的基本矛盾,就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與教育工作對象現有水平的矛盾。[25]第三種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實施的社會對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現狀之間的矛盾。[26]第四種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主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具有的政治思想水平之間的不一致,這一矛盾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發展的基本力量。[27]
這四種觀點的共同點是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現狀的矛盾;區別在于,這個思想政治要求是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要求還是教育者掌握(或轉化、實施)的社會的思想政治要求,即社會的要求與教育者掌握的社會要求的區別。這種分歧的產生,主要的原因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否有區別的不同理解導致的。有學者認為應該將這二者加以區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的社會發展要求同人的實際思想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28]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應該是經教育者轉化和掌握的社會思想品德要求,而不是社會直接的思想道德要求,即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29]
(2)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矛盾的體現第一種觀點認為,基本矛盾的展開體現為:教育要求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為之間的矛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教育著與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30]第二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應體現在兩個方面,從認知方面來看,主要體現在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距上;從情感方面來看,主要體現在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的具體的優勢需要的差距上。[31]
有很多學者將第一種觀點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后的具體矛盾,實際上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并不認為這些是具體矛盾,僅將上述矛盾看作是基本矛盾的體現。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具體矛盾應當是教育目的、任務、途徑、方式方法與教育效果之間的矛盾關系及其內部矛盾。[32]第二種觀點從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矛盾的體現,關注了受教育者的需要,這是一個新的視點。
(3)對具體矛盾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具體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現,主要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教育者與教育介體之間的矛盾、受教育者與教育介體之間的矛盾、教育者與教育環體之間的矛盾、受教育者與教育環體之間的矛盾、教育介體與教育環體之間的矛盾。[33]第二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具體矛盾是指教育目的、任務、途徑、方式方法與教育效果之間的矛盾關系及其內部矛盾。[34]第三種觀點,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階段劃分具體矛盾:準備階段的具體矛盾、實施階段的具體矛盾、總結評估階段的具體矛盾。[35]
這三種觀點中,第一種觀點是把“四要素說”中四要素之間由于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六對關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具體矛盾;第二種觀點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的操作步驟層面討論具體矛盾;第三種是從過程的階段論述不同階段具體矛盾。
2.系統論的分層研究
之所以將這種觀點單獨列出,是因為其既不同于以往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劃分為基本矛盾和具體矛盾的做法,又在系統分層的基礎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故而單列。
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矛盾依據其存在與作用的范圍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外部環境的矛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內部的矛盾,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運行過程中內部各子系統(主要是教育子系統和接受子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體自身(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矛盾。[36]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子系統與接受子系統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子系統包含了教育主體、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幾個要素,接受子系統則主要是指接受主體自身。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可具體表述為:1)接受系統的狀況對教育系統具有決定作用。2)作為接受主體,一方面,社會化的需求使之要努力去適應、接受教育方的影響;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主體性又在不斷地對來自教育系統的影響進行選擇、過濾。3)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內部的其他矛盾都會受教育系統與接受系統矛盾運動狀況的影響而調整與改變。[37]
系統分層研究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矛盾歸結為施教與受教過程中教育子系統與接受子系統的矛盾,并作為其它一切矛盾的根源。較之傳統的觀點在概括性和系統性上,都有很大進步。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表述并不明確,是依次遞進的還是相互平等的;其次,對教育子系統和接受子系統及其相互關系的論證不夠充分和完整,缺乏細節論證,意思的表達不夠明確;第三,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的影響和制約機制也有待作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矛盾的研究,學者們都認同存在基本矛盾,而且這個基本矛盾與三者有關——社會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現狀(或水平)。雖然有的學者在基本矛盾中未明確提及教育者,但將社會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傳達給受教育者的過程中教育者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具體矛盾的問題上,分歧較大。一是具體矛盾內容上的區別;二是具體矛盾與基本矛盾的體現(或展開)有無不同。系統分層的研究方法為我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矛盾提供了一個可供利用的思路,就是我們可以把具體矛盾納入三個層次的矛盾系統中來研究,這樣也許可以避免矛盾叢生的局面。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研究
1.基本規律獨一說
基本規律獨一說,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只有一個,其下又包括若干個具體規律。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把“適應超越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在具體規律上有差異。一些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具體規律包括:雙向互動律、內化外化律、協調控制律。[38]另一些研究者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具體分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積極施加教育影響的規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認知、互動的規律;教育者、受教育者與教育環境作用相協調的規律。[49]第二種觀點從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基本矛盾和所要解決的具體矛盾來著手,認為內化與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40]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為:教育者的教育活動一定要適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發展(或狀況)的規律。[41]有學者從探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心理規律入手,認為其基本心理規律可表述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主導的施教系統必須適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規律。[42]兩種說法角度不同,但有類似之處,就是強調重視受教育者的狀況,但都忽略了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這個重要的方面。
2.基本規律多元說
基本規律多元說,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或具有全局性意義的規律不止一個,而是有多個。
第一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包括:社會適應規律;要素協同規律;過程充足規律;人格行為規律;自我同一規律等五個基本規律。[43]第二種觀點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可作表述為: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的規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協調與控制各種影響因素使之同向發揮作用的規律這三大規律。[44]第三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具有全局意義的規律主要有三條,即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與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辯證統一的規律;協調自覺影響與控制自發影響辯證統一的規律;內化與外化辯證統一的規律。[45]第四種觀點,認為社會化和個性化相統一、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統一,要求和需要相統一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規律。[46]
3.新規律說
有的學者認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應有新的規律,這些規律是:第一,主導性與多樣性統一規律;第二,社會化規律;第三,主體間多向互動規律。[47]也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應與時俱進,遵循自身特殊的規律,即動態平衡規律、和而不同規律、開源引流規律、整合超越規律等。[48]
4.階段規律體系說
階段規律體系說,即認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分為內化、外化和反饋檢驗三個階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自然就包含內化規律、外化規律和反饋檢驗規律三條規律。這三條規律又都各自擁有自身的子規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構成了一個規律體系。這一體系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內化規律,主要有內在需要驅動律、主體素質支配律、教育方法影響律;第二,外化規律,主要有主觀精神參與律、外在環境制約律、內化外化反復律;第三,反饋檢驗規律,主要有交互整合律、協調控制并存律。[49]
綜上,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研究,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分歧很大。這些分歧的產生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對規律的認識問題。規律是客觀的,人類只能認識和利用它,而不能創造和消滅。我們現在已有的各種有關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觀點,并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本身,而是對這一客觀規律的主觀認識,屬于認識范疇,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認識,差異的產生也就是可能和必然的了。其二,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矛盾認識的不一致,必然導致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認識的不一致。人類認識和發現一事物的規律,總是基于對這一事物內部矛盾的認識,對矛盾的認識不同,對規律的認識自然也不一致。
從已有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研究來看,雖然分歧較大,各說其事,但大多數學者在具體論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時候都承認一個基本前提,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構成要素之間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從這個角度來審視上述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各種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多數也還都是在論述思想政治教育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如適應、超越、協同、協調、雙向、互動、統一等等,這些詞匯無疑都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構成要素之間關系的不同解讀和表述。也正是因為對這些關系的認識的不同,才形成了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眾說紛紜的局面。但是,以上的這些觀點是否就是或者能夠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構成要素之間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還值得商榷和進一步深入研究。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明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關系是研究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否有區別,有哪些區別。在討論如上文所述的構成要素、發展環節階段、矛盾、規律等問題上,我們發現多數學者在使用這兩個概念時,沒有進行認真的區別,這是造成觀點分歧的一個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的異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環節階段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環節和階段的異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矛盾的異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的異同。這些問題的澄清都有賴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關系的界定。此外,對這兩者的界定也利于厘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的范圍。
2.要用整體的和聯系的觀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其構成要素、發展環節或階段、矛盾、規律都是密切聯系的。各部分研究成果要能夠前后呼應、互相印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這個作用過程可以劃分為一定的環節或階段;而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一致的情況,也存在不一致的情況,要素之間的相對(或相反)的、不一致的作用關系,就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矛盾;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環節或階段、矛盾、規律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相互照應的,成體系的。例如,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研究與其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矛盾的研究要能相互印證。因為我們要在首先認識事物的矛盾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認識其規律。事物的內部矛盾反映事物的本質,不認識事物的矛盾,就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也就不可能獲得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的認識。也就是說,規律應該反映矛盾,矛盾應該是規律的。如果出現對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研究成果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研究成果脫節或不一致的情況,那么無疑這個研究是失敗的。
3.要從實踐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本身是實踐的,是一項實踐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理論研究應該基于思想政治育的實踐,任何脫離這一實踐的純書齋式的學術探討都是沒有意義的。理論研究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能夠指導實踐,所以,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理論研究的成果也要回到實踐中去檢驗。
參考文獻:
[1][27]陳百軍.思想政治教育學[M].大連:大連工學院出版社,1988:244,252.
[2][8]葉雷.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新論[J].前沿,2004(6):156-158.
[3][14][24][30][32][34][38]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101,101,107-114,107-114,107-114,107-114,114-120.
[4][5][20][21][25]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2000:145-150,145,132-134,132,130.
[6]孟志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3):15-19.
[7]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68-106.
[9]田曼琦,白凱.思想教育系統工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62-67.
[10]李芳,張耀燦.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研究的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2):15-18.
[11]蔡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與心理規律的探討[J].理論界,2008(5):261-262.
[12]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13][29][33]張耀燦,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94,95.
[15]李玉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階段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7(3):9-11.
[16]李文輝.論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的結構[J].理論觀察,2001(2):22-24.
[17][23][28][44]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4-307,294-307,71,316-320.
[18]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0-92.
[19]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9-156;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2-106.
[22]沈壯海.有效德育過程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4):54-63.
[26]王效仿.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矛看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1999(6):25-27.
[31]盧景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新論[J].探索,2006(2):112-114.
[35]曾喜云.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體矛盾的思考[J].南方論刊,2007(2):82-83.
[36]劉燁.思想政治教育矛盾體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5-17.
[37]劉燁.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矛盾新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12):27-19.
[39]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0:141-143.
[40]梁斯.內化與外化的辯證統一——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J].教師與職業,2005(6):38-39.
[41]陳作珊,許國峰.淺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基本規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3(2):98-101;王寶中,譚文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初探[J].理論觀察,2000(3):29-31.
[42]胡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心理規律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3):52-56.
[43]陳秉公.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理論體系[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5]王建華.略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J].思想教育研究,1997(5):13-15.
[46]蘇星鴻,文澤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新論[J].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78-80.
[47]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5(2):4-10.
[48]畢紅梅.經濟全球化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7(4):55-60.
[49]羅洪鐵,張麗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探討[J].探索,2004(3):89-92.